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450
- 威望
- 216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9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1163 小时
|
3#
发表于 2008-4-9 11: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3) 个人目的
今早看到了一则新闻,题目是“社民党严厉批评民意测验机构” :
根据民意调查机构Forsa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社民党在全部16个联邦州内,都不再是支持率最高的政党了。目前,社民党的支持率仅为22%,已经跌至自1984年Forsa民调开始以来的最低谷。勃兰登堡社民党总书记内赛说,这一民意调查结果只是根据2000位受访者的意见而得出的。受访者数量如此之少,平均到各个联邦州的受访者数量肯定就更少了。这样得出来的民意调查结果可信度不高。 同时,内赛还指责道,Forsa的负责人居尔纳尔(Manfred Güllner)的目的并非民意调查,而是在试图影响政治,想借此将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推上社民党总理候选人的位子。对此,居尔纳尔表示了否认。还有社民党高层人士指出,鉴于民意调查的结果,社民党内部应该停止对总理候选人的争执,而应该尽早达成共识。
可怜的社民党啊,不管这次民调的准确率有多高,我们似乎已经了解了现在政治版图的概况,它至少反应了三个问题: 1.在德国普遍存在的新右翼势力抬头的过程中,大多数媒体对积极改革的左翼政党并不看好,甚至有落井下石的味道。2.社民党内部不只是群龙无首,而且还存在了分歧,这无疑是使这个最大的反对党(目前还是最大的,谁知道以后了^_^)在下次大选上雪上加霜。 3.这更说明了社民党在国家改革上的高瞻远瞩,而在政党竞争上的鼠目寸光。前面已经提过,正是由于其在上次大选联盟议会组阁时的短视,为了眼前的利益多得到一些议席,而把这个重要的“政治表演的舞台”,“联邦总理“拱手让给了基民盟。
这次错误的教训是惨痛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我想尤其这两年大家也都注意到了,基民盟声势大涨,在各种选举中一路凯歌。而社民党却是只有招架之势,没有还手之力。在这个不伦不类的“联合大政府”中,其发挥的作用已经不能和当时做为和绿党联盟的执政党时同日而语。但这里我要声明的是,我个人并没有抵触德国政体的情绪,德国政党和政治体制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德国的《政党法》就对德国的政党政治有很着实有效的规范,如《政党法》中政党财政资助的规定,关于政党内部组织问题 和对政党平等诉讼主体的法律定位等。
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政党财政资助的规定”:如果政党是一架机器,那么财政资助就是维持这台机器运转的燃料。简言之,政党的组织机构、选民联络、广告宣传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金钱。而要提供这些开销,只靠成员的党费或捐款是远远不够的。政党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社会或国家的广泛资助。如何以合宪与合法手段去获得资助,乃是每一个政党所必须考虑的中心策略问题。现代政党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党费收入,例如, 基督教民主同盟1992 年的预算是2. 22 亿马克, 其中9400 万美元是来自于党费, 社会民主党有2. 82 亿马克的收入, 其中党费1. 52 亿马。各种捐款与“创收”,以及国家财政拨款,即由国家向政党提供资金或经费补助,是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 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都采取这种方法, 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看来,政党在竞选中对金钱的依赖会导致政党对于资金提供者的依赖关系。“受人钱财, 为人办事”, 造成政党政治中的腐败现象。如果由国库支出这些竞选费用, 就可以避免这些现象, 于是西方国家这种想法付诸于实施。德国是西方第一个用《政党法》来规范政党活动的国家。所以德国政党政体在政党经费公开,以及政党内部民主秩序方面等的规定具有其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可是我为什么又说现在德国“联合政府”不伦不类呢?你想想,在联合政府的两大党,一个是有联邦总理宝座的基民盟,一个却是当时大选后在议会议席几乎最多的最大的反对党社民党,我想这种政府只有像德国这样极少数国家才有吧。假设这种政府在台湾,也许早就打翻天了,因为总统所提出的几乎所有议案可能都会被最大的反对党否决。那导致的唯一下场就是,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这样的情况在当今国际中简直是数不胜数。
一切都是为了德国!在组建联合政府的问题上和其成立不久,两党还是本着一切为了国家的原则同心协力的为国效力。可是,“相见好,常住难啊”,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这不最近,两党在“最低工资标准”等议题长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使众多议题不得不“束之高阁”。
难道现在的基民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守党吗?当然不是,尤其是在上次大选前德国的经济形式不容乐观,如果一味的保守那么也就意味着基民盟在德国经济上的做为不会很大,那就必定会遭到选民的抛弃。其实在大选前,鉴于德国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式,双方都持有自己政党对德国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这民党的方案是在德国产业结构上进行改革,但是要保护好最底层民众的利益; 而基民盟的改革主张是希望放宽雇佣、解聘劳动力的要求,降低劳动力成本。但这一主张遭到社民党的强烈反对。所以这导向了德国中产阶级精英基层和中下层劳苦大众的选票流向出现明显的不同。
现在马上正临下一届德国大选,德国政客为了保持其良好的政治风度,表面上礼尚往来,而两个政党却是暗中较劲。但社民党心里应该很清楚现在德国政治版图的“其主客之势早已异位”,所谓“一子走错,全盘皆输”,这又得让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政治表演的舞台”。那么这个“舞台”又是谁的?当然是现在的联邦总理的默克尔本人。默克尔在现今德国政治中得到的成就和声望有她的独到的厉害之处,当然也有她的运气。说到运气,大家想想,在上次大选造势的时候西德的老百姓还是多数支持施罗德的,可是由所谓精英阶层所主导的媒体却是对默克尔一边倒,导致了施罗德在选举竞争中极为吃亏。就连这个可怜的,开着一辆破车又离了几次婚,几乎分文没有的前联邦总理在退出德国政坛后还被媒体鞭尸,使我这个旁观者心里都不是滋味。好巧不巧,默克尔的运气又在于其上台后不久,德国的经济就马上出现了好转,这一方面和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一方面摆明了是前施罗德政府政策的余荫。而这时一些媒体又跳出来大赞默克尔的成绩,看的我简直是苦笑不得。
记得有一次,在默克尔执政不久,一德国媒体拍到了默克尔自己去在一家超市买点东西的镜头,于是乎德国个大媒体马上闻风而动,纷纷大赞其等等等(就不细说了,这些话谁都知道)。至于为什么默克尔去超市而这家用摄像机拍到她的媒体的反应速度如此之快,我不想多做猜测,因为我不是“阴谋论者”,也可能真的是巧合吧。但是,带着两个彪形大汉的保镖,去超市买东西,是不是有点劳民伤财了?但回头想想,如果是哪个其他政党的chef 去超市买东西,会不会成为媒体的焦点呢?你倒想,可谁理你啊!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默克尔充分利用了这个“舞台”,为其政党和个人谋求更多的政治空间。 同样,在西藏问题和人权问题上,她还是站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正义”的高度,来和“强权和暴政”做斗争,那她自然会赢得国内选民的广泛支持,这不马上就快大选了吗?政治家,有时还必须是出色的表演家,在“政治秀”上能不能做好,决定了自己和所在政党的政治前途!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基民盟对社民党的胜利的原因。 说道这里,我想到了上次默克尔会见达赖后为什么中国在外交上会对默克尔如此强硬,我想中国和德国都早有感觉藏独势力会在08年有所动作,而默克尔偏偏在这时候会见达赖正不是给国内舆论埋下伏笔,并在今后的08年造出声势!这点我在第4节详细阐明。
作为政治家,默克尔所做的也正是她按照她的政治路线所必须做的。而作为一位普通的民众她又是什么样的人,其心里对中国又是怎么想的呢? 我又不是她肚子里的虫子,我怎么知道。但是从她的政治生涯和成长经历我们似乎可以管中窥豹:
默克尔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口城市汉堡,原名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父亲是一名路德教会牧师。
母亲曾经是位英语和拉丁语教师。出生6星期后,她随父亲迁往东德小镇滕普林,并在那里长大。
1986年她获得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90年,她随该党加入基督教民主联盟。在时任基民盟领袖、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提携下,默克尔先后出任德国青年妇女部长、环境部长、基民盟秘书长和副主席等职。
2000年科尔和时任基民盟主席的朔伊布勒先后卷入政治献金丑闻后,默克尔立即公开表示反对科尔。在朔伊布勒被迫辞职之后,默克尔当选主席,开始统帅基民盟。此后几年中,默克尔不仅迅速领导基民盟克服危机,并且出人意料地一次次成功应对挑战,稳坐主席一职。
可以说默克尔的宗教家庭背景给她的宗教信仰和对宗教事务的看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其参与政治活动后其政治头脑和能力在其政治生涯中就可见一斑。
可以说默克尔从她的政治路线来看非常善于抓住机遇或机会,就像其在基民盟政治献金丑闻后就主动反对这个提携了自己的前总理科尔。你可以说她忘恩负义,也可以说她大义灭亲。加上现在她的中国西藏问题上的路线,让我们有理由说她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从尊重别人的角度,我个人并不想这么说。美国《时代》周刊指出,“默克尔是个强硬并善于在机会出现时抓住机会的人,而施罗德刚好给默克尔献上了机会。虽然经常有人批评默克尔胆小和不够鼓舞人,但是默克尔得到的胜利已经超过了她应得的份额。她已经从一个普通物理学家变身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她正在精心计划,并会毫不留情地出击。” 话说回来,“机会主义”也好,善于抓住机遇也好,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怎么理解都要看观众自己了。
还记得在德国媒体上有这样一则笑话:在前东德时代,说一群绵羊跑到边境说要到西德去,边境上的东德警察问他们 “你们为什么要跑到西德?” 那群绵羊说“东德的秘密警察要抓我们,因为现在正在搜捕大象”,那个警察疑惑的问“可是你们不是大象啊”,这群绵羊说“这你去和秘密警察说吧”。
从这个笑话大家有所感觉,在冷战时前东德地区对苏联占领者和其情报组织是多么的敏感。在美苏对垒时,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和意识形态上的原因,使前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控制是在高压下进行的。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同样经历过浩劫,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工业化,曾有多少人被配发到西伯利亚去修建铁路,开采矿产。而农业生产的薄弱使前苏联和其阵营同样经历过可怕的饥荒,据说仅当时的乌克兰就饿死了一百多万人。由于前苏联的错误路线使现在很多德国人,尤其是东德的德国人对共产党国家及其反感,再加上媒体宣传上的添油加醋,共产主义在其心目中已是名声扫地。甚至还有很多人在媒体的宣传下认为是前苏联造成了东西德的分裂!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和同年8月在英美自己的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则是冷战格局形成的重要标志。本来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极力反对肢解德国,为此他就为英国提出的战后在德国成立所谓“北德”和“南德”两个国家的提案,和邱吉尔吵得面红脖子粗,因为斯大林清楚,如果整个德意志由同盟国统一管理,就可以通过合作机制利用美国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恢复被占领国的经济,他不仅可以顺利拿到雅尔塔规定德国给他的100亿美元战争赔偿,而且在此合作机制之下,苏联丰富的石油资源又可以有一个购买力很强的买主,对苏联的好处是大大的。所以斯大林内心并不想和美国决裂,只是杜鲁门这个“该死的”搞起了北约和西德,着实让他碰了一鼻子灰,他只好抛弃幻想,于1946年9月,也就是在美国成立西德的第二个月,也急忙忙成立了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如此这般,雅尔塔规定的德国对苏联1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就只能落到这个生下来就注定要倒霉的“东德”头上了。沉重的赔偿负担,再加上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仇视,也难怪东德的百姓成天价想着往西德跑――所以毛泽东主席在五十年代末就预言过:如果苏军撤离,东德傀儡政府不用三天就垮台!由于美国宣传工具的作用,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以为北约的成立是为了对付华约(苏联和东欧集团搞的华沙条约组织),其实迟到1955年华约才成立,整整比北约“年轻了”七个年头。)
由此可见在前东德地区长大的默克尔对社会主义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尽管有着政党和国家的利益,但是当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形成以后,其外部事务就对本人产生的作用就很小了。
(第三节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