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让美国人震撼

 5月9日的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china's century)”为总题,用了21个版面进行密集报道,从政治、经济、商业、教育、电影等多个角度解读当今中国。本文是该组报道中的封面文章

  新力量崛起于东方。美国应如何应对空前的新挑战、威胁和机会。

  美国人赞赏美丽,但他们更痴迷于巨大。想想大峡谷、加州红杉、迪斯尼乐园、SUV、美军、通用电气、双层吉士汉堡和大杯拿铁咖啡。欧洲人偏爱复杂和微妙,日本人崇尚微小和最小化。但美国人喜欢巨大,特别是超大。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让美国人如此震撼。这个国家的规模令美国变成了矮子——13亿人口是美国的4倍。100多年来,一小撮美国的传教士和商人为中国魂牵梦绕——前者沉迷于拯救10亿个灵魂;后者惦记着为20亿个腋窝除臭——最终却一无所获。中国十分巨大,却还非常贫穷。但一切正在改变,现在如此引人的巨大规模似乎开始成为恶兆,美国人正疑惑是否“中国威胁”正在噩梦成真。

  中国崛起已不是预测而是事实

  如今,每个商人都能看到炫目得让人晕倒的中国统计数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过去15年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600%,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15%。

  最惊人的增长样板是上海。15年前,上海浦东还是未开发的乡间。如今这里是上海的金融区,有8个伦敦金融区大,实际上只比整个芝加哥市略小一点。星巴克的CEO舒尔兹说,3年后,在中国的星巴克咖啡厅的数量可能将超过美国。

  在工业革命的最高峰,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场”。如今,这一称号无疑属于中国。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玩具。(我5岁的儿子坚持要求加上玩具。)

  要了解中国如何控制低成本制造,可以看一看沃尔玛。这家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公司以传奇性的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最低的商品,甚至被某些人称作残忍和冷血。它使用技术、管理创新实现目标,但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去年沃尔玛从中国采购了180亿美元的产品。在沃尔玛6000个供应商中,5000个来自于同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可不是美国。

  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再是预测,而是事实。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拥有规模第二大的外汇储备。无论中国将在何时超过美国的经济规模,中国已经是全球竞技场上的主要新力量。

  中国的增长为世界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益处,特别是对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0年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亿美元,而为生产商节省的开支则更多。英国《经济学家》称:“2000年—2001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主要是中国的强劲增长将世界经济拉出了衰退的泥潭。”

  过去400年中,发生过两次全球力量大转移。17世纪欧洲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富强、最活跃和最有野心的部分。19世纪末美国崛起,代替了欧洲的角色,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决定性力量。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一直是西方国家较力的舞台。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加上日本的砝码,代表着全球力量的第三次转移——亚洲崛起。巨大力量并非每天都会诞生。或者融入或者挑战原有秩序,新来者即使不带来混乱,通常也会制造压力。中美之间并不一定会发生战争或冲突,但两国间的紧张状态却很有可能出现。双方如何处理这一状态将决定未来的关系以及世界的和平。

  务实政策引领中国

  人们谈论中国时不可避免地会提到其独特的文化。儒家文化被称为这个国家灵魂的核心,并被用来解释中国的非凡成功。但儒家思想已经传承了两千年,中国在近几个世纪来却陷入贫穷和停滞。事实上,20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试图阐释中国不适合资本主义时,正是把儒家文化列为首要原因。(文化非常复杂,你通常能够在其中找到你想要的)。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增长并非源于相对未变的文化,而是由于其彻底改变的政策。

  当历史学家回首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时,可能都会将1979年作为分水岭。这一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为这个超级大国自掘坟墓。同一年,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发表了现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篇讲话,要求全党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让事实而非意识形态决定道路。从那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极端注重实效的现代化道路。

  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中国25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是有记录以来大国经济的最快增长速度。同期,3亿人脱贫,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上升了4倍。迄今为止,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中国领导人应当为这一历史性的成就获得高分。

  有很多人批评中国经济道路。他们说,数字是编造的,腐败蔓生,银行摇摇欲坠。10年前他们就在预测“增长无法持续,中国将会崩溃”。迄今为止,这些预测无一成真。中国的确有很多问题,但也有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梦寐以求的稳定的高增长。

  中国政府计划和管理发展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就拿人们经常提到的中印对比来说,在微观层面,很多印度公司要比中国公司更出色,能够高效地使用资本并与世界最好的公司展开竞争。很多中国公司都是部分国有的,它们能够容易地获得外国资本却不能高效地使用它。很多中国公司只在国内市场销售也无法在全球最高水平上竞争。但在宏观层面上,中国政府在推动发展方面远比印度更加一贯和有效。

  印度官员总是说,中国官员不需要担心选民。一位印度高官说:“我们做的很多事在长期看来都是傻事,但却不得不做,因为政治家在短期内就需要选票。而中国官员可以把眼光放远。”

  “我与世界各国的政府打过交道,中国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说。很多他的美国同行恐怕都会赞同他的评价。

  “中国的目标不是冲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执行着“韬光养晦”的非对抗式外交政策,即使不支持,也不去直接反对美国的政策。除了任何与台湾有关的问题外,中国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经济动机驱动的。

  但现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约书亚·拉莫在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中提供了中国新的外交政策的图景。“与基于武力并且不容忍其他世界观的美式权力不同,”拉莫写道,“新兴的中国的权力是基于中国自身的模式、经济体系的强大和对国家主权的绝对尊重。”

  中国采取了与日本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日本当年聚焦于出口导向经济并封闭国内市场,而中国向外国开放投资和贸易。结果是,现在大半个世界都要依靠中国市场。从美国到德国和日本,向中国的出口是驱动经济的关键因素。

  2004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和中国主席胡锦涛先后出访多个亚洲国家。一位马来西亚评论家说,胡主席的访问要比布什的成功的多。他解释道:“布什只谈反恐。我们关心反恐,但反恐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关注重组经济,如何面对中国的崛起,健康、社会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胡主席谈所有这些问题,他谈我们的议题,而非只是他的议题。”从印度尼西亚到巴西,中国不断赢得新朋友。

  有一批美国人——主要是新保守主义派和五角大楼的一些官员,一直鼓吹“中国威胁论”,竭力夸大中国的军事能力。中国的确正在发展军事,但与美国相比,其军费尚不足五角大楼军费预算的10%。

  中国不会采用苏联模式的挑战——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中国更倾向于运用经济影响力和政治技巧达到目的。“中国的目标不是冲突,而是避免冲突的同时有效利用各种形势达到目的。”拉莫写道。“这来自于古代战略家孙子的思想——上兵伐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