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德国之声停职张丹红重现纳粹幽灵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8-08/211791.html
% W, v9 n  [  T0 u0 t' I' t" Z( Q% {. g) Z& Z
德国之声停职张丹红重现纳粹幽灵
5 P$ e, x% `3 H4 u) V  i' [0 Z# L
5 M, @6 L' _( t: }5 o  近日,德国之声广播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因为“为中国说好话太多” 而被停职。这一事件与之前发生的德国记者黑尼希因“亲华”报道被撤职一事说明,德国口口声声宣称的言论自由不过是一个笑话。更令人忧虑的是,近一两年在德国日渐兴起的反华情绪,隐然有着纳粹种族主义的影子。
; r# t2 ?. f- O( o. rcsuchen.de1 h3 t4 f3 A' _# O: `8 A# ]$ v
  笔者的老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连玉茹曾长期在德国学习生活,对德国印象良好,并与许多德国朋友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今年年初寒假期间,当她再次访问德国时,却惊讶地发现,德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对华负面观感,就连一些普通人也开始没头没脑尖刻地批评中国。这与连教授多年来对德国的观感形成极大反差,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让她感到不可思议。; T; ]& y8 H  x% _
8 m' a5 z- G; D. q% L% R  O
  其实,在最近两年的中德关系中,变化的不是中国,而是德国的政客和媒体。对于大多数没来过中国、对中国并不了解的德国人来说,他们对中国观感的急速恶化,只能是一些政客和媒体刻意歪曲和煽动的结果。
# E& B% w2 @0 @0 q4 l3 [! ~人在德国 社区& f- J$ Q$ H& n$ @
  张丹红被停职事件就是最新的例证。从理论上说,任何一家媒体任免自己的员工都属于媒体内部事务,但张丹红被停职显然带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并反映出德国媒体近年来出现的种族主义倾向。据报道,针对张丹红在媒体上表示“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功地使4亿人脱贫,说明中国共产党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在实践人权宣言第三条方面的贡献都要大”等一系列客观评价中国的言论,德国《焦点》杂志报道称张丹红“向中国共产党献媚”,紧接着,德国执政联盟的一名发言人将张丹红的发言称为“无与伦比的灾难”,并赤裸裸地表示,“她的做法表明她不适合在德国之声工作”。这种政客加媒体的组合攻击,让人想起了纳粹对待异己的手段,而德国之声也真的屈服于政客的压力,将张丹红停职了。
& P2 [5 r6 q" A3 g
/ }* [* v! V# x7 ~! m, T; A  在反华情绪渐浓的德国,张丹红事件并非偶然,也绝非个案。在不久前,德国记者黑尼希因“亲华”报道被德国体育信息通讯社撤职;在北京奥运会前,德国电视一台编造了所谓“中国是兴奋剂大国”的纪录片,无中生有地抹黑中国;再早前,德国《明镜》周刊曾在2007年推出一系列辱华报道,并遭到在德华人的起诉。这一系列事件说明,由于德国政治气候的变化,在德国媒体上客观报道中国越来越难,肆无忌惮地造谣和抹黑反而大行其道。这种针对华人的刻意贬损,也让人想起了纳粹时代的德国。
2 O' Y% k! f& M  R+ ^. O) {
' m! V1 S5 g) k) ]. ?8 k2 Lcsuchen.de  在历史上,纳粹是德国最大的污点。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德国人在谴责纳粹的同时,也应反思为什么那么多德国人会轻易被希特勒所煽动,狂热地追随政治家反犹、排犹、灭犹。但从最近两年德国社会出现的对华态度急剧转变现象看,德国人仍未处理好容易轻信政治煽动和媒体片面报道的毛病。4 ?% t( C' y. E6 G: Q
) y0 X7 z8 O- G0 j# l; e, K6 `* z
  近年来,由于失业增加,纳粹光头党在德国一些地方死灰复燃,攻击外国人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股种族主义歪风的兴起,也是德国一些媒体一系列反华举动的大背景。但德国这种变化却出乎中国人意料。本来,中德关系曾经非常稳定,双方都从相互合作中受益。奔驰、宝马、大众、西门子这些德国品牌也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可是德国国内目前这股越刮越烈的反华歪风,却给中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蒙上了阴影。+ P' U% F( G7 W* m& I, b' i

, r. F' k5 t  |* H  窦含章
Share |
Share

从张丹红被“挂”说开去(观海亭)

从张丹红被“挂”说开去(观海亭)( ?* g# h7 H, Z! ~
' x. W4 y: c/ y. `
■ 连 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9月5日   第 06 版), {, p! n9 T9 D2 E* z. o

9 ~8 ]: Y" s( h/ Z5 `& rcsuchen.de  德国华人记者张丹红因“为中国说好话太多”,被暂时停止工作,她所在的电台坚称她的一些表述同该台“主导理念”不相符合。此事在华人社会引起很大反响。面对舆论的压力,电台方面又出来说,对她只是“暂时停止播音工作”,换做别的事。不管怎样,她是被“挂”起来了,起码要暂时“收声”。
$ Z1 O. H( e/ `$ U" ]1 j# \  张丹红说了些什么?她在事件发生之前两次接受德国媒体采访,讲中国几十年来成功地“使4亿人脱贫”,中国政府“为保护西藏文化做了很多事情”。在西藏问题上,她曾多次批评西方媒体一叶障目的歪曲报道。她主张西方不要用高高在上的态度指责中国,而要看到中国的进步。她这样说有什么错呢?没有错。问题出在她工作的德国电台,在她所处的语境中,说中国好话有点“大逆不道”,周遭那些人也不愿去深入了解她说的话是不是真实,只要传统上有违他们的“主导理念”,就习惯地加以排斥了。 csuchen.de: h* a, O, r* h8 K; ]2 W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主导理念”。长期以来,在西方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看不到却感觉得到的“场”,即批评指责中国成为那里的一种“政治正确”。达赖在某国就被划入了‘政治正确’的红线之上,那里的媒体对达赖的报道只能“正面”,达赖到该国遭到抗议示威的新闻,当地主流媒体只字不提。相反,谁客观地报道中国,就有可能遭到压力。处在这样一种“场”中,连一些比较友好客观报道中国的西方记者也说,我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者,有的西方人抱持潜在的优越感,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发展,很难接受一个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中国。德国某地火车变短了,车厢比较拥挤一点,当地有人说是“中国把钢材都买走了,我们没钢铁造新车厢,所以会挤”,这样的解释,竟然有人相信,非常搞笑。
7 H# H9 u4 \( C2 f* C1 Acsuchen.de  北京奥运会令世界在震撼和感动中用崭新的目光看待中国,西方媒体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逐渐改变了一些成见。但有些事情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彻底改变,要想使西方媒体完全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对此,我们的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把国家发展好,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作为华侨华人,与西方社会打交道多,也在传播更多的中国信息,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海内外齐心协力,假以时日,不信东风唤不回!

TOP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的做法叫什么“新闻自由”?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10/content_9899859.htm
2 a+ _0 u' F/ {0 v6 O  o人在德国 社区
$ O' Y' D6 z- r. h1 `csuchen.de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的做法叫什么“新闻自由”?
" A' d7 G% Q+ z  Zcsuchen.de
2008年09月10日 17:09:4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S- ?0 t( k" X* X8 K1 ~3 j8 H
2 s# V$ j+ v1 c4 }! K
9 x6 R5 U! A  q% @- W% e

张丹红(小图)和她供职的“德国之声”总部(大图)

    张丹红事件始末:人在德国 社区2 v8 `! o$ b' Y5 W' P) y
从张丹红被“挂”说开去 谁要求“德国之声”惩罚华人女记者? 在欧洲发出中国的声音 张丹红不会是最后一个 张丹红被停职事件:有些人为何不能接受真实的中国     如果说西方媒体以“新闻自由”标榜自我一直以来只是广受质疑的话,那么近日,“德国之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因为其报道有“明显亲华”倾向而被勒令“封口”,则是他们自己掀开了最后的面纱,赤裸裸地暴露出所谓“新闻自由”的虚伪。     人们真的不禁要问,那究竟什么才是“新闻自由”?张丹红和迪特·黑尼希就他们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的对中国的看法算不算“新闻自由”?如果这样就会被“炒了鱿鱼”、“砸了饭碗”,那新闻人的自由在哪里?如果说“新闻自由”就是只能“骂中国”,而不能替中国说公道话的话,那算什么自由?难道“新闻自由”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吗?     虽然,不可否认,在西方社会当中,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工具,对政府和社会现象进行批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社会监督者的作用。但同时,西方媒体本身也是西方社会的一部分,怎么可能独立呢?不仅如此,他们在经济上和包含政党、政党或者企业财团在内的各个社会利益集团密切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很多就直接扮演着利益集团代言人的角色。因此,西方媒体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从来就没有而且永远不可能做到他们所谓的完全的“独立和自由”。
    西方媒体是不可能明确承认他们扮演“代言人角色”的。为了显示“中立”,就必须以具有普世价值的“新闻自由”来标榜自己,才能为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利益、排斥和打击其他集团的发展而发声找到依据。或许是因为“谎言重复一万遍便成了真理”,久而久之,他们便真以为自己“新闻自由”了,其实是,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全世界。     西方媒体更习惯于看到一个冲突的社会。虽然他们在代表各自利益集团发声时,相互之间也有利益冲突,但作为共同利益之所在,他们在面对西方体系之外的其他利益群体往往就会合力为西方主流社会发声,凭借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影响,表现出惊人的“傲慢与偏见”。他们希望用西方的价值观作为标尺来检视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以至于不顾事实、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使对非西方世界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     但中国古语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来华的外国媒体、游客惊呼自己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正如有评论说,之所以会发生这种集体性的“印象颠覆”,就是因为之前存在着一个集体性的“印象骗局”。在绝大多数没有来过中国的西方人脑海里,中国是一个由西方媒体编织出来的形象,而制造过程其实是一个用西方价值观“量体”之后,对中国现实进行筛选、编织甚至捏造的“裁衣”过程。     其实,中国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正在于中国能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中国的领导人无论是在推动国内经济成长还是发展国际关系,都秉持“和谐”的理念。中国媒体在介绍西方社会时,往往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时候甚至将西方世界描述得十分美好,以至于当很多中国人走进西方社会接触到一些负面的东西时会或多或少感到一定的落差。     而反观“开放”西方世界呢?他们并没有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和看待中国的经济进步,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视而不见,对中国政府为人民发展和人民权利保障所做的切实努力视而不见,只知一味延续着“逢中必反”的冷战思维,依旧习惯于以政治制度的差异为借口对他国指指点点。其实,众所周知,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没有政治的进步,哪来经济的腾飞?反过来讲,经济腾飞就是政治进步的铁证。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朗,以及越来越多的西方新闻工作者和西方民众来到中国,亲身感受和了解中国,他们认为应该以更新的角度了看待中国的发展,应该给中国取得的成就予正面的、积极的报道,但这在保守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就好像“第一个下地直立行走的猿猴”一样往往被看作是“异类”,而不是一种进步。     其实,西方主流社会保守的和傲慢的价值体系无时无刻不在对“新闻自由”施加强大的影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始终是西方媒体的“潜规则”。据报道,1999年科索沃冲突时,英国政府就因其“在报道中未能与政府的口径保持一致”,多次严厉斥责BBC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约翰?辛普森称其“没有达到一个老记者‘应有的标准’”。“伊战”中,美军更是频频干涉媒体工作,不仅给每个记者都“下指导棋”,印发了长达15页的“战地采访须知”,而且还警告各国记者,必须遵守“三不准”的报道规定,否则就会被“清理出局”。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有线新闻电视公司记者克里斯蒂娜?伯耶松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政府和媒体关系:“当局控制着媒体传播的信息,而记者则变成了当局的‘速记员’”。     在人类历史几乎都不再将21世纪称为“新世纪”的今天,西方媒体必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真正的主题,多极化与全球化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果西方社会还把上世纪中叶兴起的“冷战思维”死抱着当作主流价值观,西方媒体还囿于“新闻自由”的围城之内自我陶醉,就不可能对世界的未来发展和非西方世界的成长有正确的认识。尽管现在以负面报道非西方世界还能迎合部分集团的需要,但历史必将证明,“开放的思维”才是现代媒体竞争的关键,谁具有“开放的思维”谁才能赢得竞争,谁先具有“开放的思维”,谁才能在媒体竞争中占得先机。否则,就会被时代“清理出局”,而不是被美军。     从"德国之声"事件看西方"新闻自由"的真相     环球时报:西方所宣扬的媒体“新闻自由”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骂中国”有自由,替中国说公道话却没了自由?是什么造成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以及对很多非西方国家的严重偏见?。 <<<点击详细     中青报:从张丹红被“封口”到BBC“应战”  也许因张丹红“封口”事件的刺激,BBC不失时机地大秀了一把“客观公正”,不仅发表了这篇文章,还在“编者按”中表示,“我们愿意接受挑战,正如我们致力于坚持客观公正一样。” <<<点击详细 . E2 O# C1 {7 i' {' q7 J

& x3 f& _5 ~, Y+ y1 ~

TOP

看看纳粹时代就知道德国人有多SB

TOP

德国之声解除张丹红职务 中文部雇员面临被清洗危机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8-09/237530.html
$ N6 \, P. ]4 X: N9 S/ f1 g
# j- C1 ~& d  \( F- U德国之声解除张丹红职务 中文部雇员面临被清洗危机
9 c3 o# m! F' ^* g7 g1 S; k. g8 |9 Z6 ?
德国之声解除张丹红职务 中文部雇员面临被清洗危机本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刘华新0 F0 }% `' ~4 f. Z# _: u, [( ~0 g: T
http://www.huanqiu.com 来源:环球时报 网友评论条 进入论坛 2008-09-26 07:37 德记者力挺张丹红 称德国之声“封口口袋编织者” “德国之声”否认开除亲华记者 德国之声停职张丹红重现纳粹幽灵   德国之声中文部副主任、华人记者张丹红被“封口”的事件近日出现重要转折:德国之声作出最后处理决定,免去张的中文部副主任职务。此外,59名作家联名向德国联邦议会写公开信,要求不仅对德国之声中文部进行审查,而且对德国之声所有涉及“极权国家”的编辑部门进行审查。如果这一做法得以实施,德国有可能掀起一场对这家电台的大清洗。csuchen.de, T8 L0 V$ F; Q2 o4 U% t) G. d

" ^8 P7 V$ M5 g  L  {" hcsuchen.de  张丹红被免中文部副主任( s% w. V/ a7 Y2 f( [# m
csuchen.de+ ]& I8 O3 w; [- I+ M
  德国《明镜》周刊网站9月24日报道了此事。文章首先报道了德国之声对张丹红的处理决定:免去中文部副主任职务,但保留编辑职务,恢复播音。8 f* B; ?3 G, P% `: d

4 r) K9 q, c( e2 ~$ f4 f/ \  但文章接着说,虽然这是德国之声对张的最终处理决定,但此事并未完,因为“联邦共和国作家圈”已向德国联邦议会发出公开信。这封信认为,张丹红是个“政治糊涂的记者”,但这不是个案,因此要求“审查中文部过去5年的节目”,而且要求审查德国之声所有“关于极权国家报道及向这些国家发出报道的编辑部门,包括俄罗斯”,也就是说,对俄广播编辑部俄文部也在被要求审查之列。甚至要求审查其中的德国雇员是否曾为原东德国家安全部工作过。他们还主张为德国之声专门设立一个“独立的观察员”,其职责是审查德国之声的节目是否“对专制政权有免疫力”。2 S8 j/ v4 t/ @9 ?/ i' @
" e  R- [- ]" T  O. D* @
  这封公开信的作者“联邦共和国作家圈”是1992年成立的一个松散型组织,只有约60名会员。从...
( r* y& ?9 M7 H/ I1 J人在德国 社区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8-09/23753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