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胜优汰”的原因——柠檬市场趣谈

这是个得了诺贝尔奖金的理论。也可以说是所谓信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它非常形象的解释了为什么好人更容易倒霉:)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解释许多东西。

这里所谓的柠檬市场,其实际研究案例是美国的旧车市场,而不是什么水果批发站。不过,为了更加形象一些,我们可以另外选择一个例子来说明其中的道理。

一家公司里有许多员工,其工作能力自然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很能干,有些人则又懒惰又笨(某人:……)当所有人都来到公司的时候(假设他们是同一拨),公司开给所有人的薪水可能是差不多的,譬如每月800块钱。

现在,大家开始工作。经过了一个月之后,有些人的成绩更大一些,有些人的成绩更少一些。很明显素质不足的人将会被开除出去——但是,大多数人的工作成绩难以简单的用数字衡量,或者监督管理不是那么有效率。因此,每个人的薪水(实际上是“市场”为“商品”所开的价格)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每个人的工作成绩。

由于监督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老板并不确切知道每个人都干了多少工作。谁做的更好?谁更差一些?而且建立一个完美的监督体系很明显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怎么办呢?这时,老板的选择,只能是根据整个公司总的工作情况的优劣,制订一个大体的工资标准。这个标准不能太高,也不应当太低。

当新的标准实施时,很明显的,相对于工作成绩,有些人拿到的报酬更多,有些人更少。对于那位付出最多,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人而言,由于付出(就是商品的成本)较高,而收入一定,则利润(就是市场愿意为了这件商品所支付的溢价)较少,这当然是不合算的。几次三番下来,拿到的和付出的总是不成比例,结果只好跳槽去其他公司那里。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加有趣了。由于能干的员工走掉了,其余员工的总体工作水平很明显的呈现下降趋势;老板在观察到这种现象之后,很明智(?!)的降低了工资标准——既然工作成绩下降,那么工资当然也要下调。这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如此一来,对于那个在剩下的人中最能干(我把他叫做次能干)的员工而言,又出现了和前一个人类似的情况。收入水平下降了,而付出还是那么多,于是继续工作下去显得很不合算。结果,次能干的员工也辞职了。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就是在老板和员工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每个员工当然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然而老板未必知道的那么清楚,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差,正是这种信息差的存在,导致了一系列现象的出现。

如此循环往复,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优质的商品(高素质人才)不断的被劣质商品(混日子的人)所淘汰,最终,经过一系列的“竞争”与“筛选”,企业中剩下来的人,都是那些一无所长的没有用的人。这和我们一般的优胜劣汰原则恰好相反。

其实,这种现象出现在经济的许多领域中。不仅仅是企业,几乎一切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譬如说,股市)都可能出现这种所谓“劣币淘汰良币”的柠檬市场现象。

这个例子,很形象的告诉我们,对于企业或者任何类似机构来说,信息的良好沟通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