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回国高校待遇及发展前景

引用自:多维新闻网

每年的AEA经济学年会来临前夕,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类海归回国的问题就会成为众人关心的话题。作为经济学的叛逃者,管理学的门外汉,金融学的打工仔,一直对北美经管专业PhD回国行情颇为关注。

每年都能听到身边的朋友回去,每年都看到大家在MITBBS上讨论国内高校来招聘的情况。虽然很多国内学术界的内斗,海归vs.土鳖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国内高校对海外人才的日益重视和相关待遇的逐年提高。毫无疑问,随着中美之间待遇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了回国这条道路。可以预见未来国内海归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回国的时机也越发显得重要和紧迫。索性整理了在MITBBS经济版和其他渠道自己的见闻,希望对打算回国的海归有帮助。

目前美国Finance的PhD就业形势依旧良好,2007年的平均年薪在12万元,好的学校能达到15-25万美元的水平,所以目前美国Finance PhD考虑回国的不是很多。Management在学术界的就业前景不好不坏,工业界分流了一些,加上该专业的中国人总体数量不多,相关回国的讨论暂时还不成气候。比较而言,Economics的中国PhD留学数量最多,当时多是通过这个渠道拿奖学金出来的,目前美国经济学博士的就业相对严峻,待遇也远不及金融类。而国内对经济学专业给与很高的认可,很多大学的“管理学院”“经管学院”并不像美国这般严格区分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加上国内民众对于经济学家给与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期望,媒体也给经济学家很多关注和追捧,各大学管理学院(B-School/研究中心)给予北美Economics PhD不逊于任何学科的优厚待遇,导致目前经济学类的博士海龟数量大幅增加,竞争也相当激烈。

抛开亲人家庭,民族情绪和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单从钱上也可以解释经济学海归的现象。目前国内一线高校对于美国Fresh PhD的offer都在25-30万人民币左右的范畴,外加若干安家费,可观的房子补贴和启动资金,加上中国工资待遇体系的特殊性,税后实际收入基本都在 22万人民币以上。按照目前的汇率税后22万人民币相当于税后3万美元,这个数目已经超越了一些美国大学提供的助理教授税后待遇。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美国大多是死钱,中国很多海归回国之后算上给MBA/EMBA上课,企业家研讨,开会科研等额外收入,5年之后突破税后4-6万美元既相当于美国税前年薪十万(传说中的国内拿global pay),并不是不可能。

目前中美之间工资换算学术界和工业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1:3.5,就是说大致维持相同的生活水准档次(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医疗旅游等),美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10万美元和中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35万人民币生活水准相当。美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5万美元和中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17.5万人民币生活水准相当。从这个角度说,经济学博士回国内一流高校,资金待遇上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你在中国有1000万在中国也买不到美国的环境,你在美国1000万也买不到中国的亲情,上述只是给大家一个业界公认的换算标准而已。

北大光华依旧是众学子首选,但2007-2008可谓多事之秋。先是皱老先生和张维营大闹天宫500回,接着就是案例中心何志毅被辞退后一张大字报,搞的北大乌烟瘴气,学术界腐败和内斗瞬间巷人皆知。好在北大的招牌和北京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有很多深远的意义,去年一个朋友拿到了西南财经的28万和北大的24 万,尽管成都消费比北京低很多,还是选择了北大。

北大招海归ASSISTANT PROFESSOR经济学类光华给32万+15万安家费+20万住房补贴+论文奖金和科研经费,算是不少学子首选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相对少些,大概20 万出头。经济学院最差,比其他学校还差,这里就不说了。去年我朋友去面试,来面试的正好是自己的老师,于是顺利录取。不过国内高校的近亲繁殖也不是光北大,大家都差不多,后来那哥们去了波士顿咨询,放弃了到手的北大光华offer。

清华基本和北大持平,管院32万+10万安家+20万住房补贴+科研经费若干。

中央财经大学CEMA工资待遇跟北大和清华一样,一年四季招海龟,一些近期的offers:
1. ASSISTANT PROFESSORS:Hong Jian (PSU); Pan Jia (PSU); Xia Chun (
Minnesota); Li Bin (Chicago); Guo Sheng (Chicago); Guo Kai (Harvard); Han Li
(Harvard); Zhou Xiaolan (Yale).
2. ASSOCIATE PROFESSORS (至少发表三篇二流论文).
3. FULL PROFESSORS (至少发表六篇二流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最新待遇:RMB 250,000-300,000 for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300,000-500,000 for associate/full professor. 人大的Hanqing Institute最近拿到了1个亿,也开始财大气粗起来。

上海财经大学在海归招聘上一直走在前列,2年前待遇水平就达到了25万以上,今年具体还不知道,只会更高。经济学院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已扩大到全校,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系等院系都开始在海外人才招聘。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今年已引进海外优秀人才4名,分别是:

童春阳博士:2006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Marshall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是供应链库存管理、收益及动态定价管理和最近的实期权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沈月林博士:2004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领域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居恒博士: 2007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

马晓静博士:2007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市场营销。

2004-2006年已经到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全职工作的海龟博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郑旭、
康乃尔大学博士冯帅章、
耶鲁大学博士黎霞、
波士顿学院博士陈媛媛、
德国波恩大学博士沈凌、
加拿大女皇大学博士梁丹、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郑兵勇、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博士罗大庆、
多伦多大学博士肖俊极、
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博士王茵田、
哈佛大学李桃博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陈庆池博士、
牛津大学钟鸿钧博士、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龚关博士、
亚历桑那大学杜宁华博士、
德州A&M大学欧阳德生博士、
加拿大女皇大学田永革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周亚虹博士、
俄亥俄州立大学陶佶博士、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谭继军博士

上财的问题是名气不比北大清华上交复旦。如毕业于普林斯顿、前年刚进的郑旭副教授,就被上海交大挖走了。地方财经院校自身造血能力欠缺,毕竟北大清华上交复旦等既整体财力雄厚、经管方面更有国内第一流赚钱的MBA/EMBA做长线保障。上财现在的高工资是靠国家财政部特批一笔4000万和上海配套4000万撑着,将来不好说。

目前国内对海外回来的人才要求很高,决不是混日子的地方。如上财要求:3年后可评tenure,6年评不上tenure走人。tenure标准:
1篇top field以上journal (大概15-20种journal)
2篇field journal
4篇国内核心以上journal

要求不低。可以比同美国50名左右的经济系了,高于香港不少大学相关科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8招聘2位副教授或教授,工资从年薪25万人民币开始+必要的科研经费。侧重点为: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产业组织、保险学、国际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公共财政。

除去待遇之外,还应该认识到竞争的激烈和难度,像复旦、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经院、管院都是120多教师的大院,每年内部只晋升2-3个教授,3-4个副教授。以前国内名校里的教授可能水的很多,但现在30多新上教授的确实相当强。

北大光华2002年就开始大规模招海龟了,那么多海龟回去,有几个现在评上副教授了? 周黎安算做的很好了,2002年的斯坦福博士,也是在发了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后2005年才上副教授,最近又有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但要上教授也还得再等等。张庆华,2004布朗的博士,发了Journal of Econometrics才于2007刚刚上了副教授。但那里2002就博士毕业到现在还是助理教授的大有人在。北大CCER也是。

清华经管也是好几个工作4年以上的助理教授。当然很多是因为成果出的确实少了一些。但反正现在对海外博士职称上是没有什么特别优惠的。

在复旦管院,一个海外博士,二年内有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Housing Studies这样的杂志文章,全都独立作者,另主持国家自科和国家社科各一个,也连副教授都不是。复旦管院全院二十个多讲师,很多4年以上的,有的都9年了,但每年全院才3个副教授名额,不再进一个人光消化存量都要7年多。

现在国内工作也很不容易,光顶个海外博士回去,没一些干货,很难出头。别看现在很多学校给钱不错,回去对成果的要求一点不含糊。基本3-4年能升上副教授的,算很好的。7-8年能上教授都算很优秀的了。但凡去高薪招聘海龟的学校,包括上海财大、厦大、中央财大,都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所以想要回国工作,第一还是要尽早,以后会越来越难,第二有本事以引进人才形式进去把教授哪怕副教授搞定当然是最好的。引进人才是不占学院职称名额的,学院也会很高兴。当然现在要求也很高。上海交大去年引进的孙宁, Econometrica、Economic Theory都发过的大牛人,在日本的大学里也工作过8年了,交大都只先以副教授聘进。当然今年应该给正教授了,不然国内其他学校都要疯抢了。但整个来说,以后想在国外随便熬几年资历,整几篇二三流杂志文章,回国立马教授相送,至少到一线名校已经不大可能了。能拿到副教授都不容易。

当然,如果去走普通轨的地方,职称就可能相对容易多,比如南开经院,看到前两年两个美国州立大学博士,文章也不突出,两年内都成了博导了。但也是过去,现在可能也很难。以后都会很难。
Share |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