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风范贯穿英国人的生活

陈冰(伦敦)

  当伦敦出人意料地获得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时,英国人在欢庆。他们欢庆,不是因为将能给世界展示伦敦,而是因为能给下一代人建造更多、更好的体育设施。恐怖爆炸案发生后,他们对奥委会是否取消奥运举办权的担心,似乎超出了对恐怖活动的担心。

  后来,国际奥委会说伦敦的安全没有问题,英国人大大松了口气。其实,他们在以行动向世界显示其处理危机的能力。爆炸后第二天,地铁运营就恢复了,伦敦似乎比过去更充满活力。作家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Vita Sackville-West)说:“英国人的最佳状态是别人把球踢给他,他既不怨恨,也无心报复,更不会发牢骚,唠叨别人占了便宜,他只会按游戏规则行事,实际上这些规则大多是他们制定的,他们自信地以为别人会尊重这些规则。”

真诚可信的人格

  法国人在大革命中创造“公民”(citizen)一词的时候,英国人在致力于“游戏”(game)的创制。现代奥运会的很多比赛项目和规则是英国人发明的。从足球到网球,从曲棍球到游泳,从马术到赛艇,以及赛跑用的秒表,都是“英国制造”。滑雪、水球是从别国进口的,但英国人制定了比赛规则。

  诗人艾略特在1949年列出的“英国文化特色”清单上,14项中有8项与体育相关。英国是体育大国,虽然历届奥运会金牌榜上排名在后。

  英国人不仅喜欢体育,而且把体育思维贯穿于文化重建中,取代“绅士风度”的正是体育风范。18世纪以来,“真诚、可信、忠君、有社会责任感”的绅士传统,在工业革命的压力下和物质主义的流行中式微,继而兴起的是体育风范。体育风范中有“真诚、可信”的传统人格印记,更有“公平竞争、个人主义、面对挑战”的现代价值观。今天,英国人说“你好像是搞体育的”,这是对你极高的评价,而“书呆子”是一种变态;他们对你说“有绅士风度”,则是嘲讽你老朽,已落后于时代。

崇尚英雄主义

  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灵魂和社会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宋姆战役打响,英军近50万伤亡,英雄连长奈威尔(W.P.Nevill)在战地记录中写道:“7月1日,大欧洲优胜杯决赛,东萨里(英军)对阵巴伐里亚(德军),零点时分开踢。”他率领的连队是第一个冲过德军防线的,但他没看到比赛结果就牺牲了。至于二战,在伦敦遇纳粹轰炸后,英国报纸上的标题也有类似用词,笔者在上篇文章中已有介绍。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两次世界大战是奥运会的“军事版”――没有裁判,不讲规则,没有起码的赛德。而英军在两次战争中都能获胜,在他们看来是平时体育搞得好。身体锻炼得结实,英军所以能在欧洲战壕或北非沙漠中承受长时间的煎熬;好胜心和个人主义强,英军才能独立地在不同的境遇下自我调整,巧胜比自己强大的德军。

  美国历史学家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在其名著《大战和现代记忆》(The Gr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中说,德军的失败就在于他们对集体主义和服从命令训练得太过头,“从没有玩过个人主义游戏。而培养个性独立的足球运动,最近才被引入德国”。

  体育比赛中最精彩的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伦敦在申奥中成功,被英国人看成是“爆冷门”,所以才兴奋格外。而以少胜多,恰恰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主义。

  前几天,英国为200年前“特拉法特战役获胜”而庆祝,女王在朴次茅斯港口检阅来自35个国家的160多艘军舰。那次战役英军以弱势打败了强大的法国、西班牙联军,使得拿破仑征服欧洲的梦破灭。全球喜欢的电视片《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译作“兄弟伙”更确切),其片名来源于英国历史。1415年9月亨利五世的5000名士兵被法国5万大军包围后,他发薪给愿意回家的军人,自己领军作战,口号是:“我们是少数,我们高兴自己是少数,我们是兄弟一伙。”英军赢了,莎士比亚的名作《亨利五世》对此大加颂扬。

体育锻造达观心态

  英国人丰富了体育,体育原则反过来锻造着英国人的心态。比赛让参赛者明白,只有最好的才能赢,你必须有承认失败的准备。英国人对失败的达观,来自于体育的教化。英国史学家西特韦尔(Osbert Sitwell)说:“你赢了这一回合,你的对手会赢下一个回合。不要说彻底无望,也不要说战斗到底,生活其实像拳击比赛一样。”不难理解,英国人把“第一天庆祝申奥成功,第二天遭受恐怖袭击”都看得很正常,大喜和大悲都是老外的臆想。他们的注意力都已集中在下一个回合了:如何办好奥运,如何找到恐怖分子。

  英国人喜欢把体育称作“游戏”,因为更看重健身而非竞技,看重参与而非荣誉。英国奥运会金牌得主们对申奥成功后发表看法时,居然没人说“为国争光”,大多数都庆幸“下一代人将有更多更好玩的体育设施了”。

  对待生活和对待体育,他们的态度是一样的。“热爱它吧,不管输赢,不管你支持哪一个队,敏感、诚实、大度、忍耐是体育风范,也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道德教材”,哈利森勋爵(Lord Harris)在1931年这么说。

  这也许同样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基调。

·作者是旅英资深中国媒体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