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Share

“学”是相声演员的另一项基本功,但由于“学”就是在相声表演中借鉴其它艺术形式来丰富相声艺术本身,因而“学”在度上往往是很难把握的。一方面有些演员由于先天条件不佳或后天努力不够的原因不能“学”,这是不全面的,而另一方面有些演员一味以 “学”为主,于是也便出现了一些以表演“唱相声”“口技相声”的演员,这种喧宾夺主,以“学”代“说”的做法,亦是有偏颇的。
  而老先生在这方面能很好的把握“学”的度,老先生“学”的段子中,“学”都是为段子的内容服务的,决不会为卖弄技巧去单纯的突出“学”而使整个段子缺乏线索,可以说姜先生的相声是以说为主,以学为辅,说、学相长,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这才是相声的“学”。
另外在“学”中又主要分为“学唱”(即:“柳活”)和“学方言”(即:“倒口”),以下分述:
  
  一、学唱是一种很见功力的艺术手段,但相声演员的“唱”应力求“神似”而非“形似”,因为相声演员往往不具备很好的嗓音条件,也往往缺乏专业、系统的声乐训练于是若过于追求“形似”则往往会东施效颦、适得其反。侯宝林先生也曾说过相声演员的“唱”应“留有余地,恰到好处,不要过头,宁可不足”。(引自 侯錱主编 《一户侯说》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年版 九十六页)姜先生也曾对我说过“相声演员在舞台上憋得脸红脖子粗的把一个高腔唱下来了,可观众听了好受吗?”可见姜先生在对唱的理解上与侯先生是相似的,因此姜先生的唱和侯先生的唱都能带给人一种轻松自然,收放自如的美感,神似!
  下面为大家准备了姜宝林先生和赵那苏图表演的《家庭会议》,在这段节目中,姜先生学唱了京剧、河南坠子、山东快书、歌剧等,可以说每段“学”都是颇具神韵,而又游刃有余,令人听来轻松愉悦,充分体现了他在学唱上的深厚功力。

TOP

TOP

二、倒口是指相声演员在舞台上学各地方方言甚至也包括外语的一种艺术手段。倒口的难点在于既要学得像又要学得哏儿,姜先生的倒口便是这样。特别是他在《绕口令》中的倒口风趣幽默、与众不同, 尤其是在底的处理上,一气贯通,打破了原有的表演方式,取得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这段姜宝林先生和陈辉合说的《绕口令》

TOP

TOP

第三是“逗”,“逗”是相声艺术的灵魂,没有“逗”的相声只能是对口词。而现在有些演员不懂得真正的“逗”,而这也便是现在相声不能得到广大观众欢迎之罪魁。
  一方面有些演员以“洋闹”来取悦观众或以低级庸俗的“噱头”来挑逗观众。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演员集这二者之大成于一身,上台即连唱带跳,一张嘴便在肚脐眼儿以下徘徊。难怪有人评论说:“大概还不可仅仅以‘格调低’、‘粗、直、浅、露’等字眼儿来评述当前有些相声、小品,因为它们从不‘入调’,也‘无格’可循,大抵在信口胡诌和不知所云之间浮动。”“‘玩意儿’还算是一种技艺,难道真让观众心里暗骂:‘真不是玩意儿’吗?!”(引自薛宝琨著 《说雅道俗》 百通(香港)出版社 二百一十九页)另一方面有些演员的表演格调高雅,语言清新,很好的歌颂了真、善、美,批判了假、恶、丑,但美中不足的是不可乐!恰恰丢失了“逗”,成了单纯的说教,这也是令观众开始远离相声的一个原因。

TOP

TOP

《姜宝林单口相声欣赏会》: http://nkbbs.org/up2/m/0805/PNGQ ... QEPIOUEEMBCFxsh.mp3

TOP

第四是“唱”,相声演员的“唱”主要是指“开场小唱”和“太平歌词”,不过现在在相声舞台上已经很少见到了,但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之一,亦应受到应有的重视,使之得到传承。下面选择了姜先生在天津电视台录制的《相声世纪行》中模拟旧社会“撂地”演出前“白沙洒字”的片断,请大家欣赏。
http://nkbbs.org/up2/m/0805/WSGQ ... VAJQCTHQWHPisha.wav

TOP

附:姜宝林先生其它部分作品鉴赏:
一、《驯军马》 这是姜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一段佳作。众所周知创作部队题材的段子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大多数观众对部队生活是不很熟悉的。而姜先生很好的把握了这个段子,通过塑造一个入伍不久但又具有很高工作热情的新兵形象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又通过与捧哏演员对于军马在战斗中作用的争辩很自然的为观众讲解了军马的重要性并使观众对部队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也为后面驯马这一高潮作了有力的铺垫,可谓匠心独运。另外姜先生高雅、清新的表演风格也是这个段子成功的关键,总之这段节目堪称部队相声中的一段精品。

http://nkbbs.org/up2/m/0805/SMBN ... RHILDTPYISKBxjm.mp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