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80后:青春已成往事》——看电视连续剧《奋斗》
——看电视连续剧《奋斗》 《奋斗》看到最后,多少有一点伤感。青春总是这样短暂,这样脆弱,稍纵即逝,让人徒生感慨。第一集里高强的死,似乎就带着一点象征的意味。而在故事的尾声,陆涛眼含热泪叫了陆亚迅一声“爸爸”,这是结束青春的另一种方式。这时,主人公们似乎都修成了正果,找到了归宿,开始了新的轮回。当我们幻想着青春万岁、青春永驻的时候,青春正在离我们而去,“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事实上,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能够逃脱历史的宿命。
所以,《奋斗》正是这一代人的青春咏叹。这是被称为“80后”的一代人,他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他们要工作,要恋爱,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他们也想通过个人的奋斗,让理想激情飞扬。但现实的不如意总是使他们感到有一点迷茫,他们在生活中一再碰壁,有时甚至碰得头破血流,美好的梦想在一点点破灭,而他们也开始了解、认识这个社会。
电视剧《奋斗》为这一代人的青春叙事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它的独特性使它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代际对青春的表达。有人做过一种区分,他们把上个世纪初的那一代人称为第一代,把建设新中国的那一代称为第二代,“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则为第三代,改革开放以后走上社会的那一代称为第四代,也许这种区分不够科学,也没有多少道理,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即他们对青春的表达,几乎都采用了“投身于……”这个经典的句式。他们之间无论有多少不同,最终都要通过“投身于……”来实现自身价值,确定自己的位置。
80后这一代似乎无须这样。他们这一代人拥有最彻底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自我意识甚至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他们使我想起“五四”时期的一个口号,我是我自己的,我的事情我做主。他们不仅割断了现实和历史的联系,也割断了自己和社会的联系。就像剧中陆涛和他父亲的关系一样,一个是名义上的养父,一个是未尽父亲之责的生父,这种关系几乎是一种隐喻,象征着这一代人的尴尬处境。他们渴望成功,特别看重个人的成就,他们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自己为大家所关注。但是,就像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自身来确定其自身价值一样,80后一代如果不将自己的现实人生扎根在社会群体的土壤中,他们所面对的也只能是自身意义的空白和自身所指的匮乏。我是我自己的,可我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又需要将自我交付给他人。剧中的几个人物,陆涛、夏琳、向南、杨晓芸、华子、米莱,包括进城打工的露露,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困惑、迷茫以及绝望和痛苦,显然都与这个逻辑上的悖论密切相关。
事实上,80后这一代人承担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变化了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忽然释放出来的人的欲望所造成的。他们要工作,要创业,要恋爱,要结婚,要买房买车,要时尚消费,一不小心就成了房奴、卡奴,而工作却并不十分稳定,生意也很难如意,他们的未来变得充满威胁而又不可捉摸,则自我生存取代自我完善就成了世俗生活的惟一目标。青春离他们而去,他们甚至来不及与青春告别;他们也不再浪漫,他们只能靠物质化的追求制造一点浪漫的感觉了。
作者: lpdewangz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