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经济条件是在背后起着很大作用的。圈子依靠的是活动,活动就少不了额外开销。想想自己当时来德国,是很理解的。
nie aufgeben!
Share |
Share

TOP

有点疑问啊,我记得在电视上看的去香港上大学的都是拿了奖学金的,好多学生就是冲着香港提供丰厚奖学金,而且欧美式教学才去的吧?怎么现在反倒经济成了主要压力了? 我印象里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很严的,不但要成绩好,还要通过面试,所以提供了各类奖学金,换句话说,拿不到奖学金的,基本上也没什么机会申请到香港的大学。。。。不太明白。

TOP

我觉得经济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完全和国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读书不是全部的生活方式,以及周围人对他们态度的落差。
冬冤家,我有心将你打,却一个心儿怕;要不打,只恨你这冤家羞人煞;罢罢罢,低眉红了脸儿帕,嫁了吧!

TOP

说实话就是兴趣爱好少,而且不合群,大家看看平时欧美同学课余都干什么,咱们同学都干什么?不能玩到一块去,怎么培养友谊?特别是语言不太通的情况下。
坚持走我的无敌变态人生路!

TOP

经济再难,能有比当年第一批走出国门去美国的那一批难?人家下了飞机就直接奔中餐馆洗盘子去了。
主要是在国内17,8岁高中毕业的小孩和欧美,甚至香港17,8岁的小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要是煮米要放多少水,一缸衣服要多少洗衣粉都不清楚的话就直接要上香港自己租房打点一切确实困难无比。相比经济真不是他们的大问题。
不知道俺们国家的教育培养体系怎么成这个样子了,原来17,8岁的中国男子就要开始出来撑起家里门面,这个年纪的女子都为人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了。现在到好,物资极大丰富肉体的成熟大大提前,但是精神的成熟往后推了5到10年。
原谅我不拘放纵爱自由——

TOP

我就知道大学时候去港大医学院交流期间晚上跟香港学生出去玩到11点回寝室,后来回到自己大学后差点受处分 还因为这个原因入党审批的时候被扣了个资产阶级思想太重

TOP

原帖由 cherubyupan 于 2008-6-6 22:59 发表
我就知道大学时候去港大医学院交流期间晚上跟香港学生出去玩到11点回寝室,后来回到自己大学后差点受处分 还因为这个原因入党审批的时候被扣了个资产阶级思想太重


这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现在国内大学不会的了。。。。:ridicule:

TOP

说实在的,玩到一块,能培养友谊的,也需要经济条件差不多。我过去大学一个东北农村来的平困生,吃一天饭的钱和我们吃一顿午饭的钱差不多,几乎天天不吃什么荤腥。就这样一个同学被分到一个大部分都是有钱子弟的寝室里。他的室友平时有很多培养友谊的活动,例如打保龄球,而且是晚上7,8点钟去打,所以我这个农村同学根本没办法和他们玩到一块,而在他们的室友眼里他是个异类,不合群。仔细想想吧,几乎每个大学都可能有这样的人,再仔分析分析,我们身边这些孤立的人大多也有类似的背景 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佳。
至于奖学金我猜是一年一年给的吧,可能读完大一还要重新评估,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可能会取消,所以他们有很大压力。记得刚来德国时,存折里有不少保证金,但还是不敢花钱,怕明年没工打就坐吃山空了。
至于其他人多么厉害的例子,就少说点吧。第一人和人不一样,出境更不一样,再说早年出国的那些人也不是没有堕落的,崩溃的,也有不少人刷盘子刷到最后就成专业刷盘子的了。

[ 本帖最后由 m2p 于 2008-6-7 10:01 编辑 ]

TOP

也就7。8年前的事情。
原帖由 R9-lovecow 于 2008-6-7 04:40 发表 这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现在国内大学不会的了。。。。:ridicule:

TOP

中国有句古话叫“玩物丧志”,可能是他们的志向太大了。不过很奇怪,怎么在这里很少听德国人讲过什么志向,大多是“兴趣”(Lust, Interesse)或“目标”(Ziel)。

中国从古至今“立志”讲了不少,为什么就落伍了?

个人还是觉得“兴趣”比“志向”更重要。
nie aufgebe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