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届(7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安妮.霍尔》AnnieHall  

联美(UnitedArtists)公司一九七七年摄制出品

编剧:伍迪.艾伦、马歇尔布里克曼

导演:伍迪.艾伦  

主要演员:伍迪.艾伦(饰艾尔维)、黛安基顿(饰安妮)

《安妮.霍尔》获

九项提名  

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始剧本四项大奖

梗概  

一个犹太青年艾尔维.辛格独自住在纽约。其貌不扬,个儿又矮又小,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衣服邋遢,不修边幅。但他口才颇佳,经常演单口相声。跟女人从来没有什麽风流事,倒过着悠然自得的独身生活。  

某天,他的朋友、电视导演罗勃约他一起去打网球,凑巧在那里邂逅了一位名叫安妮.霍尔的姑娘。她衣着时髦,口齿伶俐,交谈中她说自己很想 当歌星。艾尔维顿时被她的魅力所倾倒,竟然爱上了她。没多久,这对男女就想在一起生活。安妮拿着自己的行李来到艾尔维的寓所,两人开始同居,起初生活倒也 很快乐,无悠无虑。可是没多久,两人之间产生了裂痕,艾尔维求助精神分析法,也无济于事。这时安妮已在夜总会唱歌赚钱。

有一次她把一首流行歌曲唱的十分动人,竟博得了在场的著名歌星托尼.莱西的掌声。托尼是个色狼,他垂涎于安妮的姿色与才华,花言巧语 问安妮愿不愿意到加里福尼亚州去唱歌。艾尔维在一旁看到这情景,就更觉孤单了。此后,安妮和托尼还有罗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暧昧,艾尔维疑窦丛生。安妮 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很快的就去了加州。虽然他又见了安妮,但是两人之间的友情之火却也成了往事。

50.JPG (67.74 KB)

50.JPG

TOP

第五十一届(7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猎鹿人》TheDeerHunter  

环球(Universal)公司一九七八年摄制出品

编剧:德里克.沃什伯恩、迈克尔.西米诺

导演:迈克尔.西米诺  

主要演员:罗伯特.德尼罗(饰迈克尔)、克里斯托弗.沃肯(饰尼克)、梅丽尔.斯特里普(饰琳达)、约翰.萨维奇(饰斯蒂芬)  

《猎鹿人》获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响五项大奖

梗概  

《猎鹿人》的故事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座钢铁厂。五名俄裔青年在狩猎季节常于周末结伴去阿勒格尼山猎鹿取乐。1968年,其中三名男青 年迈克尔、尼可和斯蒂芬应征入伍,去越南作战。出发前,斯蒂芬和安琪拉结了婚,对迈克尔有好感的琳达同意等尼克归来后和他结婚。婚礼过后,五个朋友又去进 行最后一次狩猎。

两年后,在炮火连天的越南战场,迈克尔等三人先后被越军俘获,关进俘虏营。在那里,他们共同受尽了各种拷打,经受了惨绝人寰的折磨。一天,看守他们的越军迫使他们和一些南越战俘进行俄罗斯轮盘赌。迈克尔和尼克伺机夺枪打死了看守,同斯蒂芬一起逃跑。  

三人分手后,失去了联系。心灰意懒的迈克尔历尽沧桑回家同妻子、孩子团聚。从斯蒂芬处,迈克尔得知尼克还留在越南,便返回寻找,终于在西 贡一家赌场找到了他。迈克尔企图说服尼克回美国,但身体、精神都被弄跨了的尼克已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在玩俄罗斯轮盘赌时饮弹身亡。迈克尔将尼克的遗 体运回美国,为他举行了传统葬礼,迈克尔、琳达和其他亲友,在悲伤之余齐声高唱《上帝赐福美国》。

51.JPG (74.95 KB)

51.JPG

TOP

第五十二届(7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Kramervs.Kramer  

根据艾弗里.科尔曼的同名小说改编

哥伦比亚(Columbia)公司一九七九年摄制出品

编剧、导演:罗伯特.本顿  

主要演员:达司汀.霍夫曼(饰泰德)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琼娜)、贾斯廷.亨利(饰比利)

《克莱默夫妇》获  

九项提名

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五项大奖

梗概  

影片《克莱默夫妇》不是从家庭的美满结合开场的,而是以它的分裂作为序幕的:一个特写镜头-克制住眼泪的乔安娜的楚楚动人脸庞,紧接着, 她温情脉脉地向入睡的儿子告别:“妈妈可爱你啦,比利。”又心不在焉地收拾行装,她在苦恼的折磨中决定离家出走了。这是她对八年婚姻生活的回答,是她压抑 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痛苦思绪的总爆发。她为什么抛夫离子?丈夫不明白,儿子不明白,观众也很不明白。

美国家庭的破裂是司空见惯的随意事,离婚的丈夫、离婚的妻子和孤独的孩子比比皆是。《克莱默夫妇》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是用男的不忠、女的不贞之类的俗套来表现家庭之内的对垒。  

克莱默一家三口。丈夫泰德任一家公司的高级职员,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社会里,为了维持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自己在公司里的地位,泰德不得不 拼命干活,满脑子想的就是多给公司拉几笔生意。他以为自己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这个家,他要用自己的辛苦换来妻子和儿子的幸福,也全然不理解、不理会妻子 由此产生的烦恼。结果,在他职务晋升之时,等待他的却是家庭的崩溃。

妻子乔安娜是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美丽女子,独立意识很强。婚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学时期成绩突出,成年后又是男子追逐的对象,而且 还有一份称心的工作。在相恋中她和泰德结了婚。哪知婚后,特别是有了儿子之后,生活远非她想象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没完没了的家务事,丈夫和儿子的依托, 使她身心疲惫不堪。她常常想对丈夫诉说心里的苦闷,可是劳累了一天的泰德哪有心思去听乔安娜德唠叨呢,她甚至连丈夫德一点温存都得不到。她爱比利,可正是 这个心爱得儿子把她锁在家里。乔安娜正是怀着痛苦和矛盾得心理去寻找失去的自我。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乔安娜这副愁苦的面容。可以说,这时的观众是 同情乔安娜的。

乔安娜出走了。一向自信的泰德面对他往日不屑一顾德家务事束手无策。出于对儿子的爱,他逐步学会了照顾儿子,过去只依赖妈妈,现在儿 子逐渐和他建立了父子之情。在父子两人相依为命德日子里,泰德理不清内心占主导地位的是对乔安娜的气氛,还是对自己以往行为的悔恨。泰德胜任了家务德同时 也怠慢了工作,一向信任和器重他德上司不再需要他了。事业和家庭德矛盾也给泰德出了难题。影片用了三分之二德篇幅来展现父子俩的生活,让观众德感情随之倾 向于泰德一方。

导演罗伯特.班顿独具匠心,把影片德高潮安排在法庭一常随着观众内心天平的倾斜,班顿让克莱默夫妇面面相对了。在法庭上,通过双方律 师的质询,通过当事人双方的敞开心扉,把夫妻俩婚后八年从未交谈过的苦衷和困惑公开出来。泰德如梦初醒:他亏待了妻子;乔安娜柔肠寸断:她苛求了丈夫。可 是孩子应该判给谁呢?观众莫衷一是。乔安娜胜诉了。在她得到了儿子的监护权后内心的痛苦更多了一分,脸上的忧愁更深了一层。泰德强打精神为心爱德儿子准备 行装的同时,眼泪却不断往肚子里流。这对夫妇的遭遇搅得观众心神不安。

52.JPG (53.57 KB)

52.JPG

TOP

第五十三届(8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普通人》OrdinaryPeople  

派拉蒙(Paramount)公司1980年摄制出品

编剧:艾尔文.萨金特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主要演员:詹纳德.萨瑟兰(饰卡尔文)、玛丽.泰勒.穆尔(饰贝思)、蒂莫西.赫顿(饰康拉德)

《普通人》获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四项大奖

梗概  

《普通人》是继《克莱默夫妇》之后,又一部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问题的影片。  

它系根据朱迪斯.格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虽然影片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导演雷德福又是初次执导,但由于它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由于互不关心而 产生的隔膜及其不幸后果,触及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观念日趋淡薄这一敏感问题,试图唤起人与人之间存朴的眷恋之情,因而赢得了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杰瑞特夫妇一家四口人,住在芝加哥郊区。丈夫卡尔文是个收入颇丰的律师。他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在家里是个忠实的丈夫、慈祥的父亲。 妻子贝思是个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她偏爱长子泊杰,不太关心次子康拉德。一次兄弟俩出去划船,伯杰不幸溺水而死。从此,愁云笼罩了这个家庭。康拉德因未能 援救哥哥而深感内疚,整日离群索居。自杀未遂后,更加郁郁寡欢,但从未向父母吐露过内心德痛苦。卡尔文陪康拉德散步、唱歌,并劝他去医院就医。贝思却责怪 丈夫过分娇惯儿子。

在精神分析家伯奇德耐心开导、悉心治疗下,康拉德倾吐了内心德苦闷,解除了思想负担,精神终于恢复了正常。但当他在父亲德陪伴下回到 家里,投向母亲德怀抱时,却遭到了她的冷遇。康拉德感到十分难堪,木然无语地呆立在一旁。这情景深深震动了卡尔文,他对共同生活了21年的妻子竟如此冷酷 无情、固执己见感到震惊,同时意识到他们的夫妻感情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最后,贝思因感到在家中极端孤立而愤然出走。

53.JPG (47.88 KB)

53.JPG

TOP

第五十四届(8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火的战车》ChariotsofFire  

英国"埃尼格玛"制片公司一九八一年摄制出品

编剧:柯林·韦兰

导演:休·赫德逊  

主要演员:本·克罗斯(饰亚伯拉罕)

伊恩·查里逊(饰利德尔)

《火的战车》获  

最佳影片、最佳原始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始音乐四项大奖

梗概  

《火的战车》的剧本根据二十年代两个青年短跑选手-埃立克.利德尔和哈罗德.亚伯拉罕,为参加1924年在巴黎举行德奥林匹克运动会刻苦 锻炼,终于取得冠军的真实故事编写而成。故事发生在1919年。英国贵族化的剑桥大学凯阿斯学院考进了一位犹太学生亚伯拉罕。这位青年深受种族偏见之苦, 一心想成为赢得奥运会百米赛金牌得第一个犹太人,以此来对抗种族偏见,为同胞争光。苏格兰高地也有一个决心夺取奥运会百米金牌得青年利德尔。他父亲是传教 士,本人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认为,运动员应具备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这和基督的教义是一致的,既然天赐他一双快腿,就是要他为上帝争光。1920年,苏格 兰和法国举行田径比赛,利德尔代表苏格兰参加。正当竞争激烈的时候,利德尔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终于抢先到达了终点。亚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 这场意志创造奇迹的比赛,十分激动。他热切地请求意大利职业教练穆萨比尼指导他练习。穆萨比尼没有答应。一九二三年,伦敦举行全国性运动会,利德尔和亚伯 拉罕在跑道上相会。利德尔获得冠军,亚伯拉罕落后了两码。他的女友、歌剧演员西比尔安慰他下次定能超过利德尔,但亚伯拉罕痛苦地说,他的速度似乎已达到了 极限,再也无法提高了。在场的意大利教练看到在这个失败者身上有一种渴望拼搏的精神,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对他说:“那两码包在我身上1穆萨比尼教练针对 亚伯拉罕训练不足的弱点,指导他从基本动作开始系统地进行训练。失去自信的亚伯拉罕渐渐恢复了信心。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英国队起程赴法 时,利德尔才知道百米预赛将在星期天举行。按基督教规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遵守教义,退出比赛。各国健儿云集巴黎。英国王 子威尔斯亲王赴巴黎督战。然而最有希望获胜得百米选手利德尔却临时放弃了比赛,领队恳切得要求他为国王的荣誉参加比赛。利德尔只回答:“国家、国王也都是 上帝所造。”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英国队四百米选手林赛勋爵主动把自己参加四百米赛的权利让给了利德尔,因为那场比赛不在安息日举行。利德尔在最短时间 内刻苦锻炼耐力。比赛时,利德尔不仅夺得四百米赛冠军,而且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观众向他欢呼,同伴把他抬在肩上。利德尔高举起紧握的双手,向无私 地成全了他的林赛勋爵致敬。参加短跑的亚伯拉罕虽然没有遭遇上利德尔,但和他角逐的对手全是美国短跑名将。不过亚伯拉罕这时已经领悟到,面前的障碍不是对 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信心百倍地参加了百米决赛,终于夺得了冠军。

54.JPG (91.2 KB)

54.JPG

TOP

第五十五届(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甘地》Gandhi  

英国"戴菊"制片公司、美国国际电影投资公司及印度国家电影发展公司等一九八二年联合摄制出品

编剧:约瀚.布里利  

导演:理查德.阿顿巴勒

主要演员:本.金斯利(饰甘地)

《甘地》获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始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八项大奖

梗概  

《甘地》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片。影片的开始是一篇序言:“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时 间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 现出来。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亿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 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 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他在约翰内斯堡设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并深入印度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他把妻子儿女从印度接来,表示 他要进行长期斗争的决心。他在南非的21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九零六年,甘地第一次宣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领印度人向南非当局抗议非法取 消了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举行了游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签名,后又成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个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他号召印度人不向南非当局登积 和按手印,并组织他的追随者和南非铁路工人一起罢工,反对南非当局对铁路工人的压迫。有的印度人因为罢工或游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们的家属聚集在一 起。他把从一些富人和印度国内募集来的钱,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拥有一千一百亩土地的农庄,让这些家属在那里过着一种新型的、简朴的劳动生活。他教育那里的青 年努力学习他的学说和从事劳动。他本人在斗争中也几次受到过监禁和毒打。1914年他回到印度,积极投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治的斗争。他仍坚持 深入群众宣传他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影片特别对非暴力主义作了大量详尽细致的描绘。例如他为了抵抗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垄断制盐工业而率领群众步行 二百英里到海边盐场以示抗议。结果英政府出动大批军警把手无寸铁的群众毒打一顿。但群众仍继续坚持前进,没有还手抗议。这时影片镜头对准手持棍棒和鞭子的 军警,群众看不到受难者,只听到画外的呻吟声。1918年甘地为了抗议英国纺织厂解雇工人,他又鼓励工人向工厂主请愿,但是要他们态度温和,像请求父亲那 样婉转而不要触怒工厂主。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手段是绝食。他为了抗议加尔各答的群众暴乱和促进印度各教派之间的联合而几次绝食。影片用许多篇幅 表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滴米不进,只喝一点酸橙汁。影片最动人的一幕是甘地的信徒和挚友尼赫鲁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请甘地进食,反映了甘地与的尼赫鲁深 厚友谊。影片最后表现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与1948年1月正式独立。当印度举国欢欣鼓舞庆祝独立活动 时,甘地却未出席庆祝活动,而且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了印度国大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间的斗争有日益加剧之势。印度独立后四天,甘地即遭暗杀。

55.JPG (112.5 KB)

55.JPG

TOP

第五十六届(8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母女情深》TermsofEndearment  

根据拉雷.麦克默屈里的同名小说改编

编剧、导演:詹姆士.布鲁克斯

主要演员:雪莉.麦克琳(饰奥罗拉)  

德布拉.温格(饰艾玛)

杰克.尼科尔森(饰加勒特)

梗概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的一个富有家庭里,三代同堂,生活得非常美好。  

但祖父不久相继去世,儿媳奥罗拉.格林韦与丈夫膝下只有一女,名叫爱玛。奥罗拉对女儿自幼百般疼爱,诚恐女儿发生意外。影片一开始,镜头就表现奥罗拉匍匐在婴儿床上熟睡的女儿身上,狂吻不止,以为她即将死去。这时,画外音发出丈夫的声音,要她别去打扰孩子。  

奥罗拉对女儿虽视如珍宝,但亦十分专制,女儿的一切,如言谈举止、修饰打扮、学习、玩耍都必须听从她的旨意,稍有违忤,即暴跳如雷。  

女儿爱玛的性格与母亲截然不同,她表面虽很温柔,但性格倔强,并有些娇纵任性。她对母亲也很爱戴,但并不百依百顺,而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母女之间经常发生争执。尽管如此,爱玛的父亲却不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因此,母女俩就相依为命。  

专横跋扈,刚扈自用的奥罗拉在丈夫死后不仅独自经营家业,而且抚养女儿成人。在她新寡时,许多追求者登门求爱,络绎不绝,包括她的一个隔壁邻居,宇航员加勒特.希里德洛夫,也是当地的著名人物。但奥罗拉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十五年后,爱玛长成为美丽热情的女郎。她想摆脱母亲的控制而独立自主,尤其是在婚姻问题上,她根本不听母亲的劝阻而执意要嫁给一个没有固 定工作,没有男子气派的研究生弗莱普.霍顿。在结婚前夕,奥罗拉怒冲冲地对爱玛说:"你嫁给他肯定会毁了你一生,因为你没有什么特殊本领去应付不幸的婚 姻。"奥罗拉拒不参加婚礼以示反对。

在爱玛结婚随丈夫迁往外地后,奥罗拉因生活孤独、精神苦闷,不禁对过去追求过她的那个已经退休的宇航员加勒特主动献媚。加勒特原是个 放荡不羁一花花公子,在奥罗拉的挑逗之下,隔邻而居15年不相往来的两个孤独老人终于一拍即合。垂暮之年的奥罗拉竟又燃起了青春热情。她的性格也随着岁月 流逝,年事日增而能自制,不再傲慢自大,对女儿亦益加眷恋。

爱玛婚后连续生了3个孩子,但丈夫莱普不但不负担家庭经济生活,而且朝三暮四地玩弄女性。爱玛只好靠她一个人当教师的微薄工资赡养孩 子,操持家务,因此生活困难、精神苦闷,她与一个银行职员发生了感情,并得到他的资助。后来,弗莱普当上了大学教师后,仍拈花惹草。爱玛与他的婚姻几乎陷 入危机。

敦厚而又刚强的爱玛终于在婚后的第10年,经受不住生活的磨难和精神上的苦恼而积郁成疾,患了不治的癌症,病卧在床。奥罗拉闻讯后, 焦急万分。等她感到医院时,爱玛已奄奄一息。奥罗拉日夜守候,泣不成声。与影片开头时,奥罗拉狂吻婴儿时代的爱玛镜头遥相呼应。以前是奥罗拉歇斯底里的臆 想,如今却是严酷的现实。这时母女在三十年内复杂的感情关系终于得到解决,但爱玛已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56.JPG (61.25 KB)

56.JPG

TOP

第五十七届(8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莫扎特》Amadeus  

根据彼得.谢弗的同名舞台剧改编

编剧:彼得.谢弗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主要演员:汤姆.赫尔斯(饰莫扎特)、默里.亚伯拉罕(饰萨里埃利)、杰弗里.琼斯(饰约瑟夫二世)

梗概  

1823年11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奥地利京城维也纳的一家老人院里,从一扇门中传出一阵缓慢而凄楚的呼喊声:"莫扎特,莫扎特,请 宽恕我,我是谋杀者。"随之传来一声惨叫。这位自杀未遂者是赫赫有名的维也纳宫廷音乐家:萨利埃里,此时,已到垂暮之年的他在医院中向一个年青神父叙述三 十二年前自己如何陷害"乐圣"莫扎特的经过,向上帝吐露了深藏已久的内心秘密.........。

莫扎特四岁学奏鸣曲,七岁学交响曲,十二岁写第一部歌剧。当时,萨里埃利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宠爱的宫廷音乐家,官运亨通,作品颇 多,但气量甚校在1781年当时已驰名欧洲的音乐家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因为他知道约瑟夫二世喜欢音乐,故此投奔而来,希望得到重视。萨里埃利发现了莫扎 特的音乐才华,便向约瑟夫二世推荐。由于皇帝也酷爱音乐,因此在皇宫谒见了莫扎特,请他在国家剧院担任指挥与演奏。莫扎特灵感丰富,乐思敏捷,短短的时间 里接连写出许多非凡的作品。当萨里埃利看到莫扎特超过他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妒忌之心。莫扎特其貌不扬,言语粗野,行为也放荡不羁,这正好成为萨利埃里中伤 莫扎特的口实。

在一次皇家庆祝会上,莫扎特表现出的音乐天才令众人赞叹不已,尤其是约瑟夫二世更是十分欣赏,这令萨利埃里自叹不如,更加恼恨。于是 萨利埃里一方面对莫扎特十分友好,甚至吹棒备至,称他是上帝创造的奇才;另一方面,在背地里却用诡计中伤陷害莫扎特。他先到约瑟夫二世那儿阻挠皇帝任命莫 扎特为伊丽莎白公主的家庭音乐教师。同时,他还派人时刻监视莫扎特的行动,并使莫扎特渐渐陷入了贫困艰难的境地。

并收买一女子,叫她从莫扎特家里偷走正在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部分乐谱。然后向约瑟夫谗言,后者一度曾想禁止该剧演出,莫扎 特据理力争,终于开始排练。萨里埃利见一计一不成,便行施另一个恶计。派了一个蒙面黑衣人去莫扎特家,说出高价请他写一首安魂曲,并威逼莫扎特在短期内完 成《安魂曲》。莫扎特不知是计,不得不日以继夜地工作,连夜赶写,弄得身体十分虚弱,终于因积劳成疾,在一次演出时晕倒在地。萨里埃利假惺惺地送莫扎特回 家,但一到家里,又不让他好好休息,反而逼莫扎特口述乐曲《安魂曲》,而他自己作记录。萨里埃利想攫为已有,流芳乐坛。甚至残忍地拒绝了莫扎特想休息几分 钟的要求,一首非凡的安魂曲创作出来了,一支蜡烛就这样烧到了尽头。莫扎特在向匆匆赶来的妻子露出一丝微笑后闭上了眼睛,这位音乐天才就这样在贫困潦倒之 中走了,享年35岁。在瑟瑟秋风中,莫扎特的灵枢缓缓运抵了公墓,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只有落叶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

57.JPG (72.6 KB)

57.JPG

TOP

第五十八届(8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OutofAfrica  

根据丹麦女作家艾萨克.丹森的同名小说及其它有关文学作品改编

编剧:克特.鲁德特克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主要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卡伦.丹森)、罗伯特.雷德福(饰丹尼斯)、克劳斯.马里亚.勃莱德尔(饰布罗尔)

《走出非洲》获  

十一项提名

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七项大奖

梗概  

《走出非洲》是一部表现得而复失-丧失了像田园诗一般美好、质朴生活的影片。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叙手法开始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女 主人公艾萨克.丹森已届垂暮之年,且已成为小说家,但她在丹麦故居终日缅怀往昔在东非肯尼亚度过的十几个春秋。当画面上出现她已故的情人芬奇.哈顿持枪行 猎的身影时,艾萨克以低沉的声音述说过去。接着影片以闪回镜头表现1913年年轻时代的艾萨克。那时她名叫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 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 并和他结婚。布罗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终日热衷于狩猎和谈论当时已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另外还玩弄女人。因而,卡伦的婚后生活并不愉快。她与布罗共同 经营了一家咖啡园,雇佣了一千多当地农民。卡伦对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十分感兴趣,因此也常常外出打猎自娱。有一次她在行猎中,遇到一头猛狮,卡伦险 被吞噬,幸得一青年男子营救。这位青年英俊潇洒,也是英国得贵族子弟,名叫芬奇.哈顿,曾参加过战争,当过飞行员,但由于对战争反感,退伍归来即到非洲狩 猎。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但性格孤僻、固执的芬奇对她却若即若离。此后两人经常结伴狩猎,有时还露宿林中。两人谈时论问,但由于观点不同,时而 发生争论。不久,卡伦发现从丈夫布罗那里传染上了梅毒,遂急回丹麦医治,归来后仍与芬奇时有来往。布罗后因负债累累,离家出走,这名存实亡的婚姻终以离异 告终。从此,卡伦一人独自经营庄园,她与非洲土人的感情先是格格不入。经过多年相处,她感到土人十分纯朴、尤其是她的仆人和种植园农工,和他们的感情日益 亲密。而她与芬奇保持着一种两心相英时合时分的关系,始终没有结合。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这里经济拮 据,她不得不卖出庄园。祸不单行,与此同时,她心爱得好友芬奇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得 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

58.JPG (70.53 KB)

58.JPG

TOP

第五十九届(8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野战排》Platoon  

编剧:奥立弗斯通

导演:奥立弗斯通

主要演员:汤姆伯瑞格(饰巴恩斯中士)

《野战排》获  

八项提名

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四项大奖

梗概  

《野战排》的故事由一个美国士兵克里斯泰勒给祖母写信的形式展开叙述。一九六七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大学生,他放弃 了学业,和其他参战的美国士兵一起,乘坐C-130运输机飞抵西贡。到越南后,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在毗邻柬埔寨边境的热带丛林里执行任务。泰勒所在的 步兵排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在越南战场并肩作战多年,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却完全不同。 由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斯的心肠变得极为冷酷,几乎成了一架疯狂的杀人机器。而伊莱亚斯则没有丧失理智,他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 为准则,不能乱杀无辜。两人都以自己的观念影响着泰勒,而泰勒则徘徊在两者之间,极力想弄清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具体表现了克里斯泰勒参加的四次战 斗。泰勒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一个夜晚,他们遭到越军的伏击。眼看着一个新兵倒在自己的身边,泰勒吓得呆若木鸡。第二天清晨,当他们进入一个越南村庄时,看 见一棵树上吊着一个美国兵。整个野战排都疯狂起来。进村后,见人就杀,克里斯也端起枪对准一个吓得发呆得越南人得双脚就是一排子弹。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 器烧毁整个村庄,疯狂地屠杀村民。伊莱亚斯却保持着冷静,极力劝阻巴恩斯得暴行。两人因此而大打出手,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巴恩斯因伊莱亚斯将情况向上级汇 报而更加怀恨在心。一次,这个排在密林中遇到越军伏击,伊莱亚斯只身从入敌后,泰勒和另一名士兵火力掩护。一阵激战之后,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 名受伤得士兵撤退,自己却潜入密林,举枪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当巴恩斯走出丛林时,正撞见返身而来得泰勒。泰勒追问伊莱亚斯得下落,巴恩斯慌忙掩饰, 拉起泰勒直奔前来救援得直升机。当直升机缓缓升空掠过一片丛林时,泰勒突然发现满身血污的伊莱亚斯正在丛林中急奔,几十个越南士兵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伊莱 亚斯终因伤势过重倒地身亡。泰勒痛苦地扭头逼视巴恩斯,巴恩斯忙掉头望着窗外。在一次更大的战斗中,美军阵地失守。美国空军对失守的阵地进行扫射、轰炸。 巴恩斯想乘混乱之机杀掉泰勒灭口,正在这时,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了知觉。当他们醒来时,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泰勒端枪对准了巴恩斯,毫不犹豫地 扣动了扳机。战斗结束了,双方伤亡惨重,负伤的泰勒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常此刻,他思绪纷乱,就像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59.JPG (70.26 KB)

59.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