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众无知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穿好看的新衣服。他为了要穿得漂亮,把所有的钱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一点也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新衣服,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他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时总是说:“皇上在会议室里。”但是人们一提到他时,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众人:就这故事呀!!二十年前就听过了!!有木有!!!换一个!!什么水平呀!&$&^(*%#$#%)



好吧,直接跳到结尾……



……这么着,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裾。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很多时候,人们内心的想法和社会上通行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看不见衣服的人,而其他人都正常。大家因为惧怕自己是那个“唯一的傻子”,而不敢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却错误地以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人众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Miller & McFarland, 1987)



人众无知的现象无处不在。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第一反应是从其他人的表现中寻找线索,再推论自己应该怎么做。这就是social reference(无确定翻译)。这个概念贯穿社会心理学的整个脉,以后我还会一再提到。



下面讲个发生在现代的故事。早在去美国上学之前,我就听到各种传言,说美国大学开放啊,天天喝酒party, 性观念也开放,纸醉金迷呀,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啊。来到美国之后,发现大家对喝酒和性的态度确实比中国开放了不少。一般来说,经常去喝酒的,会hook up的,就是很“酷”的人(除了大部分亚洲人和犹太人,哈哈)。但是,美国学生内心就真的这么开放吗?所有人?



普林斯顿的同学可能都记得,一个月以前,学校各处被一夜间贴满了一种海报,上面画着一对可爱的小兔子深情凝视,下面一行大字 “Not everyone is doing it”, 接着一行小字,“3 out of 4 Princetonians had 0–1 sexual partners last year.” 这似乎是一个宗教组织为了强调负责任的两性关系而做的宣传。这个海报让全校学生大跌眼镜,很多朋友都在讨论,75%的普林学生居然那么“禁欲”或“忠诚”?怎么可能?



有人写信给校报Daily Princetonian,问这个数据的来源。结果证实这个数据来自2009 年的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essment,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见http://www.dailyprincetonian.com/2011/02/24/27732/)那么,为什么在大多数普林学生眼里,大家的性观念要开放很多?不是天天都有人hook up吗?身边的xx和xx不是换男朋友像走马灯一样吗?



当然大家可以认为普林斯顿学生都是nerd, 这个数据不反映多数美国大学生的状况。但是,还有一个更强有力的解释,就是人众无知。



一个新生来到普林斯顿,听到了很多性开放的传闻,她不确定同学们的性观念到底有多开放,于是她选择不表达对那些传闻的不满。她的同学,面临同样的情景,看到周围人都一副对性无所谓的样子,得出了“大家性观念都开放”的错误结论。于是,就像围观皇帝的新装的老百姓一样,每个人心里都觉得自己其实没那么开放,但是又觉得大家都开放,我说出来多囧呀,所以选择了沉默。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人都会“表现得无所谓”,难道不能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看出他们的观念吗?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认为他人的行为真实反映了他们的态度呢?这里要介绍另一个概念,就是“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Miller & McFarland, 1991)。人们有一个倾向,就是高估自己传递自身情感和意见的能力。我们会觉得,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有那么多的小细节小线索可以推断我们的态度,既然我们能意识到,别人肯定也能意识到。但事实是,人们反而很不擅长察觉别人行为中的小细节小线索。我们以为自己“被洞悉”了,其实在别人眼里,我们的行为很正常,一点也没有什么可洞悉的。



所以女孩子们,没必要站在镜子前纠结半天到底穿哪双鞋,99%的人不会注意到你的鞋子和袜子搭配稍有不妥。长出一颗痘痘也不必惊慌失措,99%的人不会注意到你脸上的变化,除非凑到你面前细细看。谈恋爱的女孩子也不要对男朋友要求太高了,觉得自己生气了,表现得那么明显,他怎么就感觉不到,肯定是不爱我——拜托,他真是感觉不到。那些能察觉到女孩一颦一笑的细微变化并且精确定位对方情绪的,一般是小说里邪肆恣睢的男猪。



正因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才会有人众无知的效应。刚才讲到了美国大学生的性观念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开放。他们对喝酒的态度,也是相似的。



普林的学生都在email里收到过一些关于喝酒的问卷调查(也是那个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essment搞的),其中有几个问题是这样的:“你对于校园中喝酒的风气有多适应(how comfortable do you feel with the alcohol drinking habits of students at Princeton?)”还有:“你觉得其他人对于喝酒的风气有多适应?(how comfortable does the average Princeton student feel with the alcohol drinking habits of students at Princeton?)”一个问自己的态度,一个问你心中别人的态度。然后叫学生打分,1是最不适应,10是最适应。我的一个教授研究这个问卷,结果很明显,大家对于自己的“适应性”的平均分是5.3,而估计的别人的“适应性”则是7.0。大家都高估了别人对于喝酒的容忍度。(Prentice & Miller, 1993)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大家都觉得别人喜欢喝酒,自己是异类,所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意见,而表现出喜欢喝酒的样子。人众无知,所有人都认为别人比自己更能喝酒。随后的一项调查还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对于喝酒的适应性上升了。也就是说,我们会慢慢调整自己的态度,像(自己认为的)大多数靠拢。这个过程叫做内在化(internalization)。这就是美国大学校园里酒精泛滥的真正原因。



有趣的是,其他相似的调查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内在化”。刚入学的男生如果觉得自己喝酒不如别人,就会慢慢调整自己的态度,像其他人靠拢。一段时间以后再调查,他对于喝酒的“适应性”变强了。而女生的态度基本上不会随着时间变化。换言之,女性如果屈服于群体意见,是有意识的,她能意识到她是在迎合群体,而私下里保持自己的意见。而男性表面上比女性更不容易屈服,但是他会慢慢把群体的标准内在化,从而无意识地迎合群体。和女性相比,男性的服从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这大概是女性比男性喜欢抱怨的原因吧,呵呵。



为什么人们都不愿意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心理学家总结出几个原因。第一,人们面对自己不确定的情景时(比如一个新生进入学校,不确定大家的开放程度),通常会装冷静,观察别人的表现。社会规范(social norm)告诉我们大家遇事应该淡定,咋咋呼呼是不好的。第二,人们普遍寻求社会认同。在一个团体中,持异议者(deviant)通常会被团体排斥和惩罚。如果大家看一些美国法庭上审理案件的过程,如果陪审团里有一个人和其他人唱反调,就会发现其他人是多么努力地试图改变那个人的观点,即使投票的时候一个反对票不会改变判决结果。在工厂里上班的工人,产品产出率(productivity)都会惊人地一致,尽管他们各自的熟练程度可能不一样。这是因为“枪打出头鸟”,干得太多太快的人,还有效率不如大家的人,都不受欢迎,所以大家自然形成了一个约定的产出率。比如社会上对于女博士的态度那么苛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不符合社会主流的女性规范。所以,为了避免被所在的群体孤立和排斥,人们通常会屏蔽自己内心的异议,而服从(想象中的)群体意见。



人众无知的例子还有很多。刚才讲的都是美国的例子。在中国的同学想必也有很多相似的经历。比如现在女生都嚷嚷着减肥。一打开校内,都是“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六月徒伤悲……”的状态,减肥成功的美滋滋地传照片,还有进行中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去操场跑圈儿,不好好吃饭,每天幽怨地称体重。这一切给所有女生造成了“全民减肥”的印象,无形地施加了压力。但是,其他人就真的那么在乎自己的体重吗?其他人就天天吃水煮青菜,天天去跑圈儿,就自己天天宅在屋子里啃蛋糕吗?



调查显示,女生们普遍高估了其他人对于减肥的热情和毅力。在她们眼里,其他人对于减肥意识的得分比自己的都高不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年级女生比刚入学的低年级女生更能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这种对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误解会导致很多危害健康的行为,比如绝食暴食,还有心理上的无助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没有毅力,不会成功。(Sanderson, Darley et al., 2002)



人众无知的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其他学科的问题。我们都熟知的“囚徒困境”,是指一种博弈现象,即使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的时候,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比如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可以这样解释:如果美国和苏联都屯武器,两个国家都花钱,自身的安全也没有得到保障。如果两国都不屯武器,两个国家都省钱,自身的安全也不受威胁。如果一个国家屯了武器,一个国家不屯,则屯武器的那个国家大大占优势。从全局出发, 显然两个国家都不要把钱花在武器上是最好的结果。但是经济学家分析,从“人都是自私的”角度出发, 每个国家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如果自己国家屯武器,则怎么样都不吃亏,所以每个国家都会选择增加军备,劳民伤财,国家安全也没有得到改善。



心理学家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这个过程。假如我是美国的领导人,我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多地会考虑自己的国家安全,怎样才不会被苏联所威胁。但是在猜想苏联的决定时,我就会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对手,认为他们一定会选择能够威胁美国的那个选项。换言之,人们自己心里想的是自保,而揣测别人的时候却认为别人一定想得不一样,一定会以威胁我们为目的。这样,就会认为苏联一定会屯武器(为了威胁美国),所以美国也一定要屯武器(为了自保)。人众无知,我们在猜测他人的想法时,总是认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最后,“人众无知”还会成为恋爱关系中的绊脚石。有多少男同胞有过这样的经历,看上了一个小美女,也聊得来,却不知道对方对自己是不是也有意思。为了避免过早表白被拒绝的尴尬,只好假装淡定,暂不行动。谁知小美女也淡定得很,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对自己有意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拜托哥们,你自己心里汹涌澎湃,表面上尚能强装淡定,你凭什么就认为对方的淡定就是发自内心的呢?还是把心理学家搬出来说话。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调查两组人,问一组人:“如果你看上了某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你会因为避免被拒绝的尴尬而不采取行动?”然后从1-10打分。问第二组人:“如果某人看上了你,你觉得有多大的可能性他/她会因为避免被拒绝的尴尬而不采取行动?”也是从1-10打分。结果发现,大家给自己的打分都高于给别人的打分。(Vorauer & Ratner, 1996) 也就是说,我们普遍认为别人的脸皮比自己厚,而高估了对方采取行动的可能。如果两个人都这么认为,那悲剧是必然的。



再加上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每个人都认为,我表现得多明显呀,我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荷尔蒙,她肯定感觉到了,她还那么淡定就肯定是对我没意思!拜托,别人没有那么强的洞察能力。说不定她也在想,我表现得多明显呀,就差直接表白了,这个木头怎么就不知道呢,55555……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要告诉自己“其实他/她和我想的差不多”,就会省去很多算计。其实遇到任何其他事情,比如别人看起来都在井井有条地申请实习做活动,就自己好像没做什么正事;比如考试前别人看起来都从容不迫,就自己在那里穷担心;比如别人在宴会上都似乎左右逢源,有说不完的话,只有自己没话找话,手足无措……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他们眼里,别人也都是潇洒自如的。其实大家都一样。



References

Miller D.T., McFarland C.(1987). Pluralistic ignorance: When similarity is interpreted as dissimila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298–305.


Miller D.T., McFarland C.(1991). When social comparison goes awry: The case of pluralistic ignorance. InSuls J., Wills T.A.(Eds.), Social comparis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pp.287–313). Hillsdale, NJ: Erlbaum.



Prentice, D.A. and Miller, D.T. Pluralistic ignorance and alcohol use on campus: Some consequences of misperceiving the social norm. J. Pers. Social Psychol. 64: 243-256, 1993.



Sanderson, C.A., Darley, J.M., & Messinger, C.S. (2002). “I'm not as thin as you think I am”: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feeling discrepant from the thinness nor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2), 172–183.



Vorauer J.D., Ratner R.K. (1996). Who's go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 Pluralistic ignorance as an impediment to relationship forma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 483–506.

转自
http://yian321.blog.hexun.com/62893238_d.html
Share |
Share

我很喜欢你这种讲话的方式. 什么时候出来见一面吧~~~ Aachen重口版的小清新呢~~~

TOP

我很喜欢你这种讲话的方式. 什么时候出来见一面吧~~~ Aachen重口版的小清新呢~~~
algorithmx 发表于 2013-1-29 22:47



楼主帖子最后 有两个字叫  转自

TOP

回复 3# meI00


   我认识个人, 他叫尼玛.

TOP

美国陪审团做出verdict之前是要统一所有成员意见的 不是少数服从多数~

TOP

曾几何时,常用lz说的方法安慰自己。实践证明,我确实是最差的。
15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TOP

世风日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