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大佛比较[组图]

巴米扬山谷的佛像
  巴米扬山谷的佛像和岩洞艺术是公元1世纪到6世纪之间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宗教发展的杰出代表,将多种文化的影响融汇进了干达拉文化中的佛教艺术。巴米扬山谷拥有众多的寺庙,也有穆斯林时代的军事工事。巴米扬山谷也是2001年震惊世界的塔利班炸毁两尊巴米扬大佛悲剧的见证。


  
  介绍:
  阿富汗是中亚地区的文明古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巴米扬石窟,位于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兴都库什山的支脉代瓦杰山,向南是巴巴山脉,巴米扬河从两山间流过,巴米扬石窟就开造在代瓦杰山南面的断崖上。

  巴米扬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山地国家,所据地理位置为连接印度、西亚与中亚的交通要道,东西方文化都曾在这里交汇中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经径巴米扬。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将此地译作"梵衍那国",并详细记录了王城中的佛教寺院和高大精美的佛像。玄奘法师亲眼所见的梵衍那国的寺庙和佛像中,应该就包括了今天已经遭受灭顶之灾的巴米扬石窟群和东西大立佛。


       巴米扬大佛毁于一旦

  巴米扬石窟拥有两项世界之最,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巴米扬石窟,全长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比我国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都要大得多。巴米扬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别开凿在东段和西段的两尊高大的立佛像,俗称"东大佛"和"西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东大佛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西大佛高55米,着红色袈裟,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
       两尊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巴米扬大佛大约雕造于公元4-5世纪间,经历风风雨雨,战火沧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巴米扬石窟在建成后的千百年中,已饱经战火的劫难。有记载的大规模破坏,前后有4 次。第一次发生在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服巴米扬期间,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第二次是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蒙古大军的铁蹄踏上了这块土地,巴米扬石窟没有躲过这次战火的劫难,在梵衍那城陷寺毁后,巴米扬石窟已面目全非;第三次是在19世纪,当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阿富汗领土时,占领巴米扬的英军炮击了巴米扬石窟的两尊大佛,从此巴米扬大佛满目创痍,肢体残断。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更是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

       巴米扬巨佛塞尔萨尔的遗迹

  巴米扬佛像群如今一片凄凉。山崖下只是佛像形状的石窟和佛像的残骸,石窟外到处是碎石和黄土块。塞尔萨尔只剩下一个佛像的形状,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见。佛像不见了,但仰头而望,仍不难想象当年的壮观景象。
  为了避免再遭破坏,当地政府禁止从这里取走泥块,也严禁在这里埋地雷。虽然目前还没有修复的计划,但日本和印度等国政府已表示愿意出资帮助修复佛像。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镰仓大佛
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第一个武家政权――镰仓幕府(1192年-1333年),因此,在这140年中,镰仓作为当时全日本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室町幕府的中央地位得到确立,镰仓由于受到排挤,开始走向了衰落。特别是康正元年(1455年)下总国古河一役后,镰仓甚至退回到了成为只有农业和渔业的村庄。直到江户时代中期,伴随着神社和寺庙的复兴,镰仓逐渐演变成了日本的一个重要观光地区。

  有意思的是,作为日本三大佛像之一的镰仓大佛却也和镰仓的命运一般,多遭劫难。最初的镰仓大佛,自1238年始建,主体为木造结构,历经6年方才完成。但在3年后,便被台风刮倒而毁。于是,在1253年开始重铸铜制坐佛像,供奉于大佛殿之内。而大佛殿也历经多次台风,火灾破坏,又一次一次地进行重修。但在终于在1498年,由于海水倒灌,将整个大殿冲毁。从此开始,佛像就一直露天供奉,直到如今。镰仓大佛,高11.5米,内部为空心构造,可以从佛像背后底部进入参观。进入之后,可以发现,佛像内部明显有多次维修的痕迹。佛像左侧,有一双引人注目的大草鞋,鞋体大概足有一米长。听说这是茨城县的孩童们编织献给大佛的供物。难怪正岡子归(日本著名文学家)会写下「火に焼けず 雨にも朽ちぬ 鎌倉のはだか仏は 常仏かも」(火焚而不毁,雨淋而不朽,镰仓露天大佛,或许是永恒的佛)这样的俳句来赞美它。
  「曾经沧海难为水」,希望镰仓和镰仓大佛,作为日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往后,能够平安担当起传承日本文化的使命。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TOP

乐山大佛

     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

  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英文名称: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6)。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TOP

大佛寺

      座落在荣县城郊大佛山(亦称真如岩)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来坐佛佛像,世称荣县大佛。拂身通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为中国第二石刻大佛。

  1980年7月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黄大本编《荣县志》裁:“大佛山在城东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横竖,久没于荒烟蔓草之中。”而邑人赵熙编《荣县志)载称,荣县大佛系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僧人淳德募修,元佑七年(1092)成。但究竟何时所刻目前尚无定论。大佛所在的庙字,唐代名开化寺,后称大佛禅寺。   
  宋代重修后规模很大,寺门抵今溪岸。明末清初寺庙 毁于兵火,清嘉庆年间重建。以后时有修缮和扩建,因受地形限制,寺庙只能依山就势;缩退山门,以大佛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展开,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达摩殿、罗汉堂、藏经楼、方丈室、禅房等殿堂组成。山下远望掸林;古刹错落有致。清末民初,寺内香火极为旺盛,邻近州县的善男信女,或上朝峨眉山,或下朝宝顶,必经荣县朝大佛。解放前后,年久失修,寺庙有所损毁。

       “文革“结束后,国家拨专款全面维修寺庙,广植树木。现在,全寺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全系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山上山下绿树成荫,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川南地区颇富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古迹之地。寺庙的山门在山麓西北,门前l对石狮,威武雄壮。进山门,拾级而上。第一殿为重檐歇山式殿宇。殿内塑大肚弥勒,正称布袋和尚,俗称大肚罗汉、笑罗汉。寺内所供奉的大都为诸佛菩萨和舶来人物,只有这尊罗汉却是地道的中国人。而且荣县的笑罗汉全川有名,因塑得眉弯嘴翘,十分可笑,来看的人无不发笑,笑声通过罗汉的口腔产生共鸣,人们也仿佛听到罗汉发生“咯咯咯”的笑声。现有这尊笑罗汉为后来补塑,和以前相比虽有不同。但有荣县籍著名书法家柳倩历书名联相伴,也或可补其不足。联云:开口便笑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客。重檐殿宇之上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的即为依山石刻的荣县大佛,两边是泥塑的地藏和观音。大雄宝殿原为单檐四层架殿式建筑,昔日人们只能“远看大佛头。近看大佛脚“。现为四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全称大佛护身楼,简称大佛楼。登大佛楼,既可层层观赏大佛雄姿,又可左经莲台;右转啸台。拾级顶上,宜达头顶佛光阁,举目眺望,远山近水,荣城风貌。尽收眼底。荣县大佛寺自清代复兴后,属掸宗之一的临济宗,故又称大佛掸寺。凡掸宗寺庙必供奉达摩祖师。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宫监桂捐资在大佛西面的崖壁上镑刻“达摩渡江图”。达摩,印度南方僧人,南刘宋末年从海道来广州,被梁武帝遇到首都建业(南京),传播禅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创人,世称达摩祖师。荣县“达摩渡江图”取材于达摩和梁武帝话不投机后,遂渡江至篙山少林寺这段故事。主像达摩高 4.9米,近乎圆雕。达靡有用荷禅杖,上挂蒲团和草鞋,左手提佛珠,佛珠粒粒可数。祖师肥头圆脸。面肌突起,两目圆睁。炯炯有神,胸腹敞露,肋骨横呈,显得勇武有力。身后鱼翻浪滚,僧衣随风卷起,脚踏芦苇,掉头仍身站立在汹涌波涛之中,颇有“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之风韵。大佛崖的半山腰,有古迹曰“啸台”。相传黄帝之子玄嚣打猎时在此小憩。是为“嚣台”。又传魏晋名士 孙登来荣,登台长啸,其声悠扬,有如凤凰之音;故北宋《荣州图经》称此为“孙登啸台”。

  啸台崖壁还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极乐世界,十八罗汉,其中“罗汉群龛”引入注目龛高3.4米,宽4.6米,深0.46米,内刻六尊罗汉,其中三尊头部已毁。六劈罗汉中间浮雕一株桃树,枝上悬一仙桃。靠仙桃的罗汉,一尊双手交叉乎放在胸前,悠闲自在:另一尊面朝仙桃,似无动于衷。造像表现了他们超脱凡尘,不为利禄所动的神态。这种布局的雕刻为全国罕见,有一定研究价值,已为《中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雕塑》收集。“啸台总一郡之胜”。唐宋时在此建有栋字轩槛,北宋建“一胜亭”,供人凭临怀古。若登台极目,东可望巍巍大佛,西可俯幽深龙洞。唐宋以来,这里就是人们乐于游览之地。历史上的楼台亭阁,栋宇轩槛早毁。1982年,根据古籍记载,揣摩宋代“一胜亭”旧址,在啸台一侧重建“一胜亭”,供人歇足眺望,凭吊古人。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TOP

新华网贵州频道 近日,一尊高约70米的大佛在贵阳市白云区都拉乡下水村边“现身”,与村子一水相隔。整尊大佛依山傍水,以山为体,以树为衣。大佛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俯视下水村。其最大的特点是佛头几乎占了佛身的二分之一,比四川乐山大佛的佛头还大,佛像头顶的树木则酷似传说中佛的“肉髻”。据当地村民称,这尊大佛是由一座原本极具佛形的山稍加雕琢而成的。(苏全飞 耿敬涛)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TOP

灵山大佛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 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 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 慈悲的法相。 回顾中国的历史和佛教的历史,在每一个繁荣时代,都会出现高度文 明的艺术结晶,千秋万代,历久不衰。为佛立像,成就不凡,从云岗、龙 门到敦煌、大足……如今又有灵山大佛,从而在全国形成东有江苏无锡灵 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岗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的五方五佛特立耸峙而相呼应的格局。 灵山大佛矗立在无锡太湖之滨小灵山上,反映了华东这一福泽宝地经 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祥和,也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体 现,并象征和平与生命如青铜一样,亘古长青。   灵山胜境距无锡市区17公里,有旅游专线公路相通,位于沪宁高速公 路与京沪大动脉之上,交通十分便利。近来开通的高速游艇将灵山胜境与 鼋头渚、三国城、水浒城等新老景点在15分钟内联成一体,并有游船与苏 州、湖州、杭州相通,环太湖一带从此形成更加紧凑的旅游板块。  

  灵山大佛主要数据资料 1、灵山大佛通高88米,佛体79米,莲花瓣9米。 2、灵山大佛佛体(不含莲花瓣)由1560块6-8毫米厚的铜壁板构成, 焊缝长达30余公里。 3、灵山大佛铸铜约700吨,铜板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约一个半足 球场大小。 4、由于高科技的运用,灵山大佛能抵御14级台风和8级地震的侵袭。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TOP

天坛大佛

     座落大屿山海拔520公尺的昂平,是香港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天坛大佛位于宝莲寺旁,于1990年动工,1993年12月开光,并开放给公众人士参观。佛像高26公尺,重220公吨,坐于三层祭坛上,是全球最大的青铜座佛。佛像坐在268级的石阶上,端坐的佛像庄严肃穆,无论远观近看,都予人宁静祥和的感觉。拾级而上,到祭坛上远眺大屿山和南中国海的无际风光,更是令人神往。



  天坛大佛全景
  天坛大佛的座下设有资料馆,须于入口处购素斋券(入场券)方可内进。

  宝莲寺是本港的佛教胜地,藏经丰富,寺内还设有大型斋堂供善信享用斋菜。美国权威地理旅游杂志《国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ler)亦极力推荐天坛大佛这项名胜。

  宝莲寺及天坛大佛每日上午10:00至下午5:45开放,斋菜于上午11:30至下午5:00供应。

  天坛大佛周边景色景

  寺院附近有一茶庄,亦是香港唯一的茶庄。旅客可在此品茗,并不妨在大清晨到大屿山的山峰──凤凰山观赏日出。凤凰山高934公尺,是本港第二高的山峰。

  政府计划兴建观光吊车连接东涌至昂平,预计将于2006年落成,届时,更多旅客可以更方便地到昂平欣赏天坛大佛宏伟壮丽的景观。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TOP

 云岗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现存洞窟252座,和石像51,000尊,代表了中国古代5世纪到6世纪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云岗有5各著名的石窟,是由一个名叫昙曜的人主持修建的,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次高峰。

  介绍:

  云岗石窟,在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 1 公里。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 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在我国三大石窟中,它以石雕造像气魄宏伟,内容丰富著称。云岗石窟现存洞窟53个,造像51000 余尊,规模宏大、雕饰奇伟, 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又一颗灿烂明珠,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TOP

阿弥陀佛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shishi at 2005-4-23 07:30 AM:
阿弥陀佛

:D
臭美精, 自恋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