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神功让你热血沸腾==

1
少林寺是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因其座落在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
林武僧于唐初十三僧助唐王有功,唐王颁诏允许少林寺常备僧兵,以后各朝因之,形成少林寺僧兵制度,明代少林寺武僧规模最大,应诏抗诿为国立功。少林功夫禅武合一,博大精深,世称:武术禅。  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少林寺,香火延绵,禅武精神,惠泽万民,名扬天下。

少林功夫按性质可分: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按技术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对练等共有一百多种。少林拳为武术之源,共有拳术四十余种,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演练起来绣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声如雷。
少林武术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动作、套路。少林武术的核心是功夫。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静极生动,动极惊天,禅拳归一,是少林功夫的真谛。千百年来,少林武僧遵照着这条玄奥的哲理创造并发展了少林武术,寺以禅显,拳以寺名,而称著于世。这里介绍的是华卿拍摄的一组少林功夫的真实图片:

[ Last edited by shishi on 2005-2-6 at 17:44 ]

真的很想练,不仅是拳法套路,更还有精神修行。
很可惜的是,象大部分的中华古文化一样,在现代生活中已难觅其宗了。也许工夫太博大精深很难让凡人亲近本身也是一个原因吧。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个人人有功练的盛世中华。

TOP

TOP

少林寺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少林拳。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因寺院坐落在丛林茂密的少室山阴,以此得名。

  少林寺的历史久远,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因此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少林寺和尚惠场、昙宗、志坚等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高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由于朝迁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在明朝,少林寺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

  少林寺在鼎盛时期,7进院落,规模很大。可惜在1928年,军阀混战,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钟楼等主要建筑统统毁于一炬;许多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绋成灰烬。现在还存在的建筑有山门、立雪亭、千佛殿等,其他建筑正在陆续恢复中。

  千佛殿内供毗卢佛铜像,因此亦叫毗卢殿。殿内砖地上还保存着20多个直径约4.5厘米的洼坑,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也说明少林拳的所谓“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千佛殿东侧的白衣殿,三面墙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壁画长约20米,很生动地表现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情景.

  在少林寺西约300米处的山脚下,有一塔林,这是唐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余座。这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古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少林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山门门额上悬挂的“少林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两通碑刻是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撰写的。

  去嵩山游览可从郑州或洛阳乘汽车班车前往,车行约2小时。去嵩山游览,一般包括少林寺、观星台、嵩阳书院等处。如想当日往返,只能游览少林寺和中岳庙两处。如想畅游中岳名胜,可安排二日或三日游程。第一天游览观星台、夏文化遗址及陈列馆、中岳庙、登黄盖峰。第二天游少林寺。第三天登峻极峰。可在登封县或中岳庙住宿。旅客可在登封县城住宿,登封县城内有登封饭店、嵩山宾馆、县招待所等处可接待,在嵩山中岳庙外,也有旅店。

TOP

由于少林僧徒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禅拳归一”练功之法,
所以少林寺僧在长期的习武时间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练功习惯,也就是凡习武,多在静谧之处。少林僧徒认为,只有在幽静的环境下通过禅与武的结合才能练成真功。因此,少林僧徒的习武多在凌晨、深夜以及冰天雪地人迹皆无的数九寒天。在少室山阴的密林深处,有几个鲜为人知的少林武僧练功场,当你置身于这个神秘的世界之时,你会真正领悟到少林禅拳归一的真谛。

TOP

禅和拳本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形态,
禅以静为其特征,拳以动为其特点。从这一点看,少林武术似乎和禅不相干,但事实上出自禅门的少林拳正是把拳和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功。
少林僧徒在长期面壁坐禅时,
为了禅修的需要,形成习武之风。在长期的习武实践中,少林僧徒面对禅修与习武的需要,经过认真研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禅拳归一” 练功法。也就是说,少林僧徒的禅修,从禅宗上来说是修行,从武术上讲,则是一种练功方法。少林僧徒日日必修的面壁作禅,就是动与静的结合的一个典型。少林僧坐禅之时,通过默默的静思,来修身养性;同时坐禅之时要求舌添上腭,气沉丹田,通过气与力的吐纳调息,内外兼纳,达到“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少林的各种内功,如心意把、童子功、阴阳气等都是禅与拳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独特武功。

TOP

少林武术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
经过历代少林高手的不断演练,逐步成为博大精深的武术流派。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广博;二是风格独异,少林武术的内容,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功、外功、轻功、气功、硬功等,按技法有分为拳术、枪术、刀术、剑术、棍术、技击等百余种。
少林武术中的兵器也各具特色。少林的枪术,
有劈、穿、点、挑、拨、扫、截等动作。其特点是“枪似蛟龙,枪扎一条线”。练枪时要求“扎枪如斗虎,出枪一条线,枪出如射箭,收枪如捺虎,挑枪如挑龙”。少林刀术的特点是“刀如猛虎”。其刀法多为缠头裹脑,翻身劈扫以及刺、捺、撩、砍、抛等。少林的单刀、双刀、大刀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定手。”之说。少林剑演练起来优美豪放,故有“创若游龙”之说。练少林剑时要求“走剑要平善,气要随剑走,两眼看剑尖,剑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钢钉。”棍术是少林武术最负盛名的兵器,当年少林寺十三武僧曾以棍助唐王击败王世充而闻名天下。少林棍不仅内容广博,而且特点鲜明,少林棍练起来“棍打一大片”。其一扫一劈,全身着力,呼呼生风,节奏快,棍法紧

TOP

武僧雪中练爬梯

  少林武术的发展不仅吸收了中华武术百家之长,
而且也吸收了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独特技巧,并创造了许多出神入化的象形拳。少林寺地处深山密林,经常耳闻目睹各种鸟兽鱼虫独绝的攀腾跳跃之技。为了使少林武功有所提高。明代王士性在游少林后写的《嵩山游》云:“他们便着力模仿动物的技献,拳棍搏击如飞。中有为猴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显然,少林演武的众僧有一人在练猴拳。少林象形拳经众多少林高僧的创编演练,使其成为少林功夫家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螳螂拳、猴拳等象形拳皆是少林武术中的精品

TOP

少林武术的发展是在广泛吸收了中华武林百家之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少林武术在经历了初创阶段的兼收并融之后,
乃不断吸收名派武术之精华。五代十国时少林高僧福居,曾邀请天下十八家武林高手高手到少林寺切磋武艺,汇集少林拳谱,元代的少林高僧觉远也曾邀请民间武术大师李叟等人入少林寺传艺。明代抗倭明将俞大猷也曾将战场上实用的武功传于少林寺。

TOP

如果说禅宗是少林寺习武之风形成沃土的话,
那么中华武术和自然界动物的独特技艺则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形成的根源。

  远在达摩到达少林寺之前的跋陀时代,少林寺就出了两位传统武术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两个人便是惠光和僧倜。惠光即跋陀的高足。一次跋陀在魏都洛阳见一位年仅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五百,众人看后皆吃惊。因为在井栏上反踢毽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不小心就会跌入井中。跋陀在看了惠光的表演之后,觉得他是个功夫奇才,于是收他为弟子,并带入少林寺传艺。

  跋陀的另一个弟子僧倜也是一位身手不凡的武林高手,他“筋骨强劲,拳捷骁武”,甚至能“横踏壁行、跃至梁首”。相传,僧倜有一次见两只猛虎在山中争斗,他竟用锡杖将其赶跑。由此可见,在达摩到少林寺之前,中国传统武术已在少林深深地扎下根,这为少林武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禅宗在少林寺的落迹,由于面壁静坐的需要,使少林僧众形成了习武之风,并逐渐把习武到制度化、体系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