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含糊文化

 我是近半年才完全适应了北京的出租车文化。一年多前初来乍到时,出门打车总觉得是一件高度伤神的事,往往坐上车子就神情焦躁,身体紧绷如临大敌。偶尔甚至与司机一言不合,不欢而散。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性格,历史古城文化传统之坚韧顽强更是不言而喻。说中国古都北京,经元、明、清三代王朝文化的浸濡,这里独有文化特色异常深厚沉淀,既无所不在又无形无色。非身在其中,外人不一定能体会;即使身在其中,要用文字准确表述也不是容易的事。

  要领略北京文化,出租车可是其中一扇窗口。

  且不批评车子的舒适程度或者汽车内部的卫生整洁,对我而言这不是大事儿。一年前初到此地,我最头痛的是怎么样打车从A点顺利抵达一个陌生的B点。

  都说北京太大,老城不断翻新重建以致地图“每星期修改一次”;加上开出租这行当挣钱艰苦,近年老司机纷纷转行,新司机大批上路,因此不能怪责司机不懂路。还有说北京人习惯说“东、南、西、北”不说前后左右,外人才会不习惯。问题是,即使我将东、南、西、北方位都摸熟悉,而且在车上用手机让熟人给司机仙人指路,还是难免要找得满头大汗。

  “从五环出去穿过一片小平房,经过两大十字路口,一个小十字路口,小拐弯儿,右边一个灰门儿就到。”

  听到对方给这类含糊指示,我曾在心里想骂:真是XXX。这算什么指示?谁知道你所谓的的“大”和“小”是什么概念?一片小平房是什么东东?那街右边就一个灰门儿?怎么所有的指示都没给人一点具体实在的感觉?

  不过,要是遇到老北京司机,没准儿他还能根据什么“大十字路”,“小拐弯儿”的指示给找到地方。刚过去的冬天,一个司机就这样在夜里给我摸到五环外朋友的公寓,一路上他连路名、公寓名称都不知道,竟然是老神在在开着车,顺顺当当把我送到门口。到了门口我问,对方说是这个门吗?司机曰:反正按照他说的就是。我半信半疑在门前站了一会,果然朋友迎我来了。

  可见,关于地理位置的概念,地道的北京人是在心里设一个谱,那是心照不宣的默契。反之,像我之流在现代商业城市里生活惯的人,找方位习惯依据商厦、商标和公共服务中心之类的高度显眼地标,刚到北京找地方,确实心里发慌。
古城找地方的方式,一来可能说明当年北京的建筑不多;再来,就是此地人习惯含糊,不透明。

  不懂得欣赏含糊之美,在北京你大概不会活得很开心。就说时间吧,此地总也不习惯说得准确,永远是大概大概。“稍等”、“就快”、“尽快”、“这两天”吧。办事情时,听到这“就快”就感觉没底,但日子久了不习惯也得习惯。反正,哪个机关部门办事都有它固定的节奏,比如说用餐,即使是个港式茶餐厅,也要跑堂的先领你坐下,端水的给你上茶,点菜的服务生再来给你点菜,之后有人上筷子勺子的餐具。客人赶时间,想一进门在柜台直接点了菜付了钱,人家也会叫着——您进去坐下再点吧,深怕你乱了他们那套完整的程序和固定节奏。

  固定的节奏、含糊的文化。上述只是生活细节问题,换在正式职场上也差不多。我一个朋友刚到这里管理企业,每天上班的一大工作就是让职员把“尽快”等含糊时间概念具体化为“三天”、“下星期一”。但怎么说呢,日子久了,你不是学习欣赏他们那慢悠悠和含糊的特点,就是被驯服得乖乖接受,哪个在这里工作经商的人可以固守国外的一套?反正北京有几百年历史,1500万人口,现代社会的商业文化在慢慢改变北京,但北京更在改变这些外来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

TOP

个人看法是,在北京这样方正割划的城市布局里,"东南西北"比"前后左右"好用一点.比如楼主您在一个路口,电话里问我下一步怎么走,我说"往东"总比说"往前"或者"往左"简单些,否则还要问问你当时面向哪边.东南西北不会变,前后左右就不一定了.
另外关于“从五环出去穿过一片小平房,经过两大十字路口,一个小十字路口,小拐弯儿,右边一个灰门儿就到。”我觉得,从五环出去之后,确实没有什么显眼的标志性建筑,就算有,司机也未必熟悉.如果在二环以内,一般不会有人用路口大小做标识,而都是直接说地名.

这篇东西还是概括了一些问题,其中夹带了一点情绪,也可以理解.希望楼主最终还是不会为此所累:)
今天  你碎石了没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