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再冒充一把:zz 我的北大园子



—— 哭了才比较像真的,谁陪俺一起哭???



发信人: IcyRose (初晴), 信区: PKU
标  题: 我的北大园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16 19:41:04 2007)

看一个好友mm总是不说“我们学校的女生”,而是喜欢说“园子里的mm”,就觉得好笑
。可是现在,也跟她学了。“园子”,多么亲切的一个词,听上去就是比“学校”啊
“某大”有风情。你都能感觉出这两个词背后夏天飘着柳絮的树,冬天被白雪覆盖的银
杏,路上白发的先生,漂亮的女生,那熙熙攘攘的三角地,那片有风景的湖,还有宿舍
门前那个浪漫的雕塑下上演的无数爱情。

今天真ft,读了一篇师弟师妹们写的东西,又怀念这片园子了。忍不住贴几句历史来。

--------------------------------------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
、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
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
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
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
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
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
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
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
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
——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
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
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
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
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
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
……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
,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
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资料来源:campus.chinaren.com)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
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
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
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
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
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

他想的是生态和历史,很高兴他们也在关注和思考。
而我想的是我曾经的生活。

燕南园,总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经过它,可是几乎没有进去过。看它的安谧,就觉得让人
不忍涉足。虽然在熙熙攘攘的图书馆、燕南旁边,甚至就在那么喧闹的二体,可是不知
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了那种气质,因了那份尊敬,谁也不会去破坏它。
一次好奇,进去逛了逛,看到许多只猫,也许是那些老教授们爱心的缘故。
每次11点图书馆关门,回宿舍的路上,天都已经黑了,望着那轮明月,还有周围一起回
去的人们,那种甜蜜的孤单的忧伤,至今还记得。

静园草坪,很喜欢的地方。在那里放风筝、打羽毛球,和好朋友谈心。素描过那个纪念
碑和周围美丽的红楼。第一次的烛光班会。曾选过一个表演通选课,和小组的朋友在那
里排练我们的小剧。那次回去,看到几个学生在扔飞盘,很童趣的样子。一群外国学生
在聊天,几个中国女孩在看书,情侣们说着悄悄话,看着,心底不禁湿润了起来。
幸而北大在东建西建至于还记得保留着这么一片为了学生的自留地,还可以继续上演着
一些美丽的故事。

然后,还有未名湖边的石椅,百年讲堂喧闹的晚会,图书馆二楼的窗,新书阅览室,南
配楼的电影,二体网球场,29楼下的花坛,三角地的招新,理教的演讲,地下的健身房
,舞蹈厅,逸夫二楼5楼做素描和设计的露台,博识早晨的包子,学五的宫爆鸡丁,燕
南的咖啡馆,南门外的城隍庙,雕刻时光。。。

真的是我所待过那么久的地方么?想起来,心下恻然。
我对它所有的感情,居然都是凝结在这一个个的地点,一个个的小环境里的。有那么多
那么多的回忆可以写,现在竟然无从动笔。还是留到以后再写细节吧。现在只是心怀感
激。感谢它的美,它的生动,在它里面我所结识的人,所做的事情。

想来我对于城市和环境对于人生活的初步的感觉,就是来源于这片园子吧。我对于自己
专业初步的责任感,也是出于这园子吧。
还记得那次做《挑战杯》的心情。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真切的发现了一些问题,真
切的想尽我所能去改善她。

sigh,那阵冲动的,美好的,理想主义般天真的,成长的岁月。


--------------------------------

又看到一个北大的家伙沙梨为另一个北大家伙橘子一本书写的序,觉得好玩,附在这里:

    曾有人不无尖酸刻薄地给我说:北京稍微有些文化的地方也就在海淀。我并不这么认为,但是在没有到北大以前,总有这么一个错觉,那就是北大就是北京的圆点。

  初到北京的时候,北京给我的就是失望,太灰的天,太多的人,太多的工地,烟尘满天。本来以为北京不是海外仙山,也是一个极尽人间繁华的圣境。

  幸好还有北大的校园,幸好还有她被称为“一塌糊涂”的风景,以及为我热爱的朗润园。

  “一塌糊涂”,不知道是谁蹩脚的创意,把北大的一塔、一湖、一个图书馆,简称如此。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这个美丽的常见松鼠白鹭的原生态的园子已经度过了7年,虽然古树茂林间不断冒出现代仿古的建筑,虽然自然生长的繁多的野草和二月兰逐渐被整齐昂贵的草坪蚕食,伤心和无奈之余,我还是喜欢这里,不自觉地把这里当作我的家之所在。许多毕业以后的同学也是如此,他们甚至想工作的地方不愿离这里太远。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给他们的美好和光荣?不,绝不是这么简单。如果去访问现在在这里的5万位师友,5万个师友会给我100万个还要多的理由。而100万个理由爱北大的理由中,最值得一提的一个就是——在这里,曾经度过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青春如同我所做的西红柿炖鸡蛋——一塌糊涂的烂,可还美其名曰“十六岁的花季”。不少文人骚客盛赞青春的美好,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青春岁月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艰难的阶段,因为它面临着如此众多的挑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从一个少年成为成熟的社会人,如何对付来自身心的巨大的变化和无尽冲动。所以我觉得,正如“那个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被青春的暴雨打得湿漉漉的你,忧伤而美丽地和我相遇”,我们的青春岁月惟一最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就是“一塌糊涂”。
孤独是自由的代价.

TOP

静园除了可以幽会,还可以踢毽子,啃西瓜,赏月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