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1505年的欧洲与中国(连载)zt

引言
   公元1505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有一些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有一些还只是刚刚显露端倪。而当我们将这些事件有目的排列在一起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更为值得深思的东西。
  
  1、明孝宗驾崩
   公元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天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孝宗皇帝大行归西了。这一年,他才三十六岁。大明江山在洒过正午的灿烂之后,开始日垂西山。
   孝宗是大明朝难得的几个好皇帝之一,口碑犹在仁宣之上。除了在中后期稍有懈怠之外,孝宗革除宪宗朝弊政,清除奸佞,任用贤臣,勤于朝政,恭俭爱民,励精图治,使大明帝国重新焕发了生机,赢得了“弘治中兴”的兴盛局面。
   这一年,孝宗已走出懈怠朝政的低潮期,当重臣戴珊因老病而请求去官归乡的时候,他说道:“卿珊何亟求去?”言下没有准许之意。戴珊不敢回答,刘大夏受戴珊之托,只得代为解释道:“珊实病。”孝宗看着眼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臣,心情很不平静,知道戴珊确有苦衷,但始终无法割舍,于是苦苦留道:“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说罢,神情黯然,泪珠滚落。刘大夏与戴珊见此情形,伏地而泣,再也无话可说。两人出宫之后,默然良久,最终戴珊开口道:“死此官矣。”其境苍然。孝宗哪知道,这距他大驾西行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也许是预感到了什么,孝宗渴望天下大治的心情显得更为迫切。他谕令各司大小诸臣:“朕方图新理政,乐闻谠言。除祖宗成宪定规不可纷更,其余事关军民利病,切于治体,但有可行者, 诸臣悉心开具以闻。”李东阳闻旨之后,上书万言,直指孝宗朝颇受非议的外戚弄权之事。结果反被外戚诬诟,陷于大狱。孝宗虽有重振之心,明知李梦阳所言不虚,但却好像依然没有整治外戚的决心,最后只是将李梦阳复职,罚薪三月了事。
   此事之后不久,“帝不豫”,并且很快便病入膏肓。孝宗自知命不久矣,便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等人入宫,嘱以后事。刘健等至寝殿后,孝宗身穿便服坐于榻中,令众臣近前。刘健等跪至榻下,孝宗道:“朕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三十六岁矣。乃得此疾,殆不能兴,故与诸先生相见时少。”刘健等忙答道:“陛下万寿无疆,安得遽为此言?”孝宗言道:“朕自知之,亦有天命,不可强也。”接着,他喝了一口水,又言:“朕为宗祖守法度,不敢怠荒,然亦诸先生辅助之力。”说着握住刘健的手,已有永诀之态。孝宗又言:“朕蒙皇考厚恩,选张氏为皇后,生东宫,今十五岁矣,尚未选婚。社稷事重,可即令礼部举行。”这便是开始托孤了。众臣皆应道:“诺。”接着,孝宗正式托孤:“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刘健等皆叩首道:“臣等敢不尽力。”之后,众臣听旨而出。
   孝宗挽留戴珊,以“宾主”设喻,托孤重臣,以“先生”相称,与后世动辄呼以“奴才”之谓,确有本质之别。然则,天不假年,托孤之后的翌日,孝宗皇帝大行归西。他所带走的不仅是天下大治的宏愿,其实更有大明的华丽江山。在弘治中兴之后,大明帝国仿佛回光返照过后的病人,江河日下,一去不返了。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2、明武宗即位
   孝宗驾崩之后,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在传统史学家看来,“正德”皇帝既不“正”也不“德”。只是到了今天,在一小部分史学家和史学爱好者费尽心思,用现代甚至后现代的语言对武宗进行重新包装之后,才使他显出了那么一点可爱。但即使如此,都无法改变一个基本的史实,那就是武宗一朝,把孝宗兢兢业业恢复的国力再次掏空。
   武宗喜好淫乐,于是建了豹房,专供自己享用(这个地名今天还存在,就在鸟巢北面)。他喜用奸佞,“九千岁”刘瑾就出在武宗朝。他还喜欢打仗,甚至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让群臣苦笑不得。还有一次,在他前往豹房的路上,北京皇宫突然失火,望着熊熊大火,他笑道:“好大一棚烟火。”这份潇洒劲,恐怕只有那位对着罗马大火高声放歌的尼禄可以媲美。可以说,这个皇帝他是做爽了。只是他爽,大明帝国就不爽了。如果说宪宗一朝使大明走向了衰落,那么可以说,武宗一朝则使大明病入膏肓。即使后世有张居正这样的能臣,有崇祯这样勤政的皇帝,也无力回天了。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3、伊凡三世去世
   1505年,欧洲也丧失了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就是俄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伊凡三世。就对本国历史地影响而言,伊凡三世的成就要远超过明孝宗。
   像明孝宗一样,伊凡小时候的经历也非常坎坷。他的父亲瓦西里二世在斗争中被敌手刺去双目,被称为“瞎眼大公”。伊凡被藏在修道院里才躲过一劫(孝宗小时候也被人藏起来过)。伊凡在10岁的时候就辅佐双目失明的父亲进行统治。1462年,瓦西里二世去世,伊凡继位,称“伊凡三世”。
   在伊凡三世统治时期,莫斯科大公国兼并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击败维尔公国,将其他的王公贬黜为单纯的地方长官,基本统一了俄罗斯公国,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状况。接着,伊凡三世拒绝向鞑靼人纳贡,力图摆脱鞑靼人240年的宗主权。有一副十九世纪的油画反应了这一场面,画上的伊凡三世威风凛凛、趾高气昂。金帐汗国立即做出反应,大兵压境,两军主力对峙于乌格河。伊凡三世这时一点也不像油画中表现的那样,竟然临阵脱逃。幸而俄军士气高涨,不肯撤退。在手下人的劝说之下,伊凡三世重返战场。最后,金帐汗国坚持不住,率先撤兵,事实上承认了莫斯科公国的独立。
   伊凡三世在基本完成统一之后,大刀阔斧的进行行政、财政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关;创新军事体制,组建了一支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国家常备军;统一币制,掌控铸币权。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国力。之后,他走上对外扩张之路,成为俄国对外扩张的鼻祖。到1505年去世之时,俄国已经抵达乌拉尔山脉北部,换而言之,已经抵达欧亚边界线了。
   伊凡三世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史家形容他是一个连一颗樱桃都要分两口吃的人。所以,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他谨守“稳扎稳打”的秘诀,而这一方针为他的后继者们所继承。俄罗斯就像一头笨拙而又贪婪的北极熊,走得不快,但却很稳,只要抓到手里的,就绝不松开。三百多年之后,这头北极熊终于走到了已经孱弱不堪的中国背后,张开了血盆大口。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4、瓦西里三世继位
   伊凡三世去世之后,瓦西里三世通过政变夺取了大公之位。和放纵任性的明武宗不同,瓦西里算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承父亲的政策,致力于统一俄罗斯的大业,继续奉行扩张政策。瓦西里三世在位期间,吞并了普斯科夫公国,从立陶宛手里收复斯摩棱斯克,吞并梁赞公国,基本完成了东北俄罗斯各公国的统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武宗生活淫乱,但却没有留下一个龙种。不得已,只得把皇位传给朱厚熜,是为明世宗。可没想到,这位世宗皇帝特别孝顺,非要追封老爸老妈,结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之争。“党争”随之而起,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而瓦西里三世不但生了儿子,而且还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那就是著名的伊凡四世,又称“恐怖的伊凡”、“伊凡雷帝”、“伊凡大帝”。伊凡四世在俄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大概也只有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能够和他相提并论。而正是在伊凡四世的统治时期,俄国人翻过了乌拉尔山脉,向广袤的东方大地伸出了又大又厚的熊爪。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5、1505年的欧洲概况
   当我们把目光从偏远的俄罗斯收回,投向真正意义上的欧洲的时候,可能会变的眼花缭乱。
   1505年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盛期。整个政治版图就像是一个大拼盘。包括希腊在内的东南欧大部已经被纳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西方古典文明的辉煌代表作帕特农神庙被改造成了清真寺,而这种耻辱还将持续几百年。从东欧到中欧,再到尼德兰低地的大部分地区,再加上西班牙的大部都可以用一个很威的名字来称呼,那就是“罗马帝国”,当然,还要加上“神圣”一词。但实际上,正如伏尔泰所说的,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用现代的词来讲,它只是一个邦联,由上千个王国、公国、诸侯领地和自治城市组成。并且这个邦联并不稳固,勇敢的瑞士人就刚刚成功的脱离了帝国,取得了独立。法兰西王国的情况并不比这个帝国好很多,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内部也是有很多的诸侯领地组成,中央集权的统治远没有建立起来。不列颠群岛还是由几个分散的王国组成,英格兰王国只是享有并不稳固的宗主权。意大利的状况还要复杂,自治城市和诸侯领地把它分割的七零八落,人们为了是遵从教皇还是遵从皇帝而内讧不休。
   1505年的欧洲人并没有现代人的国家观念,他会告诉我们自己来自于英格兰、安茹、或者佛罗伦萨,而不是英国、法国或者意大利。因此,在后文中,我们用到英国、法国或者意大利之类的名词时,它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6、1505年的皇帝和教宗
   如果要问1505年的欧洲最尊贵的人是谁?那我们必须回答有两个,一个是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一个是教宗尤里乌斯二世。如果要问他们之间谁更尊贵一些呢,那他们二人绝对不会互相谦让。皇权与教权之争持续了几百年,现在两者都已经衰落了,但仍然没有一个结论。
   还是先介绍一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吧。马克西米利安皇帝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1493年当选为帝国皇帝。这位皇帝也比较能打仗,但他最擅长的并不是运用战争手段,而是婚姻手段。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名言:“让别人去打仗,我们结婚吧”。马克西米利安皇帝是这句话的忠实实践者,为他的继承者留下了一个横跨东西两大半球的大帝国。
   用我们后人的眼睛来看,1505年的马克西米利安皇帝正好处于喜悲交接的时候。1504年,马克西米利安皇帝为儿子“英俊”的菲利普苦心经营的婚姻终于收到了成效。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病逝。由于,伊莎贝拉的儿子都夭折,只能由其女“疯子”胡安娜继位,菲利普得以以王夫的身份进入西班牙,开始把西班牙领地纳入哈布斯堡家族。不过,不幸的事情很快发生,第二年,也就是1506年,“英俊”并且风流的菲利普去世,原因待考。幸亏,他和胡安娜留了后代,也就是后来的皇帝查理五世。要不然,老爷子辛苦经营的成果就付之东流了。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回过头来,我们再介绍一下教宗尤利乌斯二世。教宗的称号都是有一定讲究的。比如,2005年新当选的教宗拉青格选号为“本笃十六世”,就有人指出这与他毕生坚持保守而正统的神学理论有关。那通过“尤利乌斯”这一称号,我们也可以猜测,尤利乌斯二世是位身怀雄心大志的教宗,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尤利乌斯二世在1503年当选,他的大志除了统一稳定教皇国的统治之外,还有更宏大的一个。1505年,这位教宗决定重建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圣彼得大教堂。为此,他召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匠人集中于罗马,其中就有著名的米开朗琪罗。后文我们还将专门谈到米开朗琪罗这一年在罗马的经历。
   圣彼得大教堂于1506年动工,整整修建了120年,为人类留下了伟大的建筑瑰宝。这样的建筑耗资多少,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没有足够的资金怎么办?那就募集呗。于是,教皇下令大力发行赎罪券。其实,赎罪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务,欧洲人也并不痛恨赎罪券。谁不想花点钱,买个安心呢。可是,当赎罪券大规模流行的时候,就有正统的人开始担心这会腐蚀掉人的灵魂,其中就有一个叫马丁路德的博士。尤其是当很多年后,这位博士到了罗马,看到他的那些德国老乡辛辛苦苦积攒的汗水钱原来是用来被教会挥霍之时,他怒了。在他回去之后,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蓬勃兴起。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7、英格兰的亨利七世
   1505年,亨利七世的次子、后来的亨利八世到了结婚的年龄,有一桩婚姻正在等待着他,准确的说是等待着亨利七世的批准。三年前,英格兰的王储亚瑟病死,留下了年轻的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为了维系英格兰与西班牙的联盟,双方获得教皇的批准之后,以亚瑟与凯瑟琳虽然结婚但没有圆房为由,宣布两人的婚姻无效,为小亨利能娶他的寡嫂铺平了道路。到了1505年,前面说过由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女王去世,西班牙王位已经易人。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亨利七世对西班牙的热情日减,又出尔反尔,宣布自己没有同意这项婚姻,导致小亨利的婚姻拖延了下来。如果这项婚姻就此打住,也许会省了后来的很多麻烦。可惜,亨利七世一死,亨利八世就娶了美丽的凯瑟琳,为后来闹得不可开交的“离婚案”埋下了伏笔。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这一年,亨利七世授权组建了“贸易商行”,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当然,这一时期还远没有达到自由贸易阶段。其实质是国王依靠商人获得财政上的支持,而商人则攀附国王,获得商业特权,攫取更多的利润,形成互相勾结、互相利用的关系。但我们知道,比起农业资本,商业资本的活力是惊人的。它有天然膨胀的本性,只要给予它政策环境,就能创造奇迹般的结果。在商业的刺激之下,英国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手工业更是发展起来。随之,对劳动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刺激的技术创新时代的到来。亨利七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目的是增强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但客观的结果却是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之下,一百年之后的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一百五十年之后的英国就开创了全新的时代。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一时期的明朝。说这一时期的明朝完全没有海外贸易,那是假的。明政府厉行海禁,但私底下的贸易活动还是很频繁的。据《海澄县志》载:“明正德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交易射利,因而诱寇内讧,法绳不能止”。又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篦,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迁,航海贸易诸番”,“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为“闽南一大都会”。
   然则,这种贸易是非法的,是受压抑的。帝国的根本性治国思想依然是以农为本。资本主义萌芽是不是存在?可能存在,但基本没有发展壮大的可能。一个新兴的商业阶级能不能兴起呢,更没有可能。它缺乏一个整体的环境,无论是文化传统的、政治框架的、财政体系的。所产生的只能是西门庆之流,将应该用于原始积累的资本,挥霍一空。这个问题,先提一下,后面还会涉及。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