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眼睛奥秘无穷 甲虫能发现80公里外大火

 四眼鱼,上眼看空中物体,下眼在水中观察———

  在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大概是动物王国中变化最多样的。数百万年的进化已经形成了10种以上的动物视力系统,每一种都要特别适应它们各自的需要。


  科学家对各种动物眼睛进行了观察,当他们设计人造光学系统时,就可以参照不同的动物眼睛来设计。从鸟类到昆虫,从鲸到鱿鱼,科学家从动物王国的所有成员中获得灵感,以设计高性能的人造眼睛。

  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工程师、纳米技术专家雷卢克阐述了最新研究,并将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上。

  动物眼睛,千奇百怪。

  弹涂鱼生活在水里,但它们时常爬到岸边的树上,在陆地上呆几个小时,因此,它们的眼睛是典型的陆地型眼睛。而它生活的水域大都是水质混浊的池塘,水下的视力好坏也无关紧要。

  鼓虫生活的水域是清澈的,因为它在定居问题上选择了水陆两栖,因此大自然毫不吝啬地给了它两对眼睛,一对在水里用,另一对浮出水面用。

  美洲中部湖泊里的一种四眼鱼,能敏捷地跃出水面,捕食正在飞行的昆虫。说它是“四眼鱼”,实际上它只有两只眼,这两只眼睛的特别之处在于,瞳孔上下径伸长,并被一层间隔将眼睛横截成两部分,其透明介质上部的折射介质适应于在空气中看东西,眼睛的下半部则适应于水中观察。

  鸬鹚等一些鸟类既要在飞行中远望,又需在水中捕鱼时看清近距离的景物。它们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调整晶状体的曲率。通常年轻人眼睛的折射率不足15个屈光度,鸬鹚则高达40~50个。因此,它们既能在稠密的水草中搜寻小鱼,又能发现高空中盘旋、随时都有可能发动突袭的猛禽。

  深海软体动物的眼睛,直径达20厘米,是具有延伸功能的套迭型眼睛。它们的瞳孔很大,可以将尽可能多的光线收入眼帘,在灵敏度极高的感光成分上聚焦。猫头鹰是善于夜战的动物,光线再弱它也能明察秋毫。它看东西所需要的光,强度仅为人眼需求的1/100。

  猫眼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狼眼在夜色中阴森可怖,其实它们的眼睛本身并不发光,但能反射进入眼睛的月光、星光和其他微弱的光线,并将这些光线汇集于眼睛的后表面上,所以才使它们的眼睛光彩照人。一类是复眼,另一类是相机眼。

  人类的眼睛是典型的相机型眼,用一个单镜头(眼珠)将图像聚焦到光敏感的视网膜上。其他自然界中的相机型眼有的还能伪装,而我们的眼睛却不能。

  比如,鸟的眼睛有特别的肌肉,能改变晶体的厚度和角膜的形状。鲸的眼睛有特别的“水压”,通过注水和排水来调压,从而可以让它们的晶体前后移动,使其离视网膜忽远忽近。这种独特系统可以让鲸在水里水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章鱼眼的单晶体像洋葱一样分层,每层都有稍微不同的光学特性,以利于章鱼快速聚光,还拥有极大的视野。雷卢克他们制造的晶体与这些相机型眼睛相似,通过改变特殊水室的液压来调焦。这些被称为“微型双重”晶体具有2种不同的形状,两边都彼此鼓起或都向一边弯曲,以调节焦距和视野。像这样的晶体可用作细胞相机、体内医学图像仪和光学图像贮存等。

  相机型眼的动物通过不同方式来调节其晶体,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目标。虽然科学家早就知道相机型眼的每个部分的功能,但要制造一个功能全面的人造眼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家正在向自然界中发现的另一种眼睛———复眼进军。昆虫和节肢动物中有复眼。复眼由许多单个晶体组成。单个成像单位称为“小眼”。比如,蜻蜓为单复眼,其晶体达1万个。有些复眼能同时处理图像,每个晶体传送自己的信号给昆虫或节肢动物的大脑。这使它们快速发现目标和图像识别,这就是为何苍蝇很难打着。从动物眼睛上寻找灵感。

  新的显微加工技术可以让研究人员生产微型人造复眼。雷卢克他们已经制造出了人造小眼,每个小眼都有一个微型晶体连在管状的波导管上,以将光传送给光电子图像仪。他们还已经将“小眼”排成圆屋顶,到时可用以制造能看360度的装置。

  如今,科学家正在探测自然界的视觉系统,看看是否能从动物中找到关键工程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目前的红外线传感器虽然比人眼更厉害,但它们需要复杂的冷却系统才能工作。

  当雷卢克为下一代光学仪器的开发寻找灵感时,他想到了龙虾、苍蝇和章鱼。他与其他生物工程师借鉴动物来设计人造视觉系统,以用于高科技的相机、运动探测器、无人控制导航仪和人造视网膜植入。不过,自然界的视网膜可以弯曲,而人造的则不行。
Share |
Share

 自然界中的一种甲虫能发现80公里以外的森林大火。雌甲虫将卵产在烧过的树上。它们侦探大火并用一个专门的器官,调到特别频率后才能探测到红外光。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类似的新原料,以探测热量。




  研究人员在仿造眼睛上取得如此大的进步,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能制造柔韧的聚合体和塑料。活生生的眼睛和其他器官由天然的长链分子制成,因此,人造聚合体具有很多的感官能力。雷卢克他们能用快速成模办法让聚合体成为三维模型,使他们的装置具有弹性。

  背景知识

  猫头鹰的眼为何那么“大”?

  科研人员认为,眼睛与身体的基本关系能反映每个物种是如何适应、利用自己所在的生存环境,尤其是那些眼睛大小偏离正常标准的动物。例如,以猫头鹰为例,就眼睛与身体的比例来说,它在脊椎动物中拥有最“大”的眼睛,这是适应其在灰暗光线中发现、捕捉灰色动物的需要。

  研究人员还发现,爬行动物与啮齿动物的眼睛一般来说都比较小,而一些啮齿动物却像猫头鹰一样在晚间活动,由于它们的眼睛比较小,这就暗示着这些啮齿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弱化了视觉,而强化了触觉和嗅觉。

  就鱼类来说,它们的情况与陆地动物大不一样。专家称,它们并不按一致的方向发展自己的视力。由于水的浮力作用,许多鱼类进化成细长的身体,眼睛有大有小,有的则因为生活在海底黑暗世界里,因此眼睛早就退化了。可以说,鱼的眼睛大小与否也是其生存进化的必然结果。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