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未来之路如何走?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

中国人不能永远这么便宜

一个普遍贫困的国家,是不可能崛起为真正的世界大国的。过去20年,中国一直遵循着贫困国家的发展战略:利用自己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中,靠低廉的价格打败对手,占领世界市场。如今“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正是这一战略成功的明证。 然而,当中国发展成一个小康社会后,这样的战略就会失误。在未来几十年,如果中国的劳动力还是这么便宜,就说明中国的大部分人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获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将制约中国的发展。一个穷国要崛起成一个世界大国,就是像跑一场马拉松。如果只看眼前的便宜,拼命快跑,而完全不考虑后半程的战术,到时就会精疲力竭,被迫退出竞争。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后半程战略,绝对不应该建立在其前半程的身体状态透支之上。中国小康后的发展战略,也绝不能以中国人便宜为前提。相反,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想想中国人“贵”起来以后怎么办。 csuchen.de# b6 }+ {- D2 }; d' c
人在德国 社区( T- Q& W8 }5 x6 M6 e5 Z
不错,美国的劳动力价值确实高,但是,高工资带来的,并不仅仅是高消费,而且还有高投资。个人的小规模投资,常常比企业大规模的投资更有效率,就像企业的投资常常比更大规模的国家投资更有效率一样。且不说一半美国人手中持有股票,成为“投资阶层”,高工资还使美国人能够对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进行教育投资。干粗活的父母,能够培养自己的孩子上常青藤。结果,干粗活的美国人越来越少,从事高技术、高智能产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里呢?我们给工人的工资仅仅够他们维持生存,他们很难对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进行投资。 csuchen.de1 ?! _7 b7 y8 D+ ~

2 r$ z$ |& W& K% h) r7 i+ J; g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要有效地开发这一宝贵资源,第一是要对人进行投资,第二要保证这样的投资是自由的、非计划的(既不能由国家来计划,也不能由企业来计划)。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一直靠压低工人的工资来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结果虽然迅速崛起,却是“脱亚”而不“入欧”,在经济上一直没有达到主要西方工业国家的水平。二战后日本再度以廉价的劳动力崛起,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及时完成了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型,把高工资、高生产力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终于改变了战前“跑得完工业化的前半程,跑不完后半程”的局面,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再看印度,在教育投资、法治、高技术产业等方面,比中国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贫富差距太大,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没有资源对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进行投资,所以发展的动力一直赶不上中国。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哪怕前半程跑慢些、少吸引点投资,也要保证劳动阶层的基本权利和生活水平,使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对自己投资、向上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再生的资源,保证我们的“后半程”有足够的动力

TOP

沃尔玛的例子 csuchen.de  f% z0 N5 g) c. C

: a( |; h. A; g# B% E) D, Kcsuchen.de《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一家给沃尔玛提供小电器的企业,10年前出厂批发价为7美元的产品,如今被砍到4美元(在美国销售价则是15~40美元),如此低的价格使企业几乎无法生存。
! {* [% F  k5 c" h) ocsuchen.de
: }/ X& r# D5 Y$ D+ N8 v; J9 W- J9 F所以,中国的出口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利润大部分都是这样被别人赚去,中国社会从中获益十分有限。最近,美国政府和国会企图迫使中国升值人民币。但《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一反常态,相继站出来为中国辩护。《华尔街日报》一语道破天机:我们与中国的贸易,是天下最好的买卖。中国为我们生产我们觉得没有赚头的产品,而且价格奇低,利润大部分也被美国公司赚走,我们则得到了长时段的高增长中的低通货膨胀率,能够集中精力提升产业的层次和劳动生产率。现在的问题不是担心便宜的中国货,而是要操心这样的好买卖能持续多久。

TOP

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我们的问题则是:难道中国人要永远像这样为世界打工?
" G0 ?. o$ |' w# D人在德国 社区人在德国 社区4 m7 W' h0 F  F4 M7 B3 s
沃尔玛之所以能够如此上下其手,无限压低价格,在于它抓住了中国的几个弱点。 csuchen.de# E. h, Y2 u3 h6 F; P1 a6 k8 {

8 E9 H& A; e" R, X3 p4 B首先,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优异企业无法脱颖而出。经济起飞十几年,经济规模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但仍然没有索尼、东芝、尼桑、丰田乃至现代、三星这样的名牌。我们除了东西便宜、劳动力便宜外,没有任何砝码。
( f9 M% P, r# k  g% E- X- A- A0 K/ y( C/ Y" `
其次,劳动力便宜,国内的购买力就低。内需不足,只好依靠出口,于是沃尔玛就成了衣食父母。我们自然也就永远抬不起头来。
% i3 d$ d, A  b# Y5 H3 Zcsuchen.de7 _& F) \6 e3 M5 Q, o% ~
中国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很像20世纪60年代初的日本,正处于一个战略性的十字路口。 ) Z7 u9 t) c/ L7 W

# I$ |+ B8 I0 w% Q" |9 z) J7 ~% T我们不能因为有13亿还很穷困的人口,就认定中国人可以永远这样便宜下去。我们必须对这13亿人进行投资,使他们逐渐“贵”起来。这样,他们不仅有足够的技能从事高层次的生产活动,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购买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扶植中产阶级的成长。同时,应该迅速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这包括独立、高效率的司法制度,自由的信息流动,高度透明的政府行为等等。因为真正国际级的大企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成长

TOP

中国经济的出路 % J- }' L" O$ p+ ~! n

* Q0 X0 C4 K. H# f% z) d中国必须提高产业层次,中国的政经界并非没有意识。联想以17.5亿美元的天价买下IBM的PC系统,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个大手笔。这笔交易,把人们的目光转向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发表的文章,称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如华为、ZTE、海尔、TCL等等,竞相到海外收购、兼并、联营,试图创造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 j* S8 x' y& S* q# T7 K% I
" m8 h+ X% R& A! V+ W实际上,这些大企业的行为,有极大的风险。企业兼并,并非是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必由之路。相反,野心过大的兼并,最终常常制造“白象工程”。耗资甚巨,高成本压低了盈利,甚至使企业长期负债,最后吃不了兜着走。真正的企业成功,在于提供领先的技术,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像当年的索尼,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庞然大物,但在电器市场上几乎处处领先。现在的丰田,也比如今的通用汽车规模小,但总是能够比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早走半步。
4 t& I( f$ K, l
/ ]4 W# X8 A2 K2 T$ h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在技术上没有一处领先,全处于跟跑的状态。海外收购,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技术,创不出名牌,于是希望通过收购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获得人家的技术和品牌。但是,借来的拳头打不了人。真正技术领先的企业,一般不会让外人染指的。能够收购的,大多是一些垂垂老矣、在技术和品牌上已经丧失了竞争力、并有许多不良债务的企业。如上海的汽车制造商,就收购了这样一家英国汽车公司。这样花大价钱把昔日的名牌买到手,就像是斥巨资请现在已经快走不动的马拉多纳来为我们踢球一样,最后可能输得更惨。

TOP

更糟糕的是,这些能够走向世界,斥巨资兼并、收购、联营的大企业,大多是国有或有着国有背景。它们目前的成功,往往不是靠市场上充分的竞争,而是靠自己所占有的优惠性或垄断性的地位。它们的企业行为,常常倾向于好大喜功、不计成本。如果它们算计不精,经营不善,又不能及时受到真正的市场竞争的惩罚,那么盲目扩张的结果,可能会制造一些负债累累的硕大病夫。 7 {, b9 V# q+ j3 S: H1 a+ K$ O

5 y2 m" o0 R5 w( w5 @( }. T+ Q. E实际上,大企业的行为,已经使中国的经济充满危机。比如汽车业,由于大家一拥而上,生产能力已经有过剩的危机。有些人预测,中国的汽车业如果不能在2010年大规模占领世界市场,国内就会充斥着卖不出去的车。但是,在几年之间我们有能力大规模占领世界市场吗?事实上,大企业的行为,常常是追随式、从众式的,看见人家造汽车自己也造汽车,看人家做电脑自己也做电脑。有创造性的个人,则能够在一些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异军突起。当年的苹果电脑,如今的Google,都是这样诞生的。 % h2 K: t" _$ L$ m/ e- C: W! v3 D

/ [  Z: B6 G1 z9 Z# rcsuchen.de中国的经济要更新,不应该仅仅从大处做起,还应该从小处做起。国家的责任,是保证个人的经济自由,保证小人物的基本权利。中国的经济要长久繁荣,首先要等民工拿得到体面的工钱。他们有了基本的经济资源,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创立自己的产业。一大批小企业才能够迅速地崛起。 csuchen.de4 O$ R4 }$ q7 Y: E. p
9 R5 C. |2 a- a- H5 S, [# k
个人富了,才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劳动力贵了,才会逼着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和技术成分。靠肆无忌惮地压低自己员工的工资来竞争,等于把企业越惯越懒,越来越固步自封,最后使中国经济走入死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