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终盘点之十大系列:十大热卖

 1.单身公寓

  集体宿舍是忧郁爱情与环境型阳痿症的温床,与父母同住更杜绝了一切艳遇可能,更不要说一夜情。2004年的中国大都市,热销的不是大户型,不是五星级,而是单身公寓。一项调查表明,单身公寓的购买者大多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职业为公司职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年龄为20到35周岁。他们在市中心上班,收入稳定,生活节奏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很高,具备很强的分期偿付能力。在北京,月入2000元左右的年轻人已经占到市区人口的一半左右——大多数却仍然栖居于旧公房与集体宿舍中。单身公寓的热销,至少把年轻人圆“住房梦”的时间提前了5年。

 2.小私产品

  风光片《大城小事》里,黎明饰演私人医生,王菲则是私人派对设计师——这年头,固然不能像有钱人玩私人飞机私人游艇,若是没个把私人保姆、私人律师、私人医生、私人美容师、私人秘书、私人生活顾问、私人……也实在是嫁丢脸的事。老又没老到只有钱,年轻也没年轻到只有年轻的份上,身上青春与衰老的痕迹开始交替出现,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健身和美体、咖啡和西餐,以及个人隐私。与“小资”一样,“小私”的关键也在于格调:流别人的汗,吃别人(做)的饭,自己的工作专心干,花掉的是血汗钱,换来的是自由身。

TOP

3.信用卡

  中国人都梦想着尽可能快速地使钱包鼓起来,银行家们可不这么想——或者鼓起来也行,那得是厚厚的塑料卡片。2003年被誉为“中国信用卡元年”,直接起因是非典,人们发现,信用卡比现金卫生方便,结果信用卡“井喷式”增长。当年贷记卡发行量超过历年总和。也是在这一年,个人信用卡实现海外提现,双币卡内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中国人口13亿,真正市面上流通的信用卡却只有100万张, 国际信用卡组织Visa估计,从2004年开始,中国内地的信用卡每年将获得80%至100%的增长,5年后发卡量可超过1000万张——不过也只相当于目前香港600万人口的发卡量。更乐观的估计则认为,中国信用卡的潜在目标人数在3000万到6000万之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

TOP

 4.两厢轿车

  两厢车在中国的迅速主流化,只用了短短不到4年时间。2001年,中国市场上只有9种两厢车型,销售规模约10万辆。2004年,两厢车已拥有21个品种,预计销量超过40万辆。两厢车的价格优势、使用方便性和经济性决定了人们购车的消费偏好。在一项车型偏好的消费者调查中,的潜在消费者倾向于“两厢”轿车。在德国,两厢车的市场份额占到70%;在法国,占80%;在意大利,是85%。在中国,40万辆的销售数字与全年轿车260万辆以上的预计产销量相比,也只占15%左右,两厢车的春天刚刚开始。

TOP

5.水果餐

  大前年是麻辣小龙虾,前年是香辣蟹,接着是水煮鱼,一场SARS,活生生杀死许多都市人群腹中馋虫。呼应健康主题,今年盛行水果捞。“水果捞”源自香港,将各色水果、西米、糯米、冰沙、冰淇淋、果冻等组合、搅拌,分量多了要用勺子“捞”起来吃才过瘾,“水果捞”因而得名。据一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都市人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水果捞”的目标市场定位在10-70岁的人群,其中女性占60%,清新,健康,当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够低。

TOP

6.刀郎

  2004年6月之前,没有照片发布,没有海报出街,没有任何一篇个人专访面世的四川汉子罗林,对全体中国人民而言,还是个Nothing。虽然他的第一张唱片《2002年的第一场雪》无声无息就卖了270多万张,加上盗版超过1000万张,是中国乐坛前所未有的销售奇迹。下半年,歌手刀郎终于成为Something,与内地最大的唱片公司太合麦田合作;谭咏麟主动找上门来与刀郎合作;唱片在香港上市之后转眼就上排行榜冠军;商演出场费已经达到25万元,与国内一线男歌手的身价不相上下;著名音乐人李宗盛为他的新专辑担任制作人;新专辑的保底数字达到了空前的520万张;大导演张艺谋也找他为《十面埋伏》站台,徐克的新作《七剑下天山》也请他做音乐。年末,他无可避免地出现在花花名利场的红地毯上,别人褒扬他又挖苦他,说他的歌“出租车司机都在听,开垃圾车的司机都在听,公共厕所都在播放”,汉子罗林尴尬地笑笑,歌手刀郎欣欣然接过奖杯。

TOP

 7.经济学家

  中学生们追歌星影星小明星,老板们追教授学者经济学家,尤其后者,大力鼓吹“原罪合理”,服务更是贴心合意。对于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张口闭嘴之间,字字珠玑,每一句话就是一沓钞票。与其说是在讲课,不如说是在点钞。 经媒体披露,经济学界大牌教授讲课的出场费甚至可以达到6万元,而且不二价。即使二三线的人物,哪怕是在校就读的硕士博士,只要跟对了导师,没有5000,也休想成事。

TOP

8.80后小说

  蛰居三年的韩寒的复出之作《长安乱》一下子印了43万册,比他更能卖的还有郭敬明,号称“书市救星”。北京小丫春树的小说《北京娃娃》已经在美国出了英文版,出版方还特别在亚马逊购物网站的宣传中提到这是“中国第一部‘残酷青春’小说”——残酷?大叔大婶们在哭泣。先是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然后是“80后实力作家排行榜”——“80年代下的蛋”已经不再是社会学与传媒文本所虚构的人群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威胁

TOP

9.八卦杂志

  早在《东周刊》刘嘉玲事件之前,更为人所知的八卦杂志香港《壹周刊》,明星畏之如蛇蝎,却被内地传媒业界视为奇迹、标杆与学习对象。今年八卦杂志的始祖——英国 《OK!》登陆中国,并一度卖断市——更早之前在珠三角流通的八卦杂志《娱乐周刊》尽管只是扒香港同类型杂志的边角废料,已足以称雄报摊。说2004年是中国杂志的八卦元年未免言之过早,毕竟《OK!》杂志尚未成气候,对待小贝辣妹,也一味往德艺双馨的路子上整,这哪叫八卦,分明是艺术人生了。

TOP

10.法国文化年

  历时将近一年的中国文化年,中国人的熊猫、旗袍和团体操表演看得法国人如醉如痴。作为回应,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法国文化年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举办百余项活动。本着“以人为本和革新”及“浪漫与创新”的主题,法国人送来了激光音乐会、印象派绘画、飞行表演与法国鹅肝。一系列大型展览将从不同侧面向中国观众展现法国创新精神。其中大部分展览将分别在中国的2到4个城市巡回举行。也就是说,现在中国许多著名博物馆已经进入“法国时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