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籍华人,即华裔加拿大人Chinese Canadian)指移民到、或出生在加拿大华人2001年,加拿大华裔血统的人大约有1,094,700,其中约10万人是混血华人。华人是加拿大最大的少数裔族群,2001年占总人口的3.5%。[1]

2001年,几乎75%的华人人口居住在多伦多温哥华。华人人口占温哥华人口的17%,占多伦多人口的9%。

在基本工作年龄的华人中,20%在销售及服务业;20%在商业、金融及行政行业;16%在自然和应用科学领域;13%在管理行业;11%在(数据)处理(Processing)、制造业和公用事业(Utilities)。
Share |
Share

TOP

美籍华人英语Chinese American) ,更准确的称呼为华裔美国人(英语:American of Chinese Ancestry)指具有美国国籍华人,或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美籍华人是全球华人群体的一部分。
2004年美籍华人总数有340万[1],占亚裔美国人口的22.4%,美国总人口的1%,高于其他亚洲国家侨民所占的比例。

华人移民美国始于1820年代,但为数很少。1820年至1840年赴美的华人大多为男性,包括一批获满清政府支援的留学生,包括著名铁路学家詹天佑等。
1850年代华人移民随即大量增加。同时由于太平天国叛乱,中国南方政治动荡不安,华人一般来自广东。 基于加州淘金潮,当时美国西部急需劳动力,1868年,美国和大清签订《中美通商条约》,其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1]。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77年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美国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2]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
第二波华人移民是在1952年1965年,美国移民法解禁之后,从台湾到美国当学生的。1970年代,台湾经济渐趋发达,此类移民于1970年代末开始减少。1977年大陆开始送学生往美国,此类移民在1980年代越来越多。
另外,一些现代移民来自福建,赴美国寻找劳动工作,以纽约为中心,集中在东北地区。

美籍华人总人口3,400,000(2004)
分布地区纽约, 旧金山, 洛杉矶, 波士顿, 休斯敦语言美国英语, 粤语国语(普通话)宗教佛教, 基督教, 其他相关种族华人, 蒙古人, 英籍华人, 加拿大籍华人

TOP

英籍华人歸化英國國籍、或在英國出生的華人,其中後者暱稱為BBCBritish Born Chinese)。大部分英籍华人或其祖辈都是從以前的英國海外領土移民到英國的,包括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虽然中英两国的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但第一批永久定居于英的华人是在19世纪初抵達的。当时主要在一些港口城市,比如伦敦莱姆豪斯区Limehouse)和利物浦
最大的一次华人移民潮是在19501960年代,当时主要是来自香港及其周边广东省的农民工。他们来到英国的目的是填补当时战后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后来中餐在英国的逐渐流行,也使得华人饮食业出现增长,尤其是餐馆和外卖店。这使得很多「唐人街」在英国主要城市建立起来,在这些区域越来越大的定居人群中,饭馆仍然是主要的营生手段。
1962年《英联邦移民法案》出台,为从英国殖民地或前殖民的移民活动设置了障碍,而且在后来的几届政府里移民政策又继续不断的紧缩。然而,一直到1970年代末,仍然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华人移民来到英国,有些是已经定居华人的亲属,有些则是有资质的技术工人。今天很大比例的英籍华人正是这批战后移民的第二或第三代后裔。
1981年《英国国籍法案》(The 1981 British Nationality Act)剥夺了持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人士的居英权,这一颇具争议的措施是为给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国作准备。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为了维持香港的信心和减轻大量有才能的居民移出香港潮,英国政府计划给予部分香港市民英国公民的待遇。随后1990年的《英国国籍法案(香港)》(British Nationality Act (Hong Kong))颁布,英国政府批准给予5萬个「对香港未来很重要」的香港家庭英国公民身份。
近年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大陆的非法劳工进入英国,这些人支付蛇头一大笔钱以便偷渡到西方国家。基于历史和社会原因,相当大部分的非法劳工来自福建省。很多人被犯罪集团作为非法的廉价劳工雇佣(通常在农业领域)。2000年,58名华人在多佛的一辆卡车上被发现窒息而死。2004年2月,23名华人劳工因为在英格兰莫克姆湾拾贝时遭遇涨潮而遇难。

英籍华人總人口312,400
分布地區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語言英国英语粤语国语(普通话)宗教佛教基督教、其他

TOP

华人总数接近67万人 中国出生者全国名列第三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6月27日公布的2006年人口统计资料,截至去年8月8日,澳大利亚共有华人669890名,比2001年人口普查示增加了113336名。在2001年人口普查中,华人有556554名。而以出生地计算,在中国出生的人数由1996年的第7位约111,000名,跃升至去年的第三位约206,600名。   报告显示,2006年非本土出生的澳大利亚人口共有4,416,000名,占全国总人口的22.2%,当中仍以来自英国和新西兰的人为最,分别占总海外出生人口的19.4%和8.8%。而96年以6.1%稳守第3位的意大利人,去年则下降至4.5%,并跌至第4位,取而代之的是206,588名中国人,占4.7%,比10年前上升了1.9%。另来自香港的有71,802名(占海外出生人口总数1.6%,排第15位),台湾的有24,371名。   去年来自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澳大利亚人口,分别为159,800名(占3.6%,第5位)和92,300名(2.1%,第12位)。平克指出,除中国外,近10年第二个明显增加的海外出生人口为印度人,达147,100名(占3.6%,排第6位,比10年前的77,600名上升了1.3%)。   报告又显示,20多万名中国出生的澳大利亚人口中,有71,700名是于2001年至06年期间抵澳,另于同期抵澳的香港人有13,400名、马来西亚人23,200名、印尼16,900名、新加坡人13,700名和越南人12,900名。   最多非本土出生人口居住的州为西澳,占总数的27.1%,其次是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各占23.8%。若以主要城市计算,则以悉尼、珀斯和墨尔本为定居热点,分别占31.7%、31.3%和28.9%。   来自中、港、台的澳大利亚人口主要聚居在西南威尔士州(共160,449名)、维多利亚州(78,800名)昆士兰州(32,412名)。当中以年20至29岁(3个州合计68,397名)和40至49岁(三个州合计58,220名)年龄组占大多数。另来自中港台的60岁或以上澳大利亚人口则有22,215名(新南威尔士)、9,239名(维多利亚)和3,484(昆士兰),其中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分别有19名和10名百岁或以上的中港人瑞。   家中讲广东话者有所增加   统计指出,2006年家中所用的语言有近400种。与1996年相比,去年讲普通话或印度语的人口增长急速,各超过两倍。而来自中港台的人在家中以普通话沟通的有145,425名,广东话121,678名,其它中文方言10,975名,英语17,103名。报告又指出,去年在家中讲广东话的人增加了21%,在家中讲操意大利语和希腊语的人口则分别下降约16%和7%。   科斯特罗指出,全国所有15岁或以上的劳动人口中,去年所录得的个人每周总收入的中位数为400元至599元,其中男性的入息中位数为600元至799元,女性为250元至399元。   报告显示,无入息的中港台澳大利亚人口共有65,140名,而达全国入息中位数水平或以上的有135,023名。撇除无入息的组别,在西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个州,大多数来自中国人口(17,742名和9,132名)的个人每周入息为150元至249元、最大多数来自香港人口(4,062名和1,898名)为400元至599元、最大多数来自台湾人口(889名和527名)为1元至149元。   澳大利亚华人分布情况   报告指出,2006年全国人报有超过250个不同的祖籍,有28%总人口更表示自己拥有两个祖籍。最普遍的祖籍为澳大利亚,有740万人(37%),其次是英国(630万人,32%)、爱尔兰(180万人,9.1%)以及苏格兰(150万人,7.6%)、意大利和德国。而报祖籍属中国的有669,890人(3.4%,排第7位),另外印度234,700人(1.2%,排第10位)、越南173,700人(0.9%,第12位)和排第15位的菲律宾160,400人(0.8%)。   报中国祖籍的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州的人数如下:   新南威尔士308,476人;维多利亚190,364人;昆士兰71,136人;西澳55,908人;南澳25,366人;堪培拉10,493人;北领地4,081人和塔斯马尼亚3,966人。

TOP

悉尼英语Sydney;當地華人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amp),位于<a href=]澳大利亚[/url]的东南岸,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首府,也是该国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会区人口超过420万(2006年)。
悉尼是欧洲的首个澳大利亚殖民地1788年英国第一舰队的船长──阿瑟·菲利普(Arthur Phillip)于悉尼湾建立。由于悉尼市围绕杰克逊港(包括悉尼港)而建,该市曾被称为“海港城市”。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国际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以海滩歌剧院港湾大桥等闻名。悉尼亦举办形形色色的体育盛事,包括1938年大英帝国运动会2000年夏季奥运会2003年橄榄球世界杯
另外,悉尼获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分类为第二类世界级城市[2]
雪梨”是澳大利亚华人的普遍叫法,香港亦曾采用此译名,但近年来已跟随中国大陆改译“悉尼[来源请求]。在英语里,市民俗称悉尼人为“Sydneysider”。

TOP


悉尼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全年降雨。悉尼的天气是由邻近的海洋所调节,因此内陆的西部城区大陆性稍强。最暖的月份是1月,沿海地区的气温是18.6°C–25.8°C,年中平均有14.6日是30°C以上。录得的最高温度是45.3°C,1939年1月14日在维期4日的全国性的热浪结束后录得。[6] 夏天略微凉快,沿海地区的气温很少降至5°C以下。最冷的月份是七月,平均极端值是8.0°C–16.2°C。录得的最低最小值是2.1°C。夏天和冬天的雨量相当平均,由于东风调节,上半年的雨量稍微高一点。平均全年雨量是1217.0毫米,适中且变化不大,年中平均有138.0日降雨。[7][8] 降雪1830年代曾在悉尼市地区发生。[9]
虽然悉尼不会遇上气旋或大地震,但圣婴现象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正影响悉尼的天气状况:一方面有干旱和林区大火,另一方面是风暴和泛滥,与涛动相对的两方面结合。悉尼有许多毗邻森林的地区曾发生林区大火,尤其是1994年2002年──林区大火倾向于春夏两季发生。悉尼容易遭受罕见的雹暴和暴风的侵袭。

2001年人口普查中,悉尼市民最普遍把自己的血统形容为澳大利亚人英国人爱尔兰人。人口普查亦显示,1%的悉尼人口拥有澳大利亚原住民血统,31.2%的生于海外。三大移民来源地为英国大中华地区新西兰。另外,不少移民来自越南黎巴嫩意大利印度菲律宾。大多数悉尼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不少会说第二语言,最普遍的是中文粤语普通话)、阿拉伯语(包括黎巴嫩语)及希腊语[14]
一些族群与最初聚居的域区结合起来:意大利人与莱卡特(Leichhardt)结合,希腊人石谷好士维(Hurstville)结合,黎巴嫩人湖吾巴(Lakemba)和班克斯(Bankstown)结合,韩国人垦思(Campsie)、爱苹(Epping)结合,犹太人邦迪(Bondi)和玫瑰湾(Rose Bay)结合,印度人西草地帕拉玛特(Parramatta)结合,华人干草市场(Haymarket)(悉尼的唐人街在这里出现)结合,而越南人则与卡巴玛塔(Cabramatta)结合。红蕨(Redfern)则住有大量的澳大利亚原住民。

TOP

墨尔本Melbourne)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亦是世界上最知名和最大的城市之一。墨尔本都市居民大多数居住在郊外,墨尔本大都会共363万4200人(2006年8月7日资料)。墨尔本市曾连续被联合国评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十大城市之一,在2005年更是被评选为全世界最佳居住城市首位。本城的座右铭是“Vires acquirit eundo”,意思是“随行聚力”。澳大利亚联邦初立的1901年1927年,墨城是澳大利亚的首都。1927年,联邦首都才迁往堪培拉。墨尔本曾经成功的举办过1956年夏季奥运会和2006年英联邦运动会。
墨尔本最早于1835年被发现,并在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在淘金热中快速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但是这一地位在二十世纪初被悉尼取代。
墨尔本市属于亚热带温带交叉型气候,气候极其温和,冬季气温一般维持在零上3度-15度左右,夏季气温多处于20-30度之间.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观光客笑称墨尔本一日有四季。
墨尔本市拥有众多的维多利亚 (Victoria) 式建筑,数目仅次于英国伦敦。新旧大厦在市内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此外,来贡街(Lygon Street)附近的意大利式小楼,墨尔本大学的钟楼、方场 (Quadrangle),维多利亚艺术中心(The Arts Centre) 的芭蕾舞裙式尖顶,墨尔本观景台(Rialto Towers) 碧蓝的塔身,世界最高住宅楼--尤里卡大厦(Eureka Tower)闪耀金色的房顶,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NGV)宽阔的水幕墙,无不给每一位市民和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墨尔本被称为澳大利亚文化之都。
墨尔本市的亚洲移民主要来自日本,韩国,中东,中国以及越南为主。其中在市中心设置有唐人街,日本区,韩国区。而近年来华人主要居住区则为距离市中心约25分钟车程的博士山区(BOX HILL),Glen Waverley。主要的越南区有Footscray,Springvale和Richmond。

墨尔本市是全澳大利亚乃至南半球的教育中心之一,如:

TOP

墨尔本于1835年建城。1851年,英国设立维多利亚殖民区时,定墨尔本为殖民区的府城。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墨尔本已是全国的金融与文化中心,殖民区议会的议场亦设在墨尔本,然而当时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雪梨人口已超越墨尔本,工商业的发展亦高于墨尔本,双城皆力争联邦首都的地位,所以使定都的问题陷入僵局。为了平衡双城之争,最后澳洲人在1908年决议将首都设在相当于双城之间的堪培拉,但是迟至1927年,澳大利亚的国会才真正从墨尔本迁往堪培拉,结束了澳大利亚这起长达25年的首都争议。

墨城现任市长是华裔澳大利亚人苏震西,祖籍中国广东顺德。2001年7月,苏震西当选了府城墨尔本市首任民选市长,在此以前墨城的市长是由城市委员会所任命。2004年苏震西成功连任墨尔本市市长,2006年12月获选为全球最佳市长(World Mayor 2006)[1]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TOP



TOP

Melbourne 人口发展---- 人口增加比德国的大城市快多了!


Population by year
1836 177  
1851 29,000  
1854 123,000 (gold rush)
1860 140,000  
1880 280,000 (property boom)
1890 490,000  
1895 900,000 (economic collapse)
1956 1,500,000  
1981 2,806,000  
1991 3,156,700 (economic slump)
2001 3,366,542  
2004 3,592,975  
2006 3,744,373  
2021 4,253,400 (projected)
2030 4,500,000 (projected)
2051 5,041,100 (projected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Melbourne---------高素质的中国人的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