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Zecke, 大家要小心

刚刚搜索了一些关于Zecke的文字和图片,共享一下。

Zecke, 学名壁虱,或扁虱,在德国南部分布很广,大概从frankfurt以南都有分布。主要生活在树林里,活动期4月到9月,伺机落到从树林经过的动物身上,然后找个地方把脑袋钻进皮肤开始吸血,肚子留在皮肤外面。容易传染各种病毒。如果发现被咬,千万不能自己抠,要找医生,他们有工具和方法拔除“钉”在皮肤上的zecke。自己清清除的话很容易把脑袋断在里面,然后会有很多后遗症。

扁虱家族大约有850种,近100种已经证实会传播疾病。然而这样小的一个种类群却包含了世界上最危险,最令人头疼的生物。虽然由蚊类引发的疾病更为广泛,造成的死亡人数也更多,但是扁虱传播的疾病种类却比任何其它动物种族都要多。扁虱携带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真菌类。

    扁虱是吸附性外部寄生虫,靠吸取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一些种类吸附在某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或者哺乳动物身上,但是许多种类都有几个寄主,包括人类及其宠物和牲畜。这种捕食投机主义使得它们能够存活和繁荣于几乎世界每一块栖息地,只要那里有相应的寄主。

    对于许多人来说,被扁虱咬上一口可能和被毒蜂螫一下一样危险。对扁虱唾液的反应可能有剧痛、头疼、呕吐、肌肉痉挛、瘫痪和失忆。由扁虱咬伤引起的瘫痪有时是致命的,但是也可以移开扁虱得到挽回。此外,未经治疗的咬伤可能通过微生物导致二级传染,微生物从没有愈合的伤口中进入。

    这些微小害虫的在春、夏、秋期间数量庞大,冬季是生命力旺盛的扁虱的季节。然后,许多成年扁虱再一次安然度过温和的冬天,很让冬季徒步旅行者和野生生物爱好者们发愁。如果所有的扁虱都将野生生物作为初级或者交替的寄主,那么,众多野生生物的存在就会转变为不计其数的扁虱,使得许多休闲场所一年中至少有一段时间不能使用。

    许多扁虱是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包括蛰伏性臭虫和捕食性螳螂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非洲牛椋鸟(食虱鸟)和头部棕色的北美燕八哥以扁虱为食,它们从野生动物的皮革中掘出其食物。事实上,燕八哥的数量曾经随着水牛的数量在递减,但是后来因为在大草原上喂养牲畜而恢复过来。

    扁虱部落

    和昆虫、蜘蛛、节肢类小寄生虫以及甲壳类动物一样,扁虱是有节肢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因而被归类在节足动物门里。象其它节足动物一样,它们的身体有坚硬的外壳,被称之为外骨骼。然而,扁虱不是昆虫。所有的昆虫都有六条腿和一个可以细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的躯体。而扁虱有八条腿,它的躯体不是一个部分就是两个部分。和扁虱关系最近的是节肢类小寄生虫。

    扁虱有特别为吸取受害者的血液而生长的口器。口器包括一对分节的触须(触角),一对锋利的割开皮肤用的前螯(钳子)和一个吸血用的针状下颚。通常情况下,下颚上有一个内弯的钩,起锚的作用,使得它固定在扁虱上。扁虱可能有眼睛,也可能没有,因种类而异。但是所有扁虱在它的第一对脚上都有一对传感器--叫做“大厅的风琴”。这些传感器能够感觉出直接环境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并引发捕食行为。

    扁虱被明确地归为三类:Argasidae (软扁虱), Ixodidae (硬扁虱)和Nuttalliellidae。第一个家族约有200个种类,第二个有约650种。第三个家族是一个个别的、稀有的种类,著名的Nuttalliellidae只在南非才有。

    软扁虱由一层皮革状的、多褶的外壳覆盖着,表面呈颗粒状。雄性和雌性大小相当,其口器向下凸出。大部分种类生活在其寄主的巢、洞和穴里,这些寄主通常是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比如说跳蚤和臭虫,它们数周或数月地呆在这些保护区内等着寄主的到来,这可以通过寄主的行动、体热、皮毛、羽毛和二氧化碳的发射辨认出来。

    硬扁虱的躯体由一层坚韧的盾形外壳(被叫做长形盾)保护着,它的口器向前而不是向后凸出。雌性的体积比雄性大。虽然有一些种类也是寄生在其它动物的巢里,但是绝大多数在不同的栖息地里游荡,主动寻找寄主。

    生活史

    象某些昆虫一样,扁虱的生命周期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后三个阶段需要血液作为维持生长发育的食物。

    代表着冬眠阶段的卵在春天孵化,生产出微小的六条腿的幼虫,它被称为扁虱种。扁虱种的长度几乎不超过1/16英寸,它立即开始寻找合适的第一顿血液餐的来源。

    居巢类扁虱的幼虫留在巢或穴的范围之内,寄主很可能在那里出现。另一方面,大多数硬扁虱的幼虫展示出一种叫做寻求的行为,它们通过这种行为挑选出合适的寄主。晚期的幼虫可能会攀到高的草上,或者爬到枝叶的末梢,等着寄主经过。在寻求寄主的扁虱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居巢类扁虱。

    寻主扁虱

寻主扁虱的幼虫来回挥动着它的前脚,用它的传感器核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它也使用压力,热度和动作传感器来确定是否有寄主经过。和常规想法相反的是,它并不跳到一个动物之上,而是用前脚抓住寄主。在一次成功的转移之后,幼虫可能还要花上几小时寻找合适的地方吸附。

    如果温热的表皮和丁酸——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表皮上共有的一种油脂——二者同时出现,就会引发捕食行为。刀刃状的前螯切入表皮,撕裂底下的血管。当血液和组织液汇聚在伤口处时,它们就被下颚吮吸,借助于内弯钩的作用,这也帮助了扁虱固定在皮肤上。扁虱的超大型唾液腺分泌抗凝血剂和多种化学物质,阻止了血液凝结,抑制了寄主的自然防御体系。

    饱餐之后,幼虫就离开了寄主,寻找一个庇护之地,比如说树叶堆、腐烂的植物或是岩石和土壤的天然裂缝。在这里,幼虫经历了一个蜕皮的过程。几天以后,一个长着八条腿的蛹从蜕掉的皮中显露出来。蛹迅速地通过了寻求的过程,粘附在一个合适的寄主上,开始进餐。随后它脱离了寄主,经历了最后一次蜕皮,产生出一只有生殖能力的成虫。吮吸血液的过程中,硬扁虱的吸附状态可能长达数天甚至数周。它的外壳生长很慢,最后可能增大到原来尺寸的数百倍。

    摄食的时候,雌性成虫发射出一种叫做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来吸引雄性成虫。交配之后,雌虫离开寄主,产下数千个卵——一次性产下或者分几次产下——,随后它就死去。雄虫可能在寄主身上再继续逗留几天,进食并和其它雌虫交配。

    大多数情况下,幼虫、蛹和成虫以三种不同的动物为食,这一点和三个寄主的扁虱种类是吻合的。所以,这些扁虱被称为三寄主扁虱。落基山木头扁虱(Dermacentor andersoni), 里克次氏体属微生物疾病落基山斑疹热的携带者,就是一个三寄主扁虱的例子。黄狗扁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是三寄主扁虱的另一个例子,它主要吸附于狗身上,偶尔也以人血为食。

    一些种类——包括冬季扁虱(D. albipictus)和牛扁虱(Boophilus microplus)——在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里只吸附于一个寄主身上,所以被称为单寄主扁虱。其它种类,比如说红脚扁虱(R. evertsi),被叫做双寄主扁虱,因为它们在幼虫和蛹的阶段只依附于一个寄主,而成虫则寻找第二个寄主。

    居巢扁虱

    对于大多数软扁虱来说,幼虫在巢或者穴里就吸附于寄主之上,随后脱离寄主,蜕皮结成一个八条腿的蛹。随后根据种类的不同,扁虱要经历两到七个蛹的阶段,体积逐渐增大。最后,蛹蜕皮成了成虫。

    在合适的寄主光临巢穴之前,软扁虱可以等上几个月乃至几年。在此期间,它靠最后慢慢消化最后吸取的血液维生。一旦找到寄主,扁虱就会迅速地摄食,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然后它才落下。在每一个生命阶段,它要几次经历从脱离到重新吸附这样一个循环。为了能够装下它的美食,扁虱象拉手风琴似的将它的外壳扩大到原来的5到10倍大小。

    医学意义

    在由硬扁虱和软扁虱传播的种类繁多的疾病中,这里仅提到了少数几种。许多疾病,比如说莱姆关节炎,目前在许多地区已经流行开来。经济损失和保护牲口和人类所需计划的成本已经达到了每年数十亿美元。

    1977年在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附近发现的莱姆关节炎现在已经在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出现。它是由鹿扁虱(Ixodes scapularis and I. pacificus)传播的螺旋菌(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这种疾病控制起来特别困难,因为扁虱有足够的包括鹿、老鼠和花栗鼠在内的野生寄主。发病症状包括一种通常看上去向公牛眼睛的皮疹,以及头疼,发烧,肌肉疼痛,疲劳和全身不适。虽然莱姆关节炎可以用一种抗生素的混合剂治疗,但是许多病人不得不忍受长期的心脏和关节炎疾病的煎熬。

    巴贝西虫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它在北美的所有地区都出现过,尤其是在纽约州,康涅狄格和马萨诸塞州。它是由主要经鹿扁虱和黄狗扁虱携带的原生动物引起的。这种有时可以致命的疾病的症状包括伴有高烧的寒战,大量出汗,疲劳和头疼。

    落基山斑疹热(由Rickettsia rickettsii引起)是由落基山木扁虱和美洲狗扁虱(D. variabilis)引起的。这种疾病首先在爱达荷州的蛇江流域被发现,广泛地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南部和中美洲。早期症候是红紫色皮疹,随后是发烧,头疼和肌肉疼痛。如果不进行治疗的话,它有可能导致死亡。野兔病的直接成因是一种由落基山木扁虱,美洲狗扁虱和孤星扁虱(Amblyomma americanum)携带的细菌。这种会感染动物和人类的疾病在几乎美国每一个州都可以发现。征兆包括咬伤伤口溃疡,发烧,淋巴腺肿胀和食欲不振。

    由几种螺旋菌(细菌的一种)引起的复发性热症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疾病,这种细菌是由软扁虱中的Ornithodoros携带的。这种疾病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病人每隔几天就要发烧一次。在扁虱群中,有一种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O. coriaceus,若被它咬上一口,就会中剧毒,因此深受人们痛恨。

    其它的软扁虱是野生动物和家畜重要的寄生虫。家禽扁虱是世界各地的鸡和其它禽类的大害虫,它传播细菌性螺旋菌,在受感染的鸟类中造成的死亡率极高。人类,特别是每天要接触鸡的家禽饲养者,也会被这种病菌所感染。

    非洲小撒哈拉和世界其它半干旱地区的牛都受到过刺耳扁虱(Otobius megnini)的袭击。刺耳扁虱深深地吸附在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耳沟里,造成了一种耳溃疡的症状。这种扁虱有突出的刺,使得它很难被驱逐,它成群的出没激怒了牛,有时可能造成被感染牛们的死亡。

    控制扁虱数量

    虽然已经有千年的研究,从亚里斯多德和普莱尼追溯到现在,我们对于扁虱和由它们传播的疾病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即便如此,我们已经得知,扁虱已经通过实施动植物联合管控计划得到锐减。

    鉴于扁虱在茂密的,灌木丛生的植被中大量繁殖,限制其数量的方法之一就是焚烧或者拔除灌木丛和其它底层丛林,砍掉高大的草。这些做法减少了扁虱的潜在隐藏之地,减少了湿度,提高了土壤的温度,从而增大了扁虱和扁虱卵的死亡率。

    狩猎计划,防鹿篱笆和在野营地周围及其它旅游区域套啮齿动物的陷井的设置除去了扁虱的交替性寄主,进一步降低了扁虱的数量。此外,在扁虱特别多的地区,可以喷射特别的杀虫剂(叫做杀螨剂)。

    在新英格兰海岸以外的几个岛屿上,已经尝试在不同的鱼类和野生生物寄主上局部释放寄生蜂(Hunterellus hookeri),以此来控制扁虱的数量。这个生物控制计划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功效有待进一步评估。袭击狗和猫的扁虱可以用跳蚤,扁虱控制粉,香波,特殊的项圈和宠物的唾液来控制。袭击牲口扁虱则通过定期使用经核准的烟尘、唾液,通过提供含有杀虫剂的饲料来控制。

    私房屋主应该注意的是,扁虱不喜欢呆在又干又热的草坪里,但是却能够在房子边缘几英尺远的地方找到,在那里,院子和花园变成了矮灌木丛和树林。园艺专家帕梅尔·韦尔建议说:“新年伊始在院子周围单独使用毒性低的杀虫剂可以减少80%到90%的扁虱蛹。”那些不喜欢人造杀虫剂的人可以使用自然的毒素,比如说菊花产生的除虫菊酯。在季节的早期使用它们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然而,还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够百分之百地除掉扁虱。实际上,这些微小的寄生虫对于人类根除的努力继续负隅顽抗,我们能够预料到,由扁虱传播的疾病在一个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困扰人类,人类的宠物,家畜和野生生物。

zecke1.jpg (39.62 KB)

zecke1.jpg

zecke2.jpg (86.2 KB)

zecke2.jpg

zecke3.jpg (69.29 KB)

zecke3.jpg

zecke4.jpg (50.85 KB)

zecke4.jpg

zecke5.jpg (44.32 KB)

zecke5.jpg

zecke6.jpg (22.11 KB)

zecke6.jpg

zecke7.jpg (57.45 KB)

zecke7.jpg

zecke8.jpg (72.01 KB)

zecke8.jpg

Share |
Share

zt一片来自德国之声的文章,

森林草地散步 警惕莱姆病
现在,硬蜱的季节又到了。夏季,恰恰是这些生活在森林中的微小昆虫最为活跃的时候,它们在动物和人类的身上,寻找它们的食物-血。被硬蜱叮咬后,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感染脑膜炎病毒。但硬蜱还可以传染其它疾病,比如说莱姆病,而且,传染率还相当高。发病区也正在向北迁移。
头疼、皮肤上出红斑、心跳加速、麻木感,这些只是人被硬蜱叮咬后所表现出的一部分临床症状。硬蜱,别名为壁虱,中国有些地方俗称草爬子。这是一种非常微小、象虱子一样的昆虫,主要生活在山区和林区,在德国还包括平原上深草丛和小树林。

德国许多被硬蜱叮咬而患病的人,在得到正确有效的医疗帮助之前,常常要经过四处投医而徒劳无效的痛苦经历。女患者法尔肯拉特,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病症,一开始被错诊为小儿麻痹疫苗过敏。

她介绍说:“我觉得好奇怪,怎么一点儿都振作不起来了。实际上,我一直感觉疲倦,感觉力不从心,灰心丧气,肌肉老是疼,头也疼得厉害,脑袋上老有什么地方发炎。因为医生跟我说,反正没什么药可以治小儿麻痹,所以,我也就说服自己,接受现实,不要再抱什么痊愈的希望了。”

法尔肯拉特经历了7年各种不同症状的折磨。后来,出于偶尔的机会,这位现年60岁的患者听说了有关硬蜱叮咬以及莱姆病的情况,最后在自然疗法,而不是西医疗法中,找到了帮助,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

德国许多莱姆病患者的经历,都和这位退休女教师的经历一样。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上个世纪80年代才被发现,发现者是在美国工作的奥地利学者伯格多夫尔(Burgdorfer)博士。他在硬蜱的大肠中发现了所谓的螺旋体细菌。这种细菌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多种器官、甚至于心脏患病。

从那时开始,这种病原体的拉丁文学名,就带着其发现者的名字,叫做“Borrelia Burgdorferi”,中文学名为伯氏疏螺旋体。它所引发的神秘的细菌性疾病,拉丁文学名为Borreliose,也被称作是莱姆病。之所以被称为莱姆病,是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中,美国康耐狄格州的莱姆镇,有许多人同时罹患了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在一般情况下,十万少年中才有一人患上这种关节炎。经过追踪调查发现,这些病例是因为被硬蜱叮咬而感染螺旋体细菌所引起,因此,这种病被命名为莱姆病。

莱姆病近年来在德国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但却往往没有被识别。生物学家聚斯博士介绍道:“莱姆病在德国每年的新患者人数估计在6万左右。毫无疑问,这是德国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健康问题,也是因为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些医生对它的了解有时还很有限,要么误诊,要么漏诊,把病人给耽误了。这时候,莱姆病才真正成为问题。”

聚斯博士就职于德国耶拿的国家硬蜱传染病参照实验室,专门从事硬蜱叮咬疾病及其传染区域的研究。硬蜱传染病中,危险性最大的是所谓的初夏脑膜炎,这是一种病毒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病毒侵犯后表现的一种并发症,德文简称为FSME。在少数情况下,这种蜱传型脑膜炎甚至可以致死。

只不过,由于德国对传染病的普遍报告制度运作有效,所以,对初夏脑膜炎的传播和控制也较有效。初夏脑膜炎在德国的发病区都在南部,为巴登符滕堡州、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对付初夏脑膜炎,现在已经有了预防疫苗。但是对付细菌性疾病莱姆病,至今却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问世。

聚斯博士介绍原因说:“过去曾经有过一种疫苗,但是两年前,美国又从市场上撤了下来。开发莱姆病疫苗的关键问题是,比如说在德国或者欧洲,我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伯氏疏螺旋体基因种,看上去可以引发不同的莱姆病临床表现。那么,要想预防莱姆病,疫苗中就必须包含对付所有三种基因种的有效物质。”

据专家们估计,被硬蜱叮咬后,只有3%到6%的人,会感染病原体,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可以抵御。在叮咬点周围,并不总会出现莱姆病的最典型症状-慢性游走性红斑,这是莱姆病的早期特征,同时还会出现发烧、多汗、疲乏、无力、头痛、颈强直以及肌肉、骨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后期则出现关节、心脏和神经系统等受损表现,甚至可能是严重受损。西医至今的医治办法,是使用抗生素。

迄今为止,只有通过验血,才能证明人是否感染了伯氏疏螺旋体。但是单凭验血结果,还很难做出是否真的患了莱姆病的可靠结论。目前,医学工作者面临的更首要问题,是硬蜱的繁殖数量日益增多,致使莱姆病疫区扩大。比如聚斯博士就发现,北欧国家,比如说立陶宛的硬蜱数量,近年来就翻了几倍。

他介绍道:“这和鼠类向北迁徙有关,因为近年来北方开始变暖。硬蜱主要住在鼠类身上。鼠类即可以把更多的硬蜱带到北方,到了北方之后,又为硬蜱提供了更多的住宿之地,缩短了硬蜱更新换代的发育时间,因此造成了那一带硬蜱群种数量的增高。”

也对莱姆病实行类似初夏脑膜炎那样的普遍报告制度,至少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这种疾病。德国的图林根州就已经在试行这种做法。迄今为止,德国的卫生部门以及立法机关还没有认为有必要在全德实行莱姆病报告义务,因此,自我采取预防措施还是保护自己不受越来越危险的硬蜱叮咬之害的最佳手段,比如说散步之后,尤其是在深草丛地带散步之后,应当特别注意看看身上的敏感部位,也就是皮肤柔软的部位,有没有被硬蜱叮咬。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对中国的2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发现,中国也有莱姆病的感染,感染率平均为5.33%,长白山、天山、祁连山、六盘山、太行山和武夷山等,都有莱姆病的疫源地。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 于 2007-4-26 00:22 编辑 ]

TOP

TOP

真可怕

TOP

确实很不爽,幸亏在西部.
生活与学习同等重要

TOP

这么重要的帖子咋就没人顶呢? 咱们鲁尔区也有这种虫,而且中国人被咬过,防患于未然吧!

TOP

长得还挺好看的

TOP

真恶心。。。。。是不是就是国内说的阴虱啊。。。。:astonishment:

TOP

这个在鲁尔区应该很少吧!

不过如果需要可以打预防针,一共3针,但是中间间隔时间很长。

差不多要1年多3针才打完。
曾经的你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微笑依然温暖纯真

TOP



电视里看到了。南部比较多。大家尽量少在草丛中行走。



[ 本帖最后由 godbin 于 2007-4-27 01:01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