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838
- 威望
- 61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70
- 来自
- 中国
- 在线时间
- 325 小时
|
4#
发表于 2011-6-19 16:01
| 只看该作者
十四、近代中国商人的得与失(中)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我记得有最后一个之说法),清帝逊位诏书就是他写的,他这个状元实在是来自不易或者说叫人啼笑皆非,张謇十六岁考上秀才,因为他的家庭是“冷籍”(三代没有功名),所以这个秀才是冒别人家(如皋张氏)的籍,但因此也受到这家人的不断敲诈最终打了官司,这事情闹了四年才在老师孙云锦等帮助下平息并恢复原籍,而后张謇受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之邀,在其帐下做了幕僚,这里他认识了同样投奔过来的袁世凯,并按吴之命教袁读书,后因袁世凯背离吴长庆投靠李鸿章而绝交多年。张謇这段时间因写了《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声名开始显著,成了朝中大佬们争相延揽的的对象,但张謇坚持自己考取功名,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朝中大佬也是太想把他录用进来,竟然连续四年恩科考试把别人的卷子认作是他,而录错他人。(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考官潘祖荫懊恼不已,甚至拒绝孙的拜见)所以张謇直到第五次才考上,据说当时,主考官翁同龢怕再弄混了,命人等张謇一考完,就把卷子收上来直接交到自己手上,而后立刻向光绪皇帝推荐,于是张謇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并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张謇入翰林期间是“翁门”弟子中的重要人物,其间出风头的一次就是甲午战争失败,弹劾李鸿章,要杀李鸿章再战,此时所谓是张謇的清流时代,中国每个时期都不会缺少的所谓清流人物,从来都能名留青史,身后留芳,但就是没有人清算过这些清流于历史于国家究竟贡献多大,还好,不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也算是暂时脱离了政治是非旋涡当中。
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另两个没干多久就打了退堂鼓,但张謇撑了下来,创办时艰辛多难,非一般坚韧之人可以坚持,张以状元之尊操办实业,筹措股金,最差的时候,困顿上海,登报云卖字三天,以筹措旅费。其间屡受他人奚落,受尽言而无信之人之事,如其在给刘坤一的信中表白道:“三载以来,謇之所以忍侮蒙讥,伍生平不伍之人,道生平不道之事,舌瘁而笔凋,昼惭而夜椣者,不知凡几。“但最后否极泰来,终于创办大生纱厂,又因欧战西方产品短缺而一举占领市场,其他事业用如海滨盐荒、兴办盐垦公司,推广植棉等陆续开展,终成为一代大贾。
张謇毕竟是文人本色,认识到“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以兴办师范教育为端始,后又兼及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以实业家之力运筹民生,竟至创立南通近代第一城。所谓“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做去”。他目睹政治之混乱,而后“遁居江海,自营其事”,把南通作为小国家来治理,实现他的“新新世界雏形”。
他以“舜耕于历山”自喻在南通的经营,亲自撰写了一支《垦牧乡歌》
“翠郁起兮垦牧之乡
我田我稼
我牛我羊
我有子弟
亦耒亦耜
而冠而裳
僮万兮进井里
百年兮洪荒
谁其辟者南通张”
流露出颇为自得之情。
张謇开了其后中国“实业救国”的风气之先,行商人事而无商人行状,心系国家,既然无力匡济大局,便俯身造福一方。前有张謇之于南通,后有卢作孚之于北碚(晏阳初在定县办平民教育,梁漱溟在邹平搞乡村建设还毕竟是学者事业)。虽历近百年,馨风不散,可惜而今中国商贾,能力实力皆不缺之,却无可作为。人性乎?制度乎?只依稀有个号称“中国首骗”的牟其中,看其言论倒是有其“大”的一面,斯人已狱,无可辩之。
商人反对动乱,毕竟事业来自不易,动乱伤害较之无产者显然更大,而收益率更低乃至于无。但目睹国家积弱,社会不稳定,所谓应对之策也只能积极要求改良,张謇是立宪派主要领袖。1903年他曾赴日本参加博览会,并同时考察了政治、农工商和教育。1904年4月,张謇为张之洞起草了《拟请立宪奏稿》。同年张謇又主持刻印了《日本宪法》,意在为中国之变法提供范例,一时间“奏请立宪之说,喧传于道路”。为了使立宪运动获得广泛支持,张謇与袁世凯重修旧好。由此形成北袁南张,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呼吁立宪的格局。
张謇为推动立宪做了许多努力,包括在上海组织了“预备立宪公会”,连番上书奏请立宪。清廷迫于压力,同意各省选举议员,成立省级的咨议局——张謇成为江苏咨议局的议长。张謇反感革命,但清廷终究有违众望,不久武昌起j义,起h义时,张謇恰途经汉口,见城中火起,知有事变,尤还赶赴江宁,求见驻防将军铁良,一面要铁良派兵增援湖北,挽救清朝之危局;一面动员他立即推动清廷实行立宪。铁良让他与总督张人骏商议。但张人骏痛斥立宪不可行,并且不肯出兵援鄂。张謇很愤慨,但也无计可施。接着,他的立宪派朋友江苏巡抚程德全和浙江巡抚汤寿潜,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至此张謇才认为趋势已然,于是走向共和。
张謇的转变很值深思,一方面说明,商人对于时事变化的顺应,而不是盲目的与趋势作斗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商人对于个人情绪的克制,懂得妥协。这是多年商业行为训练出来的结果。(开个玩笑,这个也是炒股票的第一要领。)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张謇被任命为实业总长,但不久因不能原谅临时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向日本正金财团出让汉冶萍公司 50%的股权的行为,张謇辞职,并与章太炎等选择拥立袁世凯。张对孙中山没有好感,一是孙的政策有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的主张,这与商人利益有违,另一方面,张謇日记记载了对于孙中山的个人印象为“不知崖畔”,他觉得这个绰号“孙大炮”的革命家有点想当然,激情大于理智,空话胜于实干。这是务实的商人与务虚的政治家的区别,这也是中国近代政治的可悲现状,革命领袖一次次煽动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去翻天覆地去扭转乾坤,但实际问题一件也没在革命中解决甚至更为恶化。
张謇选择袁世凯,也是认为以袁之实力可保中国之稳定,但袁世凯最终选择了帝制,洪宪登基后,天下动乱又起,举国失望,张謇彼时已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返回到南方,继续从事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事业。袁世凯死时,纷争依旧未平,共和局面已趋不复,张感叹:“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来未有之机会,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败群小之手。谓天之训迪吾民乎?抑人之自为而已。” 张謇之遗憾,中国之遗憾。
张謇事业因扩张太大,后终因经营不善,资金不济而逐渐失败,有分析云因张謇在企业中权利过大而不受控制,过于依赖个人决策导致。这也是中国今天企业之问题。中国人缺乏民主精神。于最需要民主的现代商业里也一样如是,多年来,我目睹许多企业老板虽因独裁屡撞南墙而死不悔改,搞一言堂还是轻微的,大搞企业内部的个人崇拜才显示真正文革流毒,中国遗恶。当然张謇之败,也败在这个事业过大,时局过乱,也却非某个人可以力挽狂澜。
若干年前,我于南通下一县城做一个地产项目,时值南通大力推广“现代第一城”的城市形象,报章成篇累牍报道张謇其人及其壮举。声势号大,叫人印象深刻,只是不知道效果如何。于今天又光阴荏苒了一遍,也不知道还有几个还去谈论。再想时不免唏嘘,当时大力报道足以说明这城市曾经多么遗忘,且还要靠这近百年衰败的旧事以贴门面。记住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也不知所谓。现在全国盲目拆迁,大搞城市建设,搞得千城一面,任你去哪一觉醒来都能“错把他乡当故乡”,但究其城市的精神内涵,却苍白的已不知所言。
张謇这样的人,以状元做商人,以清流入浊世。又以商人办公益,让浊世出清流。功德何其之大,胡适说:“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只是想想,中国近代出了那么多的能人志士,壮怀激烈,心怀高远,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行千古未有之作为,生生不息,前仆后继,却还是没有把中国的事搞好。不免气馁。
(本节文字严重参考言夏先生《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国商》,特此致谢!)
十五、近代中国商人的得与失(下)
张謇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的开端,还是有除旧更新的气象和些须憧憬的。袁世凯死后,到1926年段祺瑞下台前,各路军阀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纵横捭阖,错综纷乱,但还能保持着一个所谓力的平衡,这有点象冷战时候的核恐g怖平衡,看上去是乱,但毕竟不大乱,中国是多极的,军阀们你争我斗,但争斗的还是比较君子,两军交战,前面队伍象征性的放两枪,后面该用大洋的用大洋,该拉关系拉关系,联合的联合,翻脸的翻脸,不对劲的这边通电下野,对劲的那边也不把对方往死里搞,反而留些体面比如礼送出洋,求个日后好相见。政治上共和的形式毕竟是保持着,至少在舆论宽松方面,恐怕是今天也远远达不到的水平。另外打仗打的是洋钱,所以军阀们也注重辖地建设,比如张作霖之于东北,阎锡山之于山西。于乱世当中也能保持局部地区的一派欣欣向荣。
张謇是社会贤达,资格老到令人望而叹止,所以也能一门心事安静的搞他的南通建设,甚至养兵自保,与外界并不打搅。这也是中国商业的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一方面,欧洲开战,列强无暇东顾,原来攻击国内的外国商品锐减,这给民族商业带来了充裕的市场空间。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棉纱生意。一方面,国内的战乱,早前外国商品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来的冲击,使农村社会’结构有了变化,简单说,大批地主变成了财主,因为避;难到大城市又带来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资本汇聚且使资本市场开始发端,还有,一些失势官员弃仕经商,如复.辟失败的张勋等。所以很难去形容这个时代,在农村可能土地凋敝,战火纷飞,在城市里却歌舞升平,灯红酒绿。资本家阶层既然形成,无产阶级也相伴而生,从郁达夫小说《春风迷醉的晚上》看到,一个普通的纱厂女工生活还算不错,起码不比今天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出租屋里的打工妹差。
1926年7月17日,张謇去世,这一年,中国形势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广州方面,已经平定了陈炯明的“叛乱”和“商团暴动”,貌似在蜜月期当中的国共方面组织北伐,北伐的意义今天看来最大也就是对于国家统一的进取,但这个北伐军及其身后的政权是不是对于国家民生有更大的积极意义,现在很多人看到的是未必,比如说1924年由陈廉伯组织的商团暴动在很大一方面说明商人对他的武力抗议,因为商人是最怕乱的,如果不是逼迫太急为什么要暴动。(广州商团成立于 1912年,是商人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安全而组织的自卫武装。由商人组织的暴动在中国近代史也只此一次),这个所谓的革命政权对于社会的威胁在当时更大被革命的热情所掩盖。革命这个词汇,今天也要审慎看待。革命是破坏,革命很难创造。
1926年还有两件事情值得一说,一是为配合北伐战争,上海工人举行第一次武装起k义,二是近代重化工之父范旭东的永利碱厂首次生产出碳酸钠含量在99%以上的“纯碱”。遂定以红三角牌商标,在同年8月于美国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第一件事,直接就导致了1年后四一二镇压工运事件的发生,上海是当时中国的资本中心,也是产业中心,有大量的技术工人,所以这也是工运蓬勃发展的基础,起初工人起k义是为了驱逐军阀,此举也得到视趋势而动的商人的支持,比如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 “五卅”反帝运动时始就支持罢lk工罢;市,大革l命前后支持北伐,反对孙传芳。但工运成了常态,且有革资本家命之势时,那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了,所以虞洽卿很识相的支持了蒋介石。另一个层面,这即是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潮也是绝唱,因为之后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基本与无产阶级没有什么关系,当毛泽东创造性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实现时,所谓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更象是由一群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起k义。只不过已被西方舶来品的马列主义包装了一下。
同时由共[[ 产k党组织的农运在各地开展(尤以湖南为烈),农运,有什么积极意义,教科书上说很多了,对不对我不置评,但从其残酷镇压地主的组织形式来看,无疑是日后一切恶运动的发端。这年新的中国主宰人物蒋介石崭露头角任北伐军总司令,国民党内部也在分化,三月份中山舰事件其实已经呈现出国共分裂的端倪。
第二件事,就看出中国民族产业的艰辛发展,身处乱世尤取得如此成绩非常不易。“实业报国”在范旭东这一代商人心目中根深蒂固。据说范旭东年轻时候赴英曾想去当时世界最大的制碱公司卜内门实验室参观,却被拒绝,言中国人只配参观锅炉房。若干年后范旭东永利公司做出名堂以后,卜内门几番要求合资,其负责人一次拜访永利,期望参观,范旭东托事不见,嘱咐他人带其参观,特别强调实验室不要去了,参观锅炉房即可。多年之事尤切齿难忘。
朱英《浅谈近代中国商人的义利观》认为在“近代商人当中以儒家为代表的重义轻利之说显然占据了优势主导地位,并且对商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制约影响。”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无数次列强凌辱的民族挫折感,也是近代商人内心挥之不去的一道心灵伤痕。知耻而后勇。是一代民族实业家的客观写照。
这里不能不谈一位毛泽东声称不能忘的实业家——卢作孚,卢作孚1925年秋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与张謇的半实业半政治,盛宣怀的国家资本,范旭东的技术实业有所区别的是,卢作孚更能体现出一个商人的智慧和事功,他常在绝望之处产生重大的转折和无限的希望。比如说他创办这个民生实业公司,打算买船搞航运,公司创办筹资困难,好不容易筹到一些钱,去上海打算买一艘轮船,结果到了上海才发现钱不够,换别人可能也就悻悻而返重新来过,而卢作孚却转换思路,用大部分钱买了发电设备回家搞了个发电厂,小部分做了购船定金。结果发电厂盈利,加上另行筹够之资本买回一条小轮船。
当时航运大都由外国公司垄断,中国公司的船生存非常不易,但卢作孚却能就靠一条船起步逐渐做大了事业,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竭尽全力改善经营管理,卢还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接应不暇。又通过化零为整等方式合并了重庆以上航线的7个轮船公司,接着便向重庆下游扩展,再合并了7个公司。将军阀刘湘、刘文辉的船只亦以高价收买入股的方式,变成了民生公司的产业。
到1935年,民生公司拥有轮船42只,吨位16884吨,职工增到2836人,有股本120万元,资产730万元,经营了川江航运业务的61%。在与横行川江上的日本太古、信和、日清及美国的捷江等轮船公司竞争中全面胜出。
这样的一个实业家,在实业取得成功的时候,还做了两个大功业,一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要求民生公司将船只沉没,堵塞航道以阻日军(另一大船运公司虞洽卿就服从命令沉没绝大数的船),卢作孚拒绝政府这一要求,而是不顾日机狂轰烂炸,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武汉失守后不及撤退的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屯集宜昌迁川工厂物资,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行动,瞩目中外,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另一件事情是他与张謇一样,致力于乡村建设实验,成为北碚开拓者,在北碚创办公园、学校、图书馆,体育场和报刊,并“以青岛的建设为蓝图,建起了北碚第一个街心花园,并在北碚的周围种上了从上海带回来的梧桐,使北碚有了一个花园城市的雏形。”(卢作孚的次子卢国纪先生文)后来成为陪都重庆时期文化人聚居的地区,由可想见当时鼎盛、完美。
卢生活简朴,克己奉公,但为人处事却不刻板,他与军阀、地方关系都处的不错,这也是他事业有成的要素。解放后,又非常主动的将公司交给国家,非常识时务。
但卢作孚结局叫人唏嘘,1952年2月8日,在“五反”运动高潮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于重庆家中。起因竞是他和公司中的公方代表去北京开会请了这些代表吃了一餐饭,结果回来后被控腐蚀国家人员。据说最大一击是,一个多年在他身边被他视儿子的通讯员上台揭发了他。斯人已去,声称不能忘记的毛泽东指示说:“我们已经对资产阶级打了一下,现在可以在新的基础上和他们讲团结了。”运动随后逐渐刹车,到10月间正式结束。新的运动却在酝酿中,近代商业及商人这个称谓都在这些接连不断的运动中逐渐荡然无存,直到1979年,中国商业重新萌芽,30年后,风起云涌,人皆言商。但“义”字难见,偶有行“义”者,民众视之均觉动机可疑。
商人的价值于社会不可或缺,在于流通货物、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引导消费,改善生活。意义重大,于社会也贡献良多,但却得不到社会的体谅。我前段时间听严介和演讲,大致意思是说商业模式决定了是否有发展,举例说他的企业,最有经验的人最多资金去管理工厂,但收益最低,搞资本运作的收益一般,而去搞工程的是没有什么水平人员也没有什么大钱投入却赚的最多。
是的,大家都计算什么最赚钱,那么那些不赚钱的谁去做呢,那些工厂是不是要大量倒闭,人员大量失业呢。某省的前省长不是说要把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清理出去吗。但你不能把十几亿人的中国清理出去啊。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以为这只是《蜘蛛侠》里说说而已,但大约在70年前,确实有许多中国的实业家就是以这样的话当作自己的价值观。从契约谈到责任,从责任谈到道德,我们一个漫长近百年的曲折时代悠然而过,但从那个时代下来一点温暖一抹亮色经过运动的一次一次洗涤全然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范旭东说:“羡慕近代工业繁荣的情绪有余,这繁荣究竟是建造在什么基础之上,却无暇计及,毕生事功,无已浮萍,不待人亡,政e已垂e息。”一语成畿,竟成这一代商人的注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