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成功人士以相貌英俊与否分成两类,就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大凡相貌不太英俊的成功人士都有些孤芳自赏。原因无外乎这些人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如若自己再不时时鼓励自己就很难取得成功。也就是说,这些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但要在工作上面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而且还要不断地鼓励自己。纪晓岚就有些孤芳自赏,这是他因相貌不足不被重用的第二项影响。

  按我的理解,孤芳自赏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自卑的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纪晓岚依据自身外在条件在当时是难以出头的,可他最终居然也成功了。他要付出那么多辛苦,不时时鼓励自己行吗?

  孤芳自赏的表现其一就是炫耀自己,其二就是看不起别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偏激和刻薄。

  这里再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只见纪晓岚身穿皮袍,并按当时文人的习惯手持折扇。老太监出题:“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讥讽,非常不易回对。不料纪晓岚轻松应对:“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此事迅速被传为笑谈。这里纪晓岚公然拿太监的生理缺陷作笑料,有些缺乏厚道。

  再有一个,说的是纪晓岚当礼部侍郎时,一天尚书和御史联袂来访。几个人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这只狗还有个名字,叫“四儿”。看到这条狗,尚书心中突生一计,欲取笑纪晓岚,便道:“咦,你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纪晓岚知道尚书是在捉弄自己,当下不动声色地说:“要分辨是狗还是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狗呢,原来上竖是狗,哈哈,哈。”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接着又说:“另一种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这下子连御史也噤声无言了。

  纪晓岚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偏激和刻薄,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他本人带来一时的快感,也会给不相干的人茶余饭后增添一些笑料;但是,对那些遭到纪晓岚讽刺挖苦的当事者而言,就不那么好玩,就不那么有趣了。他们心里面肯定保存了对纪晓岚的不满,一旦有机会,就会在皇帝面前使绊子,说纪晓岚的坏话。说的次数多了,来反映纪晓岚问题的人多了,长期以往,皇帝自然对纪晓岚不会有好印象,会不自觉地疏远他。

  针对我这个论断,有人会提出异议:不见得吧?你有证据吗?还有人会好奇:在这众多被纪晓岚惹恼的人中会不会有和呢?

  关于第一问,我真有证据。不过现在不出示,等讲述乾隆皇帝将纪晓岚发配到新疆时再说。

  关于第二问,可能是你多想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晓岚得罪诸大臣结果被乾隆皇帝发配到新疆时,和才十八岁,还没有当官呢,他还没有参加工作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他正忙着新婚蜜月呢。和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纪晓岚要小上二十六岁呢。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上进士的时候,和才四岁,那时两人是不会有什么冲突的。

  孔子在《论语 ·阳货》中指出:“宽则得众。”《增广贤文》也说:“得饶人处且饶人。”纪晓岚的刻薄做法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更为重要的是,纪晓岚他得罪不起乾隆皇帝,只拿太监和一些职位比自己低得多的人出气,也让人有点看不起!本来是没有必要得罪的人他却给得罪了,得不偿失。

  历史上关于纪晓岚孤芳自赏的记录很多,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纪晓岚的出生之谜及其幼年时特异功能之谜了。

  “火神下凡”的纪晓岚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可不是一个凡人,有人说他是“火神下凡”。这也就是说,纪晓岚他是前世的火神托生出来的。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述这些说法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居然还被写进了他的墓志铭里。

  纪晓岚,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出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直隶,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河间府,相当于保定地区,当时河间府的办公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献县;崔庄现在叫做崔尔庄,已经被划归沧州管辖。

  在纪晓岚死后,著名文人、他的好友朱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上面说,在纪晓岚出生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来人们就认为他是“灵物化身”,“昀”就被用作他的名字。

TOP

 既然能被写进墓志铭里,显然这传闻在纪晓岚生前就已经流传了,至少纪晓岚本人对此并不否认。

  我认为,对此应该做如下理解:纪晓岚出生时刚好赶上了特殊的天文现象。当时人们限于对科学所知,就把这些无法理解的现象附会在纪晓岚出生这件事上,从而给纪晓岚的聪明睿智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这也正中纪晓岚下怀,长相不英俊的纪晓岚太需要这些了,
他太需要神话自己了。于是,以讹传讹,越来越像是真事。

  在纪晓岚自己的著作里,上述的神奇还在继续发展。《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如此看来,纪晓岚幼年时还真有特异功能了。奇怪的是,这个小时候“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的奇才长大后居然是个近视!

  纪晓岚小时候是否有特异功能暂且不论,假如他真有特异功能,依照常理推断,他这个特异功能是从哪里来的呢?肯定应该与他的出生相关吧,这么一来,不是与他独特的身世——“火神下凡”联系上了吗?

  关于人类尤其是小孩子是否有特异功能,科学界还在继续探讨。不过,我是不太相信这些的。尽管纪晓岚出生前可能出现有一些当时人们无法解释的科学现象,但据此说纪晓岚是“火神下凡”,应该是纯属子虚乌有,是纪晓岚孤芳自赏的一种表现。

  虽然我们否定了纪晓岚出生前后的一些神话,但不可否认,纪晓岚这个人从小就很聪明,有“神童”之称。

  纪晓岚的祖父纪润生在清朝是个小官,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举人,官也没做大,曾担任云南姚安知府,此外他还是个文学名士,写过一些书。

  由此可以看出,纪晓岚的家庭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在与他同殿称臣的官员中算得上是出身卑微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纪晓岚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在这方面,他不能与刘墉比。不过,纪晓岚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也受到了一些文学上的熏陶,少年时就显现出了才华。

  关于纪晓岚少年时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河间知府经过,球被误扔进知府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就四处逃散,纪晓岚居然上前拦轿索球。知府见他憨态可掬,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这球就归我了。”纪晓岚表示同意。知府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晓岚不假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纪晓岚吞了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出来。知府问:“何以不说出末一字?”纪晓岚回答说:“知府大人若将球还我,就是‘廉’;若不还球,便是‘贪’了。”知府闻言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纪晓岚了。

  不过,故事归故事,不可以当真的。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大凡人出了名,他便会不断得到神化,说他小的时候如何如何。

  如果出的是个好名,那么肯定你就是少年有为、天生聪明伶俐异常等等,而把后天的努力置之度外。

  如果出的是个坏名声,对不起了,肯定你小时候就不是个好东西,就会被人为地妖魔化!

  纪晓岚是幸运的,落得个好名声,这就给了他日后孤芳自赏的资本。

  纪晓岚渐渐长大了,已经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纪晓岚出生时的神奇、幼年时的特异功能能够帮助他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吗?也就是说,纪晓岚的特异功能现象到底能够维持到多久呢?

  雍正十二年(1734年),纪晓岚的父亲卸去了姚安知府之职,到北京户部任职。纪晓岚随父入京,在天子脚下过生活。乾隆五年(1740年),十六岁的纪晓岚又从京城回到家乡准备童子试。

  科举考试的门类

  什么叫做童子试?先介绍一下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后历朝沿用,满洲人入主中原后承袭了这一制度。清朝举行科举考试有三个目的:

  一是为选官取士。由于疆域辽阔,需要大批官僚来管理政事,帮助维持统治。从科举考生中选拔官员,有助于克服长官意志,扩大选官基础。

  二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这个目的在清初尤其明显,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出于这个目的,康熙、乾隆二帝还分别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还搞了一次制科考试——博学鸿词科。

  第三是有助于加强思想统治。通过考四书五经、默写《圣谕广训》,可以有效地统一全国人民思想。

  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朝制度,分童子试和正式考试。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当次的考试。

TOP

 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生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由五人联保,再另有本县一名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人作保人。县试考四场或五场。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第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事实上,考生在第一场被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大多在四月。参加府试,报名、保结及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保人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是院试。

  院试由学正主持考两场。第一场为正试,考八股文两篇,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复试,考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考生院试录取后获得生员资格,生员俗称秀才,被送入府县学官,准备参加正式考试。

  乡试是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因是八月考试,又称秋闱。考试分三场:初九为头场,考八股文七篇;十二日为第二场,考论一篇;十五日为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考生必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考生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正式考试第二级,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时间是二三月,所以又叫春闱。由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参加考试,为防止假冒举人参加,举人在会试前要复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大总裁(主考官)为内阁学士或六部尚书。副总裁为六部侍郎或内阁学士。考试场次和内容与乡试同。考生会试取中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最高级考试,由皇帝主持,考策问。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内阁拟题,皇帝选定。答题用字千字以上。旧历四月二十一日举行。考试三天后读卷官送前十名呈献皇帝。由皇帝确定名次,并召见这十人,叫小传胪。余下取中的也由皇帝确定名次。内阁中书负责填写金榜。不过,这个前十名呈献皇帝的制度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才确定下来的;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晓岚参加考试时,还是所有的试卷都要密封后交给皇帝本人确定名次。二十五日殿试名次揭晓,在太和殿举行典礼,这叫大传胪。金榜张贴在长安街宫墙上。二十六日举行恩荣宴。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叫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七名叫二甲。

  殿试后,除前三名外,其他人还要在保和殿举行考试。由皇帝命题,钦定大臣阅卷,分别等次。

  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其他新进士由掌院学士带领引见,由皇帝派遣任官,有的选为庶吉士,一般的授予六部主事、国子监博士或县令。

  纪晓岚参加科举考试本是踌躇满志,又岂料失意挫折的纠缠。

TOP

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

  雍正十二年(1734年),随父入京;

  乾隆十二年(1747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解元;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此后多次出任考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擢为京察一等,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因父亲逝世,丁忧守孝三年;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卢见曾贪污案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回到北京,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录完成;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库全书》编纂工作最终完成,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复为左都御史。

  嘉庆元年(1796年),为兵部尚书,复为左都御史;

  嘉庆二年(1796年),复迁礼部尚书。

  嘉庆十年(1805年),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去世。

TOP

 现在的影视节目中播出的清宫戏,大多数演的都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事。在这些作品中,和珅常常是第一重要的角色。

  《宰相刘罗锅》和珅《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由著名演员王刚主演的和珅,是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他靠溜须拍马为生,不但自私,而且极端贪婪。

  《乾隆王朝》中年轻演员陈锐扮演的和珅,则是一个完全正面的角色:他忧国忧民,公而忘私,是一个“高大全”式的正义者的化身。但这个和珅形象得不到公众的认同。

  查阅历史,无论是《清史稿》还是我们现行的中学、大学的教科书,和珅都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反面典型。据记载,和珅的家产至少价值清朝十五至二十年收入的总和珅。

  历史上的和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该怎样还和珅以本来面貌?

TOP

 为什么和珅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贪官?他的家世给他带来了什么?他的童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导致他后来如此作为?

  和珅不姓“和”

  说起和珅的姓名,恐怕很多读者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和珅当然是姓“和珅”啦。其实,这
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和珅的姓和珅名都是怪怪的。他这个人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上学以后才由学校的先生改名叫和珅。但一般来说,我们为了方便起见,还是直呼其名“钮祜禄·和珅”为“和珅”。

  “钮祜禄氏”是一个满洲人的姓氏,这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姓氏。“钮祜禄氏”家族在满洲可是一个大而古老的姓氏,清朝时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关于这个姓氏来源有详细记载:“钮祜禄氏”是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女真时期就有的一个姓氏。这一姓氏原来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钮祜禄”在满语中的意思是“狼”。狼是满族的前身女真族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以后开始称为“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姓氏。清朝灭亡后有些姓这个的按照“钮祜禄氏”汉语音译的第一个音节改姓“钮”了,更多的人则是按照汉语意译“狼”的谐音而改姓“郎”。也就是说,今天“钮”姓或“郎”姓的满族人,其先祖都应该是与和珅的先祖同族。

  正红旗下的和珅

  和珅属于满洲正红旗人。正红旗的名人除了大贪官和珅,还有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和珅的家原来应该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考证满洲正红旗在清朝前期的分布情况。

  根据考证,满洲正红旗原来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查布盟的东部。正红旗是满洲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属于下五旗,由诸王、贝子和珅贝勒统领。至清末时正红旗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下辖七十四个整佐领,兵丁两万三千人,男女老少总人口约十一万五千人。

  根据史料所载满洲八旗在北京城内外的驻防情况,可以做出如下的推断:

  满洲正红旗在北京生活的地域有北京城内的西直门内、北京城外的北安河桥西北、香山附近,共三处。和珅出生的地点就应该是上面三处地址中的一处。

  再从香山附近实际上是乾隆年间才开始有满洲人居住的这一点来分析,和珅的出生地应该不是在这里。和珅的出生地应该是其他两处地址中的一处。

  其实,和珅就出生在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的西四北头条胡同。那个时候,这个地方不叫西四北头条,是叫驴肉胡同。当时驴肉胡同是满洲正红旗居住的地区。

  当然,和珅后来发迹了,就不在这儿住了,他选择北海、前海、后海的正中间建了一座豪宅,他们家后来就在那儿住。这个地方就在今天北京市西城区的柳荫街,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对面。

  有人要问:这不是恭王府吗?

  的确,和珅的豪宅就是著名的恭王府。

  恭王府这个府第,原本是和珅的家产。和珅被抄家后,这个产业几经辗转,后来就落到了恭亲王奕的手里,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恭王府了。

  不仅如此,现在的郭沫若纪念馆,原来也是和珅府第的一部分,这个院子是和珅家养马的马棚。

  和珅并非“和珅二”

  据考证,和珅是在1750年出生的,清朝乾隆十五年——也就是说,和珅出生的时候乾隆都已经当了十五年皇帝了;和珅要比乾隆皇帝小三十九岁。如果照此比下去,那么,和珅要比出生于1719年的刘墉小三十一岁,要比出生于1724年的纪晓岚小二十六岁。也就是说,在这四个人中,乾隆皇帝最大,刘墉其次,纪晓岚再次,和珅最小。

  至少从年龄上来说,《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宰相刘罗锅》和珅《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影视剧对于和珅年龄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说到和珅在他们家里面的排行,根据考证,他应该是老大,他还有个弟弟排行老二。也就是说,管和珅叫“和珅二”也是错误的。

  将门之后

  最初,和珅的祖先因为跟着努尔哈赤和珅皇太极不断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和珅家被授予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

  也就是说,和珅只要一出生,将来一定就能当官,就会受封三等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是清朝为了酬劳功臣、奖励阵亡官兵、推恩外戚,以及嘉奖其他有特殊意义的人员(如优遇孔孟等先圣先贤后裔、封赐前朝功臣子孙等)而规定可以世代承袭的爵位。

TOP

轻车都尉的品秩相当于正三品。与它相配的文职京官有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等,文职外官有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等,与它相配的武职京官有一等侍卫,武职外官有城守卫、参将、指挥使等。

  和珅的父亲叫钮祜禄·常保,常保先是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后又在战场上屡立功勋而不断升迁,最终任职福建副都统。

  按理说,幼年的和珅是衣食无愁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幼年的和珅家世悲惨,过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话还要从和珅三岁这一年说起。

  这一年,和珅家发生了一场大变故。母亲在生和珅的弟弟时难产,弟弟活了,母亲却死了。紧接着,在和珅九岁的时候,他家又出了一件大事,父亲又因病死在福建都统任上。

  九岁的和珅无父无母,说他是孤儿吧,却还不对,为什么呢?

  那个时候的家庭和珅现在还不一样,现在都实行一夫一妻制,那个时候大官儿谁家不是三妻四妾的?和珅的父亲常保也是如此。和珅的母亲死了,和珅的父亲也死了,但是和珅父亲的几个妾还在,你想想,和珅要钱跟谁要去?这些人都只顾着瓜分家产、照顾自己亲生的孩子,谁还顾得上照管和珅呀!可怜的和珅哥俩儿,自父亲死后,他们过的日子是非常悲惨的。

  一个九岁的孩子要承担如此沉重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也一定会对他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地,和珅变了,他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少年迅速地变得老成。和珅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今后就只能靠自己了。

TOP

和珅上过学,而且还是在紫禁城里面上的学。

  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和珅与弟弟和珅琳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是因办学地点在紫禁城内的咸安宫而得名。咸安宫现属故宫的非开放区域,
目前游客只能看到咸安宫的大门。

  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

  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

  跻身于富家子弟中的贫寒儿

  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落了吗?他怎么能有资格上这么好的学校呢?要按照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即使托关系恐怕也上不成这么好的学校吧。谁还肯为一个无父无母、将来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穷孩子帮忙啊?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巧合:和珅上咸安宫官学在先,和珅父亲病死在后,两件事只是在同一年发生。和珅的父亲死后,是和珅的叔叔出钱继续供养他。

  一开始上学,和珅还真有一些不太适应,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经常会欺负他。

  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同学写了一首诗,这位同学是一位大官的孩子,这首诗的内容是讽刺挖苦老师的。他写完这首诗后,在下面提笔加了个“和珅作”。老师刚一来上课,他就从座位上下来,告诉老师:老师,给您,这张纸上的打油诗是我亲眼看见和珅写的,他写诗骂您呢!老师一看纸上的打油诗,当然是很生气啦。于是老师不容和珅分辩,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乱打。

  此时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还没有到翻身时候,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与富家子弟对抗。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身上,也打碎了和珅心中的良知。

  苦学只为黄金屋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这些知识应该包括两部分:

  一是学习本民族的知识。和珅是满洲人,他得学满洲人的语言和珅文字。

  二是学习非本民族的知识,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汉人的著作,无非是经史子集之类。

  汉人的文章浩如烟海,汉人的学问学也学不完。在咸安宫官学里,和珅特别喜欢学习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他知道这些是治理中国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整日沉浸在传统的典籍之中,尤其是对儒家的经典格外下工夫。

  和珅有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社会很不容易,难能可贵。

  并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有和珅这样的见识。试想:清朝从入关之初就开始科举考试,一直到1905年取消科考,每三年就有一批进士,可翻翻《清史稿》,考中进士的满洲人有几个?十个以内。一般的满洲人他不学这个,不是说满洲人的脑子不聪明,而是他们认为学习这些没有什么用处:不学这些,将来不是一样当官嘛,毕竟这个天下是满洲人的天下嘛!

  和珅与这些普通的满洲人不同,他学得非常认真刻苦,这种知识积累为他以后迅速升官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

  和珅还学习了蒙古语和珅藏语,并且掌握得还非常好。蒙古语、藏语等族的语言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来说更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汉语还要重要。

  满洲人毕竟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中国,就不能单纯依靠自身武力,他就必须要和珅蒙古族、藏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结成同盟,才能够有效地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满蒙不分家”一话的由来。

  从这一点来说,和珅他不但与一般的满洲人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与一般的汉族人不同。

  第三,学习乾隆的诗作文章和珅乾隆的字体。

  乾隆的诗作文章和珅乾隆的字体不在咸安宫官学的授课内容之列,这是和珅给自己加的两门功课。和珅知道,这是与皇帝打交道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了解乾隆皇帝。

  从这里可以预见,一旦和珅碰上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肯定喜欢他,肯定会重用他!

  如此丰富的知识积累使和珅迅速成才,为他以后的迅速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厚黑经炼成法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主要包括两项内容:

  第一,是涵养。

  涵养,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们都倚仗着祖上的富有和珅权力,一个个都骄横跋扈,为所欲为。和珅这样的穷学生自然不被他们放在眼里。和珅在与这些富家子弟们相处的时候,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涵养。对无端的欺侮和珅挑衅,他总是视而不见,喜怒不形于色。

TOP

第二,是洞察力和珅谄媚讨好的手段。

  关于洞察力,和珅可是练就出来了。和珅一有机会就细心地观察老师们的举止言行,努力发掘他们内心的秘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老师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猥琐狭隘:他们之间互相瞧不起,对下是幸灾乐祸,对上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

  正是在这一阶段,和珅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珅世界观。他认识到,必须迅速地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成为一个既有权又有钱、人人都羡慕的人——这就是和珅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综上可以看出,和珅的知识和珅才能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国家栋梁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他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皇帝的知遇了。

TOP

 在上学的时候,和珅这个英俊少年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叫英廉,时任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

  好一对比翼鸟

  此前,也许是老天爷太嫉恨英廉非凡的才能了,英廉的儿子和珅儿媳妇的寿命都很短,
他们生了一个女儿之后不久就死掉了。英廉一家人口凋零,只剩下他和珅一个孙女儿,他总想着把孙女儿嫁给一个好人家。

  英廉经常在北京城里转悠,经常去紫禁城里找乾隆皇帝汇报情况,也就经常能够在路过西华门时看到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他在想:我这个唯一的孙女儿将来嫁给谁好呢?找孙女婿首要的条件应该是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一定比我还要有学问、比我还要有本事。因此,英廉经常有目的地到咸安宫官学里面去转悠。

  他发现和珅是一个好苗子。

  英廉看中的就是和珅的老成、持重,看重的就是和珅的聪明、机智,看重的就是和珅工作能力强,还有他那喜怒不形于色的气度。

  和珅身上这些优秀的品质英廉是经过了认真了解的。老于官场的英廉非常清楚,和珅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丰富的知识,还有高强的能力,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

  当然,英廉肯定还看中了和珅的英俊潇洒了——毕竟和珅曾号称“满洲第一俊男”呀。

  这样,等到和珅满十八岁时,英廉预备了丰厚的嫁资,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孙女儿的婚事。

  婚后,和珅夫妻俩感情很好。

  这个时候,和珅的真实心态就是:我一定要在她面前证明我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

  这次婚礼是和珅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结婚之前,和珅是个无名的书生;结婚之后,和珅是个上流社会的新宠—— 一个中国版的于连·索黑尔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正史中没有留下多少关于和珅妻子冯氏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和珅很珍惜与冯氏的感情。

  在这些感情的描写中,最为感人的应该说是嘉庆三年(1798年)冯氏病故前后的一段了。

  自从和珅的小儿子夭折后,冯氏便一病不起,和珅忧急万分。

  和珅便在当年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珅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牛郎”、“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珅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

  但是,祈祷并未奏效,冯氏依然咳嗽不止,痰中还常伴有血丝。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旧历七月十五传统的鬼节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惯用的招法,开始贿赂鬼神。

  冯氏居然熬过了鬼节。

  但她最终未能熬过中秋节,当天夜里,冯氏病故。

  和珅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这里选取其中的三首。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果。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栓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和珅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将他悲痛的心情描画得淋漓尽致。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下令将冯氏生前所居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珅和珅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在家里,他缺乏关爱;在外面,他尝尽了人间的一切酸甜苦辣。是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是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冯氏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伦之乐的幸福。

  和珅在官场中过着尔虞我诈的生活,但是所有的这些尔虞我诈并不是和珅主动想要的东西。在外面,伪装自己是迫不得已的;在家里,就应该还我本来面目。

  只有在冯氏面前,和珅才能够坦坦荡荡。

  女为悦己者殉

  和珅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精明能干。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述和珅“容貌端重,长于语言,谈吐隽快纯熟”,又说和珅“为人狡黠,善于逢迎”。这种人服侍皇上,皇上满意;服侍女人,女人也会喜欢的。当时和珅少年得志,虽年方而立即已经飞黄腾达了,所以,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说,和珅绝对很受女人的欢迎。和珅在冯氏的支持下,先后纳了好几个小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