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ehrGut 于 2008-9-10 09:57 发表

拿小型炮轰雪人为制造雪崩算常规做法的一种。


下场雪就有新的雪崩危险,3000多米以上就是万年雪线,根本不可能清理完。
冰崩,雪崩是登山必须面临的危险,只能靠自己和天气预报避免,不比搭建路绳可以一劳永逸。

TOP

原帖由 山区人民爱照相 于 2008-9-10 12:35 发表


下场雪就有新的雪崩危险,3000多米以上就是万年雪线,根本不可能清理完。
冰崩,雪崩是登山必须面临的危险,只能靠自己和天气预报避免,不比搭建路绳可以一劳永逸。

轰雪崩是让已经累积起来达到雪崩危险的时候进行的处理方法之一。
雪崩不仅与雪有关,还与地形等等有关,还与累积度等等有关。
不是下一场雪就会雪崩,也不是轰一下就一劳永逸。
加拿大许多山地滑雪场都用小型炮轰的。
另外,有时候登山场所要避免一些行为,比如一声刺耳的枪响就会引发雪崩。

TOP

单片机软硬件设计,数电模电功能实现,PCB制版布板

TOP

我们的路线相似一直到游客止步的牌子上。。。。呵呵

在哪里可以训练登山?

TOP

LZ很面熟

TOP

呵呵,看到照片拉~很不错~什么时候把我也带上吧.

TOP

原帖由 Flea 于 2008-9-10 21:16 发表
LZ很面熟


这个也很面熟



:naughty:

TOP

原帖由 niwei_20xx 于 2008-9-11 17:14 发表
登山者也是人啊,人命比炮弹金贵的多了。如果下雪不很频繁,还是清理一下的好。


1。雪场覆盖面积有限,而是个山头就可以拿来登山
2。雪场海拔一般超过3000米,和4000米的登山路线气候特征完全不同,气候多变。

所以,根本没有可行性

TOP

1号(周一)下午从南针峰下来后,在法国登山协会看到的天气预报说3号下午开始变天,山上则会有风雪和雷电,这会使得登山变得非常危险,尤其是雷电,在高山上携带大量金属装备,兼职就是根天然避雷针。4号天气维持糟糕状态,5号尚不明朗。6号是我们离开的日子,这样一来,3号早上成了唯一可行的登顶时间。在路线选择上,一致同意放弃三峰路线的努力,而走最常规的gouter路线。
gouter路线攀登勃朗峰的安排一般是这样,头一天坐缆车到1800米高度的Bellvue,然后坐齿轮小火车到2370米的Nid D'Aigle,这段是所有游客都可以到达的地方。接着徒步沿坡度较缓的碎石地形上升到3100多米,接着是爬一个700米的大陡坡上升至3800米的gouter高山庇护所,气温高的时候这个路段是岩石地形,如果下雪结冰就是冰雪岩混合地形。在这个路段上,落石是最大的危险,走这gouter路线出事的大多都葛屁在这段路上。走过中间一段漏斗地形横切路段时候,山上的碎石就不停从身边不远处向下滑落,所谓漏斗地形,就是在山体上部比较宽处落下的时候最后都会集中在下面一个比较小的路段上,因此发生落石事故的概率倍增,如果落下的不是碎石,而是冰箱那么大的大石头,那就又得与雪山同在了。过了这个路段就直接进gouter庇护所(或者叫古特木屋),除了少数选择自己扎营的,大多数登山者都会在这里过夜准备第二天的冲顶。古特木屋归法国登山协会所有,有150人的床位,所有物资给养全部依靠直升机运输,在旁边就有个直升机悬停场。所以条件十分简陋,价格还不便宜,但也不离谱,属于可以接受范围。第二天凌晨2,3点就开始最后的冲顶,从古特木屋到勃朗峰顶还需要上升1000米,大概5-6个小时。然后可以下撤,如果来得及,当天就可以直接下撤到2370米的齿轮火车站,那么当晚就可以回到chamonix,否则就得在3800米的古特木屋或者3100米的另外一个高山庇护所tette rousse过夜。

我们确定2号出发,晚上在古特木屋过夜,3号凌晨冲顶。意外的是古特木屋床位全部订满,而我们三人也没有准备任何在高山扎营的装备,只能预订3100米的庇护所过夜,3号凌晨从3100米冲顶,垂直爬升1700米。


下了缆车,走向齿轮火车站,路上还在逗同伴的儿子。
setoff.jpg


齿轮火车tmb开来了
tmb2.jpg


2370米处的Nid D'Aigle,齿轮火车的终点,不少当日登顶的登山者已经下撤到这里在休整
tmb.jpg


从2370米向3100米进发的途中
from2300_3100_1.jpg


雪山和冰川从云中露出一角
from2300_3100_2.jpg


快到3100米的庇护所了,不过得横切过一片冰碛区,所谓冰碛,是冰川退化后留下最后的残余。
from2300_3100_3.jpg


前方一队正在通过冰碛区
from2300_3100_4.jpg


我们走过这边通过冰碛区,实际就是一片冰水混合物,一致在淌水。
from2300_3100_5.jpg




到了3100米的庇护所后看到片营地,过去聊了会知道,他们当天早上登顶后下撤到这里的。他们建议我们今晚就上3800米的古特木屋,否则凌晨1点不到就得出发,靠头灯照明攀登这个陡坡路段危险挺大的,看不清落石,找不到路,这些事情都可能发生,还不如上古特木屋赌一把床位,哪怕没睡好强过半夜走那个最危险的路段。一商量,我们决定改变计划,继续向上攀登。


这是后来从古特木屋往下拍的,右上方那一大片白的就是3100米处,这个坡的垂直高度是700米
from2300_3100_6.jpg


危险路段都作了钢缆作路绳保护
from2300_3100_9.jpg


古特木屋在望(左上方)
from2300_3100_8.jpg


爬到中途,赶上太阳落山,金色的晚霞洒在大地上
from2300_3100_7.jpg



因为原来的计划是当日攀登至3100米,因此身上没有穿很多衣服(一件排汗内衣和一件薄软壳),其他的衣服都塞在包里,拿起来比较麻烦,为了能尽快通过这个路段,就一直没拿出来,在攀登过程中,天色越来越晚,海拔越来越高,风越来越大,总而言之就是越来越冷,尽管在不停活动,但产生的热量还是抵御不了热量的散失。而且那几天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可能之前的体能训练恢复时间太短,身体还处于疲劳状态,加上到了chamonix连吃两顿火锅,有点吃得太油腻,在第一天的身体适应性练习后,大腿股内肌,就是膝盖上方内侧的那块肌肉,特别疼,很邪门的事情,以前不管是训练,比赛还是练体能都没有过这两块肌肉疲劳后难以恢复的状况。所以在这个路段上疲劳感更强,正常2个半小时的攀登时间我花了3个小时。到了古特木屋的时候,身体出现失温,穿上长毛保暖抓绒,裹了两条毯子还不停的发抖。在吃了晚饭,汤里狂放胡椒后,才觉得恢复过来。幸运的是一个同伴体能强,冲在前面,居然抢到3个床位。当晚能容纳150人的古特木屋挤了不下200人,走廊,过道,门厅,餐桌上,餐桌下全是人,跟春运似的。
晚上躺在床上,感觉还不是特别好,因为疲劳,而且一下从1000米到了3800米的地方过夜,有点高山反应,头疼,心跳加速,一晚上没睡着,就这么迷糊着。心里也有点担心第二天的体能状况。

凌晨两点不到,古特木屋里头灯开始晃起来,最早的登山者开始起床准备
refuge.jpg

起床后出门,外面狂风卷着雪珠让人无法睁眼。因为天气原因,早饭也没有准时开,大家都在观望,但没人冒然出发。我们对上面的路线不熟,担心一场大雪把所有的路线都埋了,在没有向导,前方没有其他登山队的情况下,找路恐怕是个比较困难的事。就这样一直躺在床上等到天亮。这时候雪基本停了,风稍微小些。早饭后,从满地凌乱的登山装备里找到了我的急救包,吃了颗阿司匹林和止疼片,年初滑雪时候膝盖受伤,做了核磁共振,医生说我半月板上有不少旧伤,很多细小撕裂伤。6月份在奥地利的登山训练班,走在半截小腿深的雪坡上,膝盖就疼得不行,抬都抬不起来。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登山队都在整理装备结组下撤,我们三人决定冲顶,和时间竞赛,能走多少是多少。一晚上的雪,在有些雪坡上已经看不见路线了,松软的新雪走一步滑半步,特别消耗体力。大风卷起地面的积雪,像贴近地面的雾气一样,这种感觉好像又回到北极。
在2个多小时后到达了4304米的dome du goute,远望勃朗峰,云里雾里。上面的天气状况看起来很不乐观。如果继续攀登,先下降几十米,然后沿着山脊一路到顶,难度不大,需要的就是时间,但我们不知道暴风雪什么时候来。考虑再三决定放弃登顶,开始下撤。4304米就是我们这次登山最后到达的高度。
登山,没有什么比平安回家更重要的,登顶不过是过程中的一个瞬间。
有人喜欢把登山说成征服XXX峰,事实上登山的人理很少有人这么说。面对大山,人类永远无法征服它,山峰打个喷嚏,人类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登顶,不过是山容纳了我们人类。没有登顶,不过是这次没有被邀请,无他。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云里雾里的勃朗峰
mont-blanc1.jpg

海拔略低,天气状况就不一样,远处的南针峰看起来就没那么恶劣。
dome-du-gouter3.jpg


休息片刻
dome-du-gouter2.jpg


有人开始修炼
dome-du-gouter5.jpg


一对在美国的高中同班同学年底结婚了,都是特别好的朋友,他们也是我们班里唯一内部消化的一对,给他们雪山的祝福,可惜不在阿尔卑斯之巅。
dome-du-gouter.jpg


虽然没能登顶,但这片山峰对中国人来说还是略显陌生,所以还是拿出了国旗。
dome-du-gouter4.jpg

[ 本帖最后由 山区人民爱照相 于 2008-9-13 03:25 编辑 ]

TOP

真想参加,啥时候还有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