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9811
- 威望
- 18351
- 金钱
- 22
- 阅读权限
- 12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6477 小时
|
5#
发表于 2006-2-5 21:17
| 只看该作者
宜昌惊天大撤离
1938年,日军逼近武汉。跟随首都迁渝,大批机关、学校、工厂纷纷向川渝拥进。数万人员、近20万吨物资,急需从宜昌逆长江抢运进川渝。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民生公司在40天里上演了———宜昌惊天大撤离
1938年初秋的一天,川江上船鸣声此起彼伏,从河南撤离出来的中福煤矿总经理孙越崎独自站在江边,看着川流不息的船只哀叹:“难道煤矿设备只能抛掷在江边?几十年的心血白白付诸东流?”
“不,一定还有办法的!”孙越崎想到了卢作孚———民生公司总经理。
“我一定把你的设备运上去。”当孙越崎得到卢作孚的承诺时,满腔的焦虑化作了感激。这年的秋天,感激卢作孚的何止孙越崎一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八方风雨会宜昌
1938年夏,安庆失守,武汉告急。战区机关、学校、工厂纷纷撤退,争先恐后涌向宜昌。
宜昌一时堵塞,抢运工作异常艰难。
接着,从徐州等地前线撤下来的大量伤员要转运入川。6月21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电示民生公司:“前线伤兵,必以宜昌为惟一后送区域,预计伤兵在短时内,有5000人至1万人到达宜昌......”而此时,拥集在宜昌的还有紧急待运的军工器材12万多吨、珍贵的航空油料1万多吨、各类公物6万吨。可以说全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
一夜之间,西迁的移民和物资把这座古镇撑得爆满。在这危急时刻,扼守长江三峡的宜昌,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
宜昌城很小,不足两平方公里,但每天有几千人来此,最多时达到3万。然而川江天堑,滩多流急,船只吨力小,运力有限。按常规计算,滞宜物资和人员的运送,需要等到第二年底才能完成。武汉距宜昌630多公里,敌机频频轰炸,前有高山阻挡,后有追兵逼近,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1938年9月,时任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风风火火地赶到宜昌。此时,由他白手起家创办的民生公司已成为川江上船只最多、实力最强的航运公司。望着堆积如山的物资,蜂拥的人群,卢作孚当机立断,抽调民生公司最得力的人员参加抢运。
40天后变空城
此时的宜昌如同一个大仓库:3万多待运人员、9万多吨待运器材。以当时民生公司的运力,按常规运送,要将其全部运往重庆,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更让卢作孚担忧的是,时值深秋,长江三峡将进入漫长的枯水期,到时运输任务就更难完成。
卢作孚根据长江上游有40天是中水位的特征,决定打破常规采用“三段航行计划”,最大限度地抢运物资。
“长江航线,从宜昌到重庆,上水航行至少需要4天,下水航行至少需要两天,费时太长,必须采取尽量缩短航程的办法,以争取多运物资。”现民生公司董事长、卢作孚之子卢国纪回忆说:“当时,父亲作出规定,除了最重要的和最不容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外,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万县(今万州区)即卸下,交由其他轮船转运。这样就节省了一半的时间。更轻、更不关紧要的器材,再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即卸下,留待以后再转运。还有的甚至运进三峡即卸下,让轮船当天即开回宜昌。这样,每天早晨,必有六七只装满物资的轮船从宜昌开出去;每天下午,也必有同样数量的空船开回宜昌来,充分地利用了难得的40天中水位时间,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运输能力,使成千上万吨至关紧要的军工和民用工厂设备,从宜昌抢运出去,送到了安全的地方。”
抢运极为艰苦,敌机空袭不断。入夜,敌机一来,整个码头骤然灭灯。敌机一过,港口作业区又灯光齐明,码头上热火朝天。船工“嗨哟嗨哟”的装卸号子声、起重机轰鸣声、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汇成悲壮的交响曲。
40天过去了。当日寇进入宜昌时,这里已是一座空城。
宜昌撤退,后来被喻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