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

我从Dolc 上看来的, 从中受教深刻 。所以拿来和这里有孩子,特便是学龄前孩子的父母分享 !个人观点,第二,三讲比较好啦,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一)

一、前言

情绪行为是可以分化的,也就是可以分开表现,例如「强颜欢笑」,大人可以这样,因为大人是已经可以分化了,但学龄前,年纪越小越无法分化,孩子是不清楚的,他愈小他愈不清楚,当他不舒服,他的情绪、他的反应就像蒸气的火锅一样,所以他其实是很困惑的,他根本不晓得如何去处理他的情绪,所以他可能会表现在很多他的行为上,比如说有些孩子他不瞭解如何去处理自已的压力,便开始咬他自已的指头,或者是他的内在很不安,他的手便会握住某件东西,或者是会开始便秘、讲话口吃,结结巴巴,其实这是孩子他是在他对他的压力的一种反应,如果说这时候,我们用老祖母的方式,比如说咬手指头不雅观,所以我给他涂辣椒让他不咬,你想想看你现在给他涂辣椒他当然不会咬呀!

可是他的压力还在不在?压力还在对不对?那他会不会用其他的方式去处理?去表现它、去处理他的压力?会!对不对?好!如果你这个时候用老祖母的方式可能对他来讲就不见得有效,可是,好,你就说没关係他现在有压力他现在有情绪在,我们就等一等好了,等到过了一、二个月之后,他开始喜欢上学了,他已经习惯这个环境了,他可以喜欢这个老师,喜欢他的同学,那个压力还在不在?压力不在了,可是呢?

他这个已经变成习惯了,那他还是继续咬,那这时候你来涂辣椒有没有用?有用。所以我们在看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区辨他背后有没有情绪的问题,情绪是一个能量,你有情绪的时候你很生气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安静的坐在这里,你很沮丧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很专心地在这边上课,你很担心你很著急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安心的在这边上课?

没办法!因为情绪是一个能量,他会驱动你好像一直要去做某些事,所以很多孩子他会表现在行为上,可是我们就不知道他这个到底是一个情绪的问题还是一个行为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来讲,我有处理过一个孩子,5岁6个月那他IQ126,他的问题就是他会大便大在裤子上,那他的妈妈就说,他每次都太爱玩了,玩到来不及上厕所,所以就每次都大在裤子上。

我就问那个孩子:「你喜欢大便大在裤子上吗?」他说不喜欢,那我再问:「那你每次大便大在裤子上会怎样?」他说会被处罚,会被打,那我再问:「你被处罚心里有何感觉?」他想了一想后他说他的外面在哭,内在在笑,什么意思?他想不想被打?想!不可思议!为什么?或许他觉得我表现好的时候都不注意我!藉由这时时候你才会注意我!这是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可能性是什么?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有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是一个有闭症的孩子,他会憋大便,可是他当然不可能憋太久!总是有大出来的候,再把大便塞回去,他这个问题不是个行为问题,而是情绪问题,他憋大便谁会不高兴?父母亲会不高兴!他便是有意要让父母担心,所以他在抗议什么?可能是亲子关係太紧张了,那种紧张让他觉得受不了,他只有藉这种方法来处理,而你每次只有加以处罚是没有效的,因为这就是他要的嘛!

我们在处理孩子的时候,要先区分他是情绪的问题,还是行为的问题,你才有办法对症下药,这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你会觉得你已经每天处罚他了,为什么还是没用,所以你会觉得为什么我的管教方式有问题,我也是尽责的父母啊!我也很用心呀!可是同样的行为问题却一直出现,我们可以停下来想一下,问题出在哪里?第一他的行为背后有没有情绪的因素,他摔东西,就是要告诉你要你注意他!所以你打他有用吗?都没用,因为你打他骂他,刚好便达到他的目的,注意!这是很重要的!每个父母亲都有能力去瞭解自已孩子的问题只要你别让著孩子耍的团团转,冷静思考一下,我相信每个父母都能力处理孩子的问题,那个大便大在裤子的妈妈就会说他好像故意的,父母亲都知道,但父母情绪一上来,就打了下去,那样便跟孩子搅和在一块儿,问题便会一直出现,等到下一次他再犯时,你不妨冷静的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会有那么多的行为问题?

二、行为问题

孩子从出生的一无所知到能思考的过程里其实这是很不容易的,他便会有很多的行为问题跑出来。

孩子出生以来经历的歷程

我们来看孩子大概的一个心理过程的发展,比如说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并没有任何欠缺的感觉,营养也不缺,他很舒服,可是当孩子出生之后,对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震撼!他开始便会有欠缺的感觉,他会感觉溼、热、饿,他会有许多不舒服的感觉,他会哭!哭了之后父母一定会喂饱他(饿→哭→被满足→饿→哭→被满足…..),他会认为他和外在的世界是一体的,他会认为他感受、他看到的是他自已!所以他会认为是他自已喂饱自已的,如果,自已能满足自已的任何慾望任何需求,那他便会认为世界只有自已,而以自已为中心!

觉得自已是万能的,那便是一种万能感,他只要有任何不满或需求,他懂得只要自已哭,便能满足一切,所以哭会成为他日后的一种习惯,他会认为只要他哭便会出现满足他的那个人,是他身体的一部分,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了,他会发现有许多事情他无法影响,他便会开始知道自已和外面是分开的,当他照镜子发现,原来他在照镜子的时候是这样子的,他慢慢的有自我概念的形成,他慢慢的可以区分了,但是有一个人他一直分不清楚,那个人是谁,七八个月的时候,他CALL你会不会出现,不理他吗?你还是会出现啊!所以他有没有办法跟你区分?没办法嘛!

在他心理面你还是他的一部份,就是那个负责来满足他的、爱他的、保护他的那个部份,这对他来讲是重要的,因为这个是让孩子有安全感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其实他骨子里,他知道自已很无能很脆弱,所以他有这种想法,他会保持这种关係,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是安全的,是可以掌控的,所以为什么心理学家说,一岁之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是重要的阶段,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听了演讲,发现他那么以自我为中心,我以后都不要理他,这是不行的,这样以后长大困扰会更多,因为这个是树的根,树的根总是要长好,没有长好他没有安全感,他没有根的话,以后这棵树可能很容易就倒下去了,所以这个阶段是很重要的,可是呢?孩子的自我中心你会不会很棘手,很棘手对不对?是真的很棘手,为什么?因为孩子认为妈妈是他的一部份,孩子在一岁之前,这种关係是大家都还可以接受的,他一哭我们会愿意去扮演这种角色,他有任何需要你会愿意去满足他,一岁多之后开始了,他爬到椅子上你会说什么?不行!他要拿杯子你会说什么?不可以!这对我们来讲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对孩子来讲,这个跟他原来的世界是180度的,是不一样的,他心里想说应该是你听我的,可是你会说你不应该这样做,就是不应该这样做!我们的想法没错,可是他的想法也很自然。

他当然会有这种想法啊!他想说你应该听我的,我只要一哭,你就应该要来听我的,你要满足我啊!当他发现那策略失效的时候,他会觉得很挫败,他会发现妈妈不是他的一部份,妈妈并不是他可以掌控的,当他发现他有太多事情没有办法去掌握的时候,他会不安,每个孩子这种程度不一,跟孩子的气质有关係,这个孩子如果自我意识比较低的话就还好,他不会表现这么明显,他可能比较温和,你觉得他可能比较能够听你的话,这个阶段就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如果他自我意识比较高的话就很明显了,因为他不甘愿,一下子本来是皇帝,一下子变成民,他不甘心,那它就很想回到以前的那个样子,你知道控制别人比控制自己容易,已经习惯控制别人的人,当然不习惯被控制,所以他很想再回到以前的那个状态,可是问题是他的策略又很不聪明,因为他不知道他可以怎么做,但是人有一些本能,你想想看你孩子怎么做的时候你会投降?

孩子还很小,才一二岁,都是用很原始的方式,不管他EQ多高,他早期都是这个样子,孩子有非常多的策略,有哪些呢?会打人,他可以打自己,他可以自伤,对不对,这是本能,他知道你吃那一套,他就会一直用这一套或者是呕吐他自己控制自己,他不高兴就会呕吐,他知道你会投降,所以他这招有没有效,有效就继续用,他真的就是这个样子。那或者是他会憋大便,憋大便也是一种方式,你说他无能吗?他比我们想像中还厉害!这是一种本能。或是他会随便大小便、他会生病、他会打人,各式各样的方法,孩子有很多策略,每个孩子想到的策略不太一样,但是他会试这个策略有没有用,有用的话他会继续用,这就是我们棘手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睁亮眼睛看看孩子在经验里头他学到什么,孩子很精,我看到两岁半的孩子,大人教他要跟人家说再见,他看到陌生人就会一个一个说再见,如果说我跟你再见,你也跟我再见,就OK;我跟你再见可是你没有跟我再见,他就拚命跟你再见,一直到你有反应为止,可是过一、二个星期的时候,就看到他策略已经改变了,他改变成:我跟你再见,你没有反应,算了;我跟他再见他也没有反应,算了;我跟你再见,你跟我再见,我就拚命跟你再见,因为他一直在尝试,那一招对他有效,有效的他就继续用,所以有时候我们要聪明一点,你才不会被孩子控制住,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

行为问题的处理方法

孩子操弄你,他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当然你就不要理,最好的方式是不要理他,你惩罚他没有用,如果他得逞了,他就知道下次我继续摔,你就会看我,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对孩子来讲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当然没那么单纯,不可能说孩子每个负向行为你都不理他,那他就会OK,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孩子他什么都不知道!

比如说他要引起你的注意,可是就是因为他想不到招数了,他才会用这种招数,可是你不理他,那惨了,下次他可能会学到,他可能会觉得当他要去讨好一个人,用尽各种方法都没有办法讨好这个人的时候,最后他会放弃,那更惨啊,怎么办?要用什么方法?你要教他该怎么做,一开始你可能不理他,有时候有效,有时候会没有用。

孩子的策略是没有好方法的,都要一步一步学,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教,他才会学会。我们不能一味的不理他,看他到底学到了没有,因为不理他,他会想不到策略,最后就放弃了,放弃的话就很麻烦,孩子在意你的时候,你一定有办法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力,你一定有办法处理,孩子一旦放弃你,你要处理就很很困难了,但孩子不太会不在意自已的父母亲,除非是一些特殊的孩子,我们每次在限制一个孩子的行为时,我们一定要教他,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效果会失败,比如说今天有个孩子进来这里,他第一次进到这里面来,他心里面会有什么感觉,像无知的一、二岁小孩他可能搞不清楚状况,他也不会紧张,他还是做他想做的事,另外一种是他比较大,开始会去注意到别人的时候,他开始在意别人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有情绪,有些孩子可能更害羞,有些孩子可能很紧张,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可能会乱跑,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你不可以乱跑!」那他可以做什么?他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吗?他不知道!他可能会更慌乱。

比如你今天要惩罚一个孩子,你惩罚他说不可以这样做,但是没有告诉他能怎么做,那他下次还是一样会慌乱,他还是会乱跑,之后又被你处罚了,这事会一直重覆出现,因为他不知道他可以怎么做?所以处罚他的时候也要教他可以怎么做,孩子是很聪明的,他知道他可以做的底线在那里,所以他会不断的去测试他的底线,他非常非常的聪明,所以为什么心理学家一直说,教孩子的规范要非常的清楚,每次都很一致,都很清楚,孩子是会学会的。

主讲人:吕俐安心理师
Share |
Share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二)

孩子也有其它内在的情绪,他会用很多方法紓解他内在的情绪,每个孩子若经历过自我中心的感觉,他会很喜欢那种感觉,不只孩子,对我们来说也一样,若这件事情你觉得你可以掌控,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一定可以把它做好!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早期他是可以掌控的,等到他越来越大发现他的世界他越来越不能掌控,为什么呢?环境越能够预期,对孩子来说就越能掌控,越有安全感,在二岁到四岁时,很多孩子会遵循一定的「仪式」,比如泡牛奶的顺序、说故事的顺序,当他们遵循这种仪式时,孩子会有安全感,当他们年纪大了,这种情况就会慢慢消失,孩子藉由这样可以预期的仪式,他们能够获得掌控,会有安全感。

孩子会喜欢能有预期的环境,孩子喜欢有规律的环境,孩子喜欢被规范,我们总是以为孩子喜欢为所欲为,其实孩子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办,所以他为所欲为,其实孩子喜欢被规范,我曾经碰过一个门诊的例子,有一个三、四年级的孩子,站在门诊的等候区一直敲气球,我告诉他这里是门诊,不能在这里敲,你要敲请你到外面敲,外面可以敲,可是他还是一直敲,我又告诉他外面可以敲这里不能敲,他不甘示弱的说:「那我可不可以把气球放气?」我说可以啊,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来跟我借剪刀,我问他要做什么,原来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在里面敲气球,他没有办法放气,所以要用剪刀剪破气球。

由此可知孩子喜欢规范,这对他来讲可以预期,有安全感,而且当他执行完一个规范时,会有成就感,这是很重要的,而且当你要带他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最好先预告他,这样的效果会差很多,很多对我们是很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陌生、很不安的,当你今天要带孩子去参加一个宴会,你要告诉他:「妈妈今天要带你去参加一个宴会,大人的宴会喔!那边会有很多阿姨叔叔,小孩子可以做…..」要先跟孩子约定好,要每天讲一次,讲二个礼拜,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提醒孩子,要一直不断的提醒他,这样子他才会慢慢的记得住,因为孩子很容易会忘记,所以要经常不断的提醒他,这样子他才会记得,同时告诉他「如果忘记爸爸妈妈会提醒你,提醒三次就要带你走了」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孩子就会记住,就学会了。

除了这样,孩子仍会有许多的挫败、不安,需要我们大人的肯定,你每天都要告诉你的孩子,「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每天都要讲,不管每天的「廝杀」有多严重。比如孩子刚刚闹过一件事情,过后你跟他说「你是好孩子。妈妈很爱你!」他会觉得「不是,我不是好孩子。」「你还是很好的孩子,刚刚那件事只是提醒你,你还是好孩子,妈妈还是很爱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孩子的想法随时在改变,这一刻你说你爱他,好,他说你爱我,下一刻你处罚他,他会怎么想?你不爱我。

他不只认为你不爱他,他也会认为自己不好,他随时在变化,他的想法随著环境的改变在改变,所以为什么要每天讲,将这个想法深植到他心里,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这是很重要的。那为什么要跟孩子说「你是一个好孩子」?我在处理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情绪问题时,他表达能力不是很好,智能也不是很好,他情绪行为太明显了,他八岁,国小二年级,只要不顺他的意,他就开始惊声尖叫,可以叫一个半钟头,他唯一喜欢的是画画,给他画画他就安静下来,不给他画就继续叫,后来我去处理的时候,一开始要他坐下来时他不理,我给他一个规范「现在是上课时间,你要坐在这里」,重复的说,当他反抗没有用,就只好乖乖坐著,但他还是惊声尖叫,我说「你停,我就把纸给你。」他就停了,我也把纸给他,后来我在处理的过程中,我一直跟他说「○○是个好孩子」他说不是,当一个孩子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他会想做好吗?他已经放弃了,这时我们的处理难度就增加了很多,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不懂要如何得到他要的东西,也许他学到不好的方式或行为,但他一定不是一个不好的孩子,他是个好孩子,让他有这个观念是很重要的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解读他的情绪,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从经验中学到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受到的影响和我们想像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感觉的,可是有时候,我们没有感觉到的事情对他们是有影响的,难就难在这里,任何孩子情绪的问题,只要找对方法都可以解,尤其是学龄前孩子,只要用对点,孩子是一直在进步的,每个孩子的状况不同,孩子的反应也不同,找出孩子能承受的点,在劝孩子接受更难的训练,如果他太鬆了,要帮助他紧一点,他如果太紧了,我们要帮助他鬆一点,就像发条一样,父母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如何做才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有羞愧的感觉,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好,孩子情绪的问题用情绪的方法来处理,行为的问题用行为的方法来处理,一定要会区别这两者,这是非常重要的。

依附关係

「依附关係」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他不一定要是谁,可以是婆婆、外祖母,是谁都没有关係,但这个关係要是稳定的,一般大部分是妈妈。我们如何看孩子的依附对象?就是他不安时会去找谁!当依附关係要改变时,「让孩子慢慢转移」对孩子的伤害是较小的,当孩子年龄较小0~4岁,可能由南部爷爷奶奶带,当家长在孩子即将上幼稚园接回来时,妈妈会觉得要开始教孩子许多东西,但对孩子来说,二者环境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被爷爷奶奶带的时候他可以为所欲为,而现在什么都要被管,他会失去安全感,所以父母要慢慢去转移。

刚接回来时,先让孩子慢慢接受这些改变,先扮演父母的角色,让他知道你是关心他、是爱他,这是很重要的基础。我处里过一个个案,一个二岁的孩子,大多是管佣带,虽然晚上跟妈妈睡,可是半夜会爬起来去找管佣,他依附的对象就是管佣,有一天,管佣被解雇了,孩子发现依附对象不见了,他开始不安,出现许多行为问题,但父母不了解这些行为问题是情绪不安所造成的,反而对孩子更严格地要求,孩子就更不安,一个家庭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孩子最后出现攻击的行为,无法参加团体课,妈妈说:「我对他很好呀!可是他都不听我的,爸爸会兇他,他反而会听...可是这只是表象,在孩子心中已经认定这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爸爸这么强可以处罚我,强者可以处罚我,所以我也可以处罚比我弱小的人,就出现攻击行为。

最后情绪获得解决也才能解决他的行为问题。这当中当然需要辛苦的过程,可是因为他年纪小,还有办法可以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学龄前时期是一个黄金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到了青少年时期可能就没办法了。

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为什么说行为规范很重要?行为规范在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妈妈很爱你,但是这个世界不是你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是有限制的,我们必须学会怎样跟别人相处,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尊重别人,让孩子知道在行为规范中,你有你的限制,但在这些限制中,孩子是自由的,一定要在孩子学龄前让他知道他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他可以在合理的范围下自由,到了国小就很困难了,只要是合理的、符合他年龄、能力的规范。也许他第一次第二次会跟你抗争,第三次他就会接受了,他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父母要坚持,孩子才会养成习惯。

行为处理的时机

有时我们在处里孩子的行为问题时,要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孩子在街上吵闹,父母怕伤害孩子的自尊而妥协,可是孩子会在街上大吵大闹,此时他已经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有时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尊的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尊时,可能只要说一下他就会知道了,而不是在大街上无理的吵闹,父母要视情况处理。

自我觉察、自我监控系统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逻辑,会让大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也不好,所以父母必须一次又一次,一直重复的告诉孩子你可以怎么做,孩子才会记得,让孩子知道怎样的行为会有怎样的结果。所谓的「自我觉察」就是你知道你现在在做什么,但孩子现在正处於发展的阶段,所以「自我监控系统」是很弱的,因此孩子虽然知道自己不可以做什么,可是因为这种自我监控系统尚未完全发展,自我觉察的能力还不够,所以他常会因为忘记而做了这样的行为,父母就要不断的提醒,一次再一次的重复提醒,不要认为你已经说过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父母要协助提醒孩子。

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一)确认孩子行为改变的意愿(从行为后果著手)

行为处理方法的原则

1.让孩子知道好的行为有好的后果

2.让孩子知道不好的行为有不好的后果

大人易犯的错误

a. 好的行为没有好的后果

比如你让孩子背诗,他花了许多心力,也背的很好,父母听了很高兴,觉得我的孩子很会背嘛!下次可以多背几首。下次孩子可能就不 背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好还要更好,却吝於给予夸奖,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孩子可能会出现二种情况,一是放弃自己,一是对自己没自信。

b.不好的行为有好的后果

例如:哭→被满足→哭→被满足→哭→被满足→…..

3.不好的行为没有不好的后果 比如大家一起吃饭,长辈每次都把鸡腿留给小孩,渐渐的孩子觉得「鸡腿本来就是他的」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大人通常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的是,如何尊重与爱。

(二)教孩子怎样来爱我们

不是只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他也要知道如何来爱我们,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被爱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去爱父母,告诉孩子在行为上要怎么做,而不是只用嘴巴说我很爱你,绝对不能让孩子打你,让孩子尊重你,告诉他「你如果怎么做,爸妈会觉得你非常爱我」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同理心,不会尊重别人,人际关係会不好,他的行为也就会越走越偏。

打小孩有没有效

打小孩有没有效?我们要看的是「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打小孩会有短暂的效果,除非你可以确定他以后不会再犯,可是通常打了以后孩子可能还是会再犯,打几次之后就没效了,打不能成习惯,找出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才是重要的,我们可以先找其他的方法来尝试如果只是行为的问题,可以参考行为改变技术的书,你要尝试何者对你才是有用的,只要抓对点,一定会有效。

主讲人:吕俐安心理师

TOP



三、情绪问题

现在斈孩子情绪问题为什么比较多因为环境变化太多:

1.以前有比较多的管道可以宣洩,可以出去跑一跑、看一看。2.比较的同儕不同。3.跟父母的关係不同。 我们以前生活的舞台是多样的,注意力也较容易被分散,以前的父母对以前的孩子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的父母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全部,所以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动輒得咎,亲子关係也就更紧张,因此随著孩子年龄越大,父母要帮助他去拓展他的舞台,不一定是唸书,学龄的孩子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舞台、找到自己的兴趣,有时间投注其中,并在里面得到自信,不管孩子的兴趣为何,不见得是功课,这才是最重要的。

生气

你有没有办法一个礼拜不对父母生气,有没有办法一个礼拜不对先生生气,一个礼拜对自己的小孩不生气?不可能!为什么你?最在乎的是谁?为什么你对他的气却最多?你最在乎的人竟然最容易对他生气!为什么?太多担心、太多要求、太多应该,如果哪一天你没有对自己小孩生气,他可能要抓狂了,他可能想说:「天啊!我妈已经放弃我了!」那是一件最恐怖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係最害怕的就是没有感觉,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寧愿你打他骂他,因为他觉得你还在乎他,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心理学家,孩子知道他这样做你会生气,表示你在乎他,但是如果你没有反应,无论他怎么做你都没有反应,就真的很恐怖,人最怕的就是你完全不理他,除非他也不在乎你。所以呢,生气到底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你看一对情侣的情绪就可以知道他们现在进展到第几期;当他们表现很快乐的时候,表示还有一段距离,开始很多生气的时候,就表示他们可能快结婚了,这时候已经是很固定的情侣了。到底什么是生气?就是有太多要求、应该,太多不是,为什么孩子对妈妈有那么多生气?孩子通常是自我中心的,他觉得妈妈应该配合我,你不配合我我就生气,孩子在这个阶段时就会很容易有这种情绪,因为他有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越是自我中心的孩子就越容易生气,因为他设定了许多应该,他觉得你们要符合他的要求,不符合要求他就生气;相对的,父母亲对孩子也是如此。这就是亲子关係很困难的地方。因为我们对他有责任感:我是你的父母,把你教好是我不可旁贷的任务,自然也產生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譬如说他成绩只能到这里,你就偏偏要求他到那里,对孩子来说就是不合理。我们文化上有很多不合理的想法,古时候女生都要缠三寸金莲,如果你女儿不缠你就会生气,但这是合理的要求吗?对人来讲这不是合理的要求,我们文化上对人本身就有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这样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一定会反抗,衝突就一定会出现。我们总是期待孩子在别人的面前要表现得很好,他如果没有表现好就会让我们觉得丢脸,我们会生气,可是有时候孩子真的做不到,你在意的他可能并不在意。你在意你的上司如何对你,但对孩子来说,他不过是一个大人,对孩子并没有意义,他没有办法想到这么多,你又没有事先告诉孩子让孩子準备好,他当然会让你觉得很丢脸,你就会生气,可是那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造成我们很多的生气。

处理情绪问题

对孩子来讲我们要如何让他的生气越来越少,第一个就是:自我中心的孩子要慢慢让他知道他自己的情绪,这是治本,让他尊重人,他的气就会越来越少。譬如说他原来觉得事情一定要这样,我们就要一直告诉他事情并不是这样,重复的告诉他,慢慢的他就不会因为事情并不是他原来所想的样子而生气了,也就是明显的行为限制,让他知道他的行为限制就是在这里,而且让他不断不断的学习。另外一个就是:要常和孩子沟通,让他明白,让他知道一些道理,帮助他去了解他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情绪就像一个水壶的水已经沸腾,蒸气已经受不了,这种感觉是很不好受的,所以他会发作。早期的孩子可能就直接发作,甚至他会去打人,因为他要发洩,发洩之后他感觉很爽,所以他下一次就继续用这样的方式去发洩。可是当孩子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好时,我们会发现孩子慢慢学会用讲的,他就不会去打人,因为「讲」就是一个宣洩的方式,如果孩子仍选择以打人的方式来宣洩情绪,你就要事先跟他说好「你每次打人之后可能会被处罚,你就会更生气,这时候你要怎么做?」你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个方式,让他可以宣洩他的情绪,也许可以深呼吸或大声从一数到十,还是孩子想一个人静一静或跳一跳,或者是要做些什么..,所以父母可以事先与孩子讨论出一个让孩子可以宣洩情绪的方式,而且是孩子可以接受的,让他知道打人的后果并不是他要的,而且让孩子可以选择一种方式生气。有一个孩子他说他生气就是想一个人,那就让他一个人,因为这是他可以宣洩情绪的方式,孩子很可怜,因为他没有一个可以宣洩情绪的管道,他的处理能力很弱。我们生气的时候可以吃东西、出去走一走、买东西、骂小孩、看电影找人聊天、逛街、花钱、睡觉,可是小孩能做什么?他并没有管道可以宣洩他的情绪,所以情绪很容易卡住,一旦累积多了,情绪就会变质,於是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爆发一次,因为情绪是一个能量。有一个孩子告诉我说,他有时候很想杀人,这就是因为情绪变质了。


治标、治本

当孩子情绪上来了,你给他一个方式去宣洩,他觉得怎样做可以让他比较舒服,让他去做,在情绪上让他去发洩一下,这是「治标」那什么时候治本?我们要看他为什么生气。处理情绪的方法不是在情绪上来的当时处理,而是在平时处理。譬如说孩子觉得「你只爱弟弟或妹妹,你不爱我」,所以他觉得生气,此时父母如果就让他到旁边去,他下次还是会生气。父母要治的是本,在平常的时候来治本,父母平时就要去了解孩子有什么样的想法,譬如说我的孩子他每次都要第一,他没有第一就会很生气,「他一定要第一」就是他的本,在平时的时候他每一次都要争第一。比如走路的时候,他走第一个我走第二个,可是我第二我也很高兴啊:他每次说他要第一,我就说:「好啊!你第一我第二,我好高兴我是第二喔!」慢慢的他就会问:「妈妈这次你要第一还是第二?」我知道如果我讲第一他就要第一,我讲第二他就要第二,我就说:「第一也很好第二也很好,我都觉得很好耶!你说怎么办?」「那妈妈你第一我第二好不好?」「好啊!第一也很好第二也很好!」「那妈妈你到底要哪一个?」「第一也很好,第二也很好,第一第二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第一不是很重要,第二也不是很重要,努力认真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有什么了不起,我第二我也很高兴啊!」慢慢的孩子就会说:「妈妈那今天你第一我第二。」这叫「治本」。「本」大部分是一个想法一个观念,他的观念是谁给他的呢?有些孩子与生俱来一些想法,但大多想法是环境给他的,我们可以改变孩子的环境。有一个孩子他一定要第一,可是他的能力又不是很好,所以他在学校会感到很挫败,什么事都不愿意做。我设计了一个积木的游戏,我堆了三堆积木,一堆最高,二堆一样高,我请孩子跟这孩子的母亲一起玩。首先我先让这个孩子来选积木,他选高的,因为他就是要比别人高。「好啊!那你自己玩,我跟妈妈玩,因为你每次都要选最好的,这样我不高兴,我不喜欢耶!我喜欢跟妈妈一起玩。」他开始困惑了,「第一不是最好的吗?」我说:「人是喜欢认真的,不是第一的。」他说第一我说认真,他一直跟我辩,「好!那我们去问人!」问了10个人回答都是认真。在这当中我一直帮他洗脑,结果不是最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第一并不是最重要的,认真才是最重要。渐渐的他接受认真才是最重要。


过程重於结果

为什么要让孩子知道结果不是最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太在意结果的孩子反而会表现不好,因为他太担心、太焦虑了,会患得患失,所以所有有考试焦虑或表现焦虑的孩子,都是太重结果,但是其实重要的是过程。你有没有认真?有没有尽力?如果有,结果就是我们会接受的。当我们从小替孩子洗脑,「第一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讲,影响是很大的。为什么现在普遍来说,自我中心的孩子越来越多,挫折忍受度低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为什摩挫折忍受度低呢?我常觉得孩子都是井底之蛙,他身边都是大人大人能把事情做的很好,对孩子来说,大人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孩子会觉得做好是理所当然的事,他并不知道自己能力限度在哪里,很多孩子想去做他想做的事或他做不到的事,但他无法预测自己可能做不到或做不好,他的情绪就一直在衝突里面,他很想独立去做有成就的事,但他做不到,所以他在一方面想独立,一方面又做不好的衝突下,他很难过,又不知该如何处理这种挫败的经验,所以挫折忍受度低。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太过重视,也都把孩子保护的很好,因此孩子受挫的经验很少,他们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他想做得很好,但他又做不到,他不了解一开始做的不好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让孩子有挫折的经验是很重要的,学习怎样去因应挫折,告诉他一开始就是会这样,让他知道等到年纪越来越大,练习越来越多,自然表现就会越来越好。几天前,我的孩子在生气,我问他:「你在气什么?」他说:「我不是在气你啦!我是在气这个做不好!」「喔!这个我可能要做二、三十遍才会做好,你做几遍?」「二、三遍。」「那你慢慢做吧!」他就没气了,继续做。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去想事情是比较有效的,他没有问题解决的能力,他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力、行为能力很困惑,这就需要大人去帮助,有时候大人也会因此有情绪,可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就是这样,需要大人去协助,协助多了就会有效。

四、结语

带孩子是需要花很多心力的,我们不是最完美的父母,但是我们很用心的去扮演自己的角色。学龄前是一个很好的阶段,学龄后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少,青少年时期后就更完全不一样了,等到青少年时期,孩子会有很多标準出来,他会用这些标準来评价父母,他可能已经不服你了,除非你们亲子关係很好,除非他根深蒂固的觉得你爱他,也许还会有影响力。所以趁现在亲子关係很重要的时候,无论白天怎么吵闹,晚上还是要告诉他「你是个好孩子,爸妈是爱你的。」让他知道爸妈是爱他的,越多的沟通越好;常跟孩子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去了解他的感受、他的想法,把握这个黄金时段是相当重要的。天底下最了解孩子的不是专家,而是父母,了解孩子之后我们也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吕俐安心理师


TOP

建议年轻的妈妈们都好好看看呦。
与孩子沟通确实是门学问,特别是当孩子按你的设想在进步的时候,父母们是有一种成就感的。
孔老夫子说的对,人之初,性本善。
“爱无永恒,藕有例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