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北人

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这是对外说的。咱们关起门来,其实老打内仗,
俗称“窝里斗”。这毛病是从老祖宗那里一直传下来的。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
本是两兄弟,却势同水火,不共戴天,一直杀到山崩地裂。

  炎帝后来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好像逃到了南方。那地方植物丰茂,才有神
农尝百草的传说。他的子孙和部下,也就繁衍成“南蛮”,成了今天的南方人。
而黄帝一夥儿占据了中原,以正统自居,发展成今天的北方人。

  南人和北人,都是中国人,都是汉族(咱们主要讨论汉族),骨子里却有很
大的不同。首先,语言就不一样。所谓“南腔北调”,其差异大概跟德语和法语
之间的差别差不多。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将汉族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民族。事
实上,就有人这么分过,元朝时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
西方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他们的“汉人”,是中国北方的汉族,
或汉化的外族;“南人”则是前朝南宋的遗民,虽说也是汉族,却又低了一等,
属于人下人。

  南人为什么这么吃亏?因为打不赢北人。历史上无数次南征北伐,南征胜于
北伐要多得多。并非南方经济落后,并非文化差一大截。中国的情况跟美国南北
战争时的情况不一样。美国的确北方比南方发达,重工业、商业都在北方,南方
只种种棉花花生。中国是农业社会,地理、气候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南方因
而往往较之北方发达和富庶。如战国时代的楚国,经济实力一度远远领先其他诸
强,而有问鼎中原之说。不料反遭强秦欺凌、吞没。三国时孙吴也富甲一方,占
尽地利,终不敌晋军长驱直入。南北朝时,南朝比北朝繁荣,结果统一于北周。
宋代,南边的宋国经济超过北边的辽,辽超过更北的金,金超过最北的蒙古。结
果是金灭辽,继而灭北宋;蒙古灭金,进而灭南宋。整个一个不讲道理。

  明末时满人崛起于东北,与南边的大明帝国对峙。南边经济文化之发达,岂
是天寒地茫的关外游牧、渔猎经营方式可比。武器也先进,当时有一种领先世界
的“红夷大炮”,相当于海湾战争时的爱国者导弹,一炮轰过去,就把那边的开
国元首努尔哈赤打死了。但大明帝国最终为满清所征服。国共内战,国民党盘踞
着富足的南方,共产党则割据着北方的乡村,南边有飞机、坦克、军舰,却也都
挡不住南下的共军。国民党的失着,就在于没有把共产党消灭在南方,而让他们
七冲八闯突了围,长途跋涉到了陕北,渐渐发展成北方的强敌,无可收拾。

  也不是从没有反过来过。曹孙刘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蒋介石领导的第
二次北伐,都是南方打败北方的著名战例。但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少,而且差不多
都只胜于某一次战役,或一场有限的小规模战争。相对于历史上北人创造的那么
多的辉煌战绩,南人值得骄傲的胜利实在太少了。

  是不是南方比北方缺乏人材?显然不是。翻翻历史,看看四周,南方的人材
也真是太多了,什么才都不缺。俗话说:惟楚有才。而江浙一带,也是状元、才
子的著名出产地。近代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几乎尽出于
南方。是不是南人比北人懦弱,经不起打?好像也不是。事实上,南人是很经打
的。从最早的炎黄大战起,就从不曾老实认过输。炎帝一脉,都是宁死不屈的勇
士。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刑天落首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继续战斗,总之都是好样儿的。屈原投江,是不愿做亡国奴。每逢外族入侵,总
是北方轻轻易易丢失大片土地,再轮到南方来艰苦抵抗,因而南方著名的抗战英
雄特别多,岳飞呀,文天祥呀,史可法呀,等等。不象北边,一下一个汉奸石敬
瑭,一下一个汉奸张邦昌,一下一个汉奸吴三桂。南边好容易出了个汉奸秦桧,
也是一头来自北方的狼,据说是北边专门派到南边来搞破坏的。当然后来还出了
一个汪精卫,南得不能再南,这个不假。但他只是求和,既没割让领土,又没改
易国号,更没有引狼入室。似乎这汉奸也当得比北方人稍有些骨气。

  北人打赢南人的重要原因,我想是马。古时候打仗,马是不可或缺的战斗员。
所谓“兵强马壮”,“粮草先行”,“天下兵马大元帅”,“马上得天下”,都
是这个道理。民谣还说:“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一匹名马,竟可与一代
名将相提并论。南方不产马。电影《决裂》里老师上课讲“马尾巴的功能”,遭
到南方学生的抗议:我们连马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你老讲它的尾巴作什么?不
仅马,连驴都少见。好事者带了一头驴入黔,还引起当地老虎一阵骚动,以为来
了怪物。诸葛亮南征孟获,人家找不到马,只好把水牛、大象也赶到战场上去充
数,岂能不败?北方产马,也惯于马上作业,所以打来打去,以蒙古骑兵最为厉
害,铁蹄蹂躏欧亚大陆。以前没有坦克,骑兵队的作用就象坦克群集团冲锋,步
兵怎么挡得住?象俄罗斯这样强悍的民族,拿破仑、希特勒都打不过它,唯独被
蒙古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何况咱们还有的是汉奸。

  南人因为缺马,就要从北方引进。如果南边和北边是一个国家的时候还好说,
南粮北运,北马南调,只是国内资源调济,或者干脆就叫国内贸易。如果不幸分
成南北两家,就不好办了,等于是核武器出口,不光国际贸易,还牵涉国家利益
与安全。我把好马都给了你,你不是好来打我吗?所以,不给。你要你到那堆老
弱病残中挑去。当然老马也并非一点用也没有,你被人家打败了它可以带你走出
荒漠,这叫老马识途。老马为什么识途?它是人家那儿养大的,门路熟。

  不论什么原因,北人的赢多输少,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大大咧咧、满不在乎、
昂视阔步的气势。他们认为这就是男子气概,他们认为应该自称“汉子”。你经
常听人说:“北方汉子”,没听说过“南方汉子”。经常听说关东汉子、山东汉
子、西北汉子、河北汉子、天津汉子,没听说过广东汉子、湖南汉子、福建汉子、
江苏汉子、上海汉子。上海那地方娇滴滴的,还出什么汉子呢。鲁迅一头扎在上
海住那许多年,结果也才住出来“四条汉子”。北人叫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北
人身材比南人高大。北人为什么高大?据说是吃面吃出来的。南人吃米。这是又
一条应该和北人划分为两个民族的重要依据。西方人吃面,因而高大;同属一个
种族的印度人吃米,相对就矮一些。南人与日本、东南亚一带吃米的民族相近,
而北人则与西方欧美人相近。北人跑到国外,天天吃面包不会觉得有什么腻歪。
南人就不行,非弄点米吃吃不可。以前北方供应大米有限,去那边工作的南人最
受不了的就是吃不惯。南人认为面只能拿来做点心,永远吃不饱。北人则认为吃
大米既奢侈,也不顶饿,有“三十里糕,四十里面”之说。北方的糕是米糕,吃
了跑三十里就没劲了;吃面才跑得远,要跑四十里才蔫。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
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你要听到一个北人会做菜,那才奇怪,就跟听到一个
南人吃得随随便便一样。南人一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人相反,只
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边占了绝大部份,流派纷呈,只
给北边剩下京菜、鲁菜两个系,严格说来,还是为了保留北人的粗犷风格才给划
出来的,根本不能与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相匹敌。南人到北方开餐馆,是
丰富和弘扬民族的食文化;北人到南方开餐馆,不过是让鲜活玩艺儿吃腻了的乡
亲们别忘了家常口味,有点象开忆苦餐。

  北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
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拉不出屎;北人无
所谓,光吃肉也能拉屎。北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
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
只咬半个。南人喜欢吃葱,北人喜欢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咸菜;南人吃辣
椒是为了祛湿,北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
是干辣、酸辣。北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人把吃叫“七”,叫
“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
吃各种各样的茶,北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
非茶香,是南人专门放进去骗北人的。北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
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北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
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
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还老去闻是不是有一股可
疑的霉味。北人喜欢毛皮,耐寒。南人不喜欢,灰扑扑的见了就打喷嚏,容易生
虫。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北人洗澡叫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
垢来了才去搓一次。南人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人睡床,北人睡炕。北
人来客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济济一炕。南方不兴这样睡觉,睡
不踏实。最后南床统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现在北人来客,也不是动不动
就请人家上床。

  北方唱戏热闹喧天,有些剧种干脆是“吼”出来的,如秦腔。南方唱戏抑扬
顿挫、一唱三叹,许多剧种近似于民间小调,如黄梅戏、花鼓戏。北剧讲究真功
夫,适合演帝王将相,演历史剧。南剧玩弄小情调,更适合才子佳人,民间传奇。
北剧艺术的代表是京剧,特点是男人扮女人。南剧艺术的代表是越剧,特点是女
人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韵大鼓,也能唱出一股英雄豪气。南方的男人唱评弹,
居然咿咿呀呀嗲嗲的仿佛是小鸟依人。所谓北人比南人更具男子气,除了吃出来,
还有很大一部份程度是唱出来的。北人唱歌是燕赵悲歌,苍凉、悲壮、激越、凝
重、悠远,南人唱歌是轻快、玲珑、婉转、亲切、凄恻。中国人可以根据不同的
情绪份量唱南戏或北戏,唱南歌或北歌,哼南调或北调。

  乐器也分南北。北人吹唢呐,唢呐是在天上跑的,吹的时候头往上扬,扭脖
耸肩,直抒胸臆,造成把曲调送上去的动势。所以唢呐声可以跨过黄河,飞越崇
山,黄土地黑土地的,有辐射力穿透力。南人吹箫,箫是游走的,吹的时候要静
如处子,低头眯眼,缓吐长音,隐隐约约,如倾如诉,似有似无,余音绕梁而三
日不绝,有一种底韵。南人不适合吹唢呐,住得密,一吹难免噪邻聒舍,反显得
轻薄、浮躁。北人也不适合吹箫,北人吹箫干脆没声,别人以为你跟他一样是沉
默的大多数。北人拉板胡,一来可以就地取材,二来也跟唢呐一样,音色明亮。
南人拉二胡,二胡在制材上取南北之所长:南方的蛇皮、竹子,北方的马尾、松
香。因而表现力比板胡要丰富,也流行得多,既可以拉《良霄》、《病中吟》、
《二泉映月》、《江河水》、《空山鸟语》这样典型的江南名曲,也可以拉一拉
《赛马》。

  外国人只知中国功夫,多半弄不清这功夫还分北派与南派。南派重拳,北派
重腿。这也是地域不同造成的。北方广袤,腿脚施展得开,可以飞腾起来打人,
这样比较畅快抒情。南方环境狭窄,小路小径小树林小走道小巷子小里弄的,只
好将侧重点放在拳头上,以便近身搏击。南拳北腿谁厉害?这个难说,历史也没
有给出一个结论。关键在于你练到什么程度。不过我想,能集南北二派之长的拳
家比只通一种门派的武士胜算要大得多。李小龙就是一例,他是美国长大的南人,
善用南拳,但腿技亦极佳,拳脚交加,融会贯通,都服了他。泰拳的厉害我们也
听到过,其特点也是拳腿并用。泰国那地方大概更挤,到处是庙宇,挨不得碰不
得,就把南拳折缩成肘,把北腿折缩成膝。短兵器虽不如长兵器那么张扬、潇洒,
却更加凶险、阴狠。南拳可以把你打倒,北腿可以把你踢翻;而要是你突然捂着
肚子半天直不起腰来,那肯定是中了人家肘、膝的暗算。

  在都没学过武艺的情况下,北人打架应该比南人略占上风,因为个头大。俗
话说:“身大力不亏。”不过打架并不完全凭借力量,机灵和勇敢往往更为重要,
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力量的弱势,赢得主动。一般而言,南人比北人灵活些,这
是环境逼出来的,不灵活就要挨打。相对于南人,北人有点象傻大个。当然,在
更高大的人,比方人高马大的老外面前,北人又灵活起来了,没功夫的也多少能
比划几招南拳北腿。电影里尽是这种小打大的故事,小个子灵活了一阵,就把大
个子打倒了。人类的搭配很奇妙,不然经过若干年下来,世界上就都是恐龙了。

  我不想说南人比北人聪明,那听起来有点象种族歧视。北人也有聪明之极与
雄才大略之辈。南人只不过人材出得远较北人为多而已。如前所述,上个世纪以
来,除了政治家、军事家,还有那么多的大作家、大诗人、大学者、大科学家、
大实业家、大革命家,出自南人。以作家为例,二十世纪重量级的北人就出了老
舍一个,其余都是南人。要不要一一数出来?我看没这个必要,那会弄出一本厚
厚的大辞典来。要数就数北人,北人真正是“屈指可数”。

  南人别看个子小,却比北人要激烈。北人做惯了亡国奴,对不起,这词儿有
点刺耳,然而历史就是这么记载的。汉以后,五胡乱华,主要乱的是北边。唐末
五代,安史之乱、藩镇之乱也主要是北边,又有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
大开北大门,致使后来外族频频入侵中原,分别建立辽、金各国。北边居民和塞
外、关外、(长)城外诸多民族长期相互征伐、臣服,融合血缘与文化,形成新
的生存形态,这也是事实。但也就渐渐地看淡了所谓民族气节、爱国情操,反正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打得不可开交,到头来还是一家。“万里长城今犹在,
让他三尺又何妨”,何苦那样寸土不让、寸利必争呢。外族?咱俩谁跟谁呀。说
不定俺自己就是一个外族,俺曾祖父是鲜卑人,外婆的姐姐嫁了个吐蕃人,外公
是契丹人,姑奶奶被女真人给掳走了,又好像不是给掳的是她自愿的,后来在那
里生了一堆孩子,再往上查查,俺祖先还是个匈奴人呢……。

  南人就不同,最低程度也要“避秦”,找个桃花园躲起来,远离现实,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更多时候是节节抵抗,打不赢也打,祖国的大好河山岂容拱手
相让!南宋一朝百五十年,都是在复国主义的仇恨与亡国危机的忧思中度过的。
打,还是和?这是区分忠臣与汉奸的试金石。要是换了北边,早把这国恨家仇抛
之九霄云外,与人家一道建立大什么共荣圈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谁还记得你是哪家的王师?行行好拜托了,让俺过几天安生日子,少来
惹事,歇着吧您哪,跟真的似的。

  南人的反抗,使习惯了北人屈服的入侵者恼羞成怒,遂有血腥的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与南京大屠杀。南人流血,北人流浪。“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
时候。”“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南人即使屈服也是暂时的,这
“暂时”或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最后总要由南人起来革命,
“驱逐鞑虏,光复中华”。

  南人往往各自为阵,不象北边喜欢搞大一统。这样容易被人各个击破。光是
从语言的角度就能看出其差异。北人仅一种方言,即北方方言;南人有几种方言?
八大方言都有。就算是同一种方言,如吴越方言,上海话与苏州话就大不一样,
杭州话与南京话也相去甚远,宁波话与无锡话更是鸡同鸭讲。在一些交通不便的
偏远地方,隔几十里或者翻一座山换一种口音也是毫不足怪的。语言的繁复杂陈,
虽然表现了文化的多元与丰富,毕竟容易流于琐屑,不能形成大的气象。南京、
杭州都是好地方,为什么在那里建都的王朝不是苦命就是短命?“国语”范围狭
窄是一个重要原因。

  北方方言覆盖地域辽阔,音调也好听。尤其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国语”,字
正腔圆,就是比各种各样的南语好懂、好听,连骂娘都跟唱歌似的。我自己是南
人,平心而论,我就不怎么喜欢我的家乡话,以为生硬和粗鄙。也不喜欢吴语,
太软。也不可能喜欢闽语,永远不知它咕噜些什么。最不喜欢粤语,我在广东住
过五年,至今仍未能将粤语同日语分清楚,只知道它们都使用汉字。粤语的表现
力据说很强,不输北京话,这个我相信。但它的发音方式有问题,广东是鼻咽癌
的高发病率区,有肿瘤专家认为,这与广东话一些字的发音有关系,长期冲击、
刺激某个黏膜部位,容易造成病变。满清王朝被推翻之际,国会投票选国语,而
议员以粤籍占多数,本拟选广东话,经孙中山苦口劝说,最后仍定为北京话。

  实际上,所谓普通话,又叫国语、官话,是一种人造语言。北京话只是其基
础,并没有任何地方的居民操这样的方言。中国语言的统一是分两次完成的,第
一次是“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第二次才是“字同音”,即统一语言。前后相
距差不多两千年。中国人几乎都懂至少两种语言:一是普通话,一是方言。普通
话也有缺憾。比如它只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加轻声一共五声。这
样就省掉了一种“入声”。用普通话读旧体诗词,许多的音律韵味就要大打折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都是入声,
普通话却读成阳平、去声、上声,韵律不通,味道索然。有人认为,入声只古汉
语才有,现代汉语中已然消失。说这样不负责任话的肯定是个北人。入声并未从
现代汉语中消失,南方的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越方言,都大量保留着入
声的发音。你要南人去念刚才那首诗,就有一种北人无法领略的语境。

  用一种文字和语言统一“汉语”,无疑是北人的功劳。北人的能耐就是这样,
南人你去创造,你去发现,你去办特区,你去摸着石头过河,等你摸得象个样子
了,咱再来大而化之,来个“江山一笼统”。你说吃辣椒?这没啥稀奇,咱也吃,
吃不完一串串挂在窑洞门口、挂在屋檐下,显示红火与热烈。你说睡床?好,咱
洗完澡跟你一块儿睡。你说入声?什么入声?咱听不明白,我看就免了吧,过去
的就让他过去吧,都是炎黄子孙,爱国不分先后……。

  北人也不是一点东西都不发明,咱们中国的磕头礼,就是北人搞起来的。有
什么考据?南方潮湿,到处是泥,古代又没有什么柏油、水泥可以把地面弄干净,
自然条件似乎不适于养成下跪的习惯。南方人见了尊长显贵,无非打个拱手,作
个揖,唱个大喏便是。而北人就不一样,纳头便拜。北方地面干燥,拜完起身拍
拍膝盖上的灰土,又可以清清爽爽站成一个模样。当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
变,把两个哥哥杀了,他父亲李渊既惊且惧又悲伤,李世民就跪下来,伏着吮吸
父亲的乳头。这是古鲜卑族的遗风,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鲜卑族原是草原
上的游牧民族,这种礼节应是对牛羊驼鹿一类动物幼时跪着接受哺乳的形态的模
仿。后来渐渐蔚为风气,带进中原,流传全国。南宋文天祥被元军俘虏,见元朝
重臣拒不下跪,其理由是:下跪是你们北方人的礼节,咱们南方没这规矩。

  中国历史上风行过好一阵子的妇女裹脚运动,也是北人的创造。南方又湿又
热,有什么必要裹脚,如何裹得住,这念头怎么动得起来呢?下雨,或者盛夏,
南人都穿木屐,也就是日本人穿的那种,有利于天足的发展。南方多水田、池塘、
河汊湖泊,妇女下田劳动,到河塘边洗衣浆衫,只有打赤脚。不象北方,干什么
活儿都可以不脱鞋,适合裹脚方式的推广、流行。裹起来能御寒,也不至于沤出
一股教人掩鼻的无名之臭。北人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地理优势,把女人的脚裹出
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南人和北人,怎么不比较一下性格?当然是可以比一比的。其实上面说他们
的各项,就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还要用专门形容性格的词儿去形容吗,那反倒有
些作难。比如,说北人豪爽,你没见过南人豪爽起来也是很可怕的。而且北人也
有不豪爽的,《水浒传》里打虎将李忠就是一个,要他拿些银钱出来周济人家,
他好不情愿,掏半天掏出一粒小的,这算什么豪爽?又如白衣秀士王伦,都做成
山大王了,还那样小鼻子小眼的,容不得人,反被林冲给杀了。就是这林冲,也
不是个豪爽的人,人家把他的老婆都调戏过两回了,气儿都不敢吭一声,还不如
一群泼皮手脚痛快,才帮他把人家衙内给阉掉。又比如,说南人性子急,北人就
不性急吗?燕人张飞如何?只见他一天到晚急得要死,最后终于死在急上。

  还有个最不好界定的是,南人北人怎样划分。地理学家通常以秦岭、淮河为
界,划分南北。要是真能这样一刀切,咱们的讨论也就完了。可惜情况远非如此
简单。军队守黄河大铁桥,桥北边的士兵发棉大衣,桥南边的士兵只发棉袄,可
见军队后勤部门是按黄河而不是淮河来划分南北的。国共内战,连吃几大败仗的
国民党希望能划江而治,也就是以长江为界,重演南北朝的故事。而咱们平时说
的江南、江南,也指的长江以南。如此一来,武汉喏大一个城市便要分为两半,
汉口、汉阳的居民算北人,武昌的居民算南人。象什么话?其实,南北是相对的,
渐变的,亦此亦彼的。以广东人为例,他们把所有的外省人都叫做“北佬”。于
是我这个南人,就当过五年的北佬。别说武汉,整个湖北都应该算是南方。连河
南都有南方之嫌。五十年代的大区行政建制,河南省属于南方局,后改为中南局。
河南是中原大省,地理位置居中,兼有南北的特点,因而也最没有特点。历史上,
它有一块是楚国的领土,有一块属于韩、魏的地盘,那是战国时代。后来分分合
合,一下这边一下那边,也没个准。总的说来,以北边居多。从生活习俗上,我
们把河南人算作北人,大抵是不会错的。

  以河南为中心,上古时代即以东夷、西羌、南蛮、北狄称四方各族。是否有
鄙夷、小觑之意且不论,反正那时还没汉族呢,更谈不上大汉族主义了。汉族的
形成、演变,实际上也少不了这些夷羌蛮狄的加入。前面说过,北边汉奸多,汉
奸的一个好处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族际间的融会贯通工作,抹杀民族的文化特点,
使大夥儿彼此彼此,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头睡觉,一种语言说话。南边的情况
则较为复杂,彼此之间不易沟通;对于更南的蛮夷民族,他们又成了强者,因而
只需要采用怀柔政策即可安抚,用不着仿效“胡服骑射”的故事。诸葛亮北伐打
不赢,南征可是有一手,七擒孟获,跟玩儿似的。这样,南人也就没有能够博采
众家之长,而形成长久多元、各派纷呈的局面。自清以降,中国称“五族”共处,
即汉满蒙藏回。实际上中国远不止五族,大约有五十多个民族,“五族”只是统
称而已。其中,藏人虽地处西南,历史上却与北人建立的唐、元、清诸朝,也就
是鲜卑人后裔、蒙古人、满人政权,来往甚密,关系不清不楚,而与宋、明等南
方或偏南方政权十分冷淡,没什么来往。藏族属于高原游牧民族,文化关联更亲
近北方,实应划为大北方的范畴。这样,除了汉族,代表中国的“五族”几乎都
是北方民族。而汉族又可分为南北两族,以北人代表“正汉”。其实,五十几个
民族,大部份分布在南方,却被“五族”忽略不计。

  从人种学的角度来划分,北人属于蒙古人种,南人则多为马来亚种。马来亚
种也是蒙古种的一个分支,所以叫“亚种”。近世有人指人种学为伪科学,也许
是的。因为它无法解释混血人的种族归属,其次也容易掉进种族歧视的深渊。但
其根据人类各个族群的生理特征及血缘关系,作一个大致的分类,也还不失于一
种科学的方法。我在广东生活的时候,有一次几个分别来自东北、西安、河南的
朋友和我一起议论广东人怎样“排外”,排斥我们“北佬”。他们越说越气愤,
脱下鞋袜,检查各自的脚趾头,最小的脚趾旁边都长了个什么东西,而广东人是
不长的。“你脱,你脱,”他们叫我,“你肯定也长了。”我迟迟疑疑地脱下一
瞧,没长!那一瞬间我大为尴尬,仿佛我成了越南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爪
哇人。做一个越南人、爪哇人固然也风情万种,但我本来是中国人,就因为脚上
长不出第六根趾头,便要判属异乡,这叫什么道理?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口流通加剧,南人北住,北人南迁,虽有“橘逾
淮而北为枳”之谓,毕竟将南北双方的距离缩得越来越小。南北通婚也成常事,
血缘融合的结果,使得人种学的界线愈见模糊不清。别说脚上多长个把趾头,就
算长的全是手指,也不能说明北佬就比南佬好,或者南佬比北佬好。顶多人家说
你像猴子,有返祖现象。本来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叫有福,是大贵之相。现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像我我像你,贵人大概也会越来越多了。

1998年5月于河溪屯子 
原载《今天》秋季号
你就像那快乐的小茶壶,屁股被烧的可怜啊,可依然吹着幸福的口哨,冒着辛福的小泡
Share |
Share

好像很多论点都太牵强了吧?

说北方话好听就更是一面之词了。其实今天的普通离古汉语的距离比上海
还要远,很多中国话里有的音调在今天的普通话都消失了。我虽然是北方人,
觉得北方话易懂好听,但我想其它地方的人也会觉得他们自己的方言好听。
中国有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文化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如果全中国人都只
会讲一种以汉语,那我们将失去多少曲艺文化。

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觉得自己老婆漂亮,但不能因此就说人家老婆丑了。

说楚国弱那就更是不了解历史了。楚国人曾经在春秋战国里以凶猛善战而
著称,最后灭秦国的项羽和他的部队也是以楚人后裔为主。 朱元章的开国
军队比当时的蒙古人还要厉害,其主体也是南方人。当然后来的戚继光和
左宗堂的军队也都是南方人,战斗力更是远远超过当时的其他军队。抗美援朝
时的由湖湘子弟组成的部队也颇有战斗力。

其实南征中北方军队多是北方游牧民族或者有其他民族背景的混血汉人为主,
他们有其他汉人所没有的强悍,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军事动员的简单。游牧民族
几乎全民皆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算是职业士兵,再加上动员简单,战马成本
低,在军事上对农业人口有绝对优势。这样的对抗,中原民族总是要付出比
北方民族更多的财富和人力才能有机会取胜,一旦汉人国家内部出现问题便
无法在战争中获得胜利,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南征”。

汉族分成1000个民族都可以,我们本来就是个从文化到血缘都混合的民族,
我们听的是“胡”琴,姑娘穿的是旗袍,吃的是川菜,你能拿旗袍和川菜
比吗?

TOP

还要再指正一个大错误。你说南人是马来人种是大错特错,象广东人
在划分上仍属於(广东)蒙古人种, 只是有马来人种的混合,但特徵上
与马来人种差异比与蒙古人种更大。再说,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等省份
更谈不上马来人种,其实长江流域的文明也是有赖于当年躲避战乱的
北方人所带来的技术文化和人口。所谓的客家人据说也是当年南迁的
北方民族,听听客家话吧,跟今天的普通话相差十万八千里。

PS: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先有的观点再动笔去写,而且是边写边“想”素材

TOP

顶哦~~~~~~~~~~`

TOP

广東話跟日文都分不清啊? 呵呵.. 第一次听!!

TOP

断章取义,无聊之极.

南方人吃的精:
猫和老鼠,蛇与蛆虫,无所不吃.

南方人的抵抗外族精神:
北方人:打便打,输便输,我们流血流汗,换得南方才子佳人夜夜歌舞升平.
一旦打到南方,北夷便不打了,为什么呢?因为南人俯首承臣,主动上贡. 用压榨百姓的血汗来换取某些人的享乐与和平.

世先有楚怀王而后有屈原.屈原常有,而楚怀王不常有.屈原,一南人也;楚怀王,南人之王也.

我也不想如此侮蔑南方同胞,只是气不过楼主的帖子.
红烧鱼者北菜也今北菜南移欲跻身于粤菜襄菜之列遂改其家谱一日南人以之宴北客南人提箸笑曰味虽美观其形北菜也北人怒曰观其行南菜也红烧鱼遂不容于南北之间.

[ Last edited by 笨猫 on 2004-1-24 at 20:52 ]

TOP

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老是窝里斗么?为什么老有那么多地域观么?
就是象楼主这帮人闹的,吃饱了没事干!
还不知道自己老祖宗是南是北呢!
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是好人就行了!哪那么多臭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