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荒恰恰凸现中国“大跃进”五十年来的变化

世界粮荒恰恰凸现中国“大跃进”五十年来的变化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田园乐:武汉附近的农民



最近,世界爆发了粮食危机。一开始,世界各地的人们自然想到了“中国因素”,就象牛奶、原料等问题发生的时候那样。渐渐的,人们发现并非是这么回事。巧合的是,今年正好是中国大跃进50周年。1958年的大跃进后,中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今天,就粮食而言,中国与50年前有什么不同呢?德国之声记者结合各方面信息分析如下,并提出与农业相关的“另类四化”问题。

世界粮荒对中国影响不大

世界粮食危机已是定论。仅以大米而言,世行数据表明,过去两个月里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柬埔寨、越南、埃及等大米出口国停止或大减大米出口。一些进口国采取限制购买的措施。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联合国粮农组织说,至今已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海地政府更是已在危机中倒台。

同时,粮食价格暴涨,许多国家释放储备粮以取利,导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去年初169天的水平。

然而,让不少人惊讶的是:这次世界粮荒对中国却没有明显的影响。不仅中国的媒体这样说,国际上也是同样的看法。比如,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未来世行副行长林毅夫说:"目前来讲,我们中国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德国一些报纸也有类似说法。原因之一:中国连续4年农业丰收;原因之二,中国的粮食储备占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已超过了35%,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17-18%的粮食安全线,中国现在拥有1.5亿至2亿吨的储备粮,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原因之三,中国从2000年以来的8年里,除2004年外,已实际成为谷物净出口国,虽然中国还是"农产品进口国"。

中国对世界粮荒的影响不仅仅是不大

这几年来,只要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涨价,中国以外、尤其是西方的媒体就会联系到中国,无论是牛奶、钢材还是能源。但是,这次却不是中国在那里说,而是世界上较普遍地表示,中国对这次世界粮食危机不仅没有造成多大影响,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积极的作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阿巴桑说:"国际社会有些人担心一旦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储备减少,中国就会大量进口粮食,并对国际市场造成影响。而实际上,中国的问题一向在自己国家解决,而且中国粮食储备充足,并没有发生大量进口粮食的情况。"

美国媒体报导,爱荷华州参议员查克.格拉斯利说,事实上,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应该对世界粮价上涨负很大责任。中国仅仅不再出口玉米,大豆的进口也在增加。其它方面中国仍在出口。

新德意志报说:"中国充足的粮食和大米储备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供应,而且可以让世界市场上的危机不至于进一步升级。"
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没有成为世界粮荒和粮价上涨的促进者,它反而起到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五十年前后大不相同

今年正好是中国著名的"大跃进"50周年的大纪念日。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中国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三年自然灾害有天灾原因,更有人为原因,1958年的赶英超美、砸锅吃食堂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除了中国国内的因素外,人们是否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个灾难能够持续三年之久?国际上都在干什么呢?无论世界是两个阵营也好,中苏分裂也好,但人民受灾,世界应该不会坐视不救。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自然问题":中国人口那么多,如果一旦国内粮食、食品一下子供应塌陷,恐怕集世界的力量也救不了。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自然灾害和粮食的严重短缺经常成为改朝换代的起因。

不往那么远处看,仅就1958年至今的50年而言,现在中国的人口比当时的"六万万五千万"正好多了一倍,那么为什么现在世界出现粮食危机,中国却不受什么影响,甚至对全世界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呢?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大不相同的四大原因

原因之一自然是:中国经济大发展了。所谓水涨船高。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中国发展很快,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众所周知的还有:中国农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工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现象:农民不爱种地了;农民到城里去打工去了;农村土地大量地被征收,变成城市,或者变成工厂了。可是,尽管如此,中国的农业还是发展着的,由于跟农业配套的许多行业的发展(比如食品工业、运输业、化工业)更快,农业的发展不再象几百年前或者五十年前那样完全由老天爷来决定命运了。于是,农业的发展虽然速度远不如工业,但也能保持相当不错的发展。

原因之二是:随着人们不断地富裕起来,中国人的食品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伊始,80年代初,中国发生过一场有趣的论战。有人在报纸上提出要参照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比如更多地吃黄油面包,更多吃猪肉,少吃大米等粮食。当时有人嘲笑这是盲目地崇洋媚外,连中国人的肠胃也要西化。但是,30年来的现实却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真的发生了大变化。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有些城市的"大米消费量还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同时,"食用油、肉禽蛋奶和精加工食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由此导致油料作物和生产肉禽蛋奶的饲料粮需求大幅增加"。在粮食中,玉米和大豆消费需求不断较大幅度地增长,而稻谷的消费需求则出现下降。"客观地看,中国人对食品需求的这种"结构性变化"确实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对"富人食品"需求的增加导致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增加,对世界市场的这方面价格确实有一定的上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对"普通食品"(直接食用的粮食)的需求不增而反有一定的降(在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对世界市场上这方面的价格有稳定作用。后者对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在内)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而这两方面的趋势必然都会不断加强。

原因之三是:中国人的储备意识加强了。近三十年里,中国人有两大意识获得了极大的加强。一个是冒险意识,另一个是储备意识。股票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中国民众有了钱不再傻守银行,而是拿出来买股票,这既是冒险意识,同时也是储备意识。这笔钱不是用来吃喝花掉,而是希望放在那里变出更多的价值来,这当然也是储备意识。民众如此,国家也一样。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地读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升到了世界第一,又增加了多少。至于外汇储备太多并非有利,这是另一回事,非本文探讨范围。但这就是储备。现在又读到,在世界粮荒发生之际,中国却有着充足的粮食储备。能源方面同样如此,中投公司、中石油公司等向全世界出击,要获得足够的能源,走在消费的前面。这确实是很大的变化。虽然中国经济起飞,发展迅速,农业也被带了上去,但谁也保不准是否会发生特大的、严重影响农业收成的自然灾害或其它灾害。没有足够的储备,哪天中国如果严重缺粮,全世界倾仓而出,也救不了多少。人口太多了。

原因之四:市场经济化的深度作用。一方面,中国发生了上面已经提到的许多实际上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但另一方面,西方注意不够的是:中国的农业也在不断的企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之中。三十年来,也许更多的是近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够规模的农业企业,他们不仅在中国国内搞"吞并"、开荒,搞"大农业",而且已经走向了海外。比如新天集团在古巴搞的水稻农场项目,开发土地5000公顷,解决了古巴的粮食短缺问题。这些集团还到南美、澳洲和俄罗斯等国家去开荒种地。有些中国企业家也来到德国租地种菜。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谢国立近日也对记者说,中国农业目前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技术优势。这个市场经济化和国际化的走向,不仅对中国农业的"缺失"起到了填补作用,而且对整个结构会带来深刻的改造作用,对市场会起到稳定作用。

与农业相关的"另类四化"及其影响

在中国走向大"四化"的道路上,与"三农"相关,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四化":国际化、城市化、利润化和沙漠化。这"另类四化",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方面,每一个化都要产生各方面的影响。

"国际化"体现在好几个方面,一个自然是中国企业、包括农业、林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另一个影响更大的是中国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有人说,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国门也严重冲击了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成为现在世界粮价大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否如此,暂且存疑。但一个阶段来,西方媒体一说到奶制品、食品涨价,经常要说到中国和印度,确是事实。然而,随着中国人、印度人的富裕起来,全世界第三世界的富裕起来,食品结构发生变化,需求量发生变化,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方面,其实西方媒体也是知道的,也提到的,但报导还是要报导的。对中国来说,对世界来说,一个是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另一个是在可能情况下如何扩大生产的问题。

"城市化"造成许多中国农民去做"农民工",许多土地撂荒,许多土地被征收。城市化在中国也是避免不了的大趋势。这里面要考虑的问题自然也很多,比如土地征收中出现的大量矛盾冲突应该怎么从政策上、措施上去缓解消除;撂荒的土地应该怎么办;留在家里的农民应该往哪里走;再加上农民工的待遇等。这些问题都是中国非常尖锐难办的、让中国领导人难眠的问题。

"利润化"涉及的问题也很多。世界粮价大涨,跟许多人的收益也不无关系。德国"每日镜报"说:"德国农民的情绪很少象近几个月来这么好。""三分之二的农民相信在未来两三年里情况会很好。"得利的不光是农民,还包括食品加工业、批发和零售商等。中国对粮食价格控制很严,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得益恐怕很难"大跃进"。但打到海外去的那些企业自然就不受此限制了。这本是市场经济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生物燃料的大发展对当前世界粮价大涨起到了关键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仅2007年全世界用于生物燃料的粮食就达1亿吨。德国基金专家对世界报说,这是世界粮价大涨的主要原因。林毅夫也这样认为。他还说,他相信世界各国会调整生物能源方面的政策。这自然也是刚开始发展生物能源的中国需要综合考虑的一个问题。第三个方面,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许多成本都在涨,中国粮食涨价因此也是难免的事情。对中国政府来说,难的是,一方面要控制粮价,就象"中国证券报"说的:"反通胀,粮价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却也不得不涨。"北京晨报"提出:"粮食涨价千万要让农民受益"。该报举了个例子:1斤油菜,地头收购价0.4元,北京超市价2.2元,农民每斤只赚5分钱。怎么控制价格,怎么同时又让农民更富一点,这又是一个大难题。

防止和制服"沙漠化"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中国经济时报的上述文章里提到,中国的粮食耕种面积减少现象非常严重,从2003到2006年,净减少耕地面积600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中央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可能被突破。"这里面自然有城市化的因素,但也会有沙漠化的因素在内。在城市化的同时,农业企业们也会去开荒。到哪里去开,又是个大问题。简单的做法是向绿色的荒地去要地去。"狼图腾"这本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且不说,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现象却确实是惊人的:向草原要地,退林从耕,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沙漠。到境外去开荒,恐怕也会面临这件事情,而全世界的气候是相连的。比如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开荒,如果将来沙漠化了,不也影响中国吗?也许更应该提倡的是向现有的沙漠要地。当然这个难度就太大了。但如果中国政府愿意慷慨资助这样的项目,也还是有可能的。如果能把这个"沙漠化"改写成"非沙漠化",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平心

引文来源: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330400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