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这个话题。。。。实质就是,


民主分权 VS 集权大一统

TOP

中国人大概不喜欢把一切都简单化,抽象化。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

原帖由 fussfun 于 2008-6-22 22:52 发表


现在就想采

嗯,采风兼采花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

原帖由 fussfun 于 2008-6-22 22:37 发表
可是,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是不是也是受政治影响的呢?
...

我认为是。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

恩,我觉得不全是。
大体说来,历代的鼎盛时期,都是道德,经济来决定政治。而没落的开始,往往是政治反过来决定道德和经济。
因此我们看名臣上疏,都是先说道德,继而再劝诫皇帝当如何为政。
说到平民也是如此,要先修行业。比如朱子家训中,对于忠君爱国的论调几乎没有,但同样受世人推崇,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人的普世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我想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TOP

原帖由 很有思想的小猪 于 2008-6-23 00:29 发表
恩,我觉得不全是。
大体说来,历代的鼎盛时期,都是道德,经济来决定政治。而没落的开始,往往是政治反过来决定道德和经济。
因此我们看名臣上疏,都是先说道德,继而再劝诫皇帝当如何为政。
说到平民也是如此, ...

说得挺好.
没有信仰得国家永远只能为名利活着,永远不可能输出自己得文化和道德标准.
说白了,还是说到了zf得软肋了....

TOP

原帖由 fussfun 于 2008-6-22 20:42 发表
好像大家的看法,都是集中在政治斗争中,还是我一开始无意间引导去了政治方向?

有趣的是,kategorisieren一定是和政治有关的吗?还是只有当用在政治方面,才会挑衅到对方?

新人加入!

我想先回到“扣帽子”这个提法上。

单纯看“扣帽子”这个提法,应该本来是一种用于把人分门别类的隐讳用语。但是为什么是“帽子”呢?把人分门别类的行为是怎么和“帽子”联系起来的呢?我想这种连接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吧。

清朝的官帽上都有不用颜色的宝石来区别品阶和身份。本来就可以用类似“红顶子”来指代一二品大员。

再联想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宫廷斗争,官们都希望靠上某个派系,但却不想靠死那个派系,于是官们就很怕别人直接把自己公开地分类到哪个派系。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顶子”就用来指代不同的派系了。这样既概括,很好地对应了本来就边界模糊的不同派系,方便议论;但又形象,类似“粉顶”“银顶”“红顶”就很好地描述了不同官们的团体特点;最要紧的是隐讳,不会落个“非议时政”的罪名,官们也可以为自己留点余地。于是“顶子——派系——政治斗争”的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不过久而久之,这种“顶子”论也就成了上至官员士大夫,下至大头百姓的心照不宣的共同用语。早先那种隐讳只剩下象征意义,甚至可能有时候说起顶子也就和直陈派系无甚区别了。于是官员们又开始忌讳“顶子”了。

[ 本帖最后由 爱做梦的小马 于 2008-6-23 23:18 编辑 ]

TOP

又想,为什么又有个“扣”字?而且只听说过“扣帽子”没听说过“扣顶子”。这是否与文革有关?因为印象中的批斗会总会有人“被”带个长筒高帽、挂个牌子,以示类别——把“顶子”这样的隐讳语形式化了,还被加了个感情色彩浓重的动词。而且这里的这个“扣”字先天就被打上了政治标签。那个时候遗留的印象,谁被扣谁就受批斗,谁就倒霉。

这种形式化后的顶子,剥去了这个隐讳用语最后的一点“隐讳象征意义”。既然隐讳成了形式,大家自然就可以随便、公开地利用这个形式喽。这兴许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乐意、随意给别人扣帽子的原因之一吧。

TOP

可是我还有问题。以上的都与正式的,涉及统治权力的“政治斗争”相关的。可是为什么现在“扣帽子”却泛滥在大众媒体中呢?比如,帖子里。比如大家说得“政治”里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现在的“扣帽子”既不会像清朝那样说谁谁谁是“灰顶”“蓝顶”“ZT顶”,也没有像文革时期那样的真正地叠顶帽子,写几个大字,问好对方的邮政地址然后快递过去。

论坛里人们依旧分类,依旧给别人“贴标签”,直陈张三、李四是***主义的###分子。像我就曾经被打过“未被革命彻底的小资产阶级分子”的标签。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个专业的政治术语。不过被贴就被帖了呗,我也不忌讳,我也不损失。也不见得就像文革斗争那样有“革命彻底的无产阶级大众”群起而攻我。我也不能像清朝拉帮结派那样在网上找到我的狐朋狗友,难不成还专门发个帖子,名曰全世界未被革命彻底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团结起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