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研热潮首次降温

 王刚(22岁)是成都大学电脑系大四学生,他原本计划参加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可是到了跟前却放弃了。与他一起放弃的还有四川省其他大学的1163名考生。

  持续十年高温不减的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今年首次出现降温的现象。2007年,中国考研报名为128万,同比只增长了0.5%,而过去十年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今年,四川、上海等地都爆出考研人数下降的消息。

  王刚表示,放弃考研的原因是想早点工作,积累工作经验。他说:“现在找工作,首先要的是工作经验,工作三年比读研三年更实惠。因为读研三年光学费就有近4万元人民币(下同,8000新元),但这并不能保证我毕业后就能找到好工作。” 研究生薪水逐年下降

  目前,成都毕业的本科生工资每月平均为800元到1000元(160至200新元),研究生起薪为1500元(300新元)。由于研究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今年来出现研究生薪水逐年下降的趋势。

  重庆趋势科技总经理史胜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去年我们招聘了两名研究生,他们的工资比本科生高很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他们的能力并不比本科生好多少。今年,我们不会再招研究生,本科生就行了。”

  以前,大多数企业都期望员工文凭越高越好,如今这种心态有所改变。现在,公司录取和考核一个员工的优劣,主要还是看他们自身的工作能力,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增多,研究生与其他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

扩招导致质量下降

  在中国,研究生一般学习三年,通过考试和论文才能毕业。因为比本科生多读三年书,照理说研究生的质量应该比本科生高。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研究生的价值大幅度缩水的现象呢?

  许多人认为,近年来中国研究生不断扩招是导致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认为,研究生培养应该是“一对一”,也就是一个导师指导一名学生。扩招前,中国大学研究生一般是一个导师教两、三名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目前,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大同小异,很多学生都在重复听自己本科时已了解的知识,甚至还有那些早已熟悉的调侃。

  从2000年起,硕士研究生大幅扩招,年增幅30%以上,2004年起增幅放缓,到2005年,扩招比例在15%左右。在研究生的数量上,中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成都某高校硕士生导师李玲指出,一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比例的,从技工、民工、服务员到硕士、博士都适用这个原则。

  她说:“物以稀为贵,如果一个岗位供应的人才太少,那么就是一个技工也可以很吃香。如果一个岗位供应的人才超过了需求,出现了人才剩余,那么即便是硕士生、博士生,其人才价值也会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硕士生的就业认同感下降,本科生读研热情降低、考研人数减少。”

  以前她只带一两个研究生,近几年扩招后,她带的研究生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0个。如果研究生不努力与导师沟通,那一年之内是难得一见的,研究生很容易成为“没人管”的学生,学习质量“缩水”是必然的。

  三年前,很多本科生因为“就业恐惧”而选择了考研。但是三年之后,硕士学位拿到手,不少人却发现自己的境遇没有丝毫改变,就业仍旧不理想。这也促使他们思考,是不是值得花三年时间读研究生。

  读研自费是考研出现降温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研究生每年的学费大约为1万元(约2000新元),对那些家境不好的考生来说,这就犹如一项“高投入风险投资”,但“产出”如何呢?今年来,中国媒体经常出现“研究生也不好就业”、“研究生薪酬已接近本科生”的报道,这使得想报考的学生裹足不前。

新闻背景

  从2000年起,中国硕士研究生开始大幅扩招,年增幅30%以上,2004年起增幅放缓,到2005年,扩招比例在15%左右。中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位居世界前列。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也超过100万人。最近,中国政府提出由研究生大国向研究生强国转变的目标。

  自从1998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高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200万人飙升至2001年的460 万人,翻了一番多,到如今几乎又翻了一番。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计划招生567万,研究生为42万。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考研就成为了高校毕业生们的优先选择。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