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你胖了!”

闲谈不等闲 只缘文化故; w0 q3 N5 z( j' H7 ^1 n
人在德国 社区5 [5 T0 S8 j. L& n# u
2007年02月13日
* }& K4 G+ p+ ?8 M5 l+ pcsuchen.de
/ f" [# `5 [" c/ K$ J几周前我在《华尔街日报》亚洲总部所在办公楼乘电梯时遇到了一位中国同事,我笑着跟她打了招呼,她却对我说,“你胖了。”! K) u& c! k: u& r8 M
) f5 n+ [, A1 a
幸好之前至少已经有三位中国同事跟我说过了同样的话,要不然我还真会瞠目结舌。我或许该少吃点儿猪肉饺子了。不过在中国,同事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来并不一定是对你无礼。那可能只是向你表示友好。
9 b. Z' P( W$ P, k" ]6 {$ `# q2 lcsuchen.decsuchen.de( x1 \, d( H7 T% s6 z" ]4 T
对于那些外派到中国的外国人而言,中国工作场所的很多事情都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有时甚至让他们尴尬。中国人在私人和工作空间的划分上不同于美国人,即便是在香港这样一个由于过去的英国殖民地身份而有着高度文化融合的城市,情况也不例外。0 @2 M1 D6 B6 l+ A
人在德国 社区0 g& ]- B* q5 P+ h/ {* `9 l
除了体重和体型,这里办公室里的简短寒暄和闲聊内容经常还包括你家房子的大小和你的工资水平。有时候我的中国同事还会在午饭时间伏在办公桌上小憩一会儿。
' @: N; C5 G3 V3 g/ B# j! j. g  O; |7 o# E8 H, s
一些中国办公室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色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当地企业颇为信奉以公司为家的理念。很多办公室都会配备一名专为员工提供沏茶热饭等勤杂服务的“茶水女工”,当地多称之为“阿姐”,其工作性质类似于办公室保姆。农历新年到来时,中国公司的老板会给员工发红包,一如家中长辈过年时给晚辈压岁钱。除此之外,老板们还会大设酒宴招待全体员工,宴会上游戏、抽奖、卡拉OK,一片举家团圆的喜庆气氛。
5 k/ s+ O1 j/ r/ R9 u& K5 }csuchen.de  \1 _5 L. o9 S1 o3 g
从穿鞋习惯上也能看出,对于中国女性而言,办公室更有家的感觉。很多美国女性管理人士上班路上通常穿着运动鞋,到了办公室即刻换上正装鞋。中国女性却恰好相反,上班路上她们穿的鞋子往往是Manolo Blahniks这样的大名牌,进了办公室,她们反倒换上了舒适的拖鞋。
: D$ b6 i2 x, v5 T人在德国 社区/ D2 [9 c8 ]  w1 C* q
詹妮弗•加洛(Jennifer Gallo)是一位美国律师,数月前受派从旧金山来到了北京,办公环境一下子由她自己称做“小港湾”的独间办公室变成了与人共用的双人间。在新环境上班的第一天,经过一整天礼节性的沉默之后,与她共用一间办公室的同事大声说道:“詹妮弗•加洛,你没药可救!”5 l: J5 e: k+ ?6 E2 |9 W6 H
3 L0 i' A) Y! s! S, T  A
她同事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她觉得加洛太过安静。“我的中国同事们好像特别喜欢热闹,”三十岁的加洛说。她说她每天身陷各种声响的包围之中,有中国同事打电话时的侃侃而谈,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发出的蜂鸣,更有“音乐会般的手机铃声。”她同办公室同事的手机就会猛然间想起密西•艾莉特(Missy Elliott)演唱的“Work It”。/ v  ~% i8 b' A8 ^3 G/ T: Z# u9 ?
人在德国 社区7 f, |% U. j- m5 ]8 \/ |/ S
而且,加洛说,私人空间的缺失还不仅仅表现在工作环境的嘈杂。“不该说的东西最好别说”的美国观念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近几个月里不断有人对加洛发表这样那样的评论,她的着装--很漂亮,可能是欧式的;肌肉张力--有点松弛;生育--肯定是多子多福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V9 i+ H, t! r& j% M4 b! K: W/ x5 [

! e. Z8 Z) d+ T当然,也有很多美国的办公室文化让初进美国公司的中国雇员无所适从,比如说“黄包餐”(brown bag lunch)会议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会议上,那边是上级领导在讲话,这边下级员工却在旁若无人地大吃大嚼。
2 ^+ o# L; [4 ~csuchen.de! m( X# T" w. F8 Q
在中国人看来这样很不雅,因为公务活动毕竟不同于一般社交。今年26岁的钱蔚(音)供职于北京的一家美国法律事务所。对此,她的看法是,“也许我们会去一家体面的餐馆边吃边聊,但在美国,人们更注重效率。”
1 k  N" a# A. l$ K
4 H9 k" P! m1 v8 n" Jcsuchen.de此外,在中国的办公室里,等级相当森严,员工一般不会直接称呼老板的名字。因此,尽管中国同事之间的关系十分随和,但当美国老板试图与他们平等相处时,他们往往“不愿领情”。人在德国 社区& P& Z% d4 x4 I1 I
5 v- e7 R" ]% c+ e/ m# t: X$ B: |
Justine Lee今年35岁,在一家美国制造企业驻香港机构工作。她告诉记者,她的老板每年例行与所有员工单独谈话的做法在公司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为此中国员工们往往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作准备,绞尽脑汁去设计他们的最佳问题。Lee说,这成了中国同事每年都要面临的一个大负担。几年过后,老板最终放弃了这一做法。. T% @& k+ l0 ?8 A) y9 F* B& u

) Y5 a" R) Z2 Y她还说,大多情况下中国员工会尽量避免和美国同事打照面,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跟美国人“寒暄”。的确,中国人惯常的打招呼用语如果简单直译过来会让美国人觉得莫名其妙,或是让他们感觉唐突。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那句“吃了吗?”。其意并非邀你共进午餐,那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而已,跟“你好!”差不多。
* U) c9 L* y* T
2 d* \* w, C( y; d) V6 e! v& zcsuchen.de食物算得上是社交场合中效果甚佳的润滑剂。在许多中国办公室里,最有人缘的外国人莫过于对猪血啦,鸡爪啦等等当地美食锺爱有加的那些人。csuchen.de8 c4 o/ W& p% j7 ^

  A: t& [- O+ dcsuchen.de要是你不想得到一个难听的绰号,那就得学会在中国办公室文化中游刃有余才行。很多中国员工都会给外国同事送外号,我的是什么呢?他们拒绝透露。
9 S8 r$ }/ ]' `2 \. T1 M1 h8 n
, b4 H% h; W  Z8 b* m! J人在德国 社区加洛说她和她同办公室的同事已经成了好朋友。工作晚了,她们会一同唱卡朋特(Carpenter)的“Close to You”来驱赶倦意;圣诞晚会上她们还和着阿巴乐队(Abba)的“Dancing Queen”一起共舞。
: ^# K( U0 g- g& \人在德国 社区
& i- X" I" g& V5 a8 n0 f这几天加洛的这位同事朋友外出休假去了,加洛说她都有点想念那那个“Work It”的手机铃声了。
  O; j4 V& s3 P# t5 ^4 @" n
% V6 y) i1 G% `1 U  ~! @回过头来,一个外国人要是听到别人说他胖了他该怎么回答呢?我有个现成的答案:“呵呵,这里好吃的东西太多了。”
: K6 [- K% f" B2 J
/ G6 O6 s: S0 s1 ~, y) S* z) {
《亚洲华尔街日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