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中国第一电视主播 杜宪

回忆 中国第一电视主播 杜宪

打印版 阿波罗新闻网2008-06-12讯】   

杜宪老了哟

“留四”(川音)以后,杜宪、薛飞、张宏民都领受了一纸停止出镜播音的“组织决定 ”。中央电视台高层迅速换马,由军方人士接管。对播音员也实行“掺沙子”,由来自军队广播电台的现役军人共同负责《新闻联播》,军方播音员的素质果然过硬,其铿锵有力的发 音使人想起文革时期的高音喇叭 .......

    其后,处于“ 准军管”□状态下的中央电视台要与每个播音员个别“谈话"。张宏民已 接到了通知。杜宪正在发愁怎样应付这场"甄别"式的谈话,倒是薛飞的一个电话令她如释重负--“你甭着急了,谈话没有我们俩的份!”

    杜宪的主播生涯就此结束了。她的家政水平因此而突飞猛进,每天挎着菜篮子逛农贸市场,于厨艺上渐有心得。日常除了学英语,就是相夫教子。陈道明得意地对旁人说:“ 我们家杜宪呀,大家风范,荣辱不惊!”

    投闲置散的杜宪终于接到一纸“组织决定”:调离播音组,去经济部作幕后编辑工作。她到经济部报到时,该部全体同人离座起立欢迎,鼓掌长达数分钟,令杜宪热泪盈眶,不知所措这则花絮成了上峰为之皱眉的“□新动向”后来当薛飞调到社教部时,电视台高层特别指示:不得搞任何欢迎仪式类的“小动作”。但据目击者说,薛飞报到那天,仍受到了“热情而不过份”的欢迎

    后来,薛飞决然辞职,远走匈牙利。杜宪有全国政协委员之头衔,多少还有点保护伞,但也因此而不能“封金挂印”,象薛飞那样一走了事。她在经济部工作了三年,作编辑但不许打出自己的名字,只好在节目的工作人员表上用个化名--皓月。

    我心如皓月。襟怀坦荡的杜宪开始钻研经济,又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干部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进修。从电视主播到经济部的编辑,她仍是出类拔萃,连年评"先进",她总榜上有名,同事们也从心眼里喜欢她。1991年经济部拍电视片《老区行》,深 入大别山区采访。某夜同事请她过去。杜宪一走进那间小屋,灯就熄了,一小片烛光亮起,映照着同事们为杜宪特制的生日蛋糕杜宪哭了。
魅力不堕的大众偶像

   杜宪几年来“□音容俱渺”,知名度反而更高,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有关她的市井传闻,始终是众口相传的“热点”。

    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末代皇帝”陈道明要和杜宪闹离婚了!向来热血澎湃的北京人听罢怒不可遏,嚷嚷道:丫的陈道明他敢,咱哥们儿抄家伙把他给废了!幸而陈道明和老婆的关系“铁”得很,这才免去被大卸八块的厄运

    政协大会的电视报道一向甚为无聊,但很多人为了杜宪可能的瞬间上镜而专注于荧屏

    杜宪不断收到国外寄来的访问、讲学、交流等邀请。但中央电视台高层均不予放行。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邀请她访问,台里仍然拒放,她终于递交了第一份请调报告。此后这类报告写了一大叠,三天两头往上递还未有回音,恰好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中心(“梅地亚”)正式邀请她出任大型电视片集《中国小城镇》的主持人。杜宪欣然同意--她毕竟对电视专业魂牵梦萦。

    1992年,摄制组行经云、贵、陕、川、藏,所到之处都掀起了“□杜宪狂热” 。在 “□鬼城”酆都,百姓如睹观音现身一般将她团团围住;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姐妹都把杜宪往屋里拉;在拉萨,西藏自治区最高行政长官设家宴款待她,并献上洁白的哈达

    杜宪还是往日的杜宪,风采依旧,只是摄制组里的年轻人已毕恭毕敬地尊称她为 “杜老师”了。她既是整个80年代中国电视的象征符号,亦以自己的浮沉为中国的新闻从业者划出了一条良心的底线

    《中国小城镇》拍得到底怎样,又另当别论。这套片集在第四届上海电视交易会上是所有中国电视片中卖得最好的。日本NHK电视网、香港无线、台湾良世集团更不用说国内的各地方电视台了。这是杜宪几年来第一次正式出镜--就凭这还怕没有买主?
              
杜宪夫妇与《北京人在纽约》


   杜宪终于继薛飞之后离开了中央电视台,与“梅地亚”签了5年的合约。“铁饭碗” 砸碎了,她成了一位“合同工”。

    杜宪如愿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丈夫也一并同行。不久他俩就接到了来自纽约的电话,力邀杜宪出演《北京人在纽约》中“郭燕”这个角色

   原来,紧锣密鼓中的《北》剧组对“郭燕”一角选了多人仍不合眼,最后一转脑筋--这角色本身与杜宪气质挺接近,而且她人在美国,连护照和签证手续都省了。再说有陈道明这“大老倌”给她说戏,怎么也砸不了。当然,算盘上最关键的那粒珠是--有杜宪的名气垫底,将来的收视率就等于买了双保险。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冯小刚、李晓明是名满电视界的“□侃爷”,风魔神州的《渴望》就是一轮胡侃侃出来的。他们先冲着陈道明长传急攻:“我们在戏里给郭燕办一场婚礼,让她风风光光地嫁给你。你们当年没这气派吧?这回补办,留个盛装纪念照!”

    陈道明先到纽约,看过剧本,对有关郭燕的情节多有不满。《北》剧组居然二话不说 ,立马就改。一切都为了杜宪这尊活观音降世而让路。杜宪只得去了。她进入剧组后不久 ,各种坏消息就追杀而至。原来,《北京人在纽约》一剧未拍已先造势,国内相当关注。而今最不利于剧组的就是杜宪其人--她能有限度地出镜和获准来美,并不意味着她的政治旧案已经了结。她居然从一个被解职的电视主播成为一个为大众引颈企盼的剧集的红角儿,这对官方的意识形态防线是一种恼人的撩拨。所以有传闻说,有杜宪入戏,将来《北》剧的播出就有数不清的麻烦。真要那样,剧组上下一帮铁哥们儿就白折腾了,150万美元的贷款也白扔到大西洋里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可能因此而破产关门。左右权衡,大局为重,杜宪夫妇退出了剧组

"下海”□风波"

  杜宪回国,继续履行她与“梅地亚”电视中心的合同。

  一次,她与同事们到常州高技术开发区一行。地主曲意款待,还提出,如果大名鼎鼎的杜宪有意“下海”办公司,常州方面愿提供一切便利。一间刚成立的中外合资“今日新闻广告有限公司”也力邀她加盟,该公司主事的本来就是她的朋友。

    杜宪“下海”了。她正式辞去了“梅地亚”的职位,赔偿了500元的合同费,从此成了“今日新闻广告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和“常州先奇影视制作中心”的董事长

    “今日”公司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在北京的繁华地段设立起一面100平方米的广告大屏幕。而先奇中心的第一部制作,就是号称“千集巨片”的《明天穿什么》,1993年秋已正式开拍

    这套以花样翻新的时装为焦点的片集,在招聘时装模特时却遇到了阻碍。刊登招聘广告,哪家报纸不乐于坐收广告费?唯独中央广播电视部官办的《中国电视报》拒绝刊登。理由无它,在于广告中触目的一行字:“总编导、主持人--杜宪”。对于这样一个能唤起老百姓许多敏感记忆的符号式人物,当然要予以封杀,岂能再为她张目?

    温文尔雅的杜宪1989年那股底气翻上来了。她奋起抗争,从《中国电视报》的广告科起,一级级往上质询:凭什么?公司合法、经营合法、广告手续俱全、有工商局批准。如果你们的理由是杜宪的名字“不合法”,不予刊登,我就起诉你们这份报纸,状告你们损害他人名誉

    权力向公理屈服了,广告登出了。这是前首席电视新闻主播的名字四年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电视报》上。然而,区区一份官办报纸又怎能使她的名字被11亿中国百姓忘记呢?

    而今,杜宪已非昔时之杜宪。

    明天,杜宪还是昨日之杜宪。
晓桥雅居http://blog.cctv.com/qwer2009 *********************
杜宪简历:

1970年--在北京人民轴承厂参加工作
197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
1982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
1982年--1989年,主持新闻联播
1992年6月--离开中央电视台
1992年9月至年底--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交流
1993年夏--任“今日新闻广告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常州先奇影视制作中心“董事长
1998年--又办了一家科技公司,任董事长
2000年1月--受聘凤凰卫视,
主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穿越风沙线》、《寻找远去的家园》节目
**********************************
来源:陈道明明网天下 www.chendaoming.cn »
如水杜宪 » 我来发一些杜宪阿姨的照片吧

无论看没看过,都发啦: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