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转贴,水浒

揭秘水浒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一部《水浒》共涉及到787位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577位(包括108位主要人物);有名无姓的9位;有姓无名的99位;书中提到但没有出场的102位。这787位人物中,共有女性78位,约占人物总数的10%,可以说女性人物在《水浒》人物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然而女性在《水浒》中的死亡率并不低,78位人物中明确描写死亡的有34位,约占女性总数的43%,这样高的死亡率在世界名著中是极其罕见的。女人若是生在《水浒》这部书中,一多半要成悲剧角色。

下面我们主要要讲的是梁山一百单八将,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组合成的108条好汉。

梁山108条好汉,共涉及77个姓氏,其中以李姓最多,有7人,约占好汉总数的7%,这一比例基本与如今李姓在全国人口的比例相当,施耐庵真有先见之明。

在梁山108条好汉当中,曾经在宋朝各级go-vern-ment当过公务员的有33人(以人物出场后为准);占山为王的B社会人物有25人(以人物第一次出场为准);地主、富农出身的10人;开酒店的私营个体户出身的9人;打渔出身的8人;其他出身的23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山108条好汉,竟没有一个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如果非要把陶宗旺算作农民出身的话,也仅此一人而已。这样的人员构成,这样的领导班子,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无论如何算不上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梁山义军的政治口号和纲领是“替天行道”,这跟“分田地、均富贵、免粮税”等农民义军惯用口号和指导纲领丝毫不沾边。再说了,“替天行道”的“天”怎么讲?天下百姓,还是天子?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特别在意,一百单八将中,go-vern-ment公务员出身的竟有33人,占总数的30%。这些人原本都在宋朝各级go-vern-ment任职,过惯了悠闲自在的办公室生活,或多或少都对“铁饭碗”、“吃皇粮”这样的生活有些感情。这些人也构成了后来梁山领导层支持招安阵营的主体力量。

在梁山领导层最具发言权的三十六天罡中,公务员出身的达17人,如果把李逵也算在内的话(李逵曾经在江州监狱当过小牢子,也算吃过公家饭),公务员出身的将达18人,正好占梁山集团36个董事会成员的一半。难怪宋江一再坚持招安,看来走招安路线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当然这只是宋江坚持走招安路线的原因之一,更深层次的原因远不止这么简单,并且公务员出身的也未必就一定支持招安,比如原禁军教头林冲、原渭州提辖鲁智深、原清河县都头武松,都是铁杆的反对招安者。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谈,以后再做详细分析。
梁山108条好汉中有明确年龄记载的14人(以第一次出场为准)。其中年龄最大的当属宋江,书上说是“年及三旬”,估计不会超过三十五六岁;以下是鲁智深、林冲、柴进,三十四五岁;然后是关胜、卢俊义、张顺,三十二岁;年纪最小的是史进,出道时只有十###岁;武松、施恩、孔亮、燕青的年龄相仿,都是二十四五岁;张青、杨雄、石秀的年龄记载也比较确切,分别是三十、二十九、二十八岁。这14个人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六岁,相当年轻,正是当打之年。有人会说了,拿14人代表108人,说服力不充分啊。的确,这14个人的平均年龄也许不能代表梁山108人的平均年龄。

那么梁山108条好汉的平均年龄大概有多大呢?

我们前面说一百单八将中宋江年龄最大,有什么依据?没有依据,只是笔者的一种感觉。在宋江行走江湖逃难的时候,所有遇到宋江的人都称宋江为哥哥,这是不是能说明宋江在这伙人中年龄最大呢?也许有人会说根据黑帮组织的规矩,坐第一把交椅的无论年龄大小,下面的人都要称他为大哥。大伙一致叫宋江哥哥,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原因。问题是在宋江上梁山入伙之前,也就是他最落魄的那段时间,所有遇到他的人就已经称他作哥哥了,这恐怕就不是黑帮组织行规的问题了,而是宋江的年龄确实要比其他人大些。再说以宋江那脾气,没有梁山入伙之前,若是有人按黑帮规矩称呼他,想必宋江是无论如何不会接受的。

由此笔者以为,梁山108条好汉中年龄最大的应该是宋江,宋江每每与人结拜,年龄最大的总是他。保守一点,宋江也应该是年龄比较大的人物之一。宋江上梁山时的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六岁,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年龄又比宋江小,再加上有史进等一批二十来岁的小年轻,可以推断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平均年龄应该在三十岁左右,最大不会超过三十三岁。

平均年龄33岁,可见梁山集团领导层的年龄构成相当年轻,基本符合“领导干部年轻化”的要求。30来岁的年纪,正是事业有成、干劲十足的年龄段,也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黄金年龄。仅从此方面讲,梁山集团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最起码可以用朝气蓬勃、年轻有为来形容。

如果有人对108将的平均年龄有疑义,不要紧,我们也可以对梁山其他好汉的年龄做个大体推断:

比如曹正是林冲的徒弟,年纪应该不会超过林冲(三十四五岁);李俊、童威、童猛与宋江结拜,认宋江做哥哥,年纪应在宋江(三十五六岁)之下;吕方、郭盛书中说是“少年壮士”,估计年龄不会超过二十五岁;孔亮二十四五岁,哥哥孔明应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双胞胎另当别论);张顺三十二三岁,哥哥张横应在三十五六岁左右;张青三十岁,夫人孙二娘估计也差不多这个岁数;扈三娘梁山入伙时还没有结婚,以古代女子谈婚论嫁的年龄推算,扈三娘的年龄不会超过二十岁;徐宁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那么他的年龄应在二十七八岁左右;汤隆是徐宁的姑舅弟弟,年龄自然在徐宁之下,朱仝、雷横、戴宗、李逵、燕顺、花荣等等很多人,一开始就称宋江为哥哥,可见这些人的年龄不会比宋江(三十五六岁)大,同理还可得出很多这样的结论……

从《水浒》一百单八将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史进开始,到108人齐上梁山,前后大约用了3年时间。此时年龄最大的宋江、林冲、柴进等都是三十七八岁年纪;年龄居中的武松、施恩、孔亮等都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年龄最小的诸如史进、扈三娘等,也就二十一二岁。

梁山好汉的年龄跨度大约在十五岁左右,宋江及以下人等都以兄弟相称,并未出现“叔父”等字眼。尤其特殊的是,宋江与孔明孔亮、李忠与史进都是师徒关系,相互之间却称兄道弟,颇为有趣。
梁山好汉的业务分工比较细致科学,基本达到了人尽其才,上山前学的什么专业,上山后基本上就被安排在了什么岗位。有专门马战的,有专门步战的,有管后勤的,有管营销的,有开酒店的,有打探消息的,有做衣服的,有打兵器的,有医人的,有医马的,有管纪检的,有管组织的,有管财务的……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跟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差不多了。

一百单八将的分工细致而科学,可谓物尽其力,人尽其才,基本达到了“领导干部专业化”的要求。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梁山好汉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属于“大老粗”,除了宋江、林冲偶尔能吟几首诗,卢俊义、柴进、燕青勉强算个文人,吴用做过民办教师,裴宣做过法院书记员以外,其他人都谈不上什么文化素质,基本上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那些公务员出身的好汉们,以前多是武将,天天跟兵器打交道,文化程度未必怎么样,用现在的学历衡量,相当于初高中水平的已经不错了。这些人里能达到本科水平的恐怕只有韩滔、杨志两个(中过武举)。那些黑帮出身、盗贼出身、打渔出身、开酒店出身的好汉,估计大部分连小学文化都达不到,比如张横,连给弟弟张顺写信的文化水都没有。

可以说梁山好汉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离“领导干部知识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知识决定一切,一个没有文化知识的团队,注定不会有多大发展空间。

宋江其实很重视知识分子,也很重用知识分子,比如卢俊义、林冲、吴用这些文化稍高一点的,都处在梁山集团最高领导层的位置,柴进负责后勤兼财务工作,裴宣负责纪检工作,也都是很重要的部门。虽然如此,宋江在知识分子的培养方面做的却很不够,也没见他在梁山举办过什么领导干部培训班。试想朝廷招安这么一批“粗人”干什么?除了用这些人打打仗外,能放心让他们到地方上去任文职吗?这些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拿刀杀人的好汉们,能做好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吗?

过多的大老粗聚在一起,很难形成一个长远的共同理想、施政纲领或是奋斗目标,也很难形成持久的凝聚力。宋江面对这样一个战斗力很强、文化素质很低的特殊团队,也只能用一个模糊不清的“替天行道”来维系班子内部的稳定。在梁山集团部分人眼里,奋斗的目标似乎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论秤分金银”,快活一天算一天。

总之,梁山集团在领导干部的“年轻化”、“专业化”方面做的不错,但在最重要的“领导干部知识化”方面相当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阻碍了梁山集团向更高更强方面的发展。客观上讲,仅靠梁山集团领导层现有的实力,很难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无外乎有三种结局,一是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比如刘邦、朱元璋;二是被镇压下去,比如陈胜、李自成、洪秀全;三是接受招安,替现有朝廷出力。第一条路成功的案例很少,宋朝之前似乎只有刘邦一个;第二条路失败的案例却太多太多,宋江之前就有绿林军、赤眉军、黄巾军、陈胜、黄巢……“自幼曾攻经史”的宋江想必对这些已了如指掌,梁山集团具体走哪条路,他心里可能已反复权衡了很多次。

宋江之所以选择第三条路,是不是出于对自身实力的一种定位呢?改朝换代不可能,被镇压下去不甘心,宋江面前只剩下第三条路了,那就是:招安。不过“招安”这条路在宋江之前还鲜有人走,宋老大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把自己和107个兄弟当了赌注和试验品。
《水浒》中仅有的几位出场较多的女性人物,要么不守妇道(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娇秀、白秀英、狄太公女儿、贾氏);要么是长舌婆(如王干娘、李大娘、刘高老婆、阎婆);要么是被男性化的女人(如扈三娘、顾大嫂、琼英、孙二娘、段三娘);要么就是纯粹的受害者(如金翠莲、刘太公女儿、林冲夫人、王义之女、瓦罐寺妇人)。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连跑龙套也够不上的小人物了。可以说凡是在《水浒》中出场较多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既符合古代“好女人”的标准,又落得圆满结局的女人。

《水浒》位居四大名著之列,其艺术成就世所公认,明清奇人金圣叹的“批水浒”一出世,更是画龙点睛,将这部名著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被誉为第五才子书。然而施耐庵在书中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蔑视妇女的封建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该书的思想价值。

梁山108条好汉中,女人只有3个,占总数的,比例实在可怜。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女性人物在整部书中只占人物总数的10%,78个女性中最后落死亡结局的有34人,且死因大部分与不正当男女关系有关。死亡率之高,死亡原因之不正常,再加上作者一再流露出的对女性的蔑视,不得不使人怀疑作者施耐庵是不是对女性怀有偏见。这已不单单是封建意识问题,在封建思想统治下,“好女人”的尺度应该是诸如“三从四德”、“贤妻良母”、“无才便是德”、“贞洁操守”、“相夫教子”这样的标准。而在《水浒》里,符合这样标准的女人几乎为零,整部书里称得上“深明大义”的女人,只有一个,就是一个叫秦玉兰的女人。这个秦玉兰在《水浒》中是个不入流的角色,跑龙套都得往后站。

梁山105条男性好汉,书中明确交代成过家、有过老婆的(二奶也算)有35人,剩下的70条好汉都没有老婆。70来个光棍,30岁左右的年龄,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他们个个不娶老婆,匪夷所思。在这些梁山好汉眼里,谁娶老婆,谁近女色,谁就算不得真正的好汉。这不是对女人的轻视是什么(或是变态?)。梁山好汉对女人的轻视,实际就代表作者施耐庵对女人的轻视。

作者运用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常常在书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女性的蔑视甚至诋毁。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详谈,这里姑且带过。有人就怀疑过作者在写这部书之前,是不是在情感方面受过女人的什么强烈刺激,这种想象不无道理,至少可算一家之言。

《水浒》书中提到的几个庄园主人,比如宋家庄的宋太公、桃花村的刘太公、白虎山的孔太公、揭阳镇的穆太公等,都只有“太公”出场,没有“太婆”什么事,难道这些太公们的老伴都死了?笔者不禁要感叹一下,女人在《水浒》里真的不长寿啊。

《水浒》作为一部名著,看点颇多,建议几个看点读者不要错过:一是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复杂原因(官逼民反);二是宋江与晁盖的关系及晁宋派系之争;三是梁山集团领导层108人对待招安的复杂心理及不同态度;四是一百单八将的排位问题;五是宋江、卢俊义、吴用间的三角关系;六是施耐庵对待女性的问题。

以上六大方面排位不分先后,我们以后还要逐一讲解,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
高俅这人,身上的长处还是不少的,书上说他“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可以说高俅这厮在音乐、武术、文化、体育等方面都有“造诣”。除此以外,最拿手的绝活还是踢得一脚好球。黄金右脚也好、黄金左脚也罢,总之高俅的球技在京城是相当出名的,知名度大概不会比现在的郑智、李玮峰他们低,“高毬”的外号便由此得来。

踢球这项运动在两个时代最流行,一是北宋,二是现代。高俅这种人,如果生在其它朝代,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小混混。然而高俅很幸运,生在了一个踢球盛行的年代。

像高俅这样文化方面懂一点,音乐方面通一点,足球踢得好一点,道德方面“前卫”一点的社会青年,若是生在现代,那肯定是娱乐圈、体育圈里的焦点。偶尔弄出点球场暴力、花边新闻,偶尔踢进一两个“世界波”,高俅的知名度估计不是如今男足国脚们所能比的。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带领中国队踢出亚洲,在世界杯上夺个名次什么的。当选世界足球先生,成为中国的马拉多纳也说不定。可他偏偏生活在宋代,并且转会到了皇家足球俱乐部——齐云社,高俅的人生开始朝着另一个轨迹发展。

高俅加入皇家足球俱乐部“齐云社”事出偶然,当时高俅正像一只足球一样被提来踢去,柳世权把他踢给董将士,董将士不敢接,把他踢给小苏学士,小苏学士不愿接,一倒脚又把他踢给了当朝驸马王晋卿,王晋卿见高俅是个“人才”,于是不再倒脚,留在了自己府里。

时间不长,时为大宋朝端王爷兼足协主席的赵佶看中了高俅,高俅那一记“凌空抽射”给端王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赵佶一句话,把高俅的组织关系从驸马府转到了端王府。从此高俅成了“齐云社”的主力球员,与端王成了黄金搭档,形影不离。

后来赵佶从端王爷兼足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摇身一变当了皇帝,即宋徽宗。作为“齐云社”一号主力球员,高俅很快成为徽宗皇帝重点培养、提拔的对象。

对于高俅这样非科班出身的体育明星,要挤进宋朝文官圈子很不现实,因为在宋朝,县长以上的文官都要具有进士资格,高俅连秀才都够不上,徽宗皇帝想提拔也没有理由和借口。于是提拔高俅只有从武将方面入手了,宋徽宗为了提拔高俅做武官,也颇费了一翻心思,先把高俅下放到基层边关,镀一镀金,然后再调回中央,为升迁打下基础。

在徽宗皇帝的精心栽培下,高俅从一个足球队员一跃成了殿帅府太尉,真应了那句话:“朝里有人好做官”何况高俅朝里的“人”不是别人,是说一不二的皇帝。从平头百姓到国家高级干部的转变,高俅只用了半年时间。

时代造就人才,像高俅这号人,若是生在现代,他不作球星谁作球星;若是生在宋代,他不作奸臣谁作奸臣。
高俅的发家史很让人好笑,一个连董将士、小苏学士都不敢或不愿收留的混混,为什么会在小王都尉和徽宗皇帝那里受到重用呢?

董将士只是一个开药铺的本分的小市民,小本生意本本分分,在他眼里高俅这种混混是绝不敢收留在家的,影响下一代不说,还似一颗定时BoB!!!,指不定哪会儿就会爆炸;小苏学士是正儿八经的文化人,并且是文化名人,在他眼里如何容得下高俅这种破浪子弟,所以不愿收留。在正经的小市民和文化人眼里,高俅一钱不值,要么不敢收留,要么不愿收留。书中还特意提到“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请注意书里提到的“人民”字眼,人民二字很重要,它代表了基层大众的心声。

一个为人民所不容的人,在朝廷里却得到十分的重用,并且是平步青云坐着火箭往上升,这样的朝廷不是黑暗是什么?这样的皇帝不是昏庸是什么?天下不乱才怪!

人们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我看未必。高俅的发家史说明了什么?不正说明了朝廷的黑暗,皇帝的昏庸吗。高俅、童贯、蔡京、杨戬之流受到赏识,又说明什么?没有昏君,何来奸臣。只是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施耐庵不便明说罢了。

金圣叹在批《水浒》时曾说,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单八人,则是混乱源自民间(乱自下作);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混乱出自朝廷(乱自上作)。金圣叹不愧是才子,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让高俅这号人出任国家高级干部,干好事未必行,干坏事却绝对在行。新官上任三把火,高俅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既不是操练士兵,也不是严明军纪,而是把跟他有过节的手下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修理了一番。其实也不是王进自己跟高俅有过节,而是王进的父亲王升曾经揍过高俅,把个高俅揍得三四个月下不来床。数年之后,高俅把这笔账算在了王进身上。王进也看出了高俅要整治自己,被逼无奈,唯有离家出走,目标延安府。这是高俅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

后来,高俅的“兄弟儿子”(父子称呼,兄弟辈分)高衙内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看上了另一个禁军教头林冲的夫人,高俅略施小计,生生把一个老实巴交、忍气吞声的林教头逼上了梁山。这是高俅上任后烧的第二把火。再后来,杨家将的后代杨志给高俅送礼,想谋求个一官半职,哪知高太尉不买杨家将的帐,大笔批了个“不”字,收的钱也不往回退,直弄得杨志流落市井街头,实在没有钱换饭吃,不得不卖刀糊口。这是高太尉上任后烧的第三把火。













晁盖战死之谜



出征曾头市是晁盖做梁山老大后第二次出征,第一次是大闹江州救宋江。曾头市只不过是个村级的民兵组织,性质类似于祝家庄。面对这么一个村级武装,尽管这个村级武装有些硬,但毕竟还是民兵组织,晁老大上山前做过很长时间的村长,他自然不会把曾头市放在眼里。万万没想到的是,晁老大在到达曾头市的第四天头上就战死了,死的干脆利索,令人大跌眼镜。那么晁老大为何会如此痛痛快快就战死了呢?笔者以为,晁盖出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或可以说隐患),在这些问题综合作用下,晁盖最终败亡——

首先我们看看晁盖亲自挑选的那20个头领。刘唐、三阮、白胜是晁盖嫡系,自然要带上,实际上肯为他卖命的也只有这几个。这里面三阮是水军头领,陆战则外行,白胜功夫不入流,发挥的作用有限,实际上能打的只有刘唐一个。林冲、杜迁、宋万属于梁山老派,肯不肯为晁盖卖力不可确定;杨雄、石秀险些被晁盖军法处置,难说为其卖多大力;呼延灼、徐宁初上梁山,投晁还是投宋尚在举棋不定;穆弘、张横、燕顺等8个则是地地道道的宋江骨干,为晁盖卖命的几率基本为零。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与曾头市交战中,最卖力的是林冲(可见林冲为人之仗义),功夫一流的徐宁、呼延灼毫无表现,晁盖中箭后救其回营的是刘唐和白胜,其他人各自逃生。晁盖带来的这20个助手,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林冲、刘唐、白胜三个。更要命的是梁山集团两个参谋吴用、公孙胜都没有来,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吴用、公孙胜都是晁盖嫡系呀。

我们再看看晁盖带了多少人马。书上明确交代是五千人马,5000兵力多不多?不多。我们看一下宋江每次下山都带多少人马:打祝家庄6600人,打高唐州8000人,打青州3000人(但是已有二龙山、桃花山、*山三路人马在彼),打华州7000人,后面打大名府则是倾巢而出,宋江二打曾头市实际用兵数量是22500人(是晁盖的倍)……我们晁天王此时也许被怒气冲昏了头,他也不琢磨琢磨,带五千兵力打仗够用吗?更要命的是宋江、吴用、公孙胜都没有提醒晁盖“大哥多带点人马吧”。韩信用兵神不神,尚知多多益善之理,难道宋江会不懂,吴用会不懂?

大风吹折军旗,地球人都知道这是将军出征的大忌,不祥之兆,出现了这种异象,我们且看梁山常委们是如何反应的。吴用谏晁盖“改日出军”,宋江也劝“停待几时”,这样的劝说只是告诉晁盖过几天再去,并没有让晁盖罢兵不去的意思。宋江等不劝还好,上前一劝反倒令晁天王骑虎难下了。

首战曾头市,林冲第一个出战,第二个出马的就是晁盖,大伙见晁盖亲自出马了才一改观望态度打起了群架。可以想象,如果晁老大不亲自出马带动大伙,手下这帮人是不会主动出战的,可见晁盖对队伍指挥力之弱。夜袭曾头市,林冲要替晁盖劫营,晁盖回答道:“我不自去,谁肯向前?”短短八个字,道出晁天王多少无奈。再看看晁盖选的一同劫营的那十个人,基本都是劫生辰纲和老梁山的原班人马,除了这几个,谁又肯跟着晁老大向前!

吴用、公孙胜的缺席,使晁盖轻易上了法华寺僧人的圈套。如果吴用、公孙胜两个中有一个随军,那么这个圈套就不会轻易得逞了。打仗不带参谋,这种事晁盖居然也干得出来。吴用、公孙胜未随晁盖出征也有些匪夷所思,这二位看都是劫生辰纲的主力啊。是晁盖不带,还是自己不想去?其中缘由不好推断,反正晁盖死后吴用、公孙胜是第一个出来劝宋江“且理会大事”的。

TOP

亲征曾头市:晁盖的无奈



梁山与曾头市的矛盾源于段景住盗得的一匹“照夜玉狮子”宝马,曾头市曾家五虎抢了梁山的好处,两家从此结怨。段景住盗的这匹宝马原是大金王子坐的,而曾头市曾家五虎又是金人后裔,所以说金家府抢段景住手里这匹宝马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可梁山不这么认为,谁夺了我的好处,谁就是我的敌人。

段景住说的明白,这匹马原本是要献给及时雨宋江哥哥的。晁盖听了这话会有什么反应?不用说,自然是十分的不爽,十分的没面子。故而晁盖下决心出征曾头市,宋江照例上前劝阻:“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晁盖这次无论如何不再答应宋江了:“你下山多遍了,我今替你走一遭……”宋江死活不同意(苦谏),晁盖终于火了(岔怒),便点起5000人马,20个头领下山,攻打曾头市。

晁盖本次为何非要亲自出征呢?打仗就要死人,就有被杀的危险,这道理谁都懂,那么晁盖为什么还要去冒这个险呢,让宋江去冒险岂不更好?

晁盖亲自出马,其实也是事出无奈——

第一,晁盖想一举扫平曾头市,以便巩固自己在梁山的地位和威望。以前出征都是宋江去,结果功劳都被宋江捞去了,晁盖势必要抓住这次表现的机会。晁老大临行前曾对宋江说“不是我要夺你功劳”,一家之主居然沦落到和下属抢功劳的份,可见晁盖在梁山集团的影响力已大幅下降,长此以往位置堪忧,他急需要一些功绩来服众,来稳定局面。

第二,晁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会将曾家五虎收归梁山,做自己的下线。君不见宋江每次下山都能带回一帮兄弟来,宋江的下线越来越多,而晁盖手下还是那老几位。出征曾头市时梁山共有87条好汉,这其中晁盖的嫡系不过10来个,基本还是劫生辰纲的原班人马,宋江的嫡系则有70个之多。一边10来个,一边70来个,晁盖没理由不慌、不急。

第三,还是那匹“照夜玉狮子”宝马在作怪。段景住明确表示宝马是打算献给宋江的,那晁盖呢?晁天王可是梁山老大啊,叫他的脸往哪放!所以晁盖一心想要夺回那匹宝马,因为倘若这匹马被宋江骑了,晁老大这脸面可就丢大发了。晁盖如能亲自夺回这匹马,那么自然而然要归晁老大骑了。古代,战马对于军事人员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匹好马甚至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好比两个车手,一个开着奥迪,一个开着奥拓,你说哪个有身份。好马就相当于现在的名车。《水浒》中出名的战马只有两匹,一匹是呼延灼骑的踏雪乌雅马,另一匹就是照夜玉狮子马,前一匹马已有了主人,出于团结考虑,晁盖自然不会横刀夺爱,所以这匹照夜玉狮子马成了晁天王一块心病。

令晁盖万万没想到的是,曾头市的硬度丝毫不亚于祝家庄,前者宋江运气好,勉强破了祝家三兄弟,这回晁盖可没那么好运了,人家曾家是五兄弟!首战不胜,晁盖计划夜袭曾头市,岂料这次夜袭竟成了晁天王人生中最后一个夜晚……

TOP

晁、宋为何失和


晁盖和宋江都是土生土长的郓城人,地地道道的老乡亲。宋江在郓城县衙当秘书的时候,晁盖是东溪村的村长,两个人此时已经惺惺相惜。晁盖抢劫生辰纲东窗事发,宋江冒着生命危险私放晁盖;宋江江州遇难,晁盖千里迢迢豁出性命搭救宋江,两人可算是生死之交,换过命的交情。由此可以看出,晁、宋之间最初的关系还是十分融洽的,甚至说没有半点瑕疵,不然的话晁宋也不会彼此豁出命去救对方了。

宋江上梁山以后做了梁山二哥,晁、宋间真正意义上的共事方才开始。时间一长,各种分歧开始显露端倪,晁宋关系渐渐有了裂痕,随着时间推移,裂痕越来越大……

首先令晁老大感到不爽和没面子的是,梁山多数人员都在围着宋江转,都以宋江为核心,宋哥哥长宋哥哥短,惟宋江之命是从,似乎根本没把他这个晁老大放在眼里。晁盖久历B社会,“老大”意识相当敏感和强烈,当自己这个“老大”有被架空的意味时,晁老大自然而然会感到不爽和没面子。且不论晁盖是否是做老大的料,既然他已经坐在了老大这个位置,那么他就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有取代他的意思,哪怕只是意思意思并不来真的,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被取而代之(或被架空),是晁老大绝对不可接受的。

从宋江方面看,即便宋江暂时没有取而代之的心思,现在没有不等于以后没有,所以晁盖无论如何都是对宋江怀有戒心的。即使宋江永远没有做大的心,也保不齐他手下那帮死士有此想法,真到了那一步,事情的发展就由不得宋江,更由不得晁盖了。晁盖生在北宋,不会不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与周世宗柴荣何等情同手足,日后其子还不是被赵逼宫下野,其表面原因就源于赵匡胤手下那帮将军们。前车之鉴,留给晁盖的顾忌颇多。

宋江自上梁山之初就坚持走“招安”路线,晁盖及手下嫡系显然对这条路线不感冒,并对这条路线采取了极端不合作态度:梁山四哥公孙胜首先脱离组织,阮氏三雄抵制招安的态度更坚决,即便到了招安的最后关头,阮小七还在为反招安做着最后努力,将御酒换成了村级白酒,并成功阻止了第一次招安。

总之政治路线的严重分歧使晁宋间失去了最根本的共同语言,再加上之前的猜忌和势力的不均,晁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共同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最基本的凝聚力,这一点都不能统一,那么这个团队肯定不是一个团结的团队。晁盖既拿不出自己的政治纲领,也不愿走宋江的政治路线,倾向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混日子的心态对梁山集团的影响是消极的,并且是有害的,他使人们看不到前途,也使手下人丧失了最起码的向心力。所以有政治头脑和有政治抱负的吴用开始倾向于宋江,另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公孙胜则选择了离开,只剩下刘唐、三阮这些大老粗还在死抱着晁盖这个佛脚。

晁宋失和并非简单个案,翻开历史类似事例不在少数,近的比如张学良与郭松龄;远一点的如孙中山与黄兴;再远一点的如洪秀全与杨秀清;更远一点的如李世民与侯君集;外国的如圣马丁与玻利瓦尔……

政治路线和奋斗理想不同,再感情深厚的兄弟也会分道扬镳;权利和富贵面前,再亲的兄弟也可能反目。人作为极富思想性和占有欲的高级动物,个体或群体之间每每产生争斗和摩擦,正是一种正常的人性本质的反应,也符合优胜劣汰的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梁山好汉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追求目标。梁山集团同整个社会一样,也要遵循优胜劣汰的事物发展规律。宋江取代晁盖,是梁山集团发展之必然。假如晁盖未战死曾头市,那么日后梁山会不会出现太平天国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宫的那一幕呢?又会不会出现如“同盟会”孙中山与黄兴分道扬镳的一幕呢?亦或会出现如“陈桥兵变”一样,手下人做主宋江“无奈”取代晁盖的一幕也未可知。

幸好施耐庵老人家未在此问题上过多纠缠,曾头市一战匆匆安排晁盖战死。晁盖身死离梁山正式招安只隔22个章回,此时晁盖再不死,后面的故事就没法进行了。《水浒》的主线是聚义——起义——招安,所有的故事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笔墨过多用在晁宋之争上,那么整部书的中心就偏了。施耐庵是文学大家,自然不会让故事偏离主题。晁盖身死,梁山集团一系列内部问题迎刃而解,宋江也不必背负道义上的谴责,自然而然过度成了梁山老大。

TOP

樊瑞、项充、李衮


樊瑞是第87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幼年做过全真先生,也算半个宗教界人士,他梁山集团是继公孙胜之后第二个会妖术的神汉级角色。

樊瑞经营的徐州沛县忙砀山黑帮很有历史背景,其黑帮渊源可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燕人张飞就曾经在芒砀山落过草。所以说樊瑞坐镇的芒砀山黑帮是《水浒》里资格最老、最有历史价值的一处。

九纹龙史进带领少华山原班人马攻打芒砀山,结果被樊瑞一伙打得灰头土脸伤病损将。不得已,宋江再度带队出征。出征芒砀山,是梁山集团招安前最后一次大规模兼并活动,总指挥依然是宋江。

初次交锋,宋江便以强大的武力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樊瑞,混世魔王成了第87个上梁山的好汉。入伙后樊瑞梁山总排名61位,位置居中,步军将校中排名第一,可以说梁山对于樊瑞的本事给予了充分肯定。

攻昭德,樊瑞单挑妖道乔道清,妖术对妖术,其精彩场斗法面绝对不亚于仙魔成群的《封神榜》和妖怪横行的《西游记》,樊瑞虽说斗法失利,却为公孙胜救援赢得了时间。打睦州,混世魔王终于扬眉吐气,斗法一举挫败包道乙,从而使大刀关胜有机会砍死郑魔君,这个包道乙正是用妖刀砍断武松左臂之人,郑魔君则以金砖打死王英、扈三娘夫妇。樊瑞此次出手,直接或间接给这三条好汉报了大仇。

征方腊成功,樊瑞是15个回京的地煞星之一,官授武奕郎。

项充、李衮是土生土长的芒砀山人士,二位分别是第85、86个出场的梁山好汉。

项充、李衮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同时使用飞刀和盾牌,是梁山上继花荣、张清之后为数不多的能使用暗器的好汉之一。提起梁山暗器专家,人们首先会想到小李广花荣和没羽箭张清,比起这二位,项、李算不上多大名头,不过若论起攻守兼备来,梁山好汉中则要首推项充李衮。因为这二位除了善使飞刀、飞枪外,手里还多了一副团牌,真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

真正令项充、李衮在战场上大放光彩的不是其犀利的飞器和坚固的团牌,而是以李逵、项充、李衮、鲍旭四人组合成的飞刀团牌先遣队。梁山“F4”组合在一系列对外作战中屡作先锋,并且每战必克屡试不爽。粗略估计,“李逵四人组”共擒杀敌方名将段鹏举、贺云、张亢、耿恭、和潼、桑英、郭信、张近仁、高可立、廉明等十数员之多。“F4”组合成了梁山步军阵营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远攻进取、攻守自如,施耐庵笔下的梁山“F4”组合,甚至可与全真教的“天罡北斗阵”,少林寺的“十八罗汉阵”,丐帮的“打狗阵”相媲美。

项充、李衮、樊瑞是最后一个加入梁山集团的黑帮团伙,三人加入梁山的时间较晚,要资历没资历要关系没关系,基本上属于言轻职微站队随大溜的那种。不过三人在梁山的地位并不低,站到了步军将校前四名,基本上处在中游位置,总排名高于资格很老的杜迁、宋万,也高于关系很硬的宋清、曹正。能获得如此地位,说明三人在梁山这个人才扎堆的圈子里确有独到之处。

樊瑞、项充、李衮的经历告诉我们,资历浅入伙晚并不足惧,只要有真才实学,有对团队起独特作用的地方,那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自祝家庄到芒砀山,宋江每一次下山都能拉拢来一帮好汉,这些人多数都成了宋江的嫡系,惟宋江之命是从。反观晁盖,除了“智取生辰纲”的原班人马外,一无所有,如果梁山集团实行*选举,晁盖必下台无疑。宋江的咄咄逼人使晁盖感到了危机,我们看到当晁盖决定下山并购曾头市时,宋江照例阻拦,晁盖道:“你下山多遍了,我今替你走一遭……”宋江死活不同意(苦谏),压在晁盖心头的怒火终于火山一样爆发了(晁盖岔怒),便点起5000人马,20个头领,攻打曾头市。

曾头市一战,晁盖战死,晁老大战死的深层原因如何?晁、宋又因何失和?晁盖死后宋江又是如何安排后事的?晁盖、宋江到底谁更适合做梁山老大?请看下回——曾头市。

TOP

金铃吊挂


鲁智深当年“拳打镇关西”,之后流落江湖,其间主要结识了三条好汉,头一个是九纹龙史进;第二个是打虎将李忠;第三个是豹子头林冲。这三位还真给鲁智深做脸,都在各自的B社会事业上取得了不俗成绩。前面已经交代,林冲、李忠先后上了梁山,故人相遇,鲁智深难免会想起不在场的史进。

当鲁智深提出拉拢史进入伙的建议时,宋江当即同意,并派出另一个重量级人物武松结伴同行。若非正巧赶上史进身陷华州监狱,梁山方面的兼并计划也不会如此顺利。史进入狱,又搭上一个鲁智深,并且贺对手太守已有了防范和直觉,事态进一步恶化。戴宗充分发挥了速度优势,三日内将坏消息传回梁山,梁山方面当即组织人马营救。宋江开始了其招安之前行程最远的一次作战,金铃吊挂案就此展开……

西岳华山素以“险”字著称,华州城墙高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仅凭宋江带来的这7000人马,硬打攻坚战困难极大。正值宋江一筹莫展之时,好消息传来:殿司太尉宿元景领御赐金铃吊挂来华州降香。掌控了宿元景这个中央高级特派员,而后借机对付华州贺太守简直易如反掌,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打劫是黑帮人物的强项,尤其是像梁山这样的高级黑帮,抢劫绑票简直如同小儿科,即便打劫对象是中央级特遣队,梁山这伙亡命徒行动起来照样游刃有余。宋江手下这帮黑道精英们劫持“金铃吊挂”船队就如同搞一场普通的KB演戏,兵不血刃手到擒来。梁山成功劫持宿元景的船队,如何处置宿太尉及这批陪同人员成了首要问题,是杀,是留,以什么方式留?梁山人*行将宿元景接上少华山聚义大厅,宋江见到宿元景二话不说,首先拜了四拜,跪在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对着宿太尉诉了一大堆苦,说了一大堆劫持人质的理由:什么被官司所逼,什么水泊避难、专等招安、与国出力云云……很显然,宋江的计划是劫而不杀充分利用,用完还放。

宋江有自己的打算,他一心留住宿元景的性命无非是在给自己的政治路线开绿灯。“招安”这条政治路线在宋江心里酝酿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既有心接受招安,那宿太尉这等朝廷命官是绝对不可伤害的,杀了宿太尉对朝廷的震动无疑非常巨大,实际上也就等于断了招安之路。故而宋江不仅没有加害宿元景,相反还在其面前表现得毕恭毕敬。

梁山打着金铃吊挂的旗号成功干掉了贺太守,并一举打下华州城,成功营救出鲁智深、史进。当然华州府库里金银和粮草还是要依照惯例运回梁山的。

华州问题圆满解决,宿太尉这边还是要安慰一下的。宋江在少华山摆下筵席,承谢宿元景,毕恭毕敬客客气气,末了又送上金银。书上未写明宿太尉拒收,想必是收下了,并且随从人员不分高低都与了金银。宋江对宿太尉一行堪称大方,这也符合宋江的脾气。

宿元景华州被劫,惊吓不小,好在没受到实质性伤害。除了限制其人身自由,宋江对宿元景还算不错,生活上经济上尽量满足,表现的既客气又大方。在宿元景看来,宋江这个黑老大本质还没有完全“黑”,宋江留给他的印象不好但也不是很坏,至少在宿太尉眼里宋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KB头子。

实事求是的说,宋江当时放宿元景一马并给其极高的“礼遇”,完全是出于一种意识本能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的初衷只是不想在自己的招安路线上树立过多的障碍,尤其是那些无谓的障碍。宋江万万没有想到,在日后的招安问题上宿元景会发挥核心作用,并成为自己政治生涯中的助推器。“无意”中的一次仁慈,竟为宋江日后的政治生涯开辟了一条蹊径,这正是宋江的高明之处,一种政治家的风范。梁山集团具备此风范者,唯宋江一人而已。

宋江放宿元景偶然中存在必然,这与后面宋江放高球一脉传承,只不过后一次目标更清晰更准确一些。政治家与政客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政客的眼光只能放远到一年两年,而政治家的眼光可放远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与宋江相比,晁盖连政客都算不上,彻头彻尾的一个黑帮头子而已。所以说宋江取代晁盖做梁山老大是大势所趋,事物发展之必然。

TOP

三山聚义打青州



青州附近存在四大黑帮组织:以鲁智深为首的二龙山;以李忠为老大的桃花山;以燕顺为首的清风山和以孔家兄弟为首的*山。盗贼四起,青州大约是宋朝境内黑恶势力最猖獗的地区之一。在《水浒》这部书里,有两个地方的知府最难当,一个是济州知府,一个便是青州知府。前者靠近黑帮势力最大的梁山,后者辖区内则有四伙黑势力。

青州下辖7州38县,地广人稠、沃野千里,仅北宋在青州任过职的贤臣就有寇准、欧阳修、范仲淹等13位之多。慕容彦达能到青州这地方任职,估计也是托了其妹妹慕容贵妃的门路,也活该慕容彦达倒霉,人家别人在这里任职都相安无事步步高升,等到他调来时,青州已成了烫手山芋,匪患猖獗的重灾区。整天跟B社会打交道,慕容知府的日子估计不会消停了。

前者青州府三大军事要员秦明、黄信、花荣私通黑帮大闹清风寨,继而投奔梁山,致使清风寨、青州郊区一片涂炭,慕容知府心惊肉跳名誉扫地,若非有慕容贵妃那层关系,他这个知府大概也当到头了。虽说清风山黑帮全伙上了梁山,可青州地面仍有二龙山、*山、桃花山三股黑势力盘踞,想必慕容知府的日常工作除了升堂问案就是剿匪了,几年下来,案越审越大,匪越剿越多……

当呼延灼投奔青州的时候,慕容知府眼前一亮,有双鞭呼延灼在,何愁匪患不除!于是慕容知府盛情挽留住了呼延灼,其实呼延灼此时也没什么地方可去,留在青州也好,反正不必再拿腰带换饭吃了。为激励呼延灼用心剿匪,慕容知府夸下海口:“等将军平了三山,下官自当一力保奏,再教将军引兵复仇如何?”剿匪立功将功赎罪是呼延灼眼下唯一的出路,既是慕容知府肯提供帮助,这正随了呼延灼的心思。呼延灼千恩万谢,左一个恩相右一个恩相,比见了他干爹还亲热,“深谢恩相主监,若蒙如此,誓为效死报德!”接下来慕容知府给呼延灼安排了星级客房,高档衣服,山珍海味……呼延灼在慕容彦达这享受的完全不是一个败军之将的待遇,倒像对待凯旋的将军。日后呼延灼领梁山人马打破青州杀害慕容知府全家,他心里竟没有一点怜悯,一丝自责?几天前还“恩相恩相”地敬着,几天后就翻脸无情害了人家性命,人性之恶莫过于此,名门之后、将门虎子竟也不能免俗!

夺踏雪乌雅马,呼延灼与桃花山李忠、周通发生冲突;活捉孔明,呼延灼又与*山结怨。我们说呼延灼立功赎罪的出发点不错,关键是他太想立功了,太急功近利了。立功心切使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同时得罪了青州两大黑帮,不得不两线作战。对于呼延灼来说,这时最有效的军事部署应该是分化三山,各个击破。因为同时对付两股以上黑势力的话,很容易使这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这对呼延灼用兵极为不利。

事实上盗马的李忠、周通能跟二龙山的鲁智深拉上关系,孔明、孔亮的后台则是梁山大哥宋江。呼延灼此时所要对付的已不单单是势力最弱小的桃花山、*山,而是加上二龙山和梁山在内的四大黑帮。呼延灼不经意间竟捅了四个马蜂窝,三山聚义实际上应该叫“四山聚义”。

“三山聚义打青州”产生了两大后果,一是青州失陷,慕容知府全家被灭门,呼延灼走投无路加入梁山;二是梁山集团成功兼并二龙山、*山、桃花山三大势力,这成了梁山集团招安前最大的一起兼并案。

TOP

二)凌振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当然,从火药到火炮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凌振就把这个过程变成了现实。凌振制造的火炮能从梁山泊这边直打到对岸,射程估计在几千米开外。冷兵器时代,凌振火炮的威力估计可以相当于现在的巡航导弹了。

凌振在国家武器装备部工作,但地位并不高,仅是个炮手,还是副的。兄弟始终想不通,既然凌炮手号称“宋朝盛世第一个炮手”,那么他为何仅是一个副炮手呢?他上面的正炮手又是谁?造炮技术比宋朝第一炮手还牛?还有一个问题兄弟也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凌振这个副炮手的级别有多大,副班长还是副排长?从凌振手下随行军士的数量推断,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副排长,凌振手下出征梁山的三四十个军汉,实际上就是一个炮兵排。一个小小的排长,有什么资格亲自去参见高俅(当朝太尉)?一个排长(还是副的)亲自去接受国防部长的命令,匪夷所思。哪位仁兄想通了,请千万留言。

晁盖略施小计,凌振被捉上梁山。经过宋江一番思想工作,轰天雷成了第66批次上梁山的好汉。

接受招安后,凌振的火炮屡屡在梁山集团南征北讨中大建奇功。征王庆龙门山一战,小旋风柴进充分利用火炮优势,一顿狂轰滥炸,一万敌军十死*,敌将縻贝生被击毙,柴进用的火炮,出自凌振之手无疑。征方腊乌龙岭一战,凌振一个轰天炮打得敌将包道乙粉身碎骨,凌炮手这枚“火弹字”打得够准,也够狠。这个包道乙就是一剑砍掉武松一条臂膀的那个包天师。昱岭关一战,凌振的火炮更是起了核心作用,火炮的震撼力和时迁的蛊惑力直接导致了庞万春的部队全线溃退,昱岭关终于被拿下。在此之前,卢俊义在这里已损失了6条好汉。

征方腊成功,凌振是回京的15位偏将之一,名授武奕郎。凌炮手重回国家干部队伍,他是否还继续其火炮的研制和发射工作,书中没有明确交代。像凌振这样开创军师先河的特种兵将领,如不被朝廷特招回部队,那对于大宋朝,甚至整个中国军器发展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TOP

(一)汤隆

梁山上有些人是不可或缺的,是梁山事业发展的需要,比如汤隆。汤隆的长处是打铁,打铁是一项旱涝保收的职业,和平年代铁匠可以打造农具,战争年代铁匠可以打造武器,所以说铁匠走到哪里都能混个肚圆。像梁山这种具有一定规模、蒸蒸日上的黑帮组织,对武器的需求是巨大而迫切的。当李逵这个粗人第一眼见到汤隆时,马上就产生了拉他入伙的想法,连黑旋风都能意识到汤隆的重要性,可见这个汤隆对于梁山真的不可或缺。

汤隆跟着李逵说走咱就走,抛家舍业没有半点含糊。这一方面说明汤隆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不拖泥带水的汉子;另一方面也表明汤师傅在武冈镇混得并不怎么样,在他眼里上梁山或许是一条出路。梁山在拉拢萧让、金大坚、安道全等一批技术型人才时,无不要将其家属、金银细软等值钱的东西一并带上山,施耐庵在这方面倒也不惜笔墨,每有人才被赚上山,必然对这事交代的详详细细。汤隆上山则是例外,简单的很,赤条条一个人说走就走,什么老婆孩子、行李包裹一概不要,其实家里也确实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带,老婆嘛,自然还在他老丈人家养着呢。汤隆好赌,一个赌徒能有多少家产可以挥霍。

汤隆的贫困和徐宁的富裕形成鲜明对比,兄弟俩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两人失去了最根本的共同语言。徐宁没想过帮汤隆一把,汤隆也没希望哥哥拉自己一把。所以汤隆可以毫不犹豫、毫不手软地去骗这位哥哥,自己亲姑姑的亲儿子。上梁山后徐宁与汤隆基本没有对话,往来则更少,也许两兄弟的隔阂至此还没有完全消除吧。隔阂归隔阂,徐宁的钩镰枪法到底还是传授给了汤隆,昱岭关一战,汤隆一钩镰枪下去,竟活捉了双手沾满梁山好汉鲜血的庞万春。这一枪,铸成了汤隆作战史上最光彩的一页。

汤隆为梁山打造过多少武器,书中没有明确交代,他是108将之一,也算梁山集团的领导干部,估计他不会亲自动手给普通士兵打造武器,顶多也就在梁山下属的兵工厂做一些技术性指导而已。假如林冲、关胜这样的重量级人物需要什么武器,汤师傅说不定才会一展身手。

征方腊之初,梁山集团一批技术型人才都被皇帝或中央某部门留在了京城,如安道全、萧让、金大坚、乐和、皇甫瑞等,唯独汤隆与凌振两个技术性人才随军出征,凌振好在还活着回来了,倒霉的只有汤隆,竟死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

TOP

呼延灼之“三大疑案”


兵败梁山,失陷青州,是不是说明呼延灼很饭桶?也不是,只能怪他运气实在太差。看看呼延灼交手过的那些大将:林冲(五十合以上不分胜负)、秦明(四五十合不分胜败)、鲁智深(四五十合不分胜败)、杨志(四十合之上不分胜败),哪一个比他呼延灼弱?好不容易碰上个功夫不入流的孔明,呼延灼竟也像模像样斗了二十回合,地球人都知道孔明、孔亮是宋江的徒弟,宋江的功夫本来就稀松平常二五眼,徒弟孔明的功夫想必更加不堪,像呼延灼这种一流高手二十回合才斗败孔明,这显然不合常理。此一战成了发生在呼延灼身上的第一个疑案。难道是一再遇上高手的呼大将军已经不自信了?

宋江劝呼延灼入伙的理由有三:一你耗费了大量军马钱粮,高太尉不会放过你;二你的同事韩滔、彭玘、凌振都已经入伙了,你还等什么,赶快过来吧;三等将来朝廷招安,你还可以回去做官。宋江这一番话中肯而现实,既打动了呼延灼的心,又照顾了他的自尊,宋老大办事的确有一套,令人不得不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呼延灼也不是傻子,他老哥儿一个(连御赐的宝马都丢了)回京城,皇帝会放过他?就算皇帝放过他,高俅能放过他?入伙酒入伙吧,先保住脑袋再说。英雄也是人,名门之后也是人,是人就没愿送死的,呼延灼投降梁山也是权宜之计。呼延灼的投降仪式很隆重,他跪下在地道:“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镫。事既如此,绝无还理。”好个呼延灼,投降的理由都如此冠冕堂皇,不过也好,理由堂皇一些,多少也能照顾一下将门虎子的自尊心。以哥们义气大于国家利益的强调投降,倒是符合了黑老大宋江的胃口,兄弟每读到此,都不禁要为呼大将军的“拍马”功夫拍案叫绝。呼延灼成了第69批次上梁山的好汉。

上梁山后,呼延灼没有像韩滔、彭玘、徐宁等那些朝廷命官一样,一入伙便心急火燎地把家属往山上搬,自始至终呼延灼的家属都没有上梁山。难道呼延灼没有妻儿老小,没有兄弟姐妹?这成了呼延灼上梁山时的一大疑案。

依仗显赫的家世和高超的武艺,呼延灼入围梁山马军最牛的“五虎大将”之列,36天罡排名第8位,位置高于门子极硬的花荣和血统极尊贵的柴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征大辽,平田虎,捉王庆,灭方腊,呼延灼随梁山一路走来,立下汗马功劳。三败高太尉,面对昔日有知遇之恩的高俅,呼大将军毫不手软,二十回合打死天水节度使荆忠,与张清联手活捉雁门节度使韩存保;征辽国,一鞭打死兀颜统军长子兀颜延寿;征方腊,杀死方腊手下重臣高侍郎……

皇天不负有心人,梁山集团“功德圆满”之后集体受封,呼延灼被任命为“御营兵马指挥使”,每日陪王伴驾,给皇帝当保安总司令。

兄弟始终想不明白,这个曾经害死过慕容知府全家的呼延灼,皇帝为何要授其要职、视为心腹呢?难道宋徽宗不想为自己的大舅子报仇,毕竟慕容知府的孩子与宋徽宗的儿女可是姑舅兄弟啊。呼延灼的结局成了其身上的第三大疑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