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2) 锋芒初露

第二章 南征北讨 战无不胜

第一节 定国武功

战局总览

大唐初建,疆土只限关中和河东一带。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渊身为皇帝,坐镇长安。但天下依然群雄并立,李唐王朝需四处征战,夷平四方,才能一统天下。当时,称王称帝、领兵雄霸一方者大有人在。

李渊起兵之时,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陇右,称帝,国号秦。刘武周称帝,国号汉,为山西北部一支重要力量,直接威胁李唐据地太原。王世充据河南,称帝,国号郑,小看不得。窦建德建政,国号夏,称雄河北,不可一世。长江中、下游一带,尚有萧铣、杜伏威、辅公等跃跃欲试。北边更有突厥为寇,虎视中原,十分强大。中原逐鹿,刀光剑影,谁能一扫群雄,谁才能统领天下,称王治国!正所谓,兵征天下,王者治国。

在大唐统一天下之主要战争中,太宗或者直接参与其中并起重要作用,或者直接挂帅,特别是亲统唐军打败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几战,皆是唐朝统一过程中最关键之战争,也是形势最危急、战事最艰难之几次大战。每一次战争胜利后,太宗重视安抚降众,收罗人才,意义尤其深远。太宗因战功累累,后被高祖封为天策上将,位在所有公侯之上。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疆域图。(玖巧仔/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锋芒初露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被突厥十万铁骑围困在雁门无法突围,只能把诏书绑在木头上,放进汾河让诏书顺流而下,希望有人看到诏书前来救援。太宗那年只有十六岁,前去应征,归在云定兴将军麾下。云定兴手下只有两万新兵,且多是步兵。太宗向云定兴建议:突厥敢围困天子,是认定我们没有援军。不如我们把军队前后拉开,延绵数十里,让敌军白天看见旌旗招展,晚上听见钲鼓声声,误以为大军压境,如此才能不战而胜。若他们知我虚实,两兵相接,则胜败难料。

云将军采纳了太宗疑兵之计,突厥兵看到隋军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果然以为隋军大批救兵到,于是解围逃遁而去。

李世民鸣钲击鼓退敌兵。(曹醉梦/大纪元)

在李渊守太原之时,太宗时年十八。有高阳贼帅魏刀儿,自号历山飞,十分骁勇。率兵来攻太原,李渊率兵击之,不幸深入贼阵,无法冲出重围。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张弓射敌,所向皆披靡,救李渊于万众之中。其后贼步兵又至,李渊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

其时隋朝气数已尽,各地反声四起,战火弥漫,民不聊生。太宗准备举义兵,每每抚恤百姓,礼遇士兵,散财养客,江湖人士、侠客义士,莫不愿效死力,为李唐起义兵做好充分准备。

大业十三年五月(617年),太宗胸怀天下,欲救民于水火之中;念系苍生,运筹帷幄;承天意,顺民愿,劝父起兵。李渊遂于晋阳以勤王讨贼为号正式起兵,开启大唐一代新朝。及义兵起,太宗率兵攻克西河。官拜为右领大都督,右三军皆隶属太宗管辖,晋封为敦煌郡公。

七月,太宗随李渊出征,与隋将宋老生二万精兵相持于山西霍邑。恰值久雨粮尽,高祖与长史裴寂议论,不如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太宗恳求李渊不要退却。太宗说:“原本兴立大义是为了拯救百姓,应当先攻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敌就回师,恐怕随从起义之人将会一朝解体。回去守太原一城之地,这不过是贼寇所为罢了,怎么能保全自己!”但是李渊不采纳,催促命令引军出发。太宗遂大哭于外,声闻帐中。李渊召问其故,太宗说:“现在部队凭借正义而出动,前进、战斗就必定胜利,退回就一定会散伙。大家散伙于前,敌人趁机追击于后,死亡将顷刻而至,因此悲伤。”李渊醒悟而停止撤兵。

唐高祖李渊立像,北京故宫南薰殿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八月,雨停,引师取霍邑。太宗怕宋老生不出战,于是率领数名骑兵先到霍邑城下,拿着马鞭指点比划,好像围城样子,以激怒老生。老生果然发怒,开门出兵,背城列阵。李渊与建成一起列阵于城东,太宗和柴绍列阵于城南。老生指挥兵士迅速前进,先逼近高祖,这时建成忽然坠马,老生趁机进攻,李渊与建成部队往后退却。太宗自城南高地率领两名骑兵急驰而下,冲断了老生部队,又领兵奋力进击,敌军大败,各扔掉兵器逃跑。老生退回到城门,城上闸门放下,老生手拉绳子想上城,被砍死,于是霍邑平定。

到了河东,关中豪杰争着奔赴参加义军。太宗请求进军入关,攻取永丰仓来赈济穷困,收服群雄及众豪杰来谋取京都,高祖称善。太宗以前军渡过黄河,先定渭北。京都附近官民及豪杰绅士到军门请求献身报效义军者日以千计,扶老携幼,满于麾下。太宗收纳英俊,择才而用,远近闻者,皆来投靠。

唐军在泾阳宿营,有优秀兵士九万名,击破贼寇胡人刘鹞子,兼并其部下,留下殷开山、刘弘基屯驻长安旧城。太宗自己带兵奔赴司竹,盗贼首领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都来相见,停留于阿城,获得兵士十三万人。长安父老送牛酒到营门劳军者不可胜数,太宗都加以慰问,然后送走他们,东西一概不收。军令严肃,秋毫无犯。接着与大军一起平定京城。改封为秦国公。#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 @/ V' x, [! X6 y9 ], I! Q" [" B

- L; x( z9 G: O, W" Y1 F
& `7 O& d! p( [; e4 N" }0 [1 V, Y) Q0 ~+ p

9 m2 Z* y5 g! ~2 t' D8 Q9 ]8 _; N/ x- B# T# L, w1 |: U4 x2 Y

1 S: L+ }0 K7 e$ B