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544
- 威望
- 4074
- 金钱
- 11
- 阅读权限
- 1
- 来自
- Bochum
- 在线时间
- 59 小时
|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英雄王成的原型是谁?
20世纪60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凭借着他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献身国家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成为几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这其中,“做像王成一样的英雄”——似乎是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们共同的梦想。近日,笔者跟随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栏目组走进影片的拍摄幕后,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电影以谁的小说改编而成?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换上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他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这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
导演武兆堤出生在美国匹兹堡,5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岁那年他只身去了延安,成为一名文艺兵。在《英雄儿女》之前,他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击队》。编剧毛烽,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是政治部的秘书,所以他格外熟悉主人公们的生活。
在《团圆》这部小说里,主要就是写父女团圆的故事,有关王成牺牲的描述却简单得只有一句话:“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编剧毛烽拿过小说一看傻了眼,几乎无从下笔:“我说这个没办法,我没那个本事。”导演武兆堤却“威胁”他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上了这‘贼船’就不能下来。”一番话把毛烽推辞的念头给堵了回去。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王成在那个著名的无名高地,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小个子何以扮演大英雄?
扮演王成的演员刘世龙,9岁就跟随部队走南闯北,当过通讯员、勤务兵、文工团员,行军打仗是他这一辈子都难以磨灭的记忆。直到现在,70多岁的老人,“每次做梦70%都还是打仗、行军”。
刘世龙个头不高,身材不魁梧,长相也不出众,似乎真的只适合当个普通的通讯员。“领导说我不行,怎么演这个角色,个子这么小,王成这个人物分量这么重。”领导要导演武兆堤找一个个子大的、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人,“刘世龙顶多能演一个战士。”而导演说:“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在《英雄儿女》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力排众议,坚决要刘世龙上了戏。
据刘世龙回忆,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阵地”上不包括烟火,一共布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就扑了过去,烈焰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刘世龙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导演停机,可这一想法一转眼又被自己颠覆了。“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想我不能喊,我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算什么。”此时的刘世龙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闭上眼睛就往火堆里跑,往火堆里钻。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却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英雄不容易”。刘世龙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共拍了4遍,才算合格。
高喊“向我开炮”的原型是谁?
电影开始之后的第17分钟,王成壮烈牺牲。那个年代,董存瑞和黄继光都是确有其人也确有其事,而王成却因为喊出那惊天动地的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而一跃成为新中国电影中最著名的“虚构”英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武兆堤和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并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他并没有说过“向我开炮”这样的话。
在确定采用杨根思的事迹之后,毛烽和武兆堤在无数资料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篇通讯,“敌人离我50米,炮弹打50米,又近了,到30米,再打,到20米,最后10米,不能再打了,一直到最后,直接朝我瞄准,最后喊向我开炮!”
这篇通讯的主人公原型是作者洪炉的战友,名叫蒋庆泉。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在另一个山头,又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人叫于树昌。洪炉把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个人的事迹合在一块儿,丰富了文章内容,最后发表了出来。
《英雄赞歌》的创作者和原唱为何人?
在影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部队首长也介入到歌曲的创作中,之后《英雄赞歌》终于在曲折中诞生。随着影片情节的自然发展,观众信以为真地认为“王芳”就是《英雄赞歌》的“作词、作曲”和“主唱”。几十年之中,她几乎完全成为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起初,导演把作词的任务交给了编剧毛烽。可毛烽在作词上并非如导演想像的那样得心应手。于是,武兆堤和作曲家刘炽一起拜访了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公木。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的夫人吴翔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写《英雄赞歌》的时候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人一起来家里拜访公木,请他写歌词,被公木拒绝了。但实在架不住几个人反复相劝,公木终于答应下来,并以最快的速度写了4段歌词。
拿着公木一晚上写出的歌词,刘炽却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英雄赞歌》就这样诞生了,它迅速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但是因为最初录音时试唱的人太多,字幕中也没有打上演唱者的名字,竟然没有多少人能够搞清楚,究竟谁是原唱。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这首歌原唱者的稿件,可《英雄赞歌》的真正原唱、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映哲看到报纸后,却没有出来主动“认领”。当时录音的人很多,直到放映《英雄儿女》时,张映哲才知道这首歌最后采用了她唱的。虽然影片字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张映哲却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在以后的很多年里,这首赞歌陆续被更多的人重新演绎,而那优美的旋律却始终抒情动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