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股价狂飙的轻与重

南方周末冉孟顺/8月5日,最大的中文搜索网站百度登陆纳斯达克,随即演绎了一场“完美风暴”。首日挂牌,百度股价出现暴涨,发行价为每股27美元,却一路飙升至最高150美元,收盘为122美元。这是2000年美国第一轮网路泡沫破灭以来罕见的轰动。
百度公司CEO和实际控制人李彦宏(Robin Li)则是这场财富旋风的风暴眼。李彦宏持有百度22.9%的股权,个人身家接近10亿美元,他极有可能改写本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5名的座次。

一位掌控数10亿美元的基金经理在百度路演时冲着李彦宏直抱怨:“你们发行量太少,我一个基金就可买下你们全部筹码。”现在,他看着这样高亢的市值也瞠目结舌了。

兴奋从纳斯达克上空漂洋而过,感染了大洋此岸聚集在电视萤幕前的百度员工---当股价突破100美元时,欢声雷动,这意味着追随者一夜之间多出若干名亿万富翁、千万富翁和百万富翁。较早进入百度的风险投资商也是这场完美风暴的大赢家。早期股东之一的IDG(国际数据公司)几年前曾对百度投入100万美元,目前这部分投资已经涨至价值1.5亿美元。

在一刹那间,百度感受到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神奇力量,品味到了中国概念的光荣与梦想--中国最具有增长潜力的互联网市场、最领先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以及Google潜在的收购概念---毫无疑问,百度受纳斯达克热捧的重要原因,乃是几乎集所有时髦的中国概念于一身。

概念缠身,会否成为百度“不可承受之轻”;股价高亢,会否变成百度“不可承受之重”?这个提问让百度的投资者感到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深谙辩证法的投资者看来,百度股价表现如此出色,反倒显示了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这两家投行是百度上市的保荐人---IPO(首次公开募股)定价能力颇值得推敲。从“出乎意料”的火爆行情看,完全可以将百度的发行价提高一倍,定在54美元而不是27美元,换句话说,百度只发行一半的股份就可获得相同的融资额。

来自Straszheim Global Advisors的当诺·斯特拉斯汉姆(Donald Straszheim)对《华尔街日报》直言不讳地表示,“很显然这是投行的重大失误。”这令高盛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有些尴尬,不愿意对此发表评论。

火爆的交易背后还有另一层问题--首日成交资讯显示,只发行了404万股股票的百度,在上周五收盘前成交2000多万股,这意味着,有不少投机客对该股快速投机多次。应该说,这不是一家公开上市的公司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考虑到百度在2004年取得的营业收入为1340万美元,以首日122美元的收盘价计算,百度市值达近40亿美元,其市盈率过高,已达2450倍,一些稳健的投资者开始疑虑重重。一些分析师认为这样的市盈率有些不正常,而百度的收入增长也还很难准确评估。

有分析师直言,百度必须以实际业绩直面外界对股价高估的质疑---“1340万美元营收之轻能否承受40亿美元市值之重?”这样的声音可以视为善意的提醒。在证券市场上的瞬间成功,很可能是最致命的诱惑。在2000年的网路泡沫时代,股价的疯狂上涨掩盖了不少网路股自身的问题。在网路股泡沫崩溃后,这些问题凸现出来,成为网路科技企业的致命伤。

股票价格飙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波动,对一家年轻的公司来说也很危险。股价大起大落对员工士气可能产生的影响往往容易被管理者忽略。股价波动过大还会严重干扰公司经营。

百度的一些对手说:“纳斯达克是‘钱多人傻速来’。”虽然颇有些葡萄酸心理,却也是对过度兴奋的市场一个冷静的反思。尤其是有了第一轮泡沫破灭的惨痛教训,市场逐渐形成共识:理性成熟的科技企业应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不应太在乎股价的表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当股价上扬时,公司不会忘乎所以;当股价下挫时,员工不会惊惶失措。

套用一句诗词,叫“股价天下事,得失寸心知”。这或许是第二波IT浪潮中,对网路新贵们摆脱第一波破灭宿命的劝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