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问题”原来真是“人为”的?

【按:暖化激进左派会伤害环境,就像宣称“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法西斯把治下的人都变成奴隶一样。】

环保分子的“人为全球暖化理论”说,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温近年急升的元凶。这个粗疏的假设,一直缺乏严格的科学证据支持。峰回路转的是,最近却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所谓“暖化问题”可能真的只是“人为”,只是此“人为”并不是环保分子所指的“人为”罢了。

最近,加拿大博客兼业余气象研究员Stephen McIntyre,在其网页踢爆一向支持“人为暖化论”的美国太空总署哥德研究所(GISS)及其领导人James Hansen,指出其数据一直错误地高估了美国近年的气温,结果GISS被逼承认错误,修订了数据,其中包括将00至06年美国大陆的平均气温读数调低了摄氏0.15度。

美国这0.15度的调整,对全球气候来说看似“微不足道”(GISS亦如是说),但却足以动摇一向被传媒渲染的“全球暖化”童话故事。美国自上世纪二十年 代以来才“暖化”了0.21度,现调低0.15度,即代表“暖化问题”忽然“纾缓”了三分之二!这位加拿大博客对改善“暖化问题”的贡献,较任何环保分子 都要大得多!

另外,GISS过去的数据一直显示近一百年来,美国大陆相连的四十八个州,十大最炎热年份一半都在90年或以后发生。但经修订之后,十个最热年份变成有四 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近十年发生仅得三次(参阅附表※)。可以说,美国这个“全球暖化祸首”,在过去百年原来没有怎样暖化过!更重要的是,三十年代全 球工业化尚未普及,二氧化碳的排放比现在少得多。这无疑令传媒知识分子在渲染“人为暖化”故事时,更难自圆其说。

既然难说,传媒便索性不说。香港的传媒对Mclntyre的踢爆固然完全没有报道,就连美国当地的传媒也很少提及。可以想像,如果今次GISS是向上修订近年气温的话,传媒肯定会以大字标题报导。事实上,《华尔报日报》的评论就指,整件事件令人不安的地方正是传媒的双重标准。

其实,今次踢爆GISS的Mclntyre,之前亦有份踢爆过环保分子经常引用、俗称“hockey stick” 的北半球一千年气温重组图表。Hockey stick“大受欢迎”,是因为它显示北半球的温度在近一百年突然急速上升,符合环保分子和传媒的“预期”,故此就算它离奇地把“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 河时期”等气温的起伏,一笔抹去,大家也毫不介意,联合国的官僚机构“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更急不及待把它放在2001年的报告作为重点气温重组图表。

可是,此“stick”其后却被Mclntyre等人踢爆是以错误方法创作出来,IPCC于是在07年的最新报告淡化hockey stick的重要性,改为把它和其他十多个图表并列在一起,当中有些显示目前的气温并非一千年以来最高。报告虽然仍然认为近年气候是一千年来最高,但亦承认地球暖化其实早在五百年前已经开始。

类似GISS和hockey stick所犯的谬误,“人为地”提升了气温,传媒跟着大事渲染,还说是“科学共识”,但当这些所谓“科学共识”被否证时,却无人再去跟进,遂令“暖化问 题”越闹越大。可幸的是,随着“人为暖化论”的谬误越揭越多,学术界似乎亦已渐渐转軑。04年有统计指十年来发表的气候变化科学论文,有七成半是支持或有限度支持“人为暖化理论”,但以相同方法的统计最近却显示,支持的比例近三年已跌至只有四成半。对于“人为暖化论”,多数论文只持中立结论,有百分之6更完全否定。

更有趣的是,尽管我们的传媒仍在不断渲染诸如“水淹中环”等暖化灾难故事,在统计的528篇论文中,认为气候变化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只得一篇。

欧洲左翼就是瞎掰,一个个脑子里都有艮丘,什么素食主义,反皮草的,环保的,同性恋的,貌似替天行道其实都该去精神病院就近治疗。
其实就是欧洲美国现在坐吃山空,心里没跟然后妖言惑众。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看看德国之声一个个说的是人话么? "中国气候目标以攻为守" ,酸得我牙都倒了。

要我说有工夫多研究研究 推背图,周易,

子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所以说一冷一热是自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你们要是真能改变气候了,天也就亮了,没睡醒回去接着睡去。

TOP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据《华尔街日报》11月30日报道,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近日被人泄漏,原来,一些科学家在操纵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不仅如此,邮件还初步解释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用一位被泄密气候学家的话说: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金钱。

  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在其网站上描述,自从1972年以来,研究中心一直努力保持收支平衡,而且早些年研究人员根本没有工资保证。“1994年以后,情况改善了很多”,为什么是1994年?因为那一年,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公约》生效。从那以后,政府急于了解到底我们让地球变暖得有多快,就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气候变化研究这一行业,而有幸进入这一行业的人也就因此步入了“黄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引进了190万欧元资金。但根据一份被泄漏的文件显示,在那十年,总资金实际达到1180万欧元,包括英国国家环境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能源部以及北约的拨款。研究员蒂姆·奥斯本一份被泄露的电子表单也有类似证据:1994年至 2000年间,奥斯本称气候研究获得的合同资金为17.3881万欧元。而档案涵盖的最后一年是2007年,从2000年到2007年间,他引进的资金一跃达到76.4055万欧元。

  迈克尔·曼也是气候研究方面的一名重要人物,他的名字也多次出现在被泄露的邮件里。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环境科学研究资金不过2040万美元。但迈克尔加入该大学两年后的2007年,环境研究资金已经达到每年5500万美元,其中多半是由政府注资的。

  为了让财源不断,气候科学家需要让大家的恐慌永不停歇。若他们对气候灾难的预言受到任何质疑,都会让资金来源变得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气候灾难越严重,政府就越愿意注资来支持全球气候变暖研究。可见,将异己声音拒之门外不仅仅是学术嫉妒心理作祟,更是一件关乎他们行业存亡的大事。流入气候研究部门的大量资金本身并无可厚非,但这清楚地显示出研究人员的职业命运和气候灾难的联系有多紧密。正是人们对于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恐慌,才导致堆积成山的钞票被毫不吝惜地注入到他们的研究中。任何会质疑他们理论的发现都可能让他们能获得的资金遭受风险。

  一句老话说,学术界的争吵之所以激烈,是因为赌注太低。而在这个例子中,金钱的流向则证实了这句老话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科学家们之所以这么拼命地保护他们的理论,不是因为赌注太低,而正是因为赌注太高输不起。为此,难怪他们会禁不住诱惑“掩盖”气温的“下滑趋势”,将把柄扼杀在摇篮中,让持反对意见的同行无迹可寻。

  当然,对于世界经济而言,为了温室气体减排,几千亿的美元已经付之流水。但这次泄露的邮件却赤裸裸地揭示出,所有这些昂贵的花费却只是基于有瑕疵的伪科学。而对于世界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而言,若将此次的“气候门”事件当作又一次学术争端来轻率处理,那我们的赌注未免也太高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