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对外籍雇员需求日增 上海“洋打工”越来越多

65岁的仁科雅晴,五年前在上海浦东新区开了家盲人按摩所古都梅。当时人人谈之色变的沙斯疫情(SARS),正从中国向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五年后的今天,仁科雅晴没想到的是古都梅的顾客群就如上海的“洋打工”一样,来自五湖四海且以日本人居多。

  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实际在沪登记就业的“洋打工”或外国就业人员已超过5万4000名。而据该局就业中心主任孙汉德受询时透露,截至今年5月10日,这个数目已超过5万7000名。

  孙汉德说,在上海的“洋打工”共来自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新加坡人在上海的就业人数有3754人,占外国人就业总数的6.46%,排名第四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日本、美国和韩国,其中日本占28.6%,美国占12.3%,韩国占8.9%。

  他说,在沪就业的新加坡人一向都不少,经常排在前五六位,近年已提前到第四位。这种现象,连古都梅按摩所也觉察到。创办人仁科雅晴笑说,他的客户除了大多是日本客之外,“接下来就是新加坡客人了”。就连一些按摩师只要一听口音,就知道刚进门的新客人是来自新加坡。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及中国开放市场的程度日益加深加速,近年到华的外国人口也正在快速增长,反映就业市场对外籍雇员的需求与机会日增。单是在上海, 2000年时在沪新办的外国人就业证仅4047份,到了2005年,新增的洋打工却达1万8325人,使在沪的洋打工很快就在2005年达5万大关,其中九成以上都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

  据上海市劳动保障局介绍,在沪的洋打工主要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信息传输、电脑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等专业。

  洋打工在华的就业领域趋势也反映上海及中国其他一线城市近年在经济转型中的人力资源缺口。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即预计,到 2010年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却是6000万人,显示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几年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据《工人日报》报道,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第二产业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到1220万人。而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则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领域,其中对一些高端外国人才需求很大,包括需要涉及到外国业务的会计、律师、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精算、数字媒体、物流、心理咨询等,这方面的人才缺口预计325万人。“浦江人才计划”

  面对全球都在竞争吸引专业人才,中国的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外交部以及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16个部门,已在今年3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为吸引高端专业的海归人员回国服务打开各种方便之门。例如,对特别优秀、中国急需的高层次留学人才,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资助专项经费;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报酬应与其本人能力、业绩、贡献挂钩;以及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只要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不受编制数额、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口所在地的限制等等。

  在上海,市政府配合上海正在加大轨道交通建设以及发展大飞机项目的需要,最近也对人才资助的重点领域作出调整,包括首次把飞机制造、轨道交通的这两类人才列入“浦江人才计划”的重点资助名单。

  “浦江人才计划”是由上海市人事局和上海市科委联合设立的政府专项资助项目。按这项2005年7月启动的计划,上海市政府每年将投入4000万元人民币 (800万新元)用于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创业。据有关负责单位透露,目前主要资助对象包括四类,即应聘来上海从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的人员;在上海创业的人员;在上海讲学或进行咨询的人员;以及其他上海特殊急需的“海归”人才。自实施以来,“浦江人才计划”共吸引1200多名高层次留学人员申请,目前已有423人(包含10个团队)获得资助。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