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986
- 威望
- 728
- 金钱
- 7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2568 小时
|
洪钢:世锦赛天下大乱乱了对手 羽球改革路在何方
中国队总教练李永波用“天下大乱”来形容本次世锦赛的男子项目。确实,无论男单还是男双,高排位种子、著名选手纷纷败阵,黑马奔腾的局面让人很难预测每场比赛的结果。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男单在连续两届世锦赛中占据3席半决赛位置。给人的感觉是:天下大乱,乱的都是对手,中国队一点没乱;冷门很多,全都爆在别人身上,中国队还是暖洋洋的。
[男单]天下大乱乱了对手
每球得分制拉近了强、弱之间的差距,即使是陶菲克、林丹、李宗伟这三大超一流选手,也不敢说战必克攻必取。每球得分制要求选手进入角色一定要快,本届比赛陶菲克和李宗伟被淘汰的相似之处都是没有打好开局,不仅陷自己于苦苦追赶的狼狈境地,也让对手得以建立争取爆冷的信心。半决赛鲍春来输给林丹之后,也表示第一局进入状态慢,结果气势先输了一筹。所以说,现在的计分方式更加强调了“两强相遇勇者胜”、“先发制人”的重要性。即使是超一流,碰上一个斯里达尔这样的愣头青,做冤鬼的几率比发球得分制时代就大多了。
近几届大赛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印象中一流尾、二流头的选手们,应该说从雅典的孙升模、文萨到本届世锦赛的索尼、陈郁,都属于这一层次。这些选手比赛经验丰富,正值当打之年,整体实力不差,只是在和超一流选手对抗中,特长不够突出,所以无论成绩和名气都差了一个档次。这些实力派,时不时爆发一下,都能保四争三望二,不可忽视。
如果说“天下大乱”的话,那么世界羽联改革的每球得分制就达到了效果,它的初衷就是要打破传统强队的垄断。然而,这种新的赛制在让某些传统强队失去优势、让弱队多了爆冷机会的同时,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队的优势。在30年世锦赛历史上,一个队拿下三个半决赛席位的只有三次,有两次都是中国队最近两届做到的。
[男双] 挥别老将,开启新篇
2005年世锦赛三位年过三十的老将统治了男双决赛,他们都显然是属于上一代的选手。如果说2006年世锦赛,付海峰、蔡赟夺冠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那么2007年世锦赛就是男双新一代天才们全面抢班夺权的宣言。
从2000年到2004年这个周期中,除了中国的付海峰、蔡赟,其他各队男双都是老将当道青黄不接,但经过2005到2006年,印、马、韩都涌现出了一流的男双组合。其中,印尼的马奇斯/亨德拉出道最早,且继承了印尼双打的传统优势,抽挡速度快,两人都能抢能攻。马来西亚的古健杰早已崭露头角,和陈文宏的组合从2006年下半年才开始,却创造了最快的上升速度,不到一年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韩国则经过了两年磨合,打造出了郑在成/李龙大和李在珍/黄智万两对固定搭档,从亚运会开始冒头,跻身一流选手行列。
今年世锦赛还有帕斯克/拉斯姆森、埃里克森/伦加德、陈甲亮/吴俊明和钟腾福/李万华四对参加了悉尼奥运会的老将,他们都没能打进四强,但却战胜了付海峰/蔡赟和李在珍/黄智万两对后辈中的佼佼者,表现也值得喝彩。只是如印尼名宿纪明发所说,这些老将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
[女子项目] 场面乏味,亟待改革
已经有很多年,无论女单还是女双,讨论中国队或对手都显得很乏味。尽管老是有人要提女单断档、女双危机,但说得直白一点,放眼天下,就算上从中国队出去那几个“老家伙”,对手几何?这本是一出独角戏,要想很精彩已不可能,只能把它唱得尽量圆满罢了。
其实这两个项目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颇受怀疑。置身世锦赛赛场,最大的感受就是羽毛球属于典型的传统项目,没有多少市场化的迹象,否则女双和男单、男双绝不会置于同一块场地,占用相同的电视转播资源。换句话说,羽毛球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但不代表它的每一个单项都好看。
世界羽联的古纳兰先生说出豪言壮语,要让羽毛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持拍类项目。和网球相比,羽毛球的差距之大却可称天壤之别。职业网球突出强调了单打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提到职业网球,90%以上是在谈单打,大满贯中双打不到决赛进不了中央球场,也没有电视转播。事实上,作为大满贯的法网双打比赛现场也没有几个观众,远不像单打那样火爆。羽毛球则还在一视同仁地对待五个单项,完全无视消费者、观众的口味。既然羽毛球商业比赛已经在奖金分配额度上承认男女有别、单双有别,为什么在赛事组织和电视转播上还要吃大锅饭呢?显然,负责羽毛球推广的人以为现在体育竞赛还是卖方市场,实际已经到了买方市场的时代。
如果羽毛球想在体育市场上分一杯羹,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特别是电视转播向男单、男双倾斜,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也许会侵犯中国队的利益,但如果不针对女子项目做出一些大的改变,最终受伤害的将是整个羽毛球。要么改革女子项目特别是女双,要么改变资源分配比例,也就是说仿效网球,缩减女双甚至女单出现在电视上和中心场地的时间,要么,我们就等着奥委会来讨论羽毛球是否该从夏奥会中退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