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吟诵教学小记

到小班友情客串了两次吟诵课,大概记录一下算是经验总结。

第一次上课本想教首完整的诗,因为决定的比较晚,不想打乱小班原有的教学计划,正好小班在读《大学》,便准备用唐调教《大学》的开篇两段。没敢事先上传《我爱吟诵》中的录音,因为这个唐调还是有些特别的,虽有唱腔又不同于吟唱,中低的频率加上徐建顺老师沧桑的演绎,恐怕幼儿班的孩子们不能接受,即使是家长估计一时半会儿也听不惯。上课后先给家长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唐调,为国学家,教育家唐文治先生所创,为业界所重视,正在申遗。吟诵调儿没有复杂的,旋律都很简单,一旦掌握了某个调儿便可以用这个调儿随便套用,并根据吟诵规则做相应改动。唐调儿也一样不难学,一个晚上林林和我一起把这个调儿听得很熟,可以背吟,乐此不疲和我比赛。
开始教了,本应沧桑一些,但是面对这么多幼儿,还是尽量让自己的嗓音轻快动听才好。看得出孩子们的眼光充满了好奇。

第二次吟诵课,我是有备而来的。总结以前的吟诵教学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误区,就是幼儿班的孩子只教唱不做声韵分析,通过给大班孩子上的几次吟诵课,以及在家教林林的感受,我决定做新的尝试。
学前的孩子记忆力好,形象思维活跃,所以选了一首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代表要拉长的平声字,`代表入声字,读音短促)
虽然这是一首词,但除了“青箬笠,绿蓑衣”,其余三句还是符合诗的格律的。我尽量用讲故事的语气告诉孩子们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西塞山前的江边钓鱼,并按平长仄短的方法带着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了三遍,然后开始声韵分析把大家带入诗的意境。
“第一句,  注意听“西塞山前---白鹭飞---”,把“前”和“飞”念长以后是不是感觉到了西塞山前很开阔,一群白鹭在自由自在的飞翔?"

“好,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 感受感受“桃花---流水和桃花流水有什么不同?”   “对,花一拉长,眼前出现的是一片片盛开的桃花,而不是一朵花两朵花。 流水很急所以读短。那么把鱼和肥拉长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鱼很多,而且又大又肥。” 丰庭爸抢着说。

“青箬笠,绿蓑衣。作者带着竹叶做的雨帽,披着绿草棕绳编的雨披坐在江边。”

“斜风---细雨不`须---归---。‘不’是入声字,读音短促。可以表示作者很执着,即使是“斜风细雨”也不着急回家。归字的拉长更显怡然自得。"                  
延展:“为什么刮着风下着雨作者也不愿意回家呢?对,因为那风里一定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花草的芳香,混合在湿润的空气中,让作者不愿意回家。”
简单的声韵分析做好了,因为家长们都在,接着做了找字的游戏: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江边钓鱼,那么哪个字和钓鱼有关呢?”
“流水?”  “鳜鱼?”
“渔歌子的渔。” 欣欣爸正解。
“找找描写颜色的字。好,‘白,青,绿`’. "
“哪些颜色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你能看出来?"
“对,青色的西塞山,碧绿的流水,粉红色的桃花以及浅黄色的鳜鱼。"
“这首诗美不美呀?"
“美!" 孩子们回答。
既然是美诗就要把它美美的吟诵出来,选了一首戴学忱先生的吟诵调儿教给大家唱,很有些黄梅戏的味道,这个调儿是我听了很多遍以后才感受到它的美的,学起来上瘾,像个戏迷,因为它真的是很美。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总结一下经验:古诗的声韵分析是完全可以讲给幼儿班的小孩子听的。但是一定不能多,要像讲故事一样,争取生动形象。当然对于中文水平不足的大孩子也一样不能讲解过多。尤其诗词格律的各种概念,不必特意讲,吟诵对了就好,即使讲也应当是润物细无声,一点一滴的渗透。因为上课的时候家长们都在,忍不住“杂话”多了一些。真正面对幼儿的时候,应当做到更加简洁流畅。另外可以带着孩子们做平仄手势,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中国的诗词和声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他们知道诗只有通过吟诵的方法才能慢慢品到其中的韵味,才能真正融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体会到传统诗词的魅力。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