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宋10——直臣的灯下黑

宋真宗是被寇准拉到檀州城头的,面对下面的辽兵,他咽下苦涩的泪水,在嘴角挤出一丝苦笑。这一丝笑,救了赵宋亡国之险,却铸成了赵恒和宰相寇准间的嫌隙。终于被王钦若一句谗言,寇准罢官出朝。可是真宗没了寇准又睡不成觉,只好把他召回,仍命为相。不过寇准得意并不持久,终于被小人丁谓陷害,贬至雷州,忧郁而亡。有宋一代,是不杀重臣的,最多是贬出王廷,所以寇准的下场,可说是同时代的最苦者;不过他25岁入中枢,只凭刚正,不附权贵,少年得志,也得说是官场的异数。纵观寇准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直败也直,足以为后来为官者反思。

一、直遇明主,飞黄腾达。前面说道太宗赵炅,就曾评价过他用人的多样性。有智慧型,深沉型,文人型,也有刚直型。古往今来,直臣发迹,不过两个途径:司法和柬诤。寇准两样都干过,他干得更出格,甚至皇上也敢告。还好他遇到的是急于向天下称道自己的贤明的赵炅,他称道寇准有魏征的风骨,迅速提拔,为下一代准备了宰相的候选。不过赵炅提拔寇准是有更深的心机,因为他看准了寇准有危机管理的天赋。
前面讲过吕端,也是个危机管理的专家。不过吕端长于蓄势而动,缜密行事。这种危机管理的天赋适合宫廷危机,临机处置;可是赵炅看透了赵恒幽闭内窘的本性,深知一场足以撼动大宋国本的契丹入侵不可避免,一旦军事危机到来的时候,就需要处变不惊,乾纲独断,必要时还敢于捋虎须的专家,寇准就是这样的专家。辽兵达到根底下,众臣皆劝真宗南遁,唯独寇准认准形势,果断半劝半逼地把皇帝推过黄河,推上城楼,激励士气,吓破敌胆。更精彩的事,赵恒下了城,寇准不逼矢石,在城头饮酒谈笑,这就不仅是刚勇,更有魏晋遗风,比当年谢安奕棋退兵还要高出一筹了。

二、帝王暗弱,荣辱不常。宋真宗是个心理高度缺失的人。他贵为天子,自然不能容忍受臣下摆布,贬黜寇准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他心存依赖,寇准已经在他心目中成了支柱的形象。真宗在寇准身上找到了父亲的感觉,他怕寇准,因为寇准说话,他不能不听;他又想念寇准,因为他相信,有了危险,看到寇准就心安了。这样复杂的心理驱使下,寇准的境遇必然多变。事实上,真宗年轻时还能好点面子,有点自尊心,可是越老越病,就越想依赖寇准,这个情结是长年累月形成的,是檀州危机形成的,不论什么祥瑞都不能超越的,因此召回寇准,越加倚重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三、继位之争,黯然下岗。可是同是危机管理,军事危机管理的专家就无法应对宫廷危机,反之亦然。寇准这样的直臣,只奉正朔,不重后党,不避小人。这就是处理宫廷危机、特别是继承危机的大忌。后党在新主年幼,老主大行的空档必然掌权,这个关系不维持好了怎么行?吕端能锁王廷恩,却只能劝说太后,而且宋朝的这种太后执政的情况还特别多。小人就更难对付了,小人在军事危机的时候肯定屈膝求降,屁都不敢放。可是到了窝里斗的时候,嗅觉一定很灵。小人不防,必然被整到尸骨无存。要是后党和小人一起得罪了,像寇准似的,那贬到雷州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可见在官场之中,刚直的人一定是不绝的,可是刚直者可以成功名,却无法保性命。路怎么走,你自己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