- 积分
- 1213
- 威望
- 210
- 金钱
- 1
- 阅读权限
- 70
- 性别
- 男
- 来自
- 重庆
- 在线时间
- 136 小时
|
小谭竞选(二):个人简历
姓名: 谭 渊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75年2月1日 地点:重庆
民族: 汉
E-mail: tanyuan@hotmail.com
学历:
2007.7 - 德国哥廷根大学 德语文学专业博士后
2001-2006 德国哥廷根大学 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论文答辩:1,0 (23.5.2006) 论文得分:1,0 (获哥廷根大学Liebehenz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7-2000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
1992-1997 复旦大学外文系 德国语言文学专业
1986-1992 武汉外国语学校 第一外语:德语
1980-1986 沈阳铁西区齐贤二小, 武汉化院附小
教学经历:
1998.9 - 1999.6 复旦大学外文系 二外德语教学
1998.3 - 2001.6 上海荷兰国际函授中心 教材主编、兼职德语教师
2007.5 -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客座教授
获奖情况:
第二届德-汉、汉-德文学双向翻译比赛 汉译德大奖、德译汉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DAAD奖学金
Fritz-Thyssen-Stiftung 青年人才奖学金
专著:
《Der Chinese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 Unter besondererBerücksichtigung chinesischer Figuren in den Werken von Schiller, Döblin undBrecht》, Cuvillier Verlag, Göttingen 2007.
其他作品:
《德语成语中的动物》,《德语学习》 1998年第6期
《从动物成语看德汉文化差异》,《中德跨文化论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
《源于德国民间的习用语》,《德语学习》 2001年第3期
《因特网与翻译研究的新时代》(与高永伟合作),《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网上德国》(与徐则宇合作) ,《德国研究》1999年第3期
《好逑传早期西文译本研究》,《中国翻译》2005年第3期
教材编写:
《初级德语(1-16 册)》,上海荷兰国际函授中心,1999年
《德语国际音标》,上海荷兰国际函授中心,1999年
翻译作品:
《巴尔扎克》(与米尚志合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玛利亚•斯图亚特》(与赵燮生合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
研究重点: 中德文学、文化关系史
学士论文: 从浮士德到《浮士德》
硕士论文: 文学翻译中的隐在读者
博士论文: 德语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席勒、德布林、布莱希特专论
留学阶段进修课程:
一.德语文学部分:
基础理论课:
1 文本分析导论
2 剧场与剧本/ 戏剧分析导论
3 当代文艺理论
高级讨论课:
1 “悲悼剧”还是“悲剧”:瓦尔特•本雅明的《德国悲剧起源》
2 瓦尔特•本雅明:生平与著作
3 1800年左右的“意义”“感官”“感性”
4 1900:世纪之交的文本
5 整体性的极限
6 文学中的“犹太美人”
博士生讨论课:
1 犹太文艺复兴(上、下)
2 68年运动及其影响(上、下)
3 “享受”与“感性” :作为“快乐学”的语文学
4 科学与文学
二.东亚学系课程:
高级讨论课:
1 孔子与儒家经典
2 《易经》研究
3 唐代文化
4 元代戏剧
5 中国的王朝更替
6 文学中的“本土”心理
7 公众社会研究
8 20世纪台湾研究
翻译与阅读课:
1 《易•大传》翻译及卫礼贤译本对比研究
2 《长恨歌》及唐代文献的翻译练习
3 《邯郸道省悟黄梁梦》翻译练习
4 《言公》及清代文献的翻译练习
5 《红楼梦》译本对比及试译
6 《荀子》翻译练习
7 当代港台文献翻译
三.语言及教学法课程:
1 拉丁语
2 德语语音教学
3 课堂发音练习
留学进修阶段参加会议及提交报告:
1.时间:2001.12.6 地点:哥廷根 会议:博士生研讨会
报告:“异”的接受与自我定位:德意志民族意识与17至19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人
2.时间:2002.1.26 地点:哥廷根 会议:博士生研讨会
报告:1900年前后德国文学中对中国人形象的塑造
3.时间:2002.7 地点:路德维希堡 会议:博士生研讨会
报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小说
4.时间:2002.10 地点:哥廷根 会议:博士生研讨会
报告: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成果综述及其研究现状
5.时间:2003.2.6 地点:哥廷根 会议:博士生研讨会
报告:1913年左右的“中国话语”
6.时间:2003.12.4 地点:哥廷根 会议:博士生研讨会
报告:布莱希特早期流亡作品中的“中国人” :流亡之路作为接受之门
7.时间:2004.8.26 地点:哥廷根 会议:博士生研讨会
报告:席勒与“中国美女” :1800年左右的中国话语与文学创作
高级讨论课报告:
特奥多•阿多诺的《对<终局>的解读尝试》
马克斯•韦伯的《古代犹太教》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
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
瓦尔特•本雅明的《认识论批判》
莱布尼茨与《易经》
聂斯托利教与景教碑 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小谭同志 于 2008-7-23 07:31 编辑 ] |
-
-
Passfoto.JPG
(8.48 KB)
Passf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