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苦学生的故事

年关逼近,外省人都忙着安排回家欢度春节,每年这个时候,也是许多在京念书外省苦学生千般滋味盘踞心头的时刻。

  许多由外省上京求学的苦学生,都没经济能力回家过年。

  今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就筹募了26万元人民币。这笔捐款,可以帮助442名贫困学生回家过年节。在北京苦读的外省学生当然远远超出上述数目,但至少这份温暖有了开始,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现在的中国,最需要和最珍惜的,就是人才。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却能以优越成绩考上京城里的大学,应该都是同龄人中的生活强者。

  许多例子证实,生活上种种困境促使这些学生更勤于学习以摆脱贫困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在某个角度上看,贫困其实是股最具激励性的驱动力。

  提到中国苦学生故事,也许真足以编成洋洋大观的《苦学百科》,他们青春里那份闪烁不灭的求知热情,几乎任何一个故事都能教人动容。

  比如21岁来自四川的黄朝清,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她家在成都,要搭26小时火车再骑半小时自行车才能回家,而单程火车票就需人民币130元。因此这四川女孩黄朝清加入“不回家行列”,她说,“我宁可把车费汇回家,让家人多点钱过年。“

磨练让他们有更成熟的自省

  黄朝清脚上是双30元人民币的休闲鞋,也是她有生以来穿过最贵的一双鞋。半年前她到北京时,身上只有100元人民币多一点,而到校的第一天,因为需要办饭卡就交了100元,剩下的就只有10元钱,幸好牙刷、杯子和毛巾都从家里带来,连暖水壶都没有的她,只能向同学“借”水喝。

  黄朝清父亲30多岁时因工作受伤,一干重活左肩和左手就会脱臼,只能推木板车回收废旧物。她母亲面部患骨瘤,颧骨全被切除,牙也换上假牙,鼻子和面部是连起来的,无法出外打工。

  黄朝清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是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才知道自己的成绩。因为她高考查询学分的查分卡要25元一张,她查不起。

  黄朝清成绩优越,以640分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她父亲把家里三头猪卖了,凑了1000多元,但大学学费是6670元。

  幸好优越的成绩打动了地方政府,她家乡的新都区政府给黄朝清奖励了9000元人民币,除了交学费,她一直不肯轻易动用这笔钱。

  入学之后,学校又根据她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情况给她颁发了国家二等奖学金人民币4000元,但她仍然把钱都攒了起来。

  她说,“还有四年,要读书,还要生活。”今年不打算回家的原因除节省车票,更希望在寒假里找份兼职,除了挣点下学期生活费,还想寄钱回家。

  套句老话,这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过在人才济济的中国,就算吃完这些苦中苦也不见得就一定成为人上人。支持着这些穷学生奋身前往求学勇气的,除了是对前途的一番憧憬,还有这份由苦难贫困磨练出来的顽强。

  磨练让他们焦点更为明确,让他们能有更成熟的自省。而这份顽强,是气质,也是穷苦学生普遍拥有的坚韧性格。

  他山之石,让我们那些身处频率稳定的新一代,不妨多听取及思考一点额外启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们学校这样的人太多了,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忍心看他们那么节省....
先熟悉一下我的笑声好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