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住房话题的几个“片断” ZT

只听说香港的工资和房价都高,但香港的房产价格和香港人的居住条件究竟如何,却一直是打着问号的。在港工作期间,看到一些,听到一些,也从几个香港朋友那里获取一些,这些片断或许能侧面地片面地表象地反映香港的住房状况。



    * 香港的房地产业很是发达,发展商的房产讯息让人眼花缭乱,开始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搞不懂到底是什么价格。后来才弄明白,香港房屋面积不是以平方米为单位而是按照平方英尺计算的,根据换算得知:1平方米约等于10.764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约等于0.0929平方米,也就是说,广告里一套400平尺的住房只有不足40平米。



    * 确定商品房价格的因素与内地没有太大不同,无非是地域、户型、环境、工程造价、基础设施及需求情况等要素,而香港商品房的面积越大则单位房价越高,小户型的单位价格要较大户型的低不少。如果一套一居室的房价是每平方尺6000元,那么同一地点一套三居室大户型的价格会在8000元左右。前几天翻报纸,看到 “一房户”的尺价已经攀至1.6万元!



    * 一位在80年代末就嫁到香港的朋友告诉我,她从来不把客人带到家里,因为进得家门就几乎要上床了,即便是很亲近的朋友即便是他们夫妇共同的朋友,也会去找一个餐馆或咖啡厅约见。我问她为什么不换一套大一点儿的住房,回答是“谈何容易”。从她这里我才理解为什么香港人总是回避在家接待客人,为什么街上的餐馆里总是人满为患。



    * 还有一位港人朋友,夫妻俩带个孩子外加一个菲佣,同住在北角附近一套不足40平米的两居室,房中利用了上下铺来解决因居住面积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也终于搞明白为什么家私店里的会有那些特殊尺寸的“袖珍家具”。这套住房按照当时的购价就花去近200万元港币。不过,他计划将来会选择在珠海购买养老房。跟他们相比,我在香港的宿舍可真称得上是民间“豪宅”了。



    * 工作关系,我曾拜访过在一位长期在港生活的老前辈,他例外地请我们到家里坐,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香港人的“宅子”,首次印象就是“小而全、小而精”。大约 4、50平米的住房里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家具也是精巧玲珑,就像我们常说的“小麻雀”。三、五个人已经把客厅挤得满满。当然,这在香港已经是很不错的住房了。



    * 利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九龙塘一座小区中的一套130多平米的套房,客厅宽敞,装修考究。这位现年40多岁的香港朋友早先买下了30平米的住房,卖掉后换成40多平米的,又卖掉换成60平米的,几经折腾才挣到现在的住房。主人介绍说几年前买房时的售价还比较低,这套房每平方尺不足5000元港币(现价已经到了大约8000港元/1尺),为了还清20年的银行借贷,要有2万多元的月供,一直到63岁,他戏称自己为“房奴”。香港人的工资收入要高出内地许多,但是他们的住房支出所占比例也要大得多。



    * 我还到政府为香港低收入市民提供的一处廉租公房走马观花了一番,这是政府“居屋计划”的产物。从外观看,楼很高,很密集,配套设备齐全,管理也很规范;近瞧,蜗居面积很小,室内很拥挤,屋里的设备也显简单,居住在这里的港人看起来很满足很快乐。据说这里的月租相对便宜得多,但要有非常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需要申报其家庭收入,满足廉租条件的才有资格得以住进这“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性民宅,而且申请入住公屋的轮候时间平均不超3年。



    * 一日,在跑马地旁的隧道里看到几个简陋的“地铺”摆放在靠壁一侧,一个大约50岁上下的男子看到我们端着相机忙从铺上站起身来。我问那人为什么会住在这里,他倒痛快: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房子,只好在此栖身。再问,无言。在偏僻些的过街桥上也会常见到就地而卧的睡眼惺忪的人。



    * 在美丽如画的海滨和风景秀丽的半山,可见一栋栋的高档住宅,那是有钱人的天下。据说一套豪宅的价格可高达几千万元,令人咋舌。国外有报道称,香港和伦敦的房价是世界上最贵的,一点也不夸张。每当我远足在群山水畔,远望一排排一座座漂亮的楼宇别墅,还有那透过高墙展现的道道风景,心里总会隐隐感叹:同一个社会,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