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千城一面丧失个性 北京沦为二手香港?(图)
千城一面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市进入极速发展时期,截至2002年,中国城市增加了475个,每座的规划人口都在42万以上。而此时,恰逢全球步入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城市都袒现在中国人眼前。在香港之后,中国人又综合了世界各地看来的很多片段印象,逐渐画出了现代城市的标准像:高楼、高密度、大广场、宽马路。
上海在过去十年中新建的摩天大楼数量,比整个美国西海岸全部摩天大楼的总和还多,这些高楼正在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在西北的某地级市,原本全城只有一栋十几层的高楼,市领导认为缺少现代城市气质,强令当地电信公司把自己的职工宿舍楼建为22层。
广场本是西方城市形象的典型代表,古希腊时就是市民交往的空间,如历经几个世纪逐渐成形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被称为“欧洲最美的客厅”。中国的城市领导者走出国门看到这些美丽的广场,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就会在本地催生出一个大号的仿制品。现在,在中国,人们可以在北京之外发现十几个面积比天安门广场还大的城市广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边远的中小城市,显然,这些广场并不是为当地市民准备的。
我们的造城,不仅常常直接取材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的一些城市也成为其他城市模仿抄袭的对象。北京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定下来的一环一环向外发展的“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展模式,被许多其他城市当作城市规划的宝典。中国内陆地区的一座城市如法炮制,修到二环的时候就遇到了山,还是坚持着环下去,哪怕只能画半个环。单个建筑的模仿更加普遍,近来,饱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也成为模仿的对象,“巨蛋”已经在别处出现。
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的城市复制香港,复制巴黎,复制纽约,复制到千城一面,城市沉淀的历史魅力一天天减失。然而到头来,对于香港为什么是香港,巴黎为什么是巴黎,纽约为什么是纽约,又不知被关心了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