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愿意与留德学子携手,给苦孩子一个永远的家

  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10年工作回顾

  一、艰难的开端  不变的精神
  为秉承大乘佛教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的精神,实践净慧大和尚“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间佛教思想,河北佛教协会佛教慈善功德会(以下简称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于1995年下半年在柏林禅寺正式成立,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大和尚出任会长,河北佛教协会副会长常辉法师任常务副会长,自此,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开始了将近10年实践菩萨道的艰辛历程。成立10年来,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一个不变的宗旨是:无条件地代众生布施,不求回报,不事张扬,将善款直接交到受助人手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慈善会的会址是临时租赁的,电话是一位老居士布施的,办公桌、床、沙发是居士们从家里拿出来的,工作人员全部是义工,甚至是年迈的老居士。本会曾在严冬里长途跋涉,为张家口贫困山区的村民送衣送粮,看望福利院的老人们,在酷暑、暴雨中走访邢台等地的贫困家庭,组织佛教徒和大学生每个周末探望石家庄福利院的残疾儿童,资助患白血病的孩子、孤寡老人、残疾人,捐建平山县弘德图书馆、为王家沟小学更换桌椅、资助赞皇县的孤儿、为贫困村民送衣送粮、打井修坝、改建学校危房等,迄今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的足迹已经遍布河北的山山水水,尤其是位于太行山、燕山深处、张家口坝上的青龙、沽源、涞源、阜平、赞皇、平山等贫困山区,几乎河北省贫困的地区,都有过慈善志愿者的足迹。工作之多之琐碎,甚至无法详尽的记录,但一批又一批的义工仍然义无反顾,无私地奉献着,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净化了自己,坚固了道心。直到2002年,慈善会常务副会长常辉法师外出公务还没有手机,至今为了节省每一块钱,常辉法师在外地还是舍不得长话费用,慈善会工作人员因私事使用办公电话自觉交费,每次外出住宿,住最低廉的床位,通常是10-15元,每次用餐,剩饭剩菜一律打包。本会曾资助过的孩子已经有人考上了大学,我们曾全力救助过的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孩子痊愈后已经大学毕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慈善事业,比如已经考入西安科技大学的承德是营子矿的孤儿张帅在学校组织了爱心社。几乎所有受助人,尤其是受助的孤儿和特困学生都在信中表示,长大以后,一定要努力帮助和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协助慈辉人打井、建校等,造福河北一方百姓
  自2002年起,本会与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结善缘,协助慈辉在河北实施包括打井、改建学校危房、派粮等扶贫工程,遵照慈辉人“不做锦上添花,只愿雪中送炭”的原则,同慈辉人一起关怀众生疾苦,改善我省最贫困地区百姓的生存和教育条件。仅春节送粮一项,3年来连续为孤、贫、残、障、无生活能力的家庭送粮送油,善款达74万元,救济了近10000户家庭;捐资建学校,改善山区教育落后面貌,是慈辉着力于做的一面,仅捐助张家口、保定、石家庄等几所新建小学的善款就多达30多万元。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大计,解决此问题,才能解决山区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其安居进而乐业,基于此,本会协助慈辉人在河北一些贫困地区如承德、张家口坝上、秦皇岛、保定、沧州、石家庄等地区相继打井、修建水利项目约20多个,善款近百万元,受益人口达10多万人,其间本会承揽了考察、与当地政府协商、立项、实地运作、验收等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见到了效益,得到了百姓和政府的赞誉,保证了慈辉人功德圆满。山里的百姓不仅颂慈辉恩德,更感知佛教弟子利国利民、兴无缘慈、运本体悲的菩萨本怀。

  三、倡导日行一善活动,为众生培植福田
  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成立伊始,即开始倡导“日行一善,日积两毛钱”活动,劝导信教和不信教的善心人士日积两毛钱,月积6块钱,一年积蓄72元钱,日行一善的内容包括每日一善念,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原谅一个伤害过自己的人,孝敬、感恩、礼让……,此举得到了省内外、教内外众生的广泛认同和参与,慈善会因此于2002年开始特意制作了日行一善的钱袋(省内外居士尊称为“功德袋”)供众居士索取、结缘,应众居士要求,本会的“日行一善”功德袋结缘数万只,其中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等地的居士都效仿本会的“日行一善”活动,甚至仿制了本会的功德袋,仅江西东林寺就仿制了10000只。常辉法师说:“甚至钱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把日行一善视为一种修行,要时时提醒自己,日日生活在慈悲里。”目前本会的“日行一善”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蔓延、铺展。

  四、资助孤儿、特困学生,把爱送给最需要的人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资助活动中,本会由衷地感到世间苦难的众生太多,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太多,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太少,也因此不断地调整工作思路与重点,首先在地域上向偏远的贫困山区倾斜,在资助对象上,侧重贫困地区的孩子,尤其是孤儿和特困学生。这是因为,一般人贫困、疾病、残疾固然不幸,但尚有亲情可依,而他们孤苦无依,还有一些孩子父母残障、患病,不但得不到父母照顾,还要照顾父母,他们不是孤儿,却比孤儿更苦,孤儿和特困学生是世间最需要帮助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因此自2002年起,本会将工作重点转为资助孤儿和特困学生。在具体的资助过程中,本会与相关县市的宗教局、民政局、妇联、团委协作,摸底、统计、走访该县的孤儿、特困学生生存状况,填写《孤儿、特困学生登记表》,并由学校、村、乡、县加盖公章,而后实施资助并长期关注,直至完成9年义务教育。自2002年至今,本会已经资助了赞皇、平山、灵寿、行唐、新河、泊头、献县、武强、吴桥、井陉、阜平、涞源、易县、张家口、下花园、承德沽源、丰宁等数十个县市的孤儿和特困学生,许多县市已经是连续第2次或第3次资助,受助孩子累计10000余人次,2005年资助款额度达到100余万元;许多曾经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正如常辉法师说的:“资助虽是一时,温暖却可以永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善行,温暖了孩子们孤苦的童年,常辉法师的开示也正为省内外佛教徒所广泛接受:“捐一点钱、一本书、一件衣服,哪怕一封信、一句安慰、一个微笑给孩子们吧,您当下一念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本会接受的善款中,资助孤儿、特困学生是数量最大的款项,许多人和他们的家庭常年坚持捐献善款,其中很多居士捐献在千元以上。

  五、创建弘德家园,给孤儿一个温暖的家
  在资助孤儿和特困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年资助每个孩子几百元学杂费、书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的困境,在我们资助的孩子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监护人或爷爷奶奶年迈,或其他旁系亲属不愿意抚养或无力抚养,致使孩子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比如现在弘德家园的孩子张运清、张运福姐弟,父母双亡,跟70岁的姑姑姑夫生活,曹丽程、曹子程姐弟,父母双亡,奶奶患脑血栓后遗症,杨中秋父亲疯母亲傻,爷爷瘫在炕上,村里人说:“把孩子接出去,让孩子逃个活命吧!”上述种种,使我们深切的感到有必要将部分特困孩子集中抚养,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在常辉法师的带领下,河北省慈善功德会创办了弘德家园,石家庄市弘德家园的首批孩子19名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入园并就近入学,位于石家庄市方村、廊坊东方大学城两所弘德家园也相继接受孩子入园,迄今弘德家园共计收养孩子150名,孩子们在这里开始了快乐、向上的学习生活。有专人照顾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习之余,由本会聘请志愿者教孩子们学习书法、绘画和传统文化等知识,为孩子们补习英语等。所有的孩子学习都有了很大进步,其中在28中读初三的徐鹏燕在重点班,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中学42中,西柏坡少年儿童保护中心的寇雪梅荣获《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

  六、创办《妙莲华》杂志和《弘德家园网》,让慈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随着本会慈善事业的稳步发展,本会会刊《妙莲华》慈善双月刊于2003年元月正式创刊。其宗旨是:配合本会工作,直击慈善现场,扶危济困,普度群生,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庄严国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贡献。《妙莲华》杂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其内容与风格在众多佛教刊物中独树一帜,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几乎所有首次与本会联系的善心人都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本《妙莲华》杂志,知道了世间还有这么多的苦孩子……”。《妙莲华》杂志创刊两年,其读者始终以每期1000册的速度稳步递增,目前每期印数已经超过10000册。本会的《弘德家园网》也同时开通运行,在第一时间里将本会的工作动向公布社会,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我们的事业。本会的慈善事业和理念开始随《妙莲华》杂志和《弘德家园网》而进入千家万户。

  七、我们的困难和愿心
  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的不足和困难,其一为人手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有文化、高素质的僧才、人才不足,现在本会每个月至少资助两个县市的孤儿和特困学生,每一次资助都需要大量的具体的工作,另有日常事务、杂志、网站等,现有的4名工作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其二是鉴于我会的慈善事业已蓬勃展开,需要构建相应的慈善理论框架。其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严格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本会的各项工作仍在探索之中,我们相信,有省宗教厅和省佛协的关心和指导,有广大居士的发心,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日趋完善,稳步前进。

      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小安舍弘一佛堂 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
  电话:0311——7969265 7755970
  邮编:050071
  开户行: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银行机场路支行
  帐户:01084408091001
  网址:www.hdjy.org
  电子信箱:hongdehome@126.com
  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
  
本会资助标准:小学每年200元,中学300元,直至完成9年义务教育。

[ Last edited by 郭淑敏 on 2005-9-1 at 11:21 ]

弘德家园,一个永远的家

孩子们是爱的天使,
弘德家园是抚育圣贤的摇篮,
是造就思想者的圣地。

弘德家园是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为普天下孤儿建立的永远的家,这里是一个充满温馨、爱心的幸福家园。

弘德家园目前分设于石家庄市西三庄别墅区、方村和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三地,已有150名孩子入园。

缘起
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成立十年来,依据党的相关政策,广泛开展多项慈善济困活动,始终致力于救助以孤儿、特困学生为主的弱势群体。净慧大师、常辉法师携教内外爱心人士给孤儿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园。

宗旨
弘扬传统美德,建设仁爱家园。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确保孩子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目标
1.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酌情资助其优秀者接受高等教育。
2.     培养德、智、体、美、爱祖国、爱社会、爱科学的合格人才。

品质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对社会、对家庭有爱心、责任心、奉献心。

入园条件
家庭特困、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年龄在0 — 14 岁的父母双亡、父亡母嫁或父母双方残疾、重大疾病、精神疾病、服刑、弃婴等孤儿或事实孤儿。

入园程序
由孩子的监护人申请,县级有关部门或团体认可,成绩考核、体检合格,本会同意。

资助承诺
本会承担入园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杂费、医药费及必要的保险费,弘德家园安排就近就读中小学、幼儿园。

管理方式
      家园设有专职园长、园工负责日常生活管理
      聘请教师、大学生辅导功课,导读经典名著,教授书法、绘画、舞蹈等。

善款管理
      接受佛教界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
     弘德家园年满18岁以上的孤儿工作后,按每月收入10%的资金交回家园抚养弟弟妹妹。
     设立帐户,专款专用。
     收支公开透明,可供随时查询。
     欢迎各界人士奉献爱心,监督指导。

联系我们
      单位: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区小安舍村
      电话:0311——87969265、87755970
      网址:http://www.hdjy.org/
      邮编:050071

TOP

弘德家园  我们的家(歌词)
        
我曾是、曾是
曾是寒风里的一株小小的草
我没有家,我没有家
在滴雨的屋檐下
一颗孤独的心
渴望着,渴望着
渴望着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美丽的童话
我梦中的爸爸妈妈

师父说,师父说
师父说他也没有家
师父说他行脚走天下
他却给了我们一个家
一个温暖快乐的家
这就是我们的弘德家园
就像我梦里的家
那个美丽的童话
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爸爸妈妈

许多、许多
许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
来到了我们的弘德家园,我们的家
难忘那温暖的手,那深深的情
就像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
从此、从此啊,
黑夜里我不再害怕
天亮了我拥抱朝霞
一天又一天
我快乐的长大

我幻想着、幻想着
幻想着继续这个美丽的童话
我盼望着,盼望着
快快地、快快地长大
我也要去建设这样的家
让天下的苦孩子们呵
都有一所这样的弘德家园
都有一段如此美丽的童话
都有一个这样温暖的家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爸爸妈妈

TOP

欢迎您参与日行一善活动

  请您试一试
  无论您年龄、性别、职业如何,
  您都不妨试一试:
  每天积蓄0.20元
  每月可积蓄6.00元
  每年可积蓄72·00元

  倘若您是一个三口之家
  一对夫妇,一个小宝宝
  72·00×3==216·00元

  倘若您拥有一个美满的五口之家
  父母健康, 三代同堂,
  72·00×5==360·00元

  倘若您从今天开始
  每天日积两毛钱
  日日、月月、年年,乃至祖祖辈辈
  那么您的家庭一定是一个积善之家
  父母健康长寿,儿孙事业有成,富足安乐长随

  欢迎您参与日行一善活动
  为您的父母增寿
  为您的儿孙培福
  为您自己积德


  每日一善念
  对身边的人多微笑三次,把快乐传递下去;
  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
  原谅一个伤害过你的人;
  给父母至少一周打一个电话;
  想想自己曾经拥有的,试着去感恩;
  读一页好书;
  用五分钟的时间,想想不幸的人们;
  随时记着说:
  “对不起!”
  “谢谢您!”
  ……
  当然,别忘了,每天日积两角钱。

      本会备有“日行一善”功德袋与大家结缘,欢迎您来信来电索取。您的善款可寄回本
  会,也可随缘资助其它需要帮助的人们。切记每日积蓄要少一些,贵在发心,贵在持之以恒。
  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小安舍弘一佛堂 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
  电话:0311——7969265 7755970
  邮编:050071
  开户行: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银行机场路支行
  帐户:01084408091001
  网址:www.hdjy.org
  电子信箱:hongdehome@126.com
  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

[ Last edited by 郭淑敏 on 2005-9-1 at 09:25 ]

TOP

近期资助活动报告:四千里路云和月本会赴青龙、张家口、易县资助孤儿、特困学生纪实

——本会赴青龙、张家口、易县资助孤儿、特困学生纪实

                                                  郭淑敏

8月10日——8月25日,常辉法师携本会部分工作人员、赴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张家口、易县资助孤儿、特困学生   余名,款额  元,并将   名最苦的孩子接到廊坊弘德家园,行程2000余公里,一路风尘,披星戴月……

                             8月19日
      午后出发,赴青龙县。除本会工作人员外,另有弘德家园的孩子邢军超、王欣、温金秋、赵元慧、郑慧茹随行。青龙是温金秋的家乡,还清楚的记得金秋当时的模样,红棉袄、绿裤子,家做的紫红色棉鞋,一个地道的山里女孩,现在的金秋已经从电脑学校毕业,聪明、美丽,与省城街上的女孩无异。第一次出远门,赵元慧、郑慧茹两个小女孩兴奋不已,赵元慧刚来弘德家园半个多月,有些贫血,一对一资助她的王一明居士说,已经开始给她加牛奶、鸡蛋,你看,小嘴唇开始红润了。郑慧茹是司机郭师傅资助的,大家都说怎么瞅都像是亲生的孩子,这使的郭师傅很欢喜。
      到青龙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算算我们10个小时奔波了1000多华里。在招待所外一家小餐馆吃饭,郭师傅说不吃了,想在车上靠一会儿等我们回来。次日吃早饭时,才发现,郭师傅竟然在车里睡了一夜。

                                 8月20日
      打井、送面粉、资助青龙一中特困学生等等,算起来至少到青龙四五次,依旧住在北楼,每个床位15元。早餐时,王一明的妹妹、妹夫来了,方知来自河北体育学院的志愿者王一明也是青龙人,赵元慧欢声叫着姑姑、姑夫,王一明的妹妹问孩子的头上是不是头癣?忙着带了孩子去医院。我们即去位于县政府院内的资助现场,146名孩子已经等在这里。
      抓紧资助仪式前短暂的时间与孩子们说说话:
王亮,男孩、6岁,土门子乡,爷爷双目失明,奶奶因为想儿子精神失常,常常半夜里突然爬起来,在村口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声音凄厉、揪心,令全村人为之落泪。应该把孩子接到弘德家园,但爷爷奶奶实在离不开孩子,但我们会记着这个不幸的孩子,也记着这对伤心的老人。
      朱萍,女,13岁,朱鑫,男,2·5岁,姐弟俩,父亲下肢瘫痪,母亲离家出走,爷爷也改嫁到了外地,问能否姐弟俩一起到弘德家园,常辉法师一脸凝重的答应了。
      张爱莲,10岁,弃婴,一个美丽、大胆、聪慧、精灵般的女孩,大眼睛,小嘴略略有些上翘,家住距县城200多里的干沟子乡庞杖子村,,由木呐的大爷带来,家里还有奶奶、父亲。爱莲说:“奶奶肢体残,爸爸智力残”,问她伤残程度,爱莲说奶奶驼背,说着将身体弯的对着双脚。爸爸有点不清楚,还算知道好赖话,夸他好就嘻嘻笑,说他不好就打人。爱莲5岁时就从邻居口里知道了自己是抱养的,但她始终没有亲口问过奶奶。爱莲希望自己能够到弘德家园生活,像一条小尾巴似的跟着我。听说下午有个小测试,爱莲赶紧把我拉到一旁问:“如果题太难,我没考及格,您能不能帮助我?”一会儿又来问:“我可不可以求求师父?”我说你怎么知道叫师父?爱莲说,我听见你们都这么叫。大概是常辉师答应了她,爱莲欢呼着:“我有希望了!”我感叹爱莲小小年龄,竟有如此的心计。常辉法师说,这是生存意识。除了捐款,秦皇岛众居士还为孩子们买了饮料,爱莲的大爷随手捡着空饮料瓶子、废纸,走时已经捡满了一纸箱。
      马鹏超,男,12岁,父亲被判刑17年,哥哥2年……
      贺宝昌,除了一条裤衩再没别的衣裳,一夏天都光着膀子,临来前,姨姨的邻居才给了一件旧背心穿上。
      王小翠,弃婴,不知道生父生母是谁?哪里人?先有一位老太太抱养给自己不能生育的女儿,后因女儿意外怀孕,开始虐待小翠。当时正在唐山打工的现在的养父可怜小翠收养了她,把她带到青龙,再婚时又将小翠带到了现在的家里,而后养父剪枝时从树上摔下来死了,小翠同现在的养母生活。小翠和带她来的姐姐希望小翠能够到弘德家园,说自己家在三拨子,与金秋家所在的七拨子相隔10多华里,他们都听说过七拨子一个女孩让慈善会接走了,如今出落的水灵灵的。

                             8月21日
      因为县里有关部门要亲自到廊坊弘德家园考察,报名去弘德家园的孩子们和我们一起住在招待所等候。一天都和孩子们一起温习功课、聊天、唱歌、跳舞、讲故事,一起吃着居士们送来的西瓜、香蕉、桃子、葡萄,所有的孩子都表演了节目,一个叫腾建怀的男孩用浓重的青龙方言讲故事:“一家子,哥俩么,老大jian,老二傻……”。记不清了腾建怀的身世,只记得登记表上监护人的一行字:“同意别人领养,”,换句话说,这个孩子家里不想要了。孩子说,来前姨儿说啦,如果这次去不了孤儿院,就不管他啦!
     空暇时与刚来弘德家园半个多月的邢军超聊天,说他一脸的明朗,说他的脑门闪闪发光,怎么也不像当时的小老头模样。邢军超说他也觉得自己变化很大,说自己以前很少跟人说话,觉得自己这样的家庭,只有好好学习,只觉的责任重大,压得喘不过气来。
     和孩子们一起在招待所就餐,虽然也是四菜一汤,但简单至极,孩子们吃饭若风卷残云,连菜汤都不剩下,让人看的有些心酸。
      一个叫王月的女孩发髻里有片片白斑,像是白癜风,师父让我带孩子到医院看看,果然是白癜风。师父反复看着,心疼着,还是拒绝了孩子去弘德家园,师父担心白癜风蔓延到全身、满脸,会使其他的孩子恐慌。
      回来时看见爱莲穿了一双38号的大凉鞋在院里跑,问爱莲,爱莲说是别人穿坏了送她的。问她之前穿什么鞋子,她说是邻家姐姐穿坏了的一双旧布鞋。
      带爱莲上街给她买双鞋,爱莲说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穿新鞋,欢喜异常。然后悄悄告诉我,不让我告诉别人:每年冬天,或父亲或大爷都带着她外出乞讨。爱莲还会打竹板,比划着说,打竹板,响呱呱……,说进了店铺、或人家结婚、生孩子该说什么吉利话等等,突然明白,爱莲为什么那么多心计、那么会说话,我流着眼泪搂住了爱莲……

                             8月22日
      上午,为准备到弘德家园的孩子们体检,新到一个叫王素君的女孩,秀气、端庄,也是抱养的,由孩子的姑姑送来,说孩子的养父养母已经年近70岁。
     唐珊珊的姑姑、姑夫也来了,说不放心,来看看孩子,见见我们,说孩子的父母因与人争执,将对方打死,父亲潜逃,母亲服刑……
     一个叫张小楠的女孩没有如愿批准到弘德家园,原因是她还有一个父亲。
     午饭时,常辉法师说,张小楠的家长来接孩子了,说张小楠的父亲是个疯子,打人咬人,得天天关着、拴着,小楠每天送三顿饭。批评大家对孩子的了解不够,说这样的父亲与其有还不如没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其实师父冤枉了我们,孩子也许是自尊的缘故,在登记表和谈话中并没有说父亲疯了。决定追回孩子,到院里,到街上,小楠和家人已经走远了。
     爱莲在楼梯上悄悄问我:“我可不可以认您做干妈?”我说,寒假时我看看你学习怎么样,如果学习好,我就当你干妈。
     真的不敢承诺太多,几年前曾任养过赞皇县一个叫龙龙的男孩,龙龙考上大学时,我的女儿也在读大学,我真的没有能力再供一个孩子读书,龙龙那失望的眼神至今刺痛着我的心。这次对爱莲,我深怕自己做的不好,会伤了一个孩子的心,但我会长久的关照着这个小精灵般的女孩。
      家里人来接朱萍、朱鑫,金秋再三解释,他们说是宣传,哪有这么好的事儿?管吃、管住,还供着上学。依依送别这对小姐弟,相信明年再来时,他们会争着送孩子到弘德家园。
      来自上海的杨利群一直在不停的叠着幸运星,她说弘德家园的孩子们都喜欢,小罐里五颜六色,绚丽多彩,一颗星星,就是一颗慈爱的心。
     下午,带青龙县10余名孩子赴廊坊弘德家园,爱莲就坐在我身边,不停的给人出计算题、脑子急转弯,尔后悄悄的跟我讲着她乞讨时的所见所闻,说走遍了秦皇岛的每一户人家,知道每一路公交车,但没有坐过一次。我问晚上住哪儿?爱莲说,夏天就好办啦,哪儿都可以睡呀?冬天就住候车室,也住旅店,每天5元。要不着饭了,就买一碗没卤的面条,倒点酱油,酱油不要钱。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是最美好的日子,人不凶,能讨很多钱,还能讨来饺子、好菜吃……”。爱莲说累了,沉沉睡去。
     到廊坊弘德家园时,已是午夜时分。怕有孩子带来虱子、跳蚤,忙着打发孩子们洗澡,找换洗的衣服,看着他们上床睡觉后,才洗脸、刷牙,自己找了个空床睡觉。

                              8月23日
      清晨,还在睡梦中便听到了满屋孩子们的走动声,还不到6点钟,孩子们都已经起床了。
      早饭后,带爱莲出去理发,记得爱莲说她从没穿过新衣服,答应给爱莲买一套,东方大学城买不到孩子的服装,便带着爱莲逛超市。问她哪样东西没吃过,爱莲羞涩的说都没吃过,包括在青龙时发的香蕉。爱莲在超市里乱窜,说她最喜欢进超市,因为里面的东西可以摸一摸、闻一闻。超市里小食品太多,想了想,为爱莲买了一块德芙巧克力,一盒和路雪冰淇淋。大学城里没有麦当劳,带爱莲去华堡吃汉堡、薯条、可乐。爱莲说她知道麦当劳,在门口都能闻见香味儿。回来的路上,爱莲仔细的算着我为她花了多少钱,说长大挣了钱也买好吃的给阿姨。
     问爱莲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爱莲说想,非常想,她得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呀。但她没有问过奶奶,怕奶奶打她。
     略微换换衣服的孩子们顿时都神采飞扬,仿佛换了一个人。知道来了这么多孩子,廊坊的居士们来帮忙,北京大学物理系的一位女学生也从北京赶来,说自己有三天的空暇做义工。
     问师父如爱莲这样经历的的孩子是否容易变坏?师父说,爱莲会是个非常出色的孩子。告诉小刘要对爱莲严加管束,2点30分,驱车赴张家口,那里的孩子们在等待着我们。
      夜宿张家口。
                             8月24日
      8点30分,至张家口市郊区的南天门小学,准备在这里资助来自沽源、康保、尚义、阳原等县的百余名孩子,因为路途远,10点多种,孩子们和他们的监护人才陆续到来,孩子们多为父母双亡和父亡母改嫁的孤儿与事实孤儿,小脸颊都红扑扑的,是典型的强紫外线辐射留下的高原红。
      因为廊坊弘德家园有几位康保籍的孩子,孩子们的监护人围着康保县妇联的同志问长问短,我们的资助工作因此格外顺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去弘德家园,阳原一位叫刘美宏的女孩说奶奶不让她去,几位监护人纷纷开导她,说她会后悔一辈子。刘美宏父母双亡,奶奶84岁。我曾去过阳原采访,那里的荒凉、空旷、泥窝窝房子还记忆犹新。真想带走这个忧郁的女孩,但她终于没有留下来。
     与准备去廊坊弘德家园的孩子们夜宿南天门小学。

                                   8月25日
      其他工作人员为孩子们体检,送孩子们到廊坊。我与常辉法师驱车经北京赶赴易县,该县宗教局负责同志说,紫荆关4名特困孤儿正等着。中午没有吃饭,在加油站买了几个面包、两包榨菜,到易县时,已是下午2点多。即刻与孩子们交谈。
      田华雨,女,10岁,父亡,母精神失常,其父在家行大,3个叔叔都嫁出去当了上门女婿。
     路东美,女,12岁,父母双亡,哥哥15岁辍学外出打工。
    金剑,男,12岁,父亡,出生3天母亲即改嫁。
     王东升,12岁,父亡母改嫁,爷爷奶奶皆无,跟姑姑生活。
     对孩子们进行测试,路东美在作文中写:“我是一个孤儿,失去了父爱,失去了母爱,但没有失去世界上好心人对我的关怀……”,使人看了心酸。
     考虑到廊坊弘德家园和当地学校的容量,决定先接受田华雨、路东美到廊坊弘德家园,并与当地宗教部门约定,开学后即去易县资助当地的孤儿、特困学生。
     出来时大雨如注,到高碑店才寻了一家小餐馆,每人一碗面条,面条是凉的。
     饭后返省城。
     (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小刘的留言,说段小娜肝部检查正常(一个聪明异常、端庄美丽的女孩,8岁,父母都不在了,普通话说得极其标准,说是跟电视里学的,晚上的联欢会上,唱得歌子是《离家的孩子》,脸色有些灰暗,恶心,担心她有肝炎),为孩子庆幸。爱莲在弘德家园生活的很快活,总问郭阿姨什么时候来?真想念爱莲,喜欢听她小鸟般唧唧喳喳说话,嘱王世弘、刘秀红给这个每年冬天都出去乞讨的女孩更多的爱,并严加管束。在这里我也企盼所有的朋友多关注这个因乞讨看过了太多的冷漠的孩子。爱莲说,她并不愿意乞讨,但不出去不但不挣钱还得嚼吃家里的,出去乞讨省了家里的还能挣钱。爱莲说奶奶和大爷说啦,不出去就没钱供她上学。)

[ Last edited by 郭淑敏 on 2005-9-1 at 11:12 ]

TOP

本会第二次资助新河县孤儿、特困学生记录

                               郭淑敏

      8月29日,常辉法师携本会工作人员、众居士、弘德家园数名孩子奔赴邢台市新河县,第二次资助那里的95名孤儿、特困学生。
      新河是西三庄弘德家园孙灵红、杨中秋的家乡,就是去年第一次资助该县的孤儿、特困学生时,顺路走访了他们的家,才使他们幸运的成为首批来到弘德家园的孩子。孙灵红正在学校军训,只有杨中秋随车来了。我们开着玩笑说要到杨中秋家吃饭,让他请客,小家伙兴奋不已。大概觉得自己的家实在脏的没法进人,也没人做饭,杨中秋说可以到他哥哥家吃饭,问他什么哥哥,他说是邻居家。
      看看天还不黑,常辉法师决定大家去一起杨中秋、孙灵红的家去看看,说是家访,我们说是走亲戚。
      去年曾到过杨中秋的家,在距县城约20华里的西流村,当初他的爷爷正瘫痪在炕上,炕中央塌了个大坑。中秋的父亲精神不正常,母亲傻,是他的父亲“从麦垄里捡来的”。
      家里没人,邻居说中秋的父亲、母亲去放羊了,说“那两口子把羊都放傻啦”,院门、屋门都没有上锁,甚至没有关,也无须上锁,也无须关,邻居说“狗都不进去”。我无法形容这个家,疯子、傻子不知道收拾,天冷了冻得发抖,随便向人讨件衣裳穿上,热了脱下来随处扔,满院子的脏衣服、旧鞋子,下雨下雪泡在泥里水里,干了嵌到土里,屋里不知是什么味道,熏的人喘不过气来。饭锅大概从来没刷过,结着厚厚的糊饭干。其间,有人在村外找来了杨中秋的父母,因为时间短,他的父亲没有像上次一样说疯话,一手拉着老婆,规规矩矩的同大家合影。悄悄问中秋,母亲知道疼他不?中秋说知道,比如在街上捡了或摘了人家的瓜果,不知道能不能吃,但知道往他手里掖。
      常辉法师一直沉默着,末了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办弘德家园。分别来自湖北和上海的张其兰、杨利群流着眼泪,每个人捐出50元钱给杨中秋的爷爷,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她们无法想象世间还有这样的家。
      正是秋收节气,看望西流村的另外两个孤儿不遇。一个约10多岁的哑巴一直傻笑着跟在我们后面,不时捅这个一下,捅那个一下。怕吓着孩子们,让孩子们走在中间。
      走访孙灵红家,孙灵红的父亲在村南小学当门卫。到小学看望孙灵红的父亲,她的父亲已经60多岁了,还有些残疾,他再三嘱咐我们不要告诉孙灵红是抱养的,曹丽程悄悄告诉我,孙灵红早已知道了自己是抱养的孩子,是她叔叔一次喝醉了与人吵架说的,她听见了,几乎同所有的同身世的孩子一样,她也从没有问过父亲。道路极其坎坷,听孙灵红说过,她的家乡下雨时泥泞的出不了村,她上学很远,下雨下雪早晨2点多就出门,在腿上、脚上裹了塑料袋。孙灵红学习成绩优异,能歌善舞。
     是夜,依旧住在城东大佛寺,男众住西头房间,女众住东头房间,两张双人床上挤了8个人,我和徐鹏燕睡沙发。张其兰、杨利群说孩子们睡觉不老实,她们几乎一夜没睡。
      8月30日,早晨8点,孩子们开始陆续到来,大部分孩子和他们的监护人都还记得我们,不时的有人打着招呼,邢苗苗和奶奶说一到就打听着找我,问我能否跟师父说说让苗苗到弘德家园。苗苗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爷爷奶奶已经70多岁了,再没有能力供苗苗读高中。一年不见,翟冰已经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少女,见了我,羞涩的一笑。
      特别注意到了新河孩子们的鞋子,大多是家里做的花花绿绿的布鞋,记得孙灵红刚来弘德家园时也是这样一双布鞋。这在其他地方已不多见,几乎特困地区的特征。问原籍新河的牛居士,一马平川的大平原,新河为什么这么穷?牛居士说,这里是泄洪区、盐碱地,甜水层在数百米甚至1000米以下,靠天吃饭。
      依照以往的程序,先指导受助孩子每人给捐款人写一封信,是表示谢意,也是告诉捐款人,他们已经收到了善款。以往是工作人员指导弘德家园的孩子们写信,在这里,每个弘德家园的孩子都成了小老师,耐心的告诉受助孩子台头如何称呼?落款在哪儿?除了写信,弘德家园的孩子们还和工作人员一样,承担着其他各种繁琐细致的工作。使人由衷的感到,孩子们真的长大了,懂事了。
      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抓紧时间分头与每个孩子交谈、聊天,许多孩子的监护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到弘德家园去,武佳旺的爷爷说,孩子父亡母改嫁,连个叔叔伯伯姑姑姨姨也没有,自己已经70多岁了,哪天死了孩子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看着你们都是好人,就算给孩子碗饭吃吧!王任丽,从没有人告诉我她,她的父母是谁?是外出或是去世?她是抱养的还是怎么回事儿?张秀秀,家里只有爷爷和老爷爷。董慧娟是抱养的,父亲年近80,带她来的二叔也72岁了。张飞飞,长得像山口百惠,家里有奶奶、伯伯……。
      实在没有能力将更多的孩子接到弘德家园,开学在即,5个读小学的孩子随车一起走,10个读中学的孩子也将在3天之内赶到石家庄。
      在我们即将出发时,邢苗苗哭着求师父、求大家一定要收留她,她的年近80的奶奶也一同流着泪,求着。顺路到苗苗的家里看看,家具还是苗苗的父母结婚时买的,但他们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苗苗和她的爷爷奶奶,诺大的房间、小院空荡荡的,只有一架丝瓜疯长。
      傍晚,平安抵达省城。
      次日,我们将赴平山县,开学在即,那里还有200余名孩子等着我们。

TOP

相关手续

  

TOP

弘德家园

批文

TOP













部分给资助网友的会心

TOP



资助张家口地区的贫困孤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