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Share

TOP

资产价格,这里的资产应该是指狭义的资产,就是广义的资产不包括资金部分的其他所有的能换钱、带来收益的东东。
那资产价格就是这些东东的价格了,那就是要多少钱才能换到这些东东了。什么黄金价格啊,石油价格啊,原材料,房市,股市。。。的价格都是资产价格的一部分了,所以资产价格是从宏观角度讲的,从老百姓的角度讲就是物价了。
那资产价格高就是一它拉刮子什么东西都贵了

TOP

真是体力活啊
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清不清楚,将就了

TOP

理论性好强。
lz要写论文?

TOP

现在来看看 年初 骇人听闻的 预测

第二次世界股市大地震的时间预报




请看下图,这是某著名金融机构对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崩盘”的“引爆时间表”。从2007年1月算起,这张时间表对逐月的“可调整利率”(ARM)按揭贷款总额重设(Reset)进行了精确估算。前文中我们提到,由于“可调整利率”按揭贷款重设,贷款人会出现“月供惊魂”(Monthly Payment Shock),而这张“引爆时间表”则可精确显示会在什么时间出现“月供惊魂”的高潮,这个尖峰时刻的到来大约还有7个月左右,即2007年10月和11月。




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崩盘”的“引爆时间表”


T.jpg

而股市也将于同样的时间段出现下一波剧烈的“海啸”。从规模上估计,今年2月底和3月初的世界股市震荡仅仅是热身。<货币战争>中提到:“1929年3月,美国金融教父保罗.沃伯格在国际承兑银行的股东年会上发出了警告:‘如果这种毫无节制的贪婪继续扩大的话,最终的崩溃将不仅会打击投机者自己,而且还会使整个国家陷入衰退。’”,美国股市于当年10月出现暴跌,时间大致为7个月。而2007年3月,格林斯潘在一个月中三次发出经济即将衰退的警告,而“定时炸弹”的引爆时间恰恰也是7个月。





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





保罗.沃伯格乃是美联储的设计者,前任副主席;而格林斯潘则是美国金融业的“教父”级人物,也是前任主席。只怕金融业中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这个世界表面背后所发生的一切了。





有人会说,这一切仍然是“巧合”,也许他们说得有道理,但是人们难免会狐疑,果真又是“巧合”吗?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例外因素,那就是伊朗战争突然爆发!





如果战争爆发时间早于2007年10月,世界股市可能提前“海啸”,背黑锅的当然非伊朗莫属。当全世界的资金被吓到美国来避险,美联储顺势猛降利息,则可能使美元在不致巨幅贬值的情况下再度海量增发,以延缓美国金融业总危机爆发的时间。





今天,我们刚刚得到消息,美国金融业的泰坦尼克房利美公司在三天前宣布大裁员,比例为10%左右,昨天已经开始执行。第一批200多人在完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被突然解雇。当天午饭后,大批保安警卫手持步话机站满了各楼层,刚刚吃过午饭回来的雇员们被逐个查验身份,凡在“黑名单”上的人马上被两名保安“护送”到自己的座位上,在完全没有任何机会和“领导”申诉的情况下,立刻收拾私人物品,连电脑都无法触摸,然后被“押送”出大门。





这只是第一波裁员。





这是1938年房利美公司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裁员行动,这是一个两年前还被评为美国所有公司中“最受雇员热爱的公司”的行为,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公司最高领导出现战略判断失误而将所有责任推卸给雇员,自己却拿着2006年度1400万美元超级奖金的“有法无天”的又一例证!





显而易见,房利美的财务出了“状况”。不要忘记,该公司的领导为自己的奖金所冒的风险,不仅仅是由它的雇员来承担“责任”,还有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的巨额MBS资产,也会一同“陪绑”。





今年将是国际金融市场异常动荡的一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将在所难免。中国将很难在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剧烈动荡之中独善其身。





广大中国股民和在美国的华人股民们,需要高度警觉,随时准备撤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财富不要被国际金融巨鳄们“剪了羊毛”。

http://post.blog.hexun.com/currencywar/trackback.aspx?articleid=8400771&key=633103339567300000

TOP

“月供惊魂”(Payment Shock)

早在19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就已经开始相互买卖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债权。1970年由美国吉利美(Ginnie Mae)首创世界第一个按揭抵押债券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他们将条件非常接近的许多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然后制成标准的凭证,再将这些有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人,债务利息收入与债务风险也同时“传递”(Pass-throughs)给投资人。后来,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房利美)也开始发行标准化的MBS债券。

  当银行系统使用MBS债券方式迅速从被按揭贷款套牢30年的困境中释放出来时(通常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同时将全部风险转嫁给了社会。

  在MBS的启发下,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被实践出来,即资产抵押债券(ABS, Asset Backed Securities)。银行家们想,既然有未来固定本息收益做抵押的MBS能够红火,那推而广之,一切有未来现金流做抵押的资产都可以使用同样的思路进行证券化,这样的资产包括:信用卡应收账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商业贷款、汽车飞机厂房商铺租金收入,甚至是专利或图书版权的未来收入等等。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就是,只要能够透支的,都可以今天就变现。ABS市场规模近年来迅速膨胀,从2000年到现在规模已经增加了两倍,达到了19.8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次级和ALT-A按揭贷款:

  资产毒垃圾

  银行家的胃口永难满足,当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源开发殆尽后,他们又将眼光盯上了原本不合格的人。这就是美国600万贫困或信誉不好的穷人和新移民。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

  次级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3万亿美元左右,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5000-6000亿美元之间。显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回报率也较高,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

  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更加“拥有创新精神”,它们大胆推出各种新的贷款产品。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徒增。新产品深受追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们认为房地产会永远上涨,只要他们能及时将房子出手,风险是“可控”的;二是认为房地产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

  “ALT-A”贷款的全称是“Alternative A”贷款,它的对象是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人。这类贷款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而且利润可观,毕竟贷款人没有信用不好的“前科”,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到2%。

  “ALT-A”贷款并不比次级贷款更安全。自2003年以来,“ALT-A”贷款机构在火热的房地产泡沫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丧失了起码的理性,许多贷款人根本没有正常的收入证明,只要自己报上一个数字就行,这些数字还往往被夸大,因此“ALT-A”贷款被业内人士称为“骗子贷款”。

  贷款机构还大力推出各种风险更高的贷款产品。如无本金贷款产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dule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则允许贷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这叫做“Negative Amortization”。因此,贷款人在每月还款之后,会欠银行更多的钱。这类贷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后,也将随行就市。

  到现在为止,“ALT-A”拖欠率比起已经冒烟的次级贷款市场来还不太明显,但是其潜在的危险甚至比次级市场还要大。“ALT-A”的贷款协议中普遍“埋放”了两颗重磅定时炸弹,一旦按揭贷款利率市场持续走高,而房价持续下滑,将自动引发这个市场的内爆。

  在前面提到的无本金贷款中,当利率随行就市后,月供增加额不超过7.5%,这道最后防线让许多人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但是这里面有两个例外,也是两个重磅炸弹,第一颗炸弹名叫“定时重新设置”(5 year/10 year Recast)。每到5年或10年,“ALT-A”贷款人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算月供金额,贷款人将发现他们的月供金额大幅度增加了,这叫做“月供惊魂”(Payment Shock)。由于Negative Amortization的作用,很多人的贷款总债务在不断上升,他们唯一的希望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才能卖掉房子解套,否则将会失去房产或吐血甩卖。第 二颗炸弹就是“最高贷款限额”,人们固然可以暂时不去考虑几年以后的定时重设,但是“Negative Amortization”中有一个限制,就是累积起来的欠债不得超过原始贷款总额的110%到125%,一旦触及这个限额,又是自动触发贷款重设。这是一个足以要人命的定时炸弹。

  次级贷款CDO:

  浓缩型资产毒垃圾

  次级房贷和ALT-A贷款这两类资产毒垃圾的总额为2.5万亿美元。这些资产毒垃圾必须从次级房贷银行系统的资产账目表上剥离掉,否则后患无穷。怎样剥离呢?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

  本来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债券易生成但难脱手,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的投资必须符合一定的投资条件,即被投资品必须达到穆迪或标普的AAA评级。次级房贷MBS显然连最低投资等级BBB也不够,这样一来,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就无法购买。正是因为其高风险,所以其回报也比较高,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一眼就看中了资产毒垃圾的潜在高投资回报。

  于是投资银行开始介入这一高危的资产领域。

  投资银行家们首先将“毒垃圾”级别的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拖欠的几率切割成不同的几块(Tranche),这就是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凭证。其中风险最低的叫“高级品CDO”(Senior tranche, 大约占80%);风险中等的叫“中级品CDO”(Mezzanine,大约占10%);风险最高的叫“普通品CDO”(Equity,大约占10%)。分装在不同的“礼品盒里”,经过华尔街投资银行这样一番打扮,原先丑陋不堪的资产毒垃圾立刻变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当投资银行家手捧精美的礼品盒再次敲开资产评级公司大门时,连穆迪标普们都看傻了眼。穆迪标普们大笔一挥,“高级品CDO”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

  作为毒垃圾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们拿到CDO评级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来找律师事务所建立一个“专用法律实体”(SPV,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这个“实体”照规矩是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以躲避政府监管和避税。然后,由这个“实体”将资产毒垃圾买下来并发行CDO,这样一来投资银行可以从法律上规避“实体”的风险。

  投资银行们决不想长期持有这些毒垃圾,他们的打法是迅速出手套现。推销“高级品CDO”因为有了AAA的最高评级,再加上投资银行家的推销天赋,自然是小菜一碟。购买者全都是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教育基金和政府托管的各种基金。但是“中级品CDO”和“普通品CDO”就没有这么容易出手了。投行们虽然费尽心机,穆迪标普们也不肯为这两种“浓缩型毒垃圾”背书,毕竟还有个“职业操守”的底线。

  如何剥离烫手的“浓缩型毒垃圾”呢?投行们煞费苦心想出了一个高招,成立对冲基金!

  投资银行们拿出一部分“体己”银子敲锣打鼓地成立了独立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则以“高价”从“本是同根生”的投行那里购进“浓缩型毒垃圾”CDO资产,这个“高价”被记录在对冲基金的资产上作为“进入价格”(Enter Price)。于是投资银行从法律上完成了与“浓缩型毒垃圾”划清界限的工作。

  对冲基金的基本特点就是高风险和高杠杆运作。对冲基金经理来找商业银行要求抵押贷款,抵押品嘛就是市场正当红的“浓缩型毒垃圾”。贷款的杠杆比率为5到15倍!

  次级贷款银行负责生产,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负责深加工和销售,资产评级公司是质量监督局,对冲基金负责仓储和批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养老基金、政府托管基金、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外国机构投资者就成了资产毒垃圾的最终消费者。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则是流动性全球过剩和贫富分化。一个完美的资产毒垃圾生产链就这样形成了。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是: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了2500亿美元的CDO;2006年全年发行了4890亿美元的CDO。

  部分留在投行们手中的“浓缩型毒垃圾”资产尚未出现严重的违约问题,每月的利息收益还算稳定。但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风险。怎么办呢?他们需要为这种不妙的前景找条出路,为将来的违约可能买一份保险,这就是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将违约风险转嫁给别人。

  华尔街金融创新的想象力似乎没有尽头。Fitch的统计显示,2006年信用类衍生市场达到了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从2003年到2006年,这个市场爆炸性地成长了15倍!目前,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信用类衍生市场的主力,独占60%的份额。

  另外,BIS统计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新发行了920亿美元的“合成CDO”,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量为1210亿美元的“合成CDO”,对冲基金占了33%的市场份额。谁是这个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市场的主力呢?令人惊讶的结果表明是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和外国投资人在内的“保守型基金”,而且这些资金居然是集中投在“合成CDO”之中最有毒的“普通品合成CDO”之中。

  资产评级公司:欺诈的同谋

  在所有的次级贷款MBS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而实际情况是,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今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随着接近今明两年2万亿美元的利率重设所必然造成的规模空前的“月供惊魂”,次级和ALT-A贷款市场必将出现更高比率的违约。从2006年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家次级贷款机构被迫关门。这仅仅是个开始。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最终将可能有20%的次级贷款进入拍卖程序,220万人失去他们的房屋。

  被穆迪、标准普尔等资产评级公司严重误导的各类大型基金投资人,以及监管部门纷纷将评级公司告上法庭。俄亥俄州的检察官马克·德安(Marc Dann)怒斥“这些评级公司在每笔次级贷款MBS生成的评级中都大赚其钱。他们持续给这些(资产毒垃圾)AAA的评级,所以他们实际上是这些欺诈的同谋。”

  对此,穆迪反驳道“我们的意见是客观的,而且没有强迫大家去买和卖。”穆迪的逻辑是,我们只是说说,你们别当真啊。气得七窍生烟的投资人则认为,对于像CDO与“合成CDO”这样极端复杂和价格信息相当不透明的产品而言,市场信赖并依靠评级公司的评价,怎可完全不认账呢?

  中国要不要帮华尔街救火?

  究竟谁持有资产毒垃圾呢?这是一个华尔街非常敏感的问题。据估计到2006年底,对冲基金手上持有10%,退休基金持有18%,保险公司持有19%,资产管理公司有22%。当然还有外国投资者。他们也是MBS、CDS和CDO市场的生力军。2003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隆重推出”的各种“结构性投资产品”中有多少被这些“资产毒垃圾”所污染,恐怕只有天知道。

  中国今后大概不能再真心实意地迷信穆迪们的评级了,对于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如簧巧舌恐怕也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外汇投资公司可能需要加强一下资产选择甄别的工作,并且在委托国际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之后,有必要进行全程密切监督。

  对于外汇投资公司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要不要帮华尔街去救火。以现在火势蔓延的速度而言,如果投进次级MBS或CDO市场的话,这些钱风险很高。当然,有时候不能只算经济账,如果其它方面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重大国家利益补偿,必要的利益交换也可以考虑,不过要补在明处。

http://www.caogen.com/Article/20 ... articleId_2636.html

TOP

To: Hornbach, Mr.Big  感谢二位既专业又简明的解释, 相互的讨论也增加了更多的信息量~~

To: GOM, 绝对的, 绝对的通俗易懂, 还有例子, 真是让人想不理解都不成了~~ 看着你的头象"太阳" 的"怨恨"的眼神, 又看你码了这么多字, 我那一句回话真有"摆你上台"的感觉呀~~

To: ieye4u, 偶不是写论文, 偶就一学文的, 纯粹就是对这感兴趣, 读了文章, 碰到不懂的地方找高人解释来着~~

To: NUULL, 转帖的文章我看了, 也得到些帮助..还掌握了些专业单词, 多谢了~~~

[ 本帖最后由 Moses 于 2007-9-20 09:46 编辑 ]

TOP

接着再问些个问题吧:

中国目前通膨高也是摆在那里的, 主要原因是不是三千亿的外汇储备? 中国的房市能降下来么? 最近又在加息, 那就是或老百姓按揭买房子更贵了~房价降不下来, 是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么? 中央的政策不能落实到地方~~

TOP

原帖由 GOM 于 2007-9-19 23:17 发表
ok,继续
贴现窗口利率就是再贴现率,得先说贴现率

比如我在sparkasse开了个1000块的一年定期存款,一年后到期后拿到的钱是1100块,然后我在还有2个月到期的时候急着要用钱,要把这个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来,那spark ...


关于这个贴现率, 我说点个人想法: 再贴现率调高, 就是因为有比较多的普通储户在存款未到期的情况下提前要求取钱, 导致商业银行周转资金的不够..央行为控制商业银行更谨慎的借贷, 因此调高再贴现率..那之所以普通储户提前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 就是因为房价,股市(目前国内的情况)这两块比较火, 通膨又厉害, 老百姓于是不愿意干看着钞票贬值, 纷纷拿出来进行投资...这样,市面上流动的货币就越来越多, 通膨也就更厉害, 这应该是个恶性膨胀吧? 而这次加息, 政府是为了让老百姓安心把钱存在银行里而做出的举动么?

一些简单的思考,忘指教~~

TOP

[quote]原帖由 Moses 于 2007-9-20 09:54 发表
接着再问些个问题吧:

这些问题都很复杂,也是目前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我研究了一些网上的文章,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1.中国目前的消费价格指数CPI虽然呈现较高同比增长,但由于证据不足还不能认定为严重的全面通货膨胀,而只是短期效果。这个观点主要的论据是:

第一,目前的CPI增长是短期效果,主要是由猪肉的供求失调引发的。由于去年包括猪肉的养殖业出现产能过剩,价格大幅度下跌,因而打击了农户的饲养积极性,加上养殖业的疾病防治工作不到位,因此造成今年的猪肉供给不足,由此引发食品价格全面上涨。由于中国CPI计算中,食品消费比重高达30%,因此食品的涨价引发了较严重的CPI增长。

第二,CPI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的定义是“全面的物价上涨”。消费中包括了食品消费和非食品消费,根据分析,非食品消费的价格上涨幅度很小,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更有小幅下降。
第三,通过国家对于养殖业的政策性调控,猪肉供求应该在一个养殖周期后恢复正常,就是说CPI会再回落。

2.另一个观点认为:本次的CPI上涨是积压的通货膨胀的一个导火索,即便有政策调控,通胀的趋势不可避免。支持通货膨胀观点的论据是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和高居不下的外汇储备,由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谨慎稳健的小幅度升值,庞大的外汇进入央行,导致本币供给膨胀,当然,货币供给增加还不足以引发通胀,但是又加上高流动性就死定了,必然出现通货膨胀。

从今年央行和财政部的政策可以看出来,这个观点是政府嘴上不说,心里却担忧。看看央行,今年5次加息,目的就是为了抑制流动性,但每次的幅度都很小,看出政府很谨慎,想既达到紧缩货币效果又不影响行业,但同时加息又进一步吸引热钱进入,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很是让人头痛。

再看财政部,今年发行的特别国债也是一个焦点,这一财政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回笼本币,并进行国家境外投资,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本币流动性过高。
当然这些政策对于抑制通胀趋势来说幅度都很小,效果也不明显。

3.对于房价来说,单靠货币政策是无法抑制房价的,除非大幅度加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小幅度的加息作用甚微。对于控制房价,我认为有效的方式还是财政政策和行政方法。前些天讨论的“一户一房”政策比较有建设性,但问题也很多,无法实施。

4.房价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没有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