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独身


说到读书,想起旧作《读书与独身》,还没贴到网上过,这回就算是应景了吧
——————————————————————————————————————
读书与独身


不到这个国家来看看,就无法体会到,读书对德国人有多么重要。阅读的普遍性,在公共场所就能觉察到。比如在电车或火车里,德国人通常很安静,即使几个人相约出游,也会一人掏出一本书,各看各的,互不干扰。尽管很多时候,车厢里那些从土耳其过来的移民,拖家带口,大孩小孩满车厢追逐打闹,哭天喊地,他们也毫不理会,照样目不转睛盯着书本。还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位金发女郎,穿着性感,打扮入时,高跟鞋嗒嗒嗒的上来,刚坐下,像变戏法一样,从她那精致小巧的包包里,掏出一本宛如《新华大词典》,或《哈利波特》那样的砖头书,头也不抬的读起来。甚至一些流浪汉,背上扛着他们的全副家当,手上牵着他们的忠实伙伴——大狼狗,头发蓬乱,胡须拉碴,套着历史悠久的破夹克或大衣,衣服右边口袋里插一瓶啤酒,左边口袋里插着一本厚厚的书,可能是多年前的畅销读物,也可能是俄国古典文学,又或者是浪漫骑士小说,偶尔坐电车,或在街头乞讨时,就掏出来读。

读书不止是一个人捧着一本书,按照灵肉二分的说法,他的肉体在此,灵魂则完全在别处遨游。读书代表的是一个不可见,却着实存在的私人空间。在公共场合尤为如此,当一个人坐下,若是青少年,耳朵里就塞着耳机,从耳机里传出的另类摇滚,挠得旁人血脉扩张,他们自己却面无表情,冷冷的侧过脸,望远方的风景;成年人不会如此扮酷,只是借手中的书,暗示周围,正在远方神游,请勿打搅。看看他们各自手中的读物,从畅销小说到宗教哲学,各不相同,每个人仿佛都是一个彼此孤立,深不可测的世界。这种情形在德国和北欧尤为普遍,外国人形容这些国家的人就像形容他们的气候一样——冷。这里的人们都显得那么独善其身,独立于世。小孩子到了十八岁就搬出父母的住所,哪怕仍住在同一个城市。如果父母不能给予资助,自己又没有稳定收入,则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住房补助。总之,人长大后,就离家独立,若要依靠,则靠政府,不靠父母。到了成年以后,选择单身独身的,更是远远高于结婚同居的。德国人自己也批判这种现象,工业化、资本主义、商品化...一切都是钱的关系;人们变得自私、冷漠,不恋家庭温暖,不尽生育责任......其实,人们相互之间还是紧密联系,大小派对、朋友聚会、私人约会层出不穷。只是越是这样,个人越是需要绝对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如此的绝对,以至不结婚也不同居,甚至不要孩子。

16世纪之前的欧洲社会,在传统天主教统治下,只有贵族子弟,享有特权,或者神职人员子弟,为了子承父业,才能进入修道院办的学校,获得教育机会。普通农民不识字,往往几代人生活在共同的大家庭里,遇到问题,就直接去找当地教会,神甫则借上帝之名给予指导,人们没有,也不需要发展个性或个人独立空间。直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普通教育被推广,原来只是用拉丁文书写的圣经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印刷发行成书,百姓从此可以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也必须依此,自己独立和上帝沟通。在马丁路德写的改革方案中,用得最多的词,除了上帝,就是这“单独”或“独自”二字了。从此,在皈依新教的地方,崛起了工业最发达的福利国家,如英、德,荷兰以及北欧各国。人们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摆脱了对教会权威的依赖,思想越来越独立;商品化和社会福利化,也释放了越来越多的个人空间。从开始读“万书之书”的圣经,到读书破万卷;从在教堂和圣经里寻求天国之路,到在市场上,寻找自己想读的书,沉浸在个人世界里。在德国,无论男女,从十几岁青春期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独局老人,当说出这句“我能很好的一人独处”时,自豪之情甚于言表。如果你好奇,问道,你一个人的时候干什么呢?他会更自豪的回答:我读了很多书。如果你还想继续问读的是什么书,就会难以招架了,他必定会开始侃侃而谈。如果你说这本书你不知道,他会热情的介绍,推荐你一定要去读一读;如果你说这本书你也看过,那他更是兴奋,非要拉着和你讨论一番。


书的确是独处时最好的伙伴。只是在这里,说不清楚,是读书让人们变得越来越需要独处,还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独身,让人们越来越喜爱读书;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人们读的书越多,越沉醉于个人世界,也就越渴望进行深度的精神交流,对肤浅的交往和搭讪不屑一顾,因此越是看上去冷漠孤傲,难以接近;还是因为,人们的确越来越冷漠自私,越来越难以和他人心灵沟通,只好都把自己埋在书里。在书里,孤独才获得价值。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7-3-17 10:27 编辑 ]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Share |
Share

夜阑人静,听着背景音乐,在柔和的灯光下,品着浓香的Kako,悠闲的看着自己喜欢看的书。。。

如果再奢侈点,有个远方的人,让你惦念,那真是人生最惬意的景致了。

TOP

读书是单向的,不是交流。
我读了一本好书的后的第一个年头,就是想找人共享我的感受。

过去总是非常崇拜印刷品。。。。。

TOP

以前放学常常去书店站一阵子,很怀念看书的感觉。。

可惜手上的中文书太少了

TOP

恩,自己觉得读书是非常非常非常私人化的行为,远比喜好穿什么花式的内衣,情人之间的密语, 莫名其妙的怪癖要私人化的多.

我似乎是和楼主有同样的癖好, 但凡看见有人读书,便一定会想尽办法弄清那是什么书,常常弄到自己脖子抽筋别人白眼汹涌. 完全放任自己的窥私欲无限鼓胀. 无法控制自己要在面前的这尊躯体和那里面游弋的思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失衡点的欲望. 我打赌楼主你在看清人家的书名之后会抬头重新打量人家至少一遍.

曾经的健身教练, 她总会在更衣室里和大家满身汗味的讨论最近在读什么书,我说过一次我在读维特根斯坦之后, 她再没搭理过我,她一定认为我是个装孙子的主儿. 不过我每次还是饶有兴味的听她们把明镜周刊排行榜如数家珍出来, 配合着眼前横陈的肉体累累, 呵呵,世界真美好, 我真寂寞, 我像个人类那样寂寞.

楼上某处好像说读书是单方向的交流, 着实不敢苟同.  村上春树那个出了名的嘴子:我又从书架上抽出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随手翻了几页, 每次都不会失望, 每次都会读出新的东西. (非确切引用)真正让我感同身受. 读一本有分量的书, 就是拿一种思想和另一种去血拼,  我一点儿不孤独,我太不孤独了, 我像个人类那样不孤独.  崇拜的或许不是印刷品 (Lidl家的彩页广告册子也算?:), 而是和铅字背后图谋不轨的思想酣战的瘾头吧?

可是在这个biajibiaji打着小舌音的世界里, 是不是我们都已经忘记了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中文书是啥感觉?其实现实也没有那么悲哀了,去www.ibolan.de看看吧.

TOP

楼上的在读维特根斯坦啊,多多指教啊


原帖由 暗柳 于 2007-3-17 13:56 发表
恩,自己觉得读书是非常非常非常私人化的行为,远比喜好穿什么花式的内衣,情人之间的密语, 莫名其妙的怪癖要私人化的多.

我似乎是和楼主有同样的癖好, 但凡看见有人读书,便一定会想尽办法弄清那是什么书, ...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读书的时代可以一去不复返了!

:naughty: :naughty:

TOP

原帖由 fussfun 于 2007-3-17 10:21 发表

说到读书,想起旧作《读书与独身》,还没贴到网上过,这回就算是应景了吧
——————————————————————————————————————
读书与独身


不到这个国家来看 ...



楼主来没有来过东德或者柏林啊,
S BAHN, 地铁里吵死了, 读书都是德国老太太,  那里有几个德国年轻人还读书啊??

德国的年轻人大脑里估计只有SEX SEX SEX

TOP

德国的年轻人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欧稀饭读黄书

:naughty: :naughty: :naughty: :naughty: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