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 莱茵寻梦——探究德国每日一题(29,01,2007)

(四)高度发达的经济

一、资源概貌

  德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德国所需天然能源的2/3为进口所得。

  德国虽然自然资源贫乏,但其褐煤、硬煤和钾盐的贮藏量还是较为丰富的。褐煤产量在其国内的能源工业中居首位。莱茵兰、南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褐煤贮量最大。萨克森——安哈特和东部下萨克森的煤田也很重要,其中有开采价值的褐煤贮量为560亿吨。以往,褐煤的大量开采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现在随着能源供应的多样化,褐煤的开采已大幅度降低。统一后的1994年,仅新联邦州的褐煤开采就减少了60%。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硬煤和萨尔煤田是德国最重要的硬煤矿,有开采价值的硬煤贮量估计为240亿吨。在德国的老联邦州,硬煤在原始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73%降至1994年的18%,但这一比重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开采量的减少。1973-1994年间,老联邦州的硬煤开采量增长了55%。目前,德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耗煤国之一,1994年,德国消耗了相当于48350万吨煤的天然能资源。由于有丰富的煤资源,煤是德国唯一不依赖进口的能源。

  此外,德国还有丰富的钾盐资源,它们主要分布在哈茨山和图林根一带。

  德国除煤和钾盐外,仅有少量的石油、天然气和铁矿,其中铁矿石贮量为13亿吨,石油贮量为9000万吨。德国国内石油主要分布在北德低地、上莱茵平原和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人们曾希望德国北海海域能有石油贮藏,但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目前,德国几乎所有的原油都必须从国外进口。德国在发现了埃姆斯兰和北海新气田之后,它的天然气贮量估计可达3500亿立方米,可满足其国内1/4的需求。而铁矿则主要依赖进口。

  在德国的东南部还有少量的铀矿,但从1980年底开始,德国已不再开采铀,用于核电站运转的浓缩铀主要靠从国外进口或通过德国矿业联合会在外国矿业参股所获的收入来加以保证。1994年,德国核能源占其电力生产的大约33%,核能已成为德国重要的电力来源。

  除此之外,德国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其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德国有着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它们在提供丰富的水力资源的同时,已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干线。德国的几大经济中心都位于大河沿岸,这与其便利的水路交通不无关系。

二、G-8成员EC盟主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80年代后期开始,其经济发展加快。近年来,德国政府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私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德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德国政府还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欧洲共同体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实现。

(一)G-8成员和EC盟主

  德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其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而居世界第三位。在国际贸易中,德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时它还是G-8成员和EC盟主。

  G-8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七国+俄国首脑会议。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先后受到“美元冲击”、“石油冲击”和1973-1975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增长减慢。为了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货币形势,协调经济政策,以重整西方经济,1975年7月,法国倡议召开讨论经济问题的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最高级会议。这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G-8首脑会议的由来。1975年11月15-17日,G-8首脑会议首次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城举行。参加国有法国、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六国首脑,从第二次会议起加拿大加入进来,成为七国。从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后来随着俄国的加入被称为G-8首脑会议。

  G-8首脑会议成立之初是以讨论经济问题为宗旨的,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政治问题也成为该会议的重要议题。在例次会议中,西方七国+俄国首脑就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世界贸易、货币政策、能源、南北关系等国际热点问题广泛地交换意见。由于政治问题成为了该会的重要议题。德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不仅是G-8首脑会议的成员国,而且在其中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EC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欧洲共同体,它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即欧洲共同市场),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1951年4月18日,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六国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定。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即《罗马条约》。1965年4月8日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可以以独立的名义活动。

  现在欧洲共同体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它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外贸政策;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渔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了总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欧洲共同体,在现今世界多极化的社会中,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一极。它总体的经济产值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其中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责无旁贷地占居着盟主的地位。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德国对外贸易的65%-70%是同欧洲国家进行的,其中57%的出口对象是欧盟国家。相比之下,亚太国家只占其贸易额的10%,北美占8%,非洲和拉美只各占2%。

  不论是在G-8还是EC中,德国雄居前矛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它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一举一动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工业——德国经济的支柱

  德国经济高度发达,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德国工业布局均衡,各地根据其资源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德国还是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工业中心遍布全国各地,无论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巴伐利亚、巴登——符滕堡、下萨克森,还是黑森、萨尔到处都是德国的工业中心,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象是一家庞大的工业企业。

  整个德国约有工业企业4.8万家,雇用人员为680万,工业可以说是德国人数最多的经济部门。不过在德国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并不多,它大约只占整个工业企业的1.7%,德国3/4的工业企业其雇员在100人以下。中小企业在德国占居了绝大多数,而且这些中小企业专业化较强,平均技术水平也较高,如他们生产的高质量的机器产品为德国在国际市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尽管德国的大型企业数量不多,但它的垄断程度较高。德国大企业的职工人数占其整个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220万人),如西门子股份公司其雇员就有39.1万人。大企业的营业额也占整个工业企业营业额的一半以上。

  德国工业部类齐全,但也有其侧重点。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这几个产业的产值占德国工业总产值的40%。德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其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汽车工业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德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经济晴雨表”。1994年,在汽车行业工作的职工人数为65.5万人,所产汽车430万辆,这其中的55%左右出口国外,创营业额达2130亿马克。奔驰、大众、宝马等品牌的汽车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牌车。有关奔驰公司的情况,将在后面向各位介绍。

  德国拥有企业数量最多的工业部门是机器制造和设备制造业,1995年,该行业拥有7000家企业。德国的机器和设备制造业是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行业,在整个行业中只有2%的企业职工人员超过1000人,而整个行业的近90%的职工是在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1995年,机器制造业的职工总数为10.64万人。该行业不仅企业数量多,其专业分工也比较细,其生产的产品品种更高达2万多种,这在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1995年,该行业的总营业额达2530亿马克,这其中43%为出口创汇所得。德国机器出口占西方工业国机器出口总量的1/5,其中金属加工机械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0%,运输设备占24.3%,建筑机械占20%以上,已超过美、日,而居世界首位。曼内斯曼机械制造公司、奥古斯堡——纽伦堡机器制造厂和德国商用机器公司都是德国著名的机械制造企业。

  德国十分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为了保证产品的高质量、稳固世界领先的地位,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经费研究新技术。因为在德国这样一个缺少原材料与能源的国家,人们只有拼命多造机器、多出口,才能以此换回自己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只有这样,汽车才可能在公路上行驶,飞机才能飞上蓝天,人们才不至于挨冻。

  德国的主要机器产品有:大型机械设备、数控机床、精密机械、金属加工机械、运输设备、商用机械、信息技术和印刷机器等。德国造的机器设备也同其汽车一样,以其高质量、高效能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其先进的技术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拜耳、巴斯夫和赫希斯特是德国三家最大的化工企业,它们不仅位居德国十大企业之列,同时也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集团企业。在德国从事化工行业的5.38万职工中有近1/3是在这三大公司里供职的,德国化工行业的80%由这三大公司所控制。1995年,德国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化工技术,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确保在化工领域的优势,德国每年都要耗巨资从事该领域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

  西门子股份公司和博施股份公司是德国最著名的两大电子公司。西门子公司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德国最大的电子企业,同时还位居世界五大私人企业之列。该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1994年,该公司的营业额达845.98亿马克,其职工人数占德国整个电子行业职工总数的1/3。1995年,德国电子行业的总营业额为2220亿马克,职工总数为91万人。

  除以上行业外,1995年,食品业(营业额2208亿马克)、纺织与服装(554亿马克)、钢铁加工工业(410亿马克)、采矿业(506亿马克)、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496亿马克)、航空航天业(160亿马克)等也是德国重要的工业部门。此外,德国在环保技术领域也占有优势,它的企业在此方面的出口占世界贸易比重的20%,这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质量上乘、品种繁多、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德国工业产品优于他国的优势。为了保证这种优势,德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加速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及传播。德国每年投入的研究和开发经费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都高于美国和日本。另外,为了不断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论是德国政府,还是企业自身都十分重视对职工素质的培养,加强对职工的培训,着也是德国产品在国际上叫响的重要因素。

(三)高效率的农业和渔业

  德国不仅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其农业也是高效率的。在全国600万公顷的土地上,约有一半用于农业。1995年,德国有农业企业52.3万个,农业人口27.5万人,平均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91人。

  德国农业耕地集中化程度较低,其特点是以农民经营的家庭企业为主。在德国西部近90%的农业企业经营的土地面积平均不到50公顷。不光是农业,德国畜牧业的牲畜饲养规模也比较小,其中66%的牧场奶牛存栏数在40头以下,83%的催肥猪存栏数在600口以下。在德国的农业企业中,有55%的企业(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农业,而是农业之外的经济活动。尽管近几十年来德国的农业生产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但农业的收入增长仍跟不上工商业的收入增长。

  在德国的东部,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经营方式在德国统一后得到了改变,走上了私有化的道路。如今,它已拥有3.02万家不同法律形式的农业企业,其中90%以上为个体企业或私人公司,其余的近10%为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经营。这些合作社和股份公司是在原有的约4000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的,它经营着德国东部60%的耕地。 德国的主要农产品为牛奶、猪肉、牛肉及谷物和甜菜,此外还有水果、蔬菜及其他一些园林作物。

  作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德国农业的几个主要领域由欧共体主管。欧共体施行的共同农业政策其总体目标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及保证向消费者供应物美价廉的食物。这一共同农业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实施,它的许多目标已经实现,重要的农产品如谷物、牛奶和牛肉等已远远供过于求。为此,减轻农产品的市场压力已成为欧共体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目前,它通过数量控制和加强津贴的办法来减轻其市场压力。

  在实行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同时,德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侧重于地区、税务和环保等方面。如资助与建造重要的排水和供水设施、改善农村的道路建设、田亩归并和村庄重划、计划用水、对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农民企业实行特别资助等。实施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有大批高效率的家庭农庄使他们进行多种经营。

  虽然德国的农牧业很发达,其高效的农业生产所产农产品可满足本国80%的需要,但德国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农副产品。1994年,德国农产品进口额为660亿马克,出口额370亿马克。德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德国土地的1/3即1040万公顷的土地为森林所覆盖。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是德国森林最多的州,森林覆盖面积占其总面积的40.5%;其次是黑森州,占39.8%;森林最少的州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森林覆盖面积为9.2%。

  丰富的森林资源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德国2/3的木材及木制品的需求可靠国内就地取材解决。德国林业政策的最高目标就是保持林区的面积及功能。德国的森林法规定,只有经过州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开垦林区或将林区改作他用。森林主有义务在砍伐的林区重新育林。

  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向人们提供木材原料的同时,还有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为此,德国林业界把保护森林作为其重要的任务,在防止滥砍滥伐的同时,还努力减少工业设备、发电站、交通、家庭及农业对空气的污染,因为空气污染已成为大片林木光秃变黄而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防止林木受污染而死亡已成为德国保护森林资源的一个重要课题。

  德国最重要的捕鱼区是北海、波罗的海、西不列颠水域和格陵兰水域。作为欧共体的成员,德国的渔业政策主要是执行欧共体的渔业基本法规。欧共体的共同渔业政策为其每个成员国规定了捕鱼定额和总捕鱼量,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防止滥捕,从而确保渔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德国拥有现代化的捕鱼船队,鱼一经捕捞上岸,马上就在船上或岸边进行保鲜加工。鱼按类种和重量进行分类后迅速被冷冻,然后被运往鱼市或超级市场出售。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介绍汉堡的鱼市,那时德国远近闻名的鱼市,并作为汉堡市的一景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到此一饱眼福和口福。

(四)活跃的中小型商业企业

  商业是德国重要的经济部门,有将近500万人在此部门工作,即每8个就业人员就有一人在商业部门工作。德国全国约有62万个商业企业,其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平均每10家商业企业中有9家的雇员在10人以下。

  商业企业一般分为批发和零售两类。德国批发企业为11.8万家,1995年的营业额达1.1兆马克;零售业有38.8万家,雇员总数为290万人,1995年的营业额为8900亿马克。此外还有些商业企业批发和零售两者兼而有之。

  在德国的商业企业中约有一半是雇员不超过两人的个体小店,在这样的小店中业主本身就是雇员。在德国的城镇乡村,这种家庭式的小杂货铺随处可见,它们占地很小,所售的物品种类多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人们在紧张工作了一天之后,懒得去市中心大商店买东西,多是就近在这些小杂货铺中买些必需品。而且这种小杂货铺也很富有人情味,无论是雇主,还是买主很多都是熟人,人们一见面多要互相寒暄、聊天,传递一下新闻信息,可以轻松一下紧张的生活。同时,由于这些小店在营业时间上相对较灵活,由此弥补了大型商店或超市周五下午和周末不营业而给人们购物带来的不便。

(五)对外经济

  1.对外贸易

  在德国这样一个具有典型外向型经济特征的国家,对外经济以成为德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更是德国经济赖以生存的一个方面,对外经济在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远远高于美、英、法、日等国。德国经济的这一特征,使对外关系在其经济生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不断扩大出口,才能维持大量人员就业,也才能使德国经济充满活力。在德国有1/3的就业人员是为出口而工作的,扩大出口是解决其就业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1995年,德国进口总额胃342亿马克,出口7276亿马克,贸易顺差尾934亿马克,德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共体国家,其出口的57%进入欧盟。德国主要的出口对象依次是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和荷兰,主要的进口国是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英国、比利时和卢森堡。1995年,德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为159亿马克,占其进口国的第11位。

  德国最重要的出口货物为汽车、机器、化工产品和电器等,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几大工业企业也是德国最重要的创汇企业。德国进口的物品多为农产品及轻工产品。德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一直保持着高额的顺差,出口高于进口。德国对外贸易之所以如此旺盛,除了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商家出口之外,更重要的是德国出口的商品品种多、质量好、供货准时、售后服务好,由此使其产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信誉和强劲的竞争优势。

  2.对外投资

  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本输出国,战后几十年德国的资本输出从零开始并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1995年,德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额喂500亿马克,外国企业在德投资为130亿马克。到目前为止,德国对外的投资总额约为3250亿马克,而外国在德国的投资总额为2030亿马克,德国一直保持着它对外净资本输出国的地位。美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法国和英国似的国在相互投资关系方面重要的伙伴国。

  德国对外投资始终势头不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德国长期对外贸易顺差,国内资本过剩;第二是国内高税收、高工资的压力;第三是为确保原料供应,而在有关外国企业中参股;第四是为了确保与扩大国外的销售市场;再就是马克坚挺、不断升值,有利于资金外流。

  尽管德国对外投资不断增长,但它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还是很慎重的。德国十分注重投资国的投资环境,除要求投资国的基础设施外,还要求投资国一要政局稳定,因稳定的政局可降低它的投资风险;二要投资国工人的工资低,以利于其获得高额利润;三要求合作企业的生产要有高效率,职工素质也要比较高。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德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家首选是西方工业国,第一是美国,其次是英国、荷兰、法国等。德国1991-1994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是1180.3亿马克,其中西方工业国占85%以上,发展中国家只占6.8%。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投资重点又依次是拉美、亚太和非洲。

三、奔驰——汽车之父

(一)奔驰——汽车的鼻祖

  追溯汽车的发展史,德国奔驰汽车可称得上是“四轮”鼻祖,它比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1896年制成的第一辆“不用马拉的车”还要早整整十年。今日德国奔驰集团的全称为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戴姆勒—奔驰这一名称取自汽车的发明者,也就是奔驰集团的创始人——比尔.奔驰和戈特利布.戴姆勒这两个德国人的姓氏。

  同样出身于手工业家庭的奔驰和戴姆勒自小对技术充满兴趣,长大后他们都进入理工大学读书,毕业后当工程师,并创办了各自的工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发明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的内燃机,使马拉车变成机动车。经过刻苦的钻研、反复的实践,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这两个从未谋面的年轻人在1886年同时发明了汽车。在这一年里,奔驰用自己设计的柴油内燃机制出了第一辆三个轮子的汽车。而戴姆勒则把使用汽油的内燃机装在了马车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此后,人们就把1886年作为汽车的诞生年。

  奔驰与戴姆勒发明汽车之后,分别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工厂。奔驰厂生产“维洛”牌轿车,戴姆勒生产“凤凰”牌轿车。1926年,两家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合并在一起,称为帝国——奔驰汽车公司。此时戴姆勒早已亡故,奔驰也已失去了公司主人的身份,仅是一名顾问。公司合并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牌汽车。这里的梅赛德斯之名来自奥地利巨商埃米尔.杰利内克女儿的教名,这位巨商用一辆戴姆勒汽车公司生产的23马力的赛车参加了1899年的威尼斯汽车赛,这辆用其女儿的教名“赫尔.梅赛德斯”命名的赛车居然获得了头奖。巨商由此认为其女儿的名字是好运的象征,极力劝说戴姆勒将“梅赛德斯”作为该公司改进型汽车的商标,并由他负责将此型车销往匈牙利、法国、比利时、美国等国。此后由于“梅赛德斯”牌车的销售量惊人,它被正式注册登记,成为戴姆勒汽车公司的著名品牌车。两公司合并之后,这一品牌被继续延用下来。

  看一下德国最大企业的排行榜便知,奔驰股份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历程,已发展成为德国的第一大企业,驰名世界的奔驰牌汽车在世界十大名牌商品中,成为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索尼的世界第三名牌,奔驰已成为德国货的代表,为世人瞩目。不过今日的奔驰集团,其产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行业,其领域已扩展到德国的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领域,汽车制造只是这个德国最大财团的一部分。不过单汽车这一项的业绩也是惊人的。1996年,奔驰小汽车的销售量达60万辆,其批量生产的各类精品车更达30种,几乎占领了汽车市场上所有的空白。预计1998年单小汽车的销售额将达40亿马克。

  奔驰企业在百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保持常胜不衰,并始终占居着世界领先的位置,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严把质量关,一切力求做到最好。在奔驰厂,雇员们的质量意识无时不在,他们生产的每一个部件都是高质量的。大到汽车的发动机,小到人们不太注意的座椅的用料,在制作过程中都是极为认真的。就拿奔驰车座椅的面料来说,它是用从新西兰进口的羊毛掺入从中国进口的真丝及印度的羊绒纺织而成的。它要求面料的粗细在23-25微米之间,细的柔软舒适,粗的结实耐用,把它们用在高中档不同的车型中,可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奔驰车皮革椅的用料更是经过了一番仔细的考证。为选到上好的皮革,奔驰厂曾派人到世界各地进行考查,最终经过比较认定南德地区的公牛皮皮质最好。为了保证原料的质量,要求这种牛在饲养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以防止牛出现外伤和寄生虫。一张6平方米的牛皮,奔驰厂在作座椅时只用其一半,太薄、太窄的地方都被除去。由此可见奔驰认真负责的精神。正是这种认真负责、高质量的要求,为奔驰车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

  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不断地更新产品,使其跟上时代的要求,这是奔驰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奔驰公司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用于科研领域,使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生产领域。如为加强安全性,80年代初奔驰车率先使用了ABS刹车系统(一种防刹车时车轮抱死而失控的技术),并在方向盘上安装了安全气囊。为环保要求推出了使用无铅汽油的汽车,并在车上安装了废气过滤装置,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为提高车速及外型美观,采用了前低后高,以弧线型为主的车外观设计。进入90年代,又研制成缩小汽缸容积又增大马力的四阀门的经济型发动机和汽车故障自动诊断仪等。正是由于应用了这一系列的科研新成果,使奔驰公司在几十年中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使奔驰车成为领导新潮流的名牌车。

(二)奔驰与克莱斯勒缔结“良缘”

  作为德国最大工业企业的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总裁于尔根.施伦普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总裁罗伯特.伊顿于1998年5月7日在英国伦敦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双方宣布:两家公司已达成一致,将以交换股份的形式进行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将被命名为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合并后,奔驰公司将持有新公司57%的股份,克莱斯勒公司持43%的股份。在合并后的最初三年,新公司将由施普伦和伊顿共同领导,三年后,再由施普伦全权负责。新公司的董事会将由两公司的原班人马组成。这次合并被称为是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一次企业合并,是一次将改变汽车业面貌的历史性合并。这次合并所涉及的市场金额高达920亿美元,其职工人员为41万人,年营业额高达1300亿美元。合并后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将成为世界三大汽车公司之一。

  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可以说是这两家公司各自市场战略的产物。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汽车市场的1/3被日本车所占领,奔驰虽在美国建有生产基地,但因其价格昂贵,根本无法与日本车竞争。而作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的克莱斯勒其在欧洲市场所占份额只有1%。无论是奔驰还是克莱斯勒都希望通过合并使之在北美市场或欧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奔驰通过合并可以进一步开拓其北美市场,以达到它与美国通用和福特公司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克莱斯勒则希望通过合并,重新制定和实施其欧洲战略。所以这是一次旨在欧美市场形成战略互补的合并。两家公司的合并还可以弥补它们各自在产品种类上的不足,因为奔驰是以生产高档车为主,而克莱斯勒则是以生产中低档车为主。两家的合并恰好弥补了彼此的不足,而且还能每年为两家公司节省25亿马克的科研经费和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两家的合并增强了对其他汽车、特别是日本车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这次奔驰与克莱斯勒的“联姻”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面向21世纪的“成本竞争”。

四、展览会的王国

  德国举办贸易博览会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中世纪的早期就有了较大规模的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集市。随着这些贸易活动的不断扩大,其较好的经济利益最终赢得了各邦君主的支持和保护,比如1240年7月11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就为在法兰克福举办的博览会颁发了特许状,以此来保护参加展览会的各方面商人的安全。1507年,马克西米里安皇帝的特许状死早已存在的莱比锡博览会得到了辉煌的发展。

  今日德国的博览会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国际上有150个左右的重要专业博览会,其中大约2/3是在德国举办的。1995年,在德国举办了114个跨地区的博览会和展览会,参展者为14.2万人,其中近6.4万名为外国参展商,参观者达1000多万人。1995年,德国经济界为参展共计开支为80亿马克。除了这些大型博览会外,德国每年还要举办大约180个地区性的及大量小规模的展览会。柏林、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埃森、法兰克福、汉堡、汉诺威、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纽伦堡和斯图加特已发展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博览会城。

  每年春季举办的汉诺威博览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博览会。1996年,来自65个国家的7200家展商参加了这个博览会,展出面积32万平方米。其展出的工业品是其他任何一家博览会都无法相比的。

  德国的博览会多是由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举办的专业性博览会,像汉堡博览会这样综合性的博览会并不多见。每个展览会城都有自己独特的博览会,如法兰克福的消费品博览会、国际汽车展览会、国际服装纺织品专业博览会、国际书展;科隆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图象博览会、国际家具博览会、艺术博览会;柏林的国际旅游交易会、远洋进口博览会、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杜塞尔多夫的国际时装博览会、包装技术博览会、塑料博览会、印刷与纸张博览会、计量技术与自动化博览会;慕尼黑的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电子计算机及电子元件博览会等等。在德国这样一个典型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举办和参加各种综合和专业性博览会和展览会,对加强其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对外贸易、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