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浙商

18万浙商抢占重庆三大商圈

解放碑、朝天门和石桥铺都成了浙江人的天下,尹明善直言:没有浙商,就没有今天解放碑的繁华

  我们这个城市正逐渐被一群操外地口音的商人影响着。而自称是“中国第一商帮”的浙商就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曾有媒体这样描述浙商在重庆的影响力———重庆的解放碑、朝天门和石桥铺三大商圈几乎全被浙江人瓜分了!据悉,目前有18万浙江人在重庆经商。

  而重庆市总商会会长尹明善甚至直言,没有浙商,就没有今天解放碑的繁华。

  大件小件都有浙江制造

  说重庆的三大商圈都被浙江人瓜分完了,这绝非夸大其词。

  先看朝天门。

  “我们这里,浙江温州的经营户已占了20%%左右”,来自朝天门市场管理部门的消息说,报喜鸟、庄吉、奥康、康奈等温州造服装、皮鞋,从这里向西南辐射。朝天门60%%的圣诞商品都来自浙江义乌。

  再看石桥铺。

  在这里,遍布着正泰、得力西等浙江造电器产品和大量温州造汽车、摩托车配件。去年,浙江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企业在石桥铺的销售额达60亿元以上,其中有70%%左右是温州造。

  最后来看解放碑。

  这里是重庆的心脏地带,也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圈。不过,如果你环视这个西部第一商圈的四周,入眼之处很多都是浙商的店面招牌或广告牌,如千叶眼镜、诚泰通信、国泰通讯、雅戈尔衬衫、美特斯邦威等等。而位于解放碑的重庆最高档的写字楼———美美时代大厦里,也有很多浙商企业的身影。

  据统计,在解放碑、朝天门和石桥铺三大商圈里,外来经营户有80%%都来自浙江。在重庆市中心最繁华的步行街上,浙江人开出的店铺占一半以上。在其它如丝印、雕刻领域,大部分也都是浙江人成群结队在经营,比如七星岗一带。

  有数据显示,重庆市非公经济目前年产值在800亿元左右,其中浙商就贡献了上100亿元,足见其在重庆非公经济中的地位。
Share |
Share

各行各业都有浙商身影

  与叶定坎、陈成宽等最早来重庆白手起家的“草根”浙商不同,最近几年,更多的浙商是在家乡完成原始积累后,携带大量资金直接到重庆投资。

  先看摩托车领域。2003年2月,浙江康超集团在重庆建立康超摩托车公司,并创建巴山摩托以及三轮车、发动机和沙滩车制造公司。随后,康超集团又投资2亿元,建设300亩的工业基地。

  再看轻工业方面。2003年9月,浙江奥康集团落户璧山造皮鞋。

  接着再看一次大手笔。2004年5月,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领1000人的党政、经贸代表团来渝,一次性签订投资合约143亿,分布重庆的房地产、旧城改造、摩托车配件等上百个项目,浙商在重庆的投资规模达到了顶峰。

  而在房地产方面,广厦、华立、锦天,以及晚一些的钱江、海宇、上海城等地产项目,也是浙商的杰作。据业内人士估算,温州炒房团在重庆市场大约砸下了8亿。

  与此同时,浙江资金正积极进入重庆能源领域。在浙江遂昌瓯源水电开发公司宣布投资1270万元参与城口左岚电站项目之后,浙江宏阳水电开发公司也在重庆提出了要做“中国民营水电大王”的口号。据称,他们在重庆的资金预计在50亿元以上。

  今年6月16日,在重庆的浙商宣布,要投资10亿元在北碚同兴工业园区打造1300亩浙江产业园。

  而在此之前,一个浙江民资群体已开始在渝北区动手打造西部最大的模具产业园,据称将投资40亿元左右。

  看来,浙江人在重庆的商业势力真是非同一般。

TOP

浙商在重庆·档案

  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人数:约18万。企业数:2万余家。

  分布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眼镜、通讯、服装、皮革制品、金银饰品、小百货等流通类商品,进入21世纪后,开始投资向摩托车、服装、皮鞋加工等领域。近年来,投资性领域加大,如著名的温州炒房团、炒煤团,以及地产和园区招商项目。

  商帮性格:“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是浙江商人的精神,“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浙商财富积累犹如针尖挑土,聚沙成塔,这种炼狱般的进化,让浙商培育出坚忍不拔、刻苦勤奋的执着精神。

  商会成立时间:重庆浙江商会成立于2000年5月19日,会刊为《浙商》。重庆市浙江企业联合会正式成立于2004年5月18日。会刊为《浙江人》。

  浙商在重庆·地位

  5名浙江人当上重庆政协委员

  浙商不仅在经济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政治上也有非凡的表现。

  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向主流阶层的蜕变。目前,重庆浙江商会成员中有5人是市政协委员,分别是叶定坎、林良快、陈成宽、卢志红、苏定瑞。

  在重庆市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浙商有4人获此殊荣,叶定坎还获得了重庆第八届青年五四奖章。重庆市浙江商会已有十余人进入到市工商联领导班子。

TOP

浙商在重庆·生活

  1万浙江人在重庆安家

  目前,已有1万多浙江人在重庆安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在重庆的浙江商人已基本适应了重庆的气候、饮食等问题,包括诚泰通讯老板陈成宽,已能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有的浙江商人几天不吃一顿老火锅就不舒服,自认已完全融入重庆生活。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小林寝饰的林良快、诚泰通讯的陈成宽、千叶眼镜的叶定坎,都将户口从老家迁到重庆,并且都在重庆生了孩子,现在是纯粹的重庆小孩。有的浙江商人还娶了重庆女孩做太太。

  锦天集团董事长卢志红尽管才到重庆6年,但全家都落户重庆,孩子在重庆读大学。

  对于下一代,浙商的孩子普遍会3种语言,浙江老家话,普通话和重庆话。但叶定坎说,小孩的温州话并不灵光。

  浙商闯天下“有一套”

  大多文化不高

  普遍出身低微

  虽然浙江与重庆相距2000公里,但自古经贸往来就不断。在清代,重庆就有了浙江会馆,列圣宫里供奉的是关羽。现在,浙江人每年在这里聚会70次以上。

  上世纪30年代,浙江人作为“下江人”的一部分,入川形成一个高潮。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温州人为首的浙江商人大举进入重庆。20年过去了,浙江商人如何发财,如何守财,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秘密。

TOP

一问荩荩什么让浙商走南闯北

  翻阅那些处于浙商金字塔尖的人物简历,发现他们的出身大多都显得低微: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曾是打铁匠;横店集团董事长、总裁徐文荣出身农民;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是修鞋匠;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出身裁缝;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当过工人;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曾是木匠。因此,不少经济学家把浙商现象比做“草根商人”———浙商中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农民。

  改革开放以前,浙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交通闭塞。如温州,那时还没有机场、铁路,通往各地区的也只有三级公路。其次,整个浙江省的资源极其匮乏,平均一个人只有三分地。重庆千叶眼镜老板叶定坎说,资源贫乏让温州人四处闯荡。

  改革开放后,温州人提前苏醒。重庆小林寝饰公司董事长林良快说,温州人在全国较先接受改革开放的思潮,在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了无数的家庭作坊,大量的产品需要销售,进而诞生了大量的温州商人。

  二问荩荩什么让浙商立稳脚跟

  如今在重庆已打下一片天地的浙江人叶定坎、陈成宽、林良快告诉记者,他们能在十多年前进入重庆并站稳脚跟,其秘诀在于沿海的产品优势。当初,重庆诚泰董事长陈成宽做表带生意,沿海的表带款式多,而且价格便宜,只要3角钱一根,在重庆可以卖一两元一根。

  重庆小林寝饰公司董事长林良快说,当时在重庆,被单基本都是单色,而我们的货有五彩、七彩,甚至十彩。第一代浙商是靠价格优势和产品优势进入重庆各个商业领域的。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优势逐步缩小,而包括资金、管理、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很快体现。

  锦天集团董事长卢志红进入重庆,靠的就是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卢志红认为,在别人还不知道品牌为何物时,浙商就开始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并且把维护个人和企业信誉视若生命。“有时候,从人品就能看出,你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许多浙商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是一种自发的诚信行为和强烈的品牌意识。”卢志红说:“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重要的是打造企业品牌;企业不具备规模时,重要的是打造产品品牌;产品都还没有人认识时,那么就只有树立个人的品牌了!”卢志红将这理解为浙商的文化优势。

  三问荩荩什么让浙商不断壮大

  大多浙商文化程度都不高,多数都是初中毕业,有些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但他们却有着很高的商业智慧,当他们把企业做大以后,却发现如果企业继续做大,没有文化不行。

  浙商中,叶定坎、林良快、陈成宽、卢志红、苏定瑞都进了重庆大学的MBA班。苏定瑞虽然高中都没有毕业,但已在重庆大学读完MBA,明年还要到清华大学服装专业进修一年,年底还要继续攻读EMBA。“以前做生意靠胆子,但现在做生意靠的是脑子。”苏定瑞说,目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参加浙江商会举办的培训班,以及重庆市内的各种培训班、学习班。而且,重庆市举行的一些高端经济论坛,他们都想办法参加,上千元一张的门票他们从来都不吝啬。

  针对家族式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弊端,11月26日至27日,千叶眼镜在香港开出100万元年薪招聘总经理。苏定瑞也在香港开出100万年薪聘请营销总监,并分别拿出80万元聘请品牌推广和设计总监。

TOP

浙商在重庆·感受

  浙江人最佩服重庆人耿直

  接受记者采访时,所有的浙江商人无一不赞叹重庆人的耿直和热情。

  叶定坎说,重庆人给他留下最深的感觉是耿直、热情。卢志红说,重庆人的耿直、爽快,这完全可以与东北人媲美。林良快认为,很多地方的人总是觉得钱被浙江人赚了,心里不舒服,而重庆人不这么看,重庆人很容易接纳外地人。重庆人很包容,不排外,外地人很容易容入本地。

  浙商在重庆·数字

  500万浙江人全球各地找钱

  目前约有500万浙江人在世界各地创造财富,浙商已成中国第一大商帮。

  据浙江省工商局调查,目前浙江人在省外经营发展的有390万之多,在境外的有100多万。目前浙江人在外设立的市场主体近80万家,注册资本金2000亿元,投资总额达6000亿元,各种不同形式的商会、促进组织就有150个。

  浙商在重庆·个性

  什么苦都能吃

  温州商人在重庆创业,90%%以上没有任何背景,全靠一点一点地干。

  浙商善于学习、忍受与吃苦。皮肉之苦还不算苦,最苦的是人格之苦。浙商的成功必须以忍受人格之苦为前提。当时的浙商没人看得起,甚至是侮辱。但是浙商可以忍受,为了自身的事业,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忍受。在朝天门的不少温州商人都是从摆地摊划皮带,或者挎个小木箱卖太阳镜这样开始他们的原始积累的。

  什么钱都敢赚

  浙江人永不满足。而且浙商做生意从来没有定式,怎么挣钱怎么做,小到钮扣,大到炒房、炒煤团、炒水电团,几乎无孔不入。

  有了钱大家赚

  浙商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团结,尤其是温州人。温州人到世界各地,哪怕你一分钱没有,说自己是温州人,要找温州商会,有吃有喝。如果要开一个小店,钱都可以借给你,输了算我们的,赢了是你们的,这就是温州人的团结。这是在国内其他地方所缺乏的。

  叶定坎、陈成宽、林良快在重庆温州人中有很高声望,更让人惊奇的是,三人是同乡、同龄、中学同学。他们同在重庆市就读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去年,他们三人同时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委员。企业之间资金的拆借是常有的事,多则百万元。

  管理上追求简单

  浙江企业盘活人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无底薪加提成,上不封顶,下无底线,所有的工作每个人都是算账的,每一个家庭作坊,每一个小企业都是对自己负责。正因为如此,可以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甚至无法想像。浙商用简单的管理解决企业很痛苦的市场问题,一个人只有充分的积极性,没有后顾之忧地去从事他想从事的、喜欢做的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出来。本版文字由记者仇峥采写

TOP

叶定坎:在家的男人多半没出息



卢志红:凡事预则立



陈成宽:做生意最好专注一个行业



苏定瑞:看准了,就迅速下叉



林良快:哪怕脏和累,也要坚持

借三千元来渝年后变眼镜大王

  18万浙江人在重庆经营2万多家大大小小的经济组织,其中不少已成为各自领域的龙头

  这是一群成功的人,但在他们的记忆里,更多的是艰苦打拼的辛酸。

  这是一群富甲一方的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出身低微。

  他们被人称作“经济动物”。他们的群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商帮”。而在重庆人眼里,他们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榜样。

  叶定坎

  一个柜台成就眼镜大王

  个人资料:叶定坎,1967年生,温州瑞安人。重庆千叶眼镜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浙江商会会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入渝时间18年。

  人物素描:目光坚毅,冷静沉着。

  诚泰通信陈成宽评价叶定坎:坚毅,稳重,头脑清晰,有条理。

  发家秘诀:叶定坎说,执着是种美德,自己从不务虚。

  “在家里的男人多半被认为是没出息”。迫于生活的压力,高中还没毕业的叶定坎就开始外出打工。1987年,在北方几个城市闯荡一番后,叶定坎带着一张全国地图来到重庆。

  开始靠一个柜台起步

  拿着从亲友那里借来的3000元钱,叶定坎在临江门附近租了一个一米多长的柜台,开始销售眼镜,这就是叶定坎在重庆最早的创业舞台。“当时的目标就是万元户”。

  各个商场当时出现了大大小小几百个私营眼镜柜台。此时,这个20岁的浙江小伙子的出现,丝毫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更不会有人想到,几年后他会成为重庆眼镜行业的风云人物。

  经过5年艰苦经营,叶定坎掘到了第一桶金,并创办重庆千叶眼镜公司。到了1995年,他已是拥有200万资产的百万富翁了。

  18年后成为眼镜大王

  但1996年2月5日,重庆群林市场发生一场重庆历史上最大的火灾,波及整条街,也烧掉了千叶眼镜两家大店,损失200多万元,叶定坎多年辛劳因此毁于一旦。

  许多相邻的店主相继撤出市场,但叶定坎挺住了。依靠合作伙伴和亲朋好友等筹资,重庆政府补偿30万元,重建店面,经营自救,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不仅缓过劲来,还在最繁华的解放碑步行街开出重庆最大的一家眼镜店。

  目前千叶已发展成为在重庆拥有61家连锁店,600余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达9000万元,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3000余万元。

  林良快

  创业之初晚上睡在纸箱上

  个人资料:林良快,1967年生,浙江温州瑞安马屿人。重庆小林寝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浙江商会副会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入渝时间13年。

  人物素描:谨慎,低调。

  发家秘诀:只要努力,哪怕脏和累,也值得坚持。

  叶定坎评价林良快:着眼全国品牌,战略规划有一套。

  1984年,17岁的林良快来到深圳。“在温州,要么进工厂,要么经商,如果不创业,别人会觉得你傻乎乎的”。林良快最初是帮舅舅的工厂送货,最惨的遭遇莫过于送货的卡车在半路翻了,10多岁的孩子在半山上收拾撒得满地的货物。初到深圳,过了七八个月,林良快才做成第一笔5000元的生意。

  1989年,林良快到了武汉,但他对武汉的市场并不看好,1992年到了重庆。

  “在重庆,当时的被单基本都是单色,而我们的货有五彩、七彩,甚至十彩”,凭借产品优势,1993年林良快注册小林寝饰有限公司,在重庆现做现卖,产销合一。林良快说,无论在哪里,温州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忍受与吃苦。他说自己刚办被服厂,连续几年吃住在厂里,没有床,晚上睡在纸箱上,住房就住仓库。小林寝饰连锁店现已开了80家。小林寝饰目前是重庆最大的被服企业。

  “市场上都抱怨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其实我不这么看,生意是一年比一年大,越来越规范,需求越来越高”,林良快说,经商之道在于坚持。

  苏定瑞

  做服装代理先亏后赚

  个人资料:苏定瑞,1965年生,浙江台州人,重庆名瑞服饰集团董事长,重庆浙江商会副会长,重庆浙江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入渝时间13年。

  人物素描:热情,机敏。

  发家秘诀:看准高档服装这一市场空白,迅猛下叉。

  与叶定坎、陈成宽相比,重庆名瑞服饰董事长苏定瑞的名气很小。但正是这个不太起眼的浙江台州老板,却是世界顶级服饰在重庆最大的代理商。

  做拖鞋生意亏了

  1965年,苏定瑞出生于台州的一个农村家庭。高中没毕业,他就开始跑销售。1987年,苏定瑞第一次来到重庆,“当时我从武汉乘船到重庆,然后成都、昆明、柳州、南宁跑了一圈”,当时卖的是室内拖鞋,不过这桩生意很快亏了本,随即改行做高压锅配件。苏定瑞将配件供应给锅厂,厂里将部分成本高压锅抵给苏定瑞,由于市场关系,从1992年开始,苏定瑞便长驻重庆。

  1997年,高压锅销售开始走下坡路,苏定瑞决定改行。“大都会刚建成,我想到了把世界名牌服装摆到那里经营。”

  初做服装代理又亏了

  苏定瑞的这一决定有些冒险,“当时我只知道金利来和梦特娇两个著名名牌,其它的几乎一无所知,我给金利来中国公司打电话,他们说重庆已有代理商,我又给梦特娇打电话,他们在重庆还没有专卖店,因此我就抱着现金就去做了区域代理”。

  苏定瑞在大都会的第一个专卖店花了100万,大都会的租金高,自己又不懂服饰,梦特娇又配送来一些不好卖的品种,由于有些是买断,不能退货,苏定瑞第一年亏了钱。

  再做服装代理赢了

  此后,苏定瑞一方面说服大都会坚定走高端路线,另一方面,他着手开出第二家“圣罗兰品牌专卖店”。苏定瑞说,圣罗兰专卖店开业第一天,便卖出一套8000多元的西装,这让他信心大增。此后苏定瑞在重庆的服装代理一发不可收拾,最多的时候苏定瑞在重庆代理了10多个品牌,大都会二楼几乎全是苏定瑞的专卖店。

  目前重庆顶级服装品牌已有30多个,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但从去年起,苏定瑞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服装。“外资服装公司撇开代理商,自己销售是迟早的问题,因此我在美国买了一个品牌,在广州请设计师,并在当地委托加工,下一步还想在重庆征地,准备建加工厂。”

  卢志红

  第二代浙商靠管理取胜

  个人资料:卢志红,1962年生,浙江东阳人。重庆市锦天集团董事长,重庆浙江商会副会长,重庆浙江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入渝时间6年。

  人物素描:朴实,睿智。

  发家秘诀:凭借外资的资金和管理优势,进入重庆地产。

  卢志红今年43岁,尽管年龄比叶定坎、陈成宽、林良快略大,但进入重庆已是1999年,足足比叶定坎晚了12年,但与第一代到重庆创业的浙江人相比,尽管也是走南闯北,尽管也是励精图治,但卢志红显示出第二代浙商的特点。

  不拉关系跑市场

  1985年,卢志红已在上海获得大专文凭,从事的不是商贸流通,而是专业度更高的房地产。“上世纪80年代的浙商主要靠胆大,不怕失败,打倒了又来。90年代是靠勾兑政府,而21世纪真正有作为的浙商则是在与政府保持良好沟通的情况下,对市场的把握,以及风险控制能力。”

  卢志红到重庆后,并没有急于拉关系,而是迅速与材料商建立信用关系,通过土地置换、垫资等方式完成了第一个项目———大渡口区政府大楼,凭借优良的管理水平,该项目2000年获重庆市“巴渝杯”优质工程奖。

  文化优势成就浙商

  卢志红告诉记者,自己初来重庆时,由于人手有限,将10万元现金给了一个材料商,需要什么材料直接去拿,“如果我是那个材料商,肯定会千方百计留住这位大老板,而这位重庆的材料商却以为钱已经到手了,心里想的是怎么多赚钱,因此价高,甚至质次。”卢志红说这就是地域间的差距。

  “我早在两年前就预见到楼市存在的泡沫,预见到政府的调控,因此并不急于扩张。”卢志红说,浙江的整体特点是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浙江人在乱世可能没有什么作为,而在太平盛世,其文化优势则很快显现,他们对于信誉,对于品牌的认识比其它地区的更深刻。

  陈成宽

  19岁借钱到重庆闯天下

  个人资料:陈成宽,1968年1月生,浙江温州瑞安人。重庆诚泰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浙江商会副会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入渝时间18年。

  人物素描:一张敦厚的脸、一口地道的重庆话,待人谦虚而诚恳。

  发家秘诀:专注行业,先人一步推出连锁概念。

  叶定坎评价陈成宽:谦虚,敬业。

  陈成宽1968年生于温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妹三人,排行老大。1987年,父亲突然离世,19岁的陈成宽带着东拼西凑的几千元钱,走上了他的重庆闯荡之旅。陈成宽后来回忆说:“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什么生意都做过”。陈成宽最初是把沿海的表带贩到重庆,沿海的款式多,三角钱一根,而在重庆可以卖一二元。陈成宽后来与叶定坎一样,在邮局租下柜台卖起了眼镜。当时在重庆配眼镜,往往要等上半个月,而温州人的眼镜店可以当天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讯行业异军突起,陈成宽在与叶定坎经过多次协商后,由陈成宽放弃眼镜行业,独自进入通讯。

  1996年,陈成宽在商业大厦有了自己第一个手机柜台,当时重庆已有几百家通讯产品店。10年来,陈成宽专注于只做手机,不参与其他任何行业,只卖手机,而且只卖GSM手机,运营商也只和移动合作。在培训、宣传、管理方面,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目前诚泰通信拥有39个连锁店,2004年销量手机20万台,市场份额达到20%%,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本土手机零售第一品牌。

TOP

高修斌

  从推销员做到董事长

  今年32岁的高修斌是重庆高发邮电器材的董事长。目前该公司是重庆最大的电信供货商之一,其小灵通销售份额占到重庆一半。而高修斌1995年到重庆时,身上只有1200元。绍兴工人家庭,到重庆之前是业务员,到重庆从事的第一份职业是推销员。

  吴应荣

  小木匠玩转亿元市场

  今年40岁的吴应荣是郎萨家私总经理,郎萨目前是重庆最大的家具生产企业之一。吴应荣15岁在家乡开始从事木匠,2000年在重庆成立郎萨家具公司,年产家具1.2万套,销售额过亿元。

  沈兴荣

  补鞋匠成为重庆总代理

  今年42岁的沈兴荣出生在浙江海宁农村,残疾,16岁开始补鞋,1993年借款3.5万元到重庆还是经营羊毛衫和领带。2002年成为法国梦特娇服饰重庆总代理。本版文字由记者仇峥采写图片由记者张锦旗摄

TOP


真的很佩服浙江人的
不光聪明
更重要的是
能吃苦yes.gifyes.gifyes.gif

TOP

不顶说不过去
学海无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